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经济观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2792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1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周经济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每周经济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每周经济观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每周经济观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每周经济观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每周经济观察.docx

《每周经济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周经济观察.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周经济观察.docx

每周经济观察

信息资料

仅供参考

每周经济观察

2008年3月24日(第11期)

 

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将有所提高5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6

近期从紧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8

近期股市下跌引发不同的判断10

房价上涨压力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12

央行货币政策趋势分析13

目前物价上涨不是全面上涨16

本轮CPI高涨与前两次通胀有惊人相似之处20

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并存21

每周经济观察编辑委员会编辑

本期导读

2008年仍有望保持在一个可忍受的范围内。

经济增长格局很可能会由过去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演变为较高增长、较高物价,政策突变的可能性不大,灵活性将有所提高。

《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将有所提高》

目前的调子似乎过于强调物价的稳定,提出的增长目标也似乎过于保守,给市场的感觉仍是暖意不够。

或许,现在是再思调控政策并适时调整风向的时候了。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更多是结构性的问题,所以货币政策也应该是采取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这样看来更好一些。

《近期从紧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

40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基本点”,跌破4000点,对国民经济、国资改革、银行改革、股改、资本市场创新和发展均将产生不利影响。

《近期股市下跌引发不同的判断》

住房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而房价问题则是一个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价格问题,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房价上涨压力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

针对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要维持货币政策紧缩的趋势。

《央行货币政策趋势分析》

目前有一些判断是需要马上采取政策调整的,而有一些问题还可以再讨论一段时间,不是很急于作政策应对。

因此,中国的应对政策将留有空间。

《股市近期波动不能归结于从紧货币政策》

当前的CPI过高是所谓的结构性,那么采取临时性或结构性调整政策就能够药到病除,但现实的经济生活与上述的这些解释越来越远。

《应该正确认识对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次中国也无法避免采取必要的汇率和利率调整措施,真正的问题不是政府会不会做出调整,而是最终的政策调整是否力度太小、太迟,故而无法促使经济实现软着陆。

《本轮CPI高涨与前两次通胀有惊人相似之处》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欧美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但与此同时,全球通胀压力不仅没有因经济降温而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并存》

 

第一视点

 

防止大好经济形势逆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已经在2007年开始浮出水面,出现了系统性风险,而防止逆转是首要任务。

流动性过剩,或者说货币的过量供应,导致了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上升,这正是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中国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

从经济的深层结构看,内部失衡主要的表现就是GDP在投资和消费结构上的失衡,主要问题就是过度投资和消费不足。

我们现在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而消费的比重严重偏低。

这样就造成了许多问题,比如说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过慢,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这样一系列问题。

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它会造成我们跟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我们的贸易条件变差就使很多产品卖不出价钱,收入很低,又搭上了我们的资源、我们的环境。

这样一些内部、外部失衡,还会引起我们整个金融体系变得非常的脆弱,当出现了外部或者内部的冲击时,就会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东亚许多国家都曾经历过一个高成长期,但是好像他们大多数都没有逃脱,出现了金融的系统性危机以后,损失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

我们现在就是要尽力防止大好的经济成长形势出现逆转。

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任何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成本推动型主要涉及到不同行业比价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全社会的流动性会减少,但是要素成本并不一定会降下来。

于是,企业可能会面临两方面的压力:

一是要素成本还是比较高,二是出现资金短缺,导致企业效益下滑。

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可能会出现一种类似于“滞胀”的通货膨胀较高和经济增长减速并存的局面。

从中长期来讲,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削弱以后,需要通过创新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这是我国中长期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适时适度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货币政策从紧的基调可以不改,但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特别是密切关注美国次贷危机的延伸影响和我国后续灾害等不确定因素。

例如今年1月份为支持灾后重建,信贷投放明显增加,实际上体现了这种灵活性。

总的看,宜围绕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发挥好货币政策在稳定总需求中的作用。

合理制定货币政策目标,完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政策工具的组合。

适当调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预期调控目标,加强“窗口指导”,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的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

同时,为应对不确定因素留下必要的调整余地。

今年我国加息空间受到国际主要经济体减息的制约,为防范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套取利差,货币政策宜更多依靠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考虑到加息又是改变目前我国实际负利率、稳定价格预期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因此适时适度的加息也是必要的。

在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让汇率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度扩大汇率浮动区间,逐步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同时,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严格控制国外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影响不会很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形势会有影响,但是不会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我国今年出口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美国经济在放缓,但是我们对美国出口的大量消费品中有些是比较基础的消费品,如服装、电子产品、玩具等。

从以往的规律来看,美国经济也有过几次衰退,对我们会有影响,但是,由于我们的出口结构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因素,影响不会很大。

经济增长中的“三驾马车”就出口这块而言,今年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很可能是负的。

只要是贸易顺差与上年持平,那么出口对GDP增长就没有贡献,减少就是负贡献。

今年的出口增速会放慢,同时进口速度会加快,包括适度进口消费品。

这就使得今年的外贸顺差数字会有所下降,但幅度下降多少很难预测,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

在美国经济放缓时,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另一引擎-中国的经济增长能保持稳定,不出现大起大落,这对世界来说就是一个好消息。

今年我国宏观政策调整的力度、时机都很重要,因为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政府的政策要根据相应的形势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

激励创业活力是资本市场的关键功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当下的中国最为需要的功能应当是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强烈的激励创业的功能。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参与者,更多的关注资本市场,基本上还是投资功能、筹资功能。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最为需要的什么功能呢?

应当是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强烈的激励创业的功能,通过资本市场所独特的风险分散机制和重估带来的激励机制,激发经济运行中的创业动能,增强整个经济体系的活力。

资本市场的这个独特的激励创业的功能,激励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的功能,往往是追求稳健的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等间接融资所并不具备的,但是也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前中国推出创业板,不仅在于提供更佳多元化的投资和融资选择、从而增强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也不仅在于为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而更多的在于,创业板可以对创业活动和创业者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市场化的激励,从而把社会的宝贵金融资源,交给那些更富有创造力、更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手中。

G&L

WeeklyEconomicObserver每周评论

本期开卷

 

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将有所提高

最近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几组大家关心的数据。

由此,引起部分人士对中国经济产生滞胀的忧虑,也对未来的货币财政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做出了种种猜测。

目前中国经济还不至于使这种忧虑成为现实,经济增幅虽然会出现下降,但幅度不会大。

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压力确实不容忽视,但在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2008年仍有望保持在一个可忍受的范围内。

经济增长格局很可能会由过去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演变为较高增长、较高物价,政策突变的可能性不大,灵活性将有所提高。

分析200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趋势,应该说,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因素并未改变,比如:

城市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逐年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尽管工业占GDP的比重已然比较高,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仍处加速期,离完成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改革效应仍会持续,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看,只要改革能够持续,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释放的效应是比较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在教育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本,虽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但却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从短期需求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为在资源环境和土地成本上升而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背景下,将导致投资收益水平有可能下降,企业投资动能会有所减弱。

同时,国家强调节能减排、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政策效应会不断释放。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不可能逆转,短期内引致投资冲动的内在机制仍难以根本扭转,投资惯性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2007年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呈现逐月提高的势头,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同时,外商继续看好中国,今年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1.28亿美元,同比增长75.19%。

2月份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28亿美元,同比增长38.31%。

因此,即使投资增幅出现下降,也会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从消费方面看,其本身增长就具有内在稳定性,2007年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必然对今年消费需求的增长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2008年,国家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增发低保对象临时补贴以及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随着全国范围内免收学费、医疗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保障性措施的逐步到位,后顾之忧也将得到缓解。

消费需求稳中偏旺的态势将得以延续,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32亿元,同比增长20.2%,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这种判断。

但外需对中国经济增幅将产生下拉作用。

美国经济的不确定乃至衰退将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对美国出口的巨幅顺差,是我国最突出的净出口贡献来源。

2008年如果美国经济下滑衰退并带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造成中国出口减少,在中国进口保持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净出口规模将减少,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下降。

综合而言,就短期需求考虑,2008年中国经济增幅确实会向下调整,但幅度有限。

而考虑到我国丰富的劳动力和劳动生产效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等因素,2008年,中国经济增幅超出计划目标没有什么悬念。

但是,在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幅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压力正在不断加大。

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不同,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很难治理。

因此,受翘尾和政策时滞的影响,2008年CPI很可能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实现4.8%目标的难度相当大,突破目标的概率极大。

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胀而言,紧缩性的政策短期内很难奏效。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在继续,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和期待货币政策在调控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不可以期望过高。

 

权威角度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把握不好则有可能失去这一轮高速增长的势头

本刊讯当前中国经济的各种表现,与10年前的情景,有三方面惊人的相似性:

都面临着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都面临着某些重要的经济临界点的变化,都面临着物价上涨的压力。

著名学者赵晓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如果把握不好,则有可能失去这一轮高速增长的势头。

2007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充满着不确定性。

这种情形与1997年、1998年时的情景有惊人的相似性。

第一个相似性,两者都面临着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总体趋势是不断恶化,并且其恶化程度可能远远超出事先想象。

1997年时,亚洲金融危机会如何演变还不能完全看清楚,此后的恶化情形则超过了预料。

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导致的全球经济恶化趋势究竟会演变到什么程度也还不能完全看清楚。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最终蔓延成了亚洲金融危机,进而对全球经济造成深重影响。

美国这场次贷风波也会是这样,2006年底刚开始时人们还不以为意,但几个月下来,美国经济迅速变糟,现已确认衰退迹象,其恶化趋势已经远远超出了去年秋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决定时所估计的程度。

虽然美国经济衰退会否引发一场全球性衰退,各国经济学者仍有争论,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看,我们宁可将事情看得严重点以便未雨绸缪,总没有坏处。

第二个相似性,就是两者都面临着某些重要的经济临界点的变化,因而经济运行事实上是走在十字路口。

1997年,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持续了4年,因为政策的效果是逐渐显现的,至这一年的年末经济实际上已进入了掉头向下的临界点。

投资和消费的心理在这一年也进入了某个临界点,人们的信心和预期已经改变,只要稍有风吹草动,经济就会掉头向下,这是另一个重要的临界点。

事后证明,人们的信心和预期是对经济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2007年以来,本轮宏观调控刚好也已经持续了4年,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显然也进入了某个临界点。

比如,目前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已由2005年的5.31%提高到了7.83%,提升幅度达47.45%,利率水平也已达到某个临界点。

不少购房人开始选择提前还贷,说明市场已对贷款利率感到不能接受。

如果继续加息,则观望中的房地产市场随时有可能变局。

此外,还有不能忽略的一点,2007年以来,“中国制造”也正处于某个临界点,已经有1300多家企业撤出了珠三角,表明至少劳动密集型的一些制造业如今生存环境已经非常严峻。

再就是房地产业亦正处于某个临界点,由观望进而出现一次调整的可能性已经高达70%。

由于房地产是目前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至30%左右,因此,房地产业一旦出现调整,那可以预料中国经济也必将掉头向下。

第三个相似性,就是物价的压力仍然在指数上彰显,致使政策导向很容易出现迷惑,难以灵活调整。

1997年,CPI高达6%,这使得全社会尤其政府仍将关注的焦点锁定于物价,中央政府也因此决定了继续从紧的政策取向,并向全社会全力释放这一信号,由此导致的调控结果就是,整个市场的信心和预期逆转,最终良好的增长势头失去,经济陷入到长达数年的通货紧缩之中。

2007年,物价增长幅度高达4.8%,并在今年2月持续攀升至8.7%的高位。

物价的高企及屡创新高有很多原因,但人们通常只会巴望物价尽快回落,为此可以不惜一切,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很容易误导当局继续实施并强化“从紧的货币政策”,并在其他政策上采取从紧的措施甚至更加勒紧缰绳。

因此,从紧的政策如果把握不慎,将会使中国经济失去高速增长的势头。

当前,最需要警惕的是重蹈“1998年覆辙”,那就是政策的应对缺乏灵活性,反应滞后,最终使得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行情戛然而止。

从这个角度讲,当前政策调控的机会之窗仍未失去。

政府虽然不见得马上调整政策,但的确有必要通过政策的暖风稳定国人对市场的预期和信心。

从这个角度讲,目前的调子似乎过于强调物价的稳定,提出的增长目标也似乎过于保守,给市场的感觉仍是暖意不够。

或许,现在是再思调控政策并适时调整风向的时候了。

参考消息

今年经济依旧是有惊无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有惊无险过一年。

2008年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判断主要基于两点。

一个是外部因素的美国经济衰退,一个是中国结构调整的效果不确定。

美国次级贷危机影响下,中国外贸依赖度比较高,次级贷的出现必然在欧洲、日本也产生连锁反应,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也是不确定性的,中国因此受到的影响也不确定。

其次是内部的不确定,结构调整产生的效益也需要观察。

我们是转轨时期的宏观政策,除了货币政策以外,结构调整政策也在发挥作用。

因此,在还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时候,不要乱讲话。

要综合2008年外部的不确定性和2007年结构调整政策的效应来看待新的一年,避免一味的银根收紧,陷入“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需要择机而定,这里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定政策,通过关注国内、国外宏观经济变量来决策,需要政府有一个相当清晰的头脑。

但我们还留有调控的余地,中国的整个经济情况还是好的,2008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依旧会是有惊无险的一年。

 

热点关注

 

近期从紧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

调控重在结构要掌握好度

本刊综述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控制信贷、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手段都被纳入政策篮子。

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目前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具有调整的空间,包括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经济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经历了20多年改革的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有关分析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继续坚持货币政策从紧的同时,也向市场传递出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的信号,而周小川的表态意味着央行近期不太可能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

紧缩引发流动性趋紧

有关信息显示,从紧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抽紧银根,流动性风险必须高度重视,一些小银行流动性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目前除了国有大型银行,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感受到了资金的紧缺。

在经历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6次加息、6次发行惩罚性定向票据之后,对于中小银行的的盈利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而从中小企业层面来看,尽管许多成长性比较好的企业近两年得到的创业投资支持越来越多,但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群体正在经历融资的苦恼。

据透露,在中小企业最为活跃的江浙地区,随着银行信贷逐步收紧,民间融资空前活跃,利率水平已经高出银行贷款一倍以上。

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指出,我们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根据以往经验,如果执行不当的话,首先伤害的就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贷款比重本来就小,一从紧往往先紧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还是很窄的。

从紧政策暂时不能松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不久前曾表示,即使考虑美国次贷危机和年初国内的冰雪灾害因素,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风险仍然是通货膨胀,既定的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会因国内外一些新情况的出现而改变。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认为,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怎样还很难说,现在看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次级债数量不大,所以影响不会太大。

但是恐怕也不能认为中国情况特殊,不会波及到中国。

次级债危机是整个全球系统的危机,从根源上说,它是这些年来世界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以及由此产生的资产泡沫引起的。

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这两个问题都相当严重,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不能麻痹大意。

应该不会继续从紧下去

不过,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判断,从目前情况看,经济政策应该不会继续从紧下去。

考虑到8月要开奥运会,需求量迅速放大,所以物价可能还会维持比较高,等奥运会结束以后,到第四季度会有所回落。

货币政策是总量调控,我们也应该看到总量调控的一些局限性。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更多是结构性的问题,所以货币政策也应该是采取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这样看来更好一些。

全国政协委员唐双宁指出,当前货币政策面临“多重两难”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调控要注重把握灵活性。

要完整准确理解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的方向要坚持,但手段要灵活多样,调控重在结构,要掌握好度。

本轮通货膨胀并非单纯的货币总量问题,而恰恰是结构问题,本质上是对长期以来资本边际报酬率过高、劳动和土地的边际报酬率过低的一种纠偏。

这种结构问题最终会以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农民收入提升来重新实现均衡,而不会简单地因货币紧缩而终止。

保持一定的货币总量,致力于调整货币结构,是保证货币政策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果单纯而又过急地改变总量,将使本可以改变形态的不良贷款不再改变,甚至向更糟的方向改变。

数量工具或起到主导作用

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在呼吁政府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希望2008年度人民币升值10%,同时进一步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便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

但也有分析认为,这种政策组合有可能制造经济灾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彭兴韵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把能够运用的经济杠杆工具都提到了,就连汇率工具也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的表述被囊括在内。

但是,对于物价水平的调控,应该更加注重经济手段,尽量减少行政调控对价格体系所造成的扭曲,否则将对长期物价水平调控不利。

一些专家指出,虽然调控工具林林总总,但政府选择时必然也会有先后考虑,毫无疑问数量工具将起到主导地位。

因为加息重在降低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但是事实上,投资者对于今年CPI走势前高后低已经达成了共识,预期正在转好,那么就没有必要加息。

相反,在数量工具的使用中注入抑制通胀的预期,起到控制货币和信贷的最终作用。

 

重点问题

 

近期股市下跌引发不同的判断

市场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阶段

本刊综述近期,上证综指继续下挫。

2007年股市呈现单边上涨的牛市行情,但进入2008年,股市受美国次贷的影响,A股持续下跌。

自2007年10月16日创下6124点的本轮行情高点算起,5个月间指数已经跌去2000多点。

现在,A股市场的走势成为外界热议的焦点,与此同时,一场围绕政府该不该救市、今年股市是否从此转熊的争论也悄然展开。

今年股市还是比较困难

目前外界普遍担心的是,国内的通货膨胀可能面临失控,这势必导致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

通货膨胀和紧缩政策两者都将对实体经济构成伤害,传导到微观层面,就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下滑,从而动摇牛市的根基。

著名学者谢国忠判断,中国的股市在今年还是比较困难的。

货币供应很充足的时候,土地与股息就涨得很高,货币放的更多的一个不良的现象就是通胀过高。

而现在货币在收缩,土地市场和股市的经营就非常的困难。

而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表示,中国经济总体上会受到一些影响,但由于中国资本项下没有对外开放,因此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是在心理层面。

是否救市引起争议

此前,有国内媒体报道称,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表示中国证监会并不会承担“救市”角色,不会重蹈“政策市”覆辙,监管者研究目前中国股市状况的结果是要对中国股市有信心。

不过,范福春本人对此说法予以了否认,他从未说过政府不救市。

他提醒投资者,应该对中国资本市场充满信心,并为投资者继续看多中国股市列举了三条理由:

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景可以预期、上市公司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监管有效性得到加强。

中央财经大学著名专家郭田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