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3996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

《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docx

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

2018年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测试试题(二十)(解析版)

(考试用时:

45分钟 试卷满分: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绝对变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

读2008~2014年祁连山山区逐时降水相对变率变化图,回答1~3题。

1.祁连山山区逐时降水量峰值集中在傍晚,其原因是傍晚时分(  )

A.有冷锋过境,降水增多

B.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达到最大值,且与高空的对流加强

C.西风势力增强,水汽丰富

D.人类活动减少,水汽容易上升

2.逐时降水特征与祁连山相似的是(  )

A.华北平原      B.台湾岛       

C.珠江三角洲     D.四川盆地

3.祁连山全区降水相对变率最低值出现在12时前后,说明此时(  )

A.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B.降水最稳定

C.降水量最大D.天气较晴朗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完成4~5题。

4.导致图中道路呈环状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B.地势

C.气候D.城镇分布

5.该区域石油资源丰富,开采后多用管道输送,其运输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有(  )

①管道易被盐碱化土壤腐蚀 ②石油挥发强烈,亏损严重 ③管道易断裂,养护困难 ④有地形阻隔,运量有限

A.①③B.①②

C.②③D.②④

读全球石化产业扩散模式图(图中带阴影的圆的大小表示对应量所占比例的大小),完成6~8题。

6.图示三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生产集聚阶段、产品出口阶段、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

B.产品出口阶段、生产集聚阶段、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

C.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生产集聚阶段、产品出口阶段

D.生产集聚阶段、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产品出口阶段

7.产品出口阶段,核心经济体在外围经济体内建厂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  )

A.劳动力B.市场

C.科技D.资源

8.在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核心经济体内(  )

A.石化产业衰落

B.原油加工能力较弱

C.石化产业市场远小于外围经济体

D.石化产业原料多来自进口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30°N)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所绘制的该地区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陡崖②的相对高度最大可能是(  )

A.20mB.40mC.95mD.100m

10.图中陡崖①②③④四处最有可能形成瀑布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11.当图中⑤地某一直立物体朝向正北的影子长度与其高度相等时,当地所处的月份可能为(  )

A.3月或5月B.6月或7月

C.8月或10月D.11月或1月

选择题答题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内蒙古通辽市素有“内蒙古粮仓”和“黄牛之乡”的美誉,目前正着力打造全国优质玉米、肉牛等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玉米产业、肉牛产业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品牌产业。

材料二 紫花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壮,深入土层,原产于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一带,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

迄今为止,种植苜蓿饲养牛羊仍是欧美国家的主要农牧业产业。

材料三 下面两图分别为通辽市位置图和牛饲养相关产业不同阶段产品附加值变化图。

(1)据图及相关知识简述通辽市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征。

(8分)

(2)通辽市拟将部分小麦田、玉米田改种紫花苜蓿,试阐述这样做的目的。

(8分)

(3)结合材料,请为今后通辽市肉牛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分)

(4)近些年,通辽市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

下面是两种治理措施,试选择一种并分析其推广意义。

(4分)

措施①:

改变单一树种造林的方式,大力推广多树种混合造林。

措施②:

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草、林药、林苗、林下养殖等模式。

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

冬枣是我国著名的地方特产之一,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沾化冬枣是一种晚熟鲜食果品,10月上旬成熟。

冬枣皮薄肉脆、甘甜清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沾化冬枣产业面临果实品质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价格低迷的严峻形势,政府积极鼓励实施“公司+农户”模式。

下图为沾化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山东沾化种植冬枣的有利条件。

(10分)

(2)分析沾化发展冬枣种植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及其危害。

(4分)

(3)简述实施“公司+农户”模式对沾化冬枣产业的有利影响。

(8分)

 

请考生在第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10分)【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是六盘山的支脉,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被誉为“道家第一山”。

主峰海拔约2123米,自然环境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

崆峒山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因而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之美誉。

依托环境特点,平凉在崆峒山力推养生游。

说明崆峒山的旅游资源价值,并列举为进一步发展崆峒山旅游应采取的措施。

 

44.(10分)【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我国某特大城市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70.3%。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该城市规模扩大了22倍,城市道路长度增长了30倍。

2017年3月某日该城市城区与郊区最大温差达到8℃。

(1)简述该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6分)

(2)分析热岛效应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4分)

 

参考答案

1.B 午后气温升高,祁连山山区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加强,傍晚时分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达到最大值,近地面形成高温高湿的气团,该气团迫使近地面与高空的对流加强;同时,傍晚时分地面温度开始下降,空气遇冷,易形成降水。

2.D 祁连山大部分地区夜间降水量大于白天,有明显的夜雨现象。

四川盆地夜晚冷空气沿山坡滑入盆地底部,盆地暖空气被迫抬升,成云致雨,故多夜雨。

3.B 降水相对变率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小,表明降水越稳定。

4.D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线的分布。

图中城镇呈环状分布在山麓地带、盆地边缘,道路将众多的城镇连接起来,利于区域联系和经济发展。

5.A 管道运输的优势是气体不易挥发,液体不易外流,且连续性较好,运输量大;但是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易腐蚀管道;且该地区温差大,管道易断裂,养护困难。

6.A 生产集聚阶段原油生产能力和原油加工能力都聚集在核心经济体内,该阶段是石化产业兴起阶段;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原油生产能力集中在外围经济体内,原油加工能力集中在核心经济体内,该阶段为石化产业的第三阶段;产品出口阶段为石化产业的第二阶段。

7.D 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出口阶段,外围经济体原油生产能力增强,即核心经济体在外围经济体内建的主要是原油生产厂,其目的是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

8.D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石化产业并未衰落,核心经济体内的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很强,石化产业市场仍大于外围经济体,故A、B、C项错误。

9.C 图中等高距为20m,而图中陡崖②处有四条等高线重合,说明该陡崖的相对高度应为[60m,100m),故选C项。

10.D 示坡线锯齿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最有可能形成瀑布的陡崖其上部应有河流流经,而只有陡崖④上部可能形成河流,并且陡崖④的最高处在600m以下,河水从此下流,可形成瀑布。

陡崖①的地势比周围高,河水不易从此下流。

陡崖②③处上部为山脊,没有水从此流下。

11.D 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处于30°N,当该地某一直立物体朝向正北的影子长度与其高度相等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为15°S。

按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可以判断出,该日距冬至日前后一个月左右,故选D项。

3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征、区域农业发展、沙漠化的治理措施等知识。

(1)题,注意从“过渡性”角度分析通辽市的地理位置特征。

(2)题,根据材料中苜蓿“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可知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容易高产、稳产;结合“黄牛之乡”分析苜蓿可以提供优质饲料;苜蓿为草本植物,种植苜蓿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沙漠化的治理;通辽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粮食作物需水量大,结合苜蓿的原产地可以判断苜蓿的需水量较小,改种苜蓿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第(3)题,由示意图可知,牛饲养环节的利润最低,其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产业利润均较高,因此今后通辽市肉牛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等。

第(4)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

如果选择措施①,则从多树种混种能增加木材的蓄积量、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回答。

如果选择措施②,从发展林下经济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地处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处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处农耕区与畜牧区的过渡地带等。

(8分)

(2)紫花苜蓿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粮食作物,易高产、稳产;种植紫花苜蓿可以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的牧草;种植苜蓿可以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改善通辽地区的生态环境;种植苜蓿有利于缓解通辽地区水资源的紧张状况等。

(8分,其他回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3)不断提升肉牛养殖技术;完善饲料加工等相关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完善售后服务;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4分,其他回答合理可酌情给分)

(4)措施①:

增加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强。

(4分)[或措施②: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空间,提升经济效益;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4分)]

37.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条件、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等知识。

(1)题,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2)题,根据沾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冬春季节可能存在冻害,而夏季多暴雨,从而对冬枣种植产生不利影响。

第(3)题,实施“公司+农户”模式,有利于枣田连片,并充分发挥公司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冬枣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答案:

(1)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积累;荒地多,土地成本低;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低;政策支持;种植历史悠久,管理经验丰富;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外销等。

(10分,5点即可,其他回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冬季持续低温和春季气温骤降容易造成冻害;夏季强降雨容易危害幼果等。

(4分)

(3)实施“公司+农户”模式,有利于枣田连片,扩大种植规模;企业提供资金,解决生产困难,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实现科学种枣,有利于提高冬枣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农民将收获的冬枣卖给企业,由企业统一存储和销售,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8分,其他回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43.解析:

崆峒山的旅游资源价值主要从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分析。

措施从加强宣传、形成旅游资源集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

价值:

崆峒山景色秀美,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作为“道家第一山”,名胜古迹众多,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平凉在崆峒山力推养生游,吸引众多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

(6分)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与兰州、西安、宝鸡、银川等地联合,形成旅游资源集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接待能力等。

(4分,两点即可)

44.解析:

(1)题,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城市绿地面积的减小及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密切相关。

(2)题,城市热岛效应会扩大夏季城市中心极端高温发生的范围。

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城市雨岛效应,会使城市中心降水增多,带来城市内涝等问题。

答案:

(1)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该城市绿地面积减小;居民生活、工业及交通运输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排放大量废热和二氧化碳;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

(6分)

(2)扩大夏季城市中心极端高温发生的范围,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城市雨岛效应,使城市中心降水增多,带来城市内涝等问题;人们生产、生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会在城市上空集聚,加剧城市中心大气污染等。

(4分,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