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3049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

《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语言阅读答案.docx

谈语言阅读答案

谈语言阅读答案

【篇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能力训练测试题3】

ss=txt>一、积累与应用(30分)

1.课文内容默写。

(3分)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的人,一个的人,一个的人,一个的人,一个的人。

(《纪念白求恩》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3分)

3.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习上,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麻木不仁。

b.他意志坚强,遇到挫折总是不以为然,敢于迎难而上。

c.作为家长,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教育儿子可谓良苦用心。

d.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窃不通,你们就不要过问啦。

4.把下面例句改为否定句而意思不变,表达正确的一项是()(2分)

例句:

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a.没有谁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b.没有谁不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c.没有谁不认为他不是一个英雄。

d.谁都不得不认为他不是一个英雄。

5.常识填空。

(5分)

①生活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思考。

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出来,或阐明观点,或,

或,这样的文章叫。

②议论文有三要素:

、、。

③《谈语言》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家。

④《最苦与最乐》作者是近代、学者。

6.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任选两题,多做如正确加分)(4+4分)

①任重而道

远。

②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③无入而不自

得。

④君子有终身之

忧。

7.下面各句中的“懒汉”,分别指代现实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3分)

①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

()

②发现万有引律的人准是懒汉。

()

③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少令人筋疲力尽的麻烦!

()

8.根据你平常积累,写出一个与“无影无踪”意思相近的成语:

写出一句与“不劳无获”意思相近的名

言:

(3分)

9.仔细观察右边漫画,写一段话简介画面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字数约150字。

(5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纪念白求恩》(节选),完成1——7题。

(18分)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

(2分)

拈轻怕重:

漠不关

心:

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最恰当的是()(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上文最后一句中的“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具体指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表现在哪几方面?

(用原文回答)(3分)

4.在上文中找出“满腔热忱”的三个反义词,每个词语为四字。

(3分)

5.上文的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论点?

(3分)

6.文中对白求恩有三种不同的称呼,请分别说出其中的原因。

(3分)

①称“白求恩同

志”:

②称“白求

恩”:

③称“白求恩医

生”:

7.文中画线句子如果改为下面的说法可以吗?

为什么?

(2分)

每一个人都很佩服,每个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二)阅读《谈语言》(节选),完成1——6题。

(17分)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划清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

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

“他昌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昌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昌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昌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

?

”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样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1.解释下列词语。

(4分)

①弄巧成

拙:

②适得其

反:

2.第一段中三处引号的作用

是。

(1分)

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总集,被家列为经典之一,分为“”、“”、“”三大类。

(3分)

4.上文的论点

是,作者主要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分)

5.改正文中“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

(3分)

原文:

他昌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正:

6.下面是一位年老的父亲写给儿子信中的一段话,它摘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名作《背影》。

请用通俗的语言表述这位“父亲”的话。

(3分)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三)阅读《最苦与最东》(节选),完成1——7题。

(19分)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

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分别选择与下列两个例词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

(2分)

①例:

如释重负()

a.爱不释手b.疑团冰释c.注音释义d.期满释放

②例:

海阔天空()

a.空城计b.空中楼阁c.计划落空d.空旷地带

2.文中有一句话“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如果用一个人们熟知的成语代替,这个成语就

是。

(1分)

3.根据提示选择原文填空。

(不超方格或规定的字数)(5分)

①贫而不苦的原因:

②失意不苦的原因:

③老、死不苦的原因:

④人生真正的痛苦源自:

(不超过10字)

⑤人生最大的快乐是:

(不超过7字)

4.第一段文字文字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形成文章语言流畅气势。

(2分)

5.第三段中所说的“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2分)

6.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不少名言。

请写出三句名言。

(3分)

7.“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句话的意思是:

快乐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请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4分)

(四)阅读《不必在乎》,完成1——8题。

(16分)

不必在乎

【篇二:

语文周报答案】

ss=txt>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d(“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史不绝书”等。

3.c(a.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不管”改为“尽管”;b.语序不当,“不仅”、“而且”领起的语句应调换顺序;d.句式杂糅,应改为“围绕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或“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4.d(句④紧承首句“人猿相别”,应放在前面;句②接着谈语言,并引出“语文”;句⑤紧承句②中的“口头上”、“书面上”,结合很紧密;句③与句⑥结合紧密,且⑥列举了语言的作用,其后接①较为连贯。

第①句是总结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b(a.间:

疏远;c.示:

给人看;d.除:

任命。

6.c(均为副词,才。

a.介词,用/介词,把;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助词,的/动词,到。

7.d(①是说孟嘉孝敬长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②是说孟嘉诚实。

④是说凭孟嘉的名望和才能,符合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

8.b(“同郡的郭逊及其堂弟郭立在当时的名声与孟嘉相当”的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孟嘉与郭立的名声相当,而郭逊的名声在孟嘉之上。

9.

(1)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谨按采行事/撰为此传/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

(2)①同郡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当时名声在孟嘉之上,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

(得分点:

“以”、“右”各1分,句意准确通顺1分)

②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不要讲话,以观察孟嘉的举止。

(得分点:

“目”、“以”各1分,句意准确通顺1分)

10.

(1)一方面紧扣标题写景,(1分)另一方面又融情于景,引出后面的怀人念远之意。

(2分)

(2)虚实结合的手法。

(1分)“万里梦”,点明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这是虚写;“五更愁”,点明时间,彻夜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深刻,这是实写。

(3分)

(能答出一种手法且言之成理即可)

11.

(1)瀚海阑干百丈冰/胡琴琵琶与羌笛;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三、本大题4小题,共15分。

12.ce(c.原文是“文化散文要从生命体验出发,不是从史料出发,不能被史料牵着鼻子走”;e.原文是“散文的文化精神不仅仅是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怀去触摸历史的沧桑和永恒,更应着力于对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弘扬和重铸”。

13.b(指史料中蕴藏着的内在的精神风骨、思想质地和生命气象。

14.①不少文化散文丢失了散文的精髓与实质,文化成了散文的“胭脂”;②一些作家在叙述时,对史料的开掘缺乏新的精神价值,缺乏生命体验与独到的发现和见解。

③大多数作者为了追求书卷气而沉迷于故纸堆中,一味地旁征博引、摘章断句,缺乏生机与美感。

相当一部分散文把笔墨集中到对历史背景和具体史实的客观呈现上,停留在一般的感慨追忆、寻古访幽上,停留在一般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层面的表达上。

⑤一些作者在运用史料、组织素材的过程中缺乏统摄与整合,开掘与熔铸。

(一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15.文化散文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的,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

(2分)代表作家及作品: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兴的《负暄琐话》,陈平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等。

(举出一例即可得2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6分。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6.①贾知县为人刁钻狠毒,像“蚊子”一样搜刮民财不择手段;(2分)②贾知县深谙“蚊道”——“逆来顺受”就可以过关。

(2分)

17.小说开篇写了蚊子的密集和狠毒。

(2分)这样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紧扣住题目,突出了蚊刑的厉害,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刻画。

(2分)同时,狠毒的“蚊子”也影射了对百姓有害的人。

(1分)

18.匪首明白了:

赶走了这个贾知县,还会有别的“贾知县”来压榨百姓。

(2分)蚊刑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所以土匪最终把贾知县给释放了。

(2分)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给人一种拍案惊奇之感,体现出一种传奇风格。

因为在读者心中,坏人应当受到惩罚,而文本中的贾知县却“逍遥法外”。

(2分)

19.①现在大多数人都还在读诗;②网友更爱读古代诗歌;③超过半数的人不看好当下诗歌的社会影响力;④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时代需要诗歌。

(一点1分)

20.当下诗人普遍功利浮躁,脱离现实生活,诗歌作品普遍质量低下,缺乏社会影响力,因而大多数受访者并不看好诗歌的影响力。

(2分)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需要宽容,因为任何民族的经典作品,都是在宽容、沉淀和参与中产生的。

在大量的创作尝试中,一些作品需要经过沉淀才能被准确地评判,若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则会有失公允。

(3分)

21.【示例一】同意。

(1分)尽管当下诗人因功利浮躁而脱离现实生活,诗歌作品普遍质量低下,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但喜欢诗歌的大有人在,比如有的地产商以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做广告词;在遇到地震灾害时,人们用诗歌来纪念同胞,安抚人们的心;甚至连孩子都能随景而吟“黄河入海流”等。

由此看来,诗歌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

(5分)

【示例二】不同意。

(1分)诗歌应当是一种简练的语言,给人审美的享受或者强烈的共鸣,但现在的诗却再也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了。

诗歌应该能让多数人感受到意境、体会到美,而当下诗人普遍功利浮躁,脱离现实生活,诗歌作品普遍质量低下,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受到了国人的排挤。

由此看来,诗歌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了。

(5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

(2分)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

(2分)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

(2分)

23.【示例】每一个降临世上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上帝也许不希望小悦悦再受世人的漠视,不希望小月月再忍受俗世的尘染。

小悦悦,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喧嚣,没有世人的冷漠与白眼,没有良知的泯灭、人性的沦丧!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略

【参考译文】

孟君讳名嘉,字万年,是江夏郡鄂县人。

孟嘉少年丧父,奉养母亲、二弟,和他们住在一起。

他娶了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的第十个女儿为妻,在家孝敬长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当地人都称赞他。

孟嘉淡泊恬静,有气量,二十岁时,同辈人都敬佩他。

同郡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当时名声在孟嘉之上,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

郭逊的堂弟郭立,也是有才华有志向的人,与孟嘉同时代而且名声相当,却常推崇佩服孟嘉。

因此孟嘉闻名乡里,蜚声京城。

太尉颖川人庾亮,他以皇帝舅父的身份和在国内的威望,担负辅佐朝政的重任,坐镇武昌,兼任江州刺史。

他征召孟嘉为其所管辖的庐陵郡的从事。

一次孟嘉下郡回来,庾亮召见他,问他下面风俗的好坏。

孟嘉回答说:

“孟嘉不知道,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

”庾亮拿着拂尘尾掩口而笑。

诸位从事离开后,庾亮叫来弟弟庾翼并对他说:

“孟嘉毕竟是有盛德之人啊。

”孟嘉告辞出来之后,自己除去其从事的官名,就步行回家;母亲健在,兄弟一起欢乐,一家人和悦欢快。

过了十多天,孟嘉被改任为劝学从事的官职。

当时庾亮重视修建学校,选拔德高望重者为儒官,凭着孟嘉的名望和实才,所以符合这一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

孟嘉被推举为秀才,又做过安西将军庾翼府的功曹,还做过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

孟嘉为人和气而且正派,桓温非常看重他。

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参佐官吏全都到齐,他的四弟二甥也都在座。

当时下属官员都穿着军装,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不要讲话,以观察孟嘉的举止。

孟嘉开始并没在意,过了好一阵子起身上厕所去了,桓温叫人把帽子捡起来还给孟嘉。

廷尉太原人孙盛任谘议参军,当时在座,桓温使人拿来纸笔,让他写文章嘲笑孟嘉。

文章写好后给桓温看,桓温把它放在孟嘉的坐处。

孟嘉返回坐处,见嘲笑自己的文章后,便请求纸笔作答,完全不加考虑。

文辞超众卓越,四周在座的人为之赞叹。

奉命出使京城,被任命为尚书删定郎,他没有接受任命。

孝宗穆皇帝听说了孟嘉的声名,要在东堂亲自召见他,他以脚疾为借口推辞不去,说自己不能担任拜见的礼节,皇帝还是下诏命人将他扶入东堂相见。

孟嘉回到桓温府后,转官为从事中郎,很快又升迁为长史。

孟嘉在州府随顺和气,只是凭着自己的正直和顺待人接物罢了。

家中没有闲杂的客人来往,遇到内心有所感触体悟的时候,就超然驾车,径直去龙山,看着景物畅快喝酒,到傍晚才回来。

桓温曾经和缓地对孟嘉说:

“人不能没有权势,这样我才能驾驭您。

”后来孟嘉因病在家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篇三:

高三语文检测参考答案】

>2015年1月

2、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a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或者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此处取前一种意思。

b何曾,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

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何曾”后面不能跟否定句式,应用“何尝”;“何曾”与“何尝”都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所不同的是二者在用法上,“何曾”后接肯定,“何尝”后接否定。

这里应该为”“何尝”;c、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这里使用合乎语境;d、元素,要素,符合语境。

3、c(a项,句子成分残缺,“与周边”前应添加“使其”。

b项,句式杂糅,应为“其中有20%是外省商人”;d项,搭配不当,“积累”的是“用户”,不能是“品牌”。

4、d(⑤句紧承首句话题所述语言的时代性,说语言的发展;④句承接上句和首句的“包容”,谈语言的规范;③句紧承上句的“规范”列举“火星文”现象;⑥句承接所举例子来阐明作者态度;②句举例表明自己的态度;①句倡导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

5.b诿:

委托

6.d①“之”用在“惊伟”后,指代邵亢。

②“且”,“而且”,表示上下句之间的递进关系。

③“以”,“用(凭借)?

身份”。

7.c

8.b这是邵亢被征召参加秘阁考试,授颍州团练推官时所说的。

9.

(1)①内患却不是这样,(内患)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可不早加决定。

(不然,不是这样,1分;系,关系到,1分;蚤,早,1分;大意1分)

②孙觉立刻弹劾邵亢推荐陈升之,皇帝对他迎合旨意很生气,贬退孙觉,邵亢也托病辞官。

(怒,对?

生气,1分;黜,贬退,1分;大意1分)

(2)①民之移输,劳费已甚。

方仍岁水旱,又从而加取,无乃不可乎?

”遂止。

(邵亢上书分析百姓疾苦,主张不应加税,意见被朝廷采纳。

)②张贵妃薨,立园陵,禁京城乐一月,亢累疏罢之。

(张贵妃死亡,建陵园,一个月内全京城禁乐,邵亢上书请求免此举措。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参考译文:

邵亢,字兴宗,丹阳人。

作诗豪放不羁,乡中先生见到后都惊叹他才识卓越。

范仲淹荐举邵亢为茂才异等,当时被召见的十四个平民在崇政殿应试,只有邵亢应答合格,被任命为建康军节度推官。

有人说邵亢的应答字数太少,不符合规格,只因宰相张士逊与他有姻亲关系,所以他才能够被录取,于是邵亢考试落第。

而士逊之子其实娶的是别的邵家的人,只是与邵亢同姓而已。

张士逊不出面陈说事实,邵亢也不自己为自己辩解。

征召邵亢参加秘阁考试,授颍州团练推官。

晏殊任郡守,把政事全都委托给他。

以前百姓的租税运输到陈、蔡,现在转运使又想反过来让百姓折成缗钱后再交,而且多加征取。

邵亢上言:

“百姓转移输运,耗费的人力、财力已经很多。

正遇连年水旱灾害,又跟着多加收取,恐怕不可以吧?

”于是停止了。

入朝任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张贵妃去世,建陵园,一个月内京城禁止奏乐,邵亢多次上书要求废除(这项规定)。

升为集贤校理。

仁宗的继位者没有确立,邵亢上言:

“国家的外患在边境,但控制它的办法,不过是加以笼络不断绝罢了。

内患却不是这样,(内患)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可不早加决定。

”被提拔任开封县镇公事。

当时的法律,如有放火的,一旦没有捕获纵火之人,那么主事官吏就受牵连而获罪,百姓有的自己焚烧他的房屋来陷害官吏。

邵亢请求如果火势没有蔓延到旁边屋舍的,即使没有捕获纵火者,主事官吏也能不获罪。

神宗即位,邵亢被调为龙图阁直学士。

有人诬陷他说:

“先帝病危时,邵亢曾经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

”御史吴申就论及此事。

皇帝知道此事无根据,搁置不过问。

邵亢自己申辩说:

“先帝身体不适时,群臣不能进宫觐见,臣无法当面陈说,如有建议,一定

会有奏章。

请求在宫中找一下,如果有奏章,我应当伏罪受诛;如果没有,那么诬陷我的人,难道应当只是算了,希望下到狱中考按实情。

”皇帝没有同意。

担任枢密直学士,掌管开封府。

邵亢处理事情机敏周密,属吏拿着文书前来,他都反复审阅。

有人认为这样很辛苦,邵亢说:

“在片刻间判断是非,正应当这样。

开始虽然麻烦,以后就省事了。

”登记里巷中品行恶劣的少年以及被罢黜的官吏,一旦犯法,就将他们都驱逐出去,京城辖区内的争讼因此减少停止。

邵亢在枢密院干了一年多,没有大的裨补助益,皇帝有些讨厌他,曾经同谏官孙觉说,想让陈升之代替邵亢。

孙觉立刻弹劾邵亢推荐陈升之,皇帝对他迎合旨意很生气,贬退孙觉,邵亢也托病辞官,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任越州知州。

后来去世,时年六十一岁。

10.(7分)【

(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

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