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704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考能力提升

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2018·高考全国卷Ⅱ,T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知识定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政策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四个方面,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

由史料“抗日根据地”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

史料实证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这一记述”的信息,说明题干提供了原始史料

历史解释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本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

考生在做题时要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不正确的选项,也就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家国情怀

“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体现出家国情怀

【解析】 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抗日根据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

故选A项。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故B项排除。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与农民个体的解放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国民党影响等内容,可排除D项。

【答案】 A

(2017·高考全国卷Ⅱ,T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知识定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

由信息“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可知题目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思维

历史解释

由信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可知题目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这一学科核心能力

【解析】 由材料信息“群众组织”“404万人”“27%”“村村有党员”等,并联系抗日战争前后的史实可知,此时中共的影响力较抗日战争之前有显著提升,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山东根据地的情况,C项以偏概全,错误。

【答案】 D

■练真题———————————————————

1.(2017·高考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

选B。

由材料信息“共同利害”“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内容可知,中共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项错误,排除;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D项。

2.(2017·高考全国卷Ⅲ)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信息“渡江战役即将发起”“英国军舰擅自闯入”“要求英、美、法……‘迅速撤离……’”可知,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中国主权的维护和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

A、D两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并未表明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排除。

3.(2016·高考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

选D。

由材料可知,国民党想通过这一举措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并不是为了塑造政府形象,故D项正确,排除B项。

材料中国民党的做法会激化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排除C项。

4.(2015·高考全国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

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

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5.(2014·高考全国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

1937年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

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择A项。

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练模拟———————————————————

1.(2019·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

这主要说明(  )

年份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6年

备注

人数

127511

11109

25153

12905

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

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

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

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

解析:

选D。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

2.(2019·陕西百所名校质检)1938年初,国民政府恢复政治部,下设三个厅,其中第三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动员民众、抗击外敌入侵;同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救国纲领》,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员。

这表明(  )

A.国民党意图实行全面抗战

B.国共两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C.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一致

D.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

解析:

选A。

本题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动员民众”“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对民众力量在抗战中作用的重视,故选A项。

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故B项错误;C项“抗战路线一致”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敌后作战”,故排除D项。

3.(2019·潍坊模拟)1939年,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明令:

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国共合作”“组织国防政府”“阵线”等字眼,“抗日联军”“统一战线”“联合战线”等词语应统一替换为“团结抗战”。

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A.防止虚假信息动摇民心B.削弱中共的政治影响

C.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D.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

解析:

选B。

材料中提到的词语没有虚假信息,故A项错误;从禁用的词语和替换的词语可知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削弱中共的政治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了禁用的词语和替换的词语,据此得不出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要“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的信息,故C项错误;从禁用的词语和替换的词语来看这不利于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故D项错误。

4.(2019·南京高三毕业班摸底考试)淮海战役后,毛泽东高度评价说:

“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这里的“夹生饭”是指(  )

A.我军实力未占优势B.战略反攻尚未开始

C.决战时机还不成熟D.土地改革尚未开展

解析:

选A。

结合材料以及淮海战役敌强我弱的背景可知,“夹生饭”是指在当时的条件下,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悬殊,国民党占有优势,我军实力并未占据优势,选A项。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石家庄高三冲刺模考)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  )

抗日武装

部分历史事件

东北爱国官兵

江桥抗战(1931.10)

双城狙击战(1932.1)

热河抗战(1933.2)

东北抗日义勇军

消灭日军古贺骑兵战斗(1932.1)

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8)

攻克安达县城(1932.10)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东北抗日武装

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1933.11)

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图县城(1934.8)

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1935.3)

关内地区的

抗日活动

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1)

察哈尔抗战(1933.5)

绥远抗战(1936.8)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解析:

选C。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东北地区在当时全国抗战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已经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全民族抗日先锋,故C项正确;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形成是在1937年国共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