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879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

《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 LiNi13DOC.docx

Mg掺杂三元材料自己翻译LiNi13DOC

以球形Li[Ni(1/3−z)Co(1/3−z)Mn(1/3−z)Mgz]O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分析

作者:

Gil-HoKima,Seung-TaekMyungb,Hyun-SooKimc,Yang-KookSuna

摘要:

本次研究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04)正极活性材料通过共沉淀合成。

经过X射线(XRD)研究发现,此材料为α-NaFeO2(R3m)层状结构。

将XRD数据报告经过Rietveld分析方法分析后得知,通过My的替换减少了材料中锂层阳离子的混排。

随后合成的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得知为球形态。

本篇论文对材料的充放电性能进行了讨论。

My离子的掺杂导致材料初始容量有所下降,然而,My取代Mn并没有减少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材料的容量,因为Mn的替代并没有减少复合材料中活性物质的量。

通过差热分析发现,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复合材料带电电极的放热峰明显小于Li[Ni1/3Co1/3Mn1/3]O2,说明My的替代提高了材料在高脱锂量下的热稳定性。

关键词:

共沉淀;Mg掺杂;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1、前言

最近很多报道提出了相比于LiCoO2更为便宜、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正极材料,其中三元材料是最受吸引力的其中之一。

Dahn的团队报导了用Ni2+和Mn4+代替LiCoO2中Co3+的Li[NixCo1−2xMnx]O2的电化学性能和结构。

这种材料的结构为O3(α-NaFeO2结构)类型,由氧原子按照ABC层做紧密堆积。

Li[Ni1/3Co1/3Mn1/3]O2作为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有很吸引人的特征。

锰元素成分的加入对比于Ni和Co成分降低了材料的制造费用。

在相似的充放电倍率下,三元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接近于LiCoO2。

自从三元材料被Ohzuku在2001提出后,层状状复合三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晶体结构吸引着很多的研究者。

在以前的报导中,最优化的合成方式产生高容量和高的循环稳定性。

尽管三元材料在电化学性能上有着肯定的地方,但在长期的循环过程中还是有一个很明显的衰减。

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我们成功的用F离子取代了一部分的阴离子。

这种替代改善了材料的结构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甚至在在高脱氧量下。

几个作者建议用过渡金属替代三元材料中的阳离子来改善LiNiO2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Delmas的团队用Fe、Al和Mg替代了LiNiO2中的Ni。

一种双重Mg–Ti替代的LiNiO2有很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Mg作为一种有特别吸引力的阳离子被很多作者用做替代元素。

这种替代可起到抑制Ni2+占据Li+层、不会导致结构塌陷和有利于热力学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作用。

Tukamoto和West也对Mg掺杂层状材料如LiMgxNi1−xO2,LiMgxNi1−x−yCoyO2和LiMgxCo1−xO2的电化学性能提高进行了讨论。

Yoshioka报导了Mg掺杂对La10Sr6O27材料离子电导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Mg替代Ni、Co或Mn对材料容量、电化学和热力学性能是一个很成功的方法。

在本论文中,我们想要介绍用Mg替代一部分的的Ni、Co和Mn对材料的影响,如Li[Ni(1/3−z)MgzCo1/3Mn1/3]O2,Li[Ni1/3Co(1/3−z)MgzMn1/3]O2andLi[Ni1/3Co1/3Mn(1/3−z)Mgz]O2,其中z=0.04。

2、实验

为了制备纯相的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选择合适的合成方式非常重要。

否则,不希望有的杂质如MgO或Li2MnO3会包含在最终产品里边。

因此,我们采用我们以前报道过的共沉淀法,因为此方法本质上氢氧化物组成上有很高的同质性,随后将锂盐和前驱体经过简单的煅烧便得到同相的最终产品。

氢氧化物前驱体粉末用以下步骤制备;首先,用氨水溶解Co(SO4)·7H2O,Ni(SO4)·6H2O,Mg(SO4)和Mn(SO4)·H2O,利用氢氧化钠和按盐溶液沉淀制备;初始[Ni+Co+Mn]/Mg比为0.96:

0.04。

同时,用高纯N2(99.999%)从溶液底部鼓进,搅拌添加20h。

最终,前驱体通过洗涤和真空干燥后制得。

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通过干混化学计量比为1.06:

1的LiOH2:

[Ni(1/3−z)Co(1/3−z)Mn(1/3−z)Mgz](OH)2并经过1000℃、10h的煅烧后制得。

其中,过量的锂用来补偿在煅烧过程中的挥发。

制备好的成品粉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JSM6400,JEOL,Japan)观察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SEM,JSM6400,JEOL,Japan)用铜把分析合成材料的结晶相。

扫描角度为10-100o,步长为0.03o每5s。

得到的XED衍射数据利用Rietveld拟合分析方法分析。

其中粉末的化学组成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得到(Vario6,Analyticjena)。

正极是用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混合Li[Ni(1/3−z)Co(1/3−z)Mn(1/3−z)Mgz]O2、SuperS炭黑和PVDF制备。

料浆涂布在铝箔上并在110℃真空烘箱中烘干。

用锂片作为负极。

电解液为1mol/L的LiPF6,其中容积为体积比为1:

1的EC和DEC。

电化学测试为在25℃恒温条件下采用不同的冲放电倍率、恒定的电流和充电截止电压为4.4V。

电池充电到4.4V后在氩气保护箱中拆开电池后,正极材料进行DSC检测。

小心的在氩气保护箱中拆开电池后,将电解液从极片表面清理掉。

用测量器皿装3~5mg样品进行查实扫描量热法,扫描温度速率为5℃/min。

3、结果与讨论

合成的材料的XRD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

对于所有的样品,衍射峰很窄,说明材料都有很高的结晶度。

没有杂质相的原因为Mg的掺杂是由氢氧化物的形式均匀的分散在前驱体颗粒中。

XRD显示了一个很经典的α-NaFeO2结构,空间群为R3m。

周所周知,(006)/(102)和(108)/(110)两个皮,劈裂缝显示了材料均有良好的层状结构。

在图1中,一些在20~30o区域内低强度的峰为超点阵标识。

为了理解Mg的替代对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结构的影响,采用Rietveld拟合分析法,假设材料空间群为R3m。

Ni、Co和Mn的X射线散射因子非常紧密,并且显示有四个因素在过渡金属层中,所以假定过渡金属层中元素为Ni、Co、Mn和Mg。

对于掺杂样品,假设Ni2+和Mg2+均位于3a位置并且由于他们离子半径和Li+接近(Li+,0.76A°;Ni2+,0.69A°;Mg2+,0.72°A),可以喝3b未知的Li+进行离子交换。

对于Co3+(0.545A°)和Mn4+(0.53A°),由于其离子半径远小于Li+离子半径,所以Li层不会接纳Co3+和Mn4+。

制备样品的合成优化和参数分别在图2、表1和表2中显示。

在最佳的结构参数中,如表1所示,由于只有少量的Mg替代了3a的位置,所以我们固定了温度因素B(原子位移参数各向同性)。

图2显示,这种改性导致了在观察和计算出的结构有很好的一致性。

在纯相的Li[Ni1/3Co1/3Mn1/3]O2材料中,有2.7%的二价Ni占据Li层。

另一方面,少量的Mg替代可以减小Li层阳离子的混排,这种相似的结果在Mg掺杂LiNiO2中可以看到。

这种结果显示少量的Mg掺杂替代Ni、Co和Mn可以有效地提Li[Ni1/3Co1/3Mn1/3]O2材料的结构完整性。

这种相似的Mg掺杂结果被Alc´antara等人和Zhecheva等人报道过。

我们精确地计算出了样品的晶格参数,如图2所示。

表2可以看出,在Mg替代Ni样品晶胞参数a和c比值稍微减小。

然而计算出的参数在Mg替代Co和Mn的样品中却稍微增加,原因是位于层间和空隙间的Mg离子半径大于Co3+和Mn4+。

这些结果显示,Mg成功的替代了Ni、Co和Mn的位置并形成了单相的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复合材料。

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材料粉末的SEM图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前驱体由针状的颗粒组成,在高温煅烧后变成岩石状的颗粒。

球形颗粒直径观察到为10μm左右。

显然,前驱体和合成材料之间的二次颗粒尺寸并没有太大区别。

表3对显示了氢氧化物前驱体和合成的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材料的振实密度对比。

对于氢氧化物前驱体,由于其结晶度低,导致其振实密度低(crystallinity)。

特别的,Mg替代Ni导致材料振实密度过低。

将前驱体配锂经过较高温煅烧后,Mg掺杂的材料(平均粒度10μm)的振实密度从2.09到2.66g/ml的差别。

一旦Ni含量减小,其前躯体的振实密度和最终成品粒度均减小。

当Mg替代Co和Mn时密度增加。

掺杂对于材料提高体积能量密度是非常有益的。

用常规的电化学测试来对比Mg掺杂材料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Mn在电化学循环中保持四价。

图4为材料在2.8~4.4V、0.2C倍率下的半电池首次冲放电曲线,其中初始容量分别为a:

164mAh/g,b:

137mAh/g(Mg替代Ni),c:

148mAh/g(Mg替代Co),d:

175mAh/g(Mg替代Mn)。

其中材料的可逆容量是来自Ni2+/4+和Co3+/4+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对。

Li[Ni1/3Co1/3Mn1/3]O2不会转变为尖晶石结构且保持稳定是因为Mn在低于四价时不会以氧化物的形式出现。

除了Mg替代Mn,Mn替代3a位置的过渡金属元素的材料容量均趋向于减小。

一个合理的解释为,Mg的掺杂导致少量的Mg占据了最终产品中活性物质Ni2+和Co3+的位置而导致材料容量下降。

一般在充放电过程中这种复合材料发生双电子反应(Ni2+↔Ni4++2e−)。

因此,越多的Mg掺杂就会使材料的容量更低。

然而,Mg替代Mn产品中电化学活性物质Ni2+和Co3+的比例和Li[Ni1/3Co1/3Mn1/3]O2中的相同且容量高于Li[Ni1/3Co1/3Mn1/3]O2。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目前为止不是太清楚,但是这样的一种现象可能与Mg掺杂提高了材料晶体结构的结构完整度有关,如表1所示。

各材料的的体积能量密度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有着很大的差距,如图5所示。

这主要与合成材料的振实密度有很大关系。

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4)材料有很高的振实密度,因此,相应的其体积能量密度在2.8–4.4V电压范围内可以高达410mAh/cm3。

体积容量对于材料在内部空间限制的电池应用上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对比了无Mg和掺Mg的样品的倍率性能。

图6显示了Li/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04)电池在不同0.2~3C倍率放电电流下的冲放电曲线,并且在表4中列出了各材料的容量保持能力。

观察图6,Li[Ni1/3Co1/3Mn1/3]O2有较高的倍率性能。

可以看出,对比与Li[Ni1/3Co1/3Mn1/3]O2,Mg替代Ni和Co并没有在较高的倍率下对材料起到积极的影响。

然而,对比高倍率下的容量对比与0.2C时容量保持率,掺杂样品容量保持率稍微高于Li[Ni1/3Co1/3Mn1/3]O2,如表4所示。

可以再表4和图6中发现,Mg替代Mn时材料的倍率性能的提高非常明显。

3C时的容量保持率可以达到87.2%。

Tukamoto和West认为,这种倍率性能的提升原因归于Mg掺杂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电导率。

此外,Li层更少的Mg2+和Ni2+为另外一个提高倍率性能可能的原因,尤其是在Li[Ni1/3Co1/3Mn1/3-0.04Mg0.04]O2材料中,因为阳离子混排可以直接干扰Li+在通道中的插入而减小材料电导率。

图7显示了Li/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04)电池在0.2C电流密度、2.8–4.4V电压范围内的连续冲放电曲线。

对于无掺杂的样品,3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5%。

然而,对比于Li[Ni1/3Co1/3Mn1/3]O2材料,Mg替代Co和Ni的容量保持率并不令人满意,尽管替代Co的体积能量密度很高。

Li/Li[Ni1/3Co1/3Mn1/3-0.04Mg0.04]O2电池的容量和容量保持率最高,可以达到98%。

因此,可以发现在我们的实验中,Mg替代Mn在提高材料重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容量保持率和循环性能上是很值得注目的,其可能原因在于提高了材料的结构完整性。

图8展示了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04)材料充电到4.4V时电极的DSC扫描图。

本次DSC实验在焊接的不锈钢管中进行,使得压力增大时电解液无泄漏,是合理的。

无掺杂材料的主放热峰出现在292℃左右,其产生了2915J/g的热量。

Mg掺杂正极材料的测试方法与无掺杂相同,均为充电到4.4V,可以看出带电电极在电解液中的热力学稳定性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Mg的掺杂是材料使放热峰起始温度更高且放热量更少。

同时,Z=0.04的材料带电电极的放热强度减小。

可以看出,少量的Mg掺杂可以减小放热峰强度并延迟放热。

4、结论

通过共沉淀合成了Li[Ni(1/3−z)Co(1/3−z)Mn(1/3−z)Mgz]O2(z=0,0.04)正极材料。

合成材料有个一有序的α-NaFeO2结构。

通过XRD的Rietveld拟合分析,Mg的掺入导致少量的阳离子混排。

通过电学学测试表明,Mg替代Co和Ni时,容量和循环性能较差。

另一方面,对比与无掺杂三元材料,Mg替代Mn对材料容量、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和高氧化下的热力学稳定性几方面的提高是引人注目的。

 

Acknowledgement

Thisresearchwassupportedbyagrant(code#:

05K1501-01210)from‘CenterforNanostructuredMaterialsTechnology’under‘21stCenturyFrontierR&DPrograms’oftheMinis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Kore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