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2137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

《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尤悔第三十三作文.docx

尤悔第三十三作文

尤悔第三十三

  题解尤悔,指罪过和悔恨。

  本篇所记,多涉及政治上的斗争,少数是生活上的事情。

  有的条目侧重记述言行上的错误、坏事,有的侧重于悔恨,有的同时述及错误和悔恨。

  那些牵涉政治斗争的条目记载着为了争权夺位,置对手于死地的事实,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性。

  第则记魏文帝为了保住帝位,残忍杀害亲兄弟,这是罪行;第则记陆机因受诬陷而被杀的时候慨叹: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这是悔恨当初进入仕途;第则记因为王导三缄其口,王敦才杀了周侯,事后王导知错而悔恨。

  有的条目所载的不仅仅是悔,而是愧恨,是感到羞愧,心里自恨不该如此。

  例如第则记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

  筒文还,三日不出。

  身为皇帝而连稻苗也不认得,是应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

  ①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②;王弗悟,遂杂进之。

  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跳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复欲害东阿③,太后曰:

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注释①任城王:

曹彰,字子文,卞太后第二子,封任城王。

  骁壮:

勇猛、刚强。

  ②卞太后:

魏文帝曹丕的母亲,曹丕登位时尊为太后。

  ③东阿:

曹植,字子建,卞太后第四子,封东阿王。

  按:

曹植封东阿王是曹丕死后之事。

  译文魏文帝曹丕猜忌他的弟弟任城王曹彰勇猛刚强。

  趁在卞太后的住房里一起下围棋并吃枣的机会,文帝先把毒药放在枣蒂里,自己挑那些没放毒的吃;任城王没有察觉,就把有毒、没毒的混着吃了。

  中毒以后,卞太后要找水来解救他;可是文帝事先命令手下的人把装水的瓶罐都打碎了,卞太后匆忙间光着脚赶到井边,却没有东西打水,不久任城王就死了。

  魏文帝又要害死东阿王,卞太后说:

你已经害死了我的任城王,不能再害我的东阿王了!

()王浑后妻,琅邪颜氏女,王时为徐州刺史,交礼拜讫,王将答拜,观者咸曰:

王侯州将,新妇州民,恐无由答拜①。

  王乃止。

  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礼,恐非夫妇,不为之拜,谓为颜妾。

  颜氏耻之,以其门贵,终不敢离。

  注释①王侯句:

王浑袭父爵为京陵侯,故称王侯。

  晋代,州刺史往往掌握军权,王浑是扬烈将军、徐州刺史,所以称州将。

  颜氏女是琅邪国人,琅邪属徐州管辖,所以是州民。

  译文王浑后房妻子,是琅邪国颜家的女儿,王浑当时任徐州刺史,颜氏行完交拜礼,王浑刚要答拜,旁观的人都说:

王侯是州将,新娘是本州百姓,恐怕没有理由答拜。

  王浑于是不答拜。

  王武子认为自己父亲不答拜,就还没有成婚,恐怕不算夫妻,也就不拜后母,只称她为颜妾。

  颜氏认为这是耻辱,只是因为王浑门第高贵,终究不敢离婚。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①。

  临刑叹曰: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②!

注释①陆平原句:

陆平原,即陆机。

  在西晋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任陆机为平原内史。

  大安初年,司马颖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义,又任陆机代理河北大都督。

  陆机进兵洛阳,在河桥大败。

  于是被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诬为将要谋反,终于被杀害。

  ②华亭鹤唳:

华亭,今上海市松辽县西平原村,有华亭谷、华亭水,是陆机故居。

  其地出鹤,当地人谓之鹤窠。

  后来用华亭鹤唳表示怀念故上而感慨生平,悔入仕途。

  唳,鸣叫。

  译文平原内史陆机在河桥兵败后,受到卢志的谗害,终于被杀。

  临刑时叹息说:

想听一听故乡的鹤鸣,还能听得到吗!

()刘琨善能招延,而拙於抚御①。

  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注释①刘琨:

刘琨在西晋永嘉元年出任并州刺史,当时并州饥荒,百姓流散,寇盗猖狂。

  刘琨转战至晋阳,那里已是一片废墟。

  译文刘琨擅长乡致人才,却不善于安抚和驾御。

  一天之内虽然有几千人前来投奔他,可是逃跑的也有这个数目,因此他终于没有什么建树。

  ()王平子始下①,丞相语大将军:

不可复使羌人东行②。

  平子面似羌。

  注释①王平子始下:

王平子是王澄的字,西晋惠帝末年出任荆州刺史,东晋元帝召他为军谘祭酒,路过豫章,去探望堂兄弟王敦,被王敦杀害。

  ②羌人:

羌族人。

  羌族是古代民族,住在西北一带。

  这里指王平子。

  译文王平子刚从荆州下建康,丞相王导告诉大将军王敦说:

不可再让那个羌人到东边来。

  因为王平子脸长得像羌人。

  ()王大将军起事,丞相兄弟诣阙谢①。

  周侯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

  丞相呼周侯曰:

百口委卿②!

周直过不应。

  既入,苦相存救。

  既释。

  周大说,饮酒。

  及出,诸王故在门。

  周曰: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时后。

  大将军至石头,问丞相曰:

周侯可为三公不?

丞相不答。

  又问:

可为尚书令不?

又不应。

  因云:

如此,唯当杀之耳!

复默然。

  逮周侯被害,丞相后知周侯救己,叹曰:

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③!

注释①王大句:

大将军王敦是王导的堂兄,在东晋初年,两人共同辅佐晋元帝。

  永昌元年(公元年),王敦在镇守地武昌起兵反,以诛刘隗为名,直下建康。

  当时王导任司空、录尚书事,每天带着同宗族的人到朝廷待罪。

  刘隗则劝晋元帝杀王氏。

  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泛指皇宫、朝廷。

  ②委:

托付。

  按:

这句指希望周侯保全其家族。

  ③幽冥:

暗昧;昏庸。

  译文大将军王敦起兵反,丞相王导兄弟到朝廷请罪。

  武城侯周特别担忧王氏一家,刚进宫时,表情很忧虑。

  王导招呼周说:

我一家百口就拜托你了!

周照直走过去,没有回答。

  进宫后,极力援救王导。

  事情解决以后,周极为高兴,喝起酒来。

  等到出宫,王氏一家仍然在门口。

  周说:

今年把乱臣贼子都消灭了,定会拿到像斗大的金印挂在胳膊肘上。

  王敦攻陷石头城后,问王导说:

周侯可以做三公吗?

王导不回答。

  又问:

可以做尚书令吗?

王导又不回答。

  王敦就说:

这样,只该杀了他罢了!

王导再次默不作声。

  等到周被害后,王导才知道周救过自己,他叹息说:

我不杀周侯,周侯却是因为我而死,我在糊涂中辜负了这个人!

()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同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

  温未答,顷,王曰:

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

  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①,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②。

  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

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③注释①王乃句:

宣王,指司马懿,曾受魏文帝曹丕重用,后来,为了夺权,寻机把皇族曹爽和曹操的女婿、吏部尚书何晏杀掉,并杀太尉王凌等。

  还逮捕魏朝诸王公。

  这就是诛夷名族。

  与此同时,因太尉蒋济追随他杀曹爽等,便进封蒋济为都乡侯。

  这就是宠树同己。

  建立晋国时,追尊为宣王。

  ②高贵乡公事:

文王司马昭继其兄司马师任魏大将军后,图谋代魏,杀魏帝高贵乡公,立曹矣为帝,并进爵为晋王,死后谥为文王。

  参看《方正》第则注①。

  ③祚:

通阼,帝位。

  译文王导和温峤一起谒见晋明帝,明帝问温峤前代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温峤还没有回答,一会儿,王导说:

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事,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

  王导就一一叙说晋宣王开始创业的时候,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并栽培赞成自己的人,以及文王晚年杀高贵乡公的事。

  晋明帝听后,掩面伏在坐床上,说:

如果像您说的那样,皇位怎么能长久呢!

()王大将军于众坐中曰:

诸周由来未有作三公者。

  有人答曰:

唯周侯邑五马领头而不克①。

  大将军曰:

我与周,洛下相遇,一面顿尽②。

  值世纷坛,遂至于此③!

因为流涕。

  注释①邑:

疑通挹、取。

  马:

赌博用的筹码。

  按:

此处以赌傅为喻,指周将作三公而被杀害。

  故王敦有下面的话。

  ②顿尽:

指立刻倾吐真心。

  ③值世句:

据《晋书·周传》载,王敦说此活是在他杀了周之后,只是《晋书》所记与此略有不同。

  译文大将军王敦在大庭广众中说:

周氏一族从来没有人做过三公。

  有人回答说:

只有周侯已经拿到五个筹码领头,却不能取胜。

  王敦说:

我和周在浴阳相会,初次见面,就能推心置腹。

  只是赶上世事乱纷纷,竟然落得这样的结局!

于是为他流下泪来。

  ()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①,母崔氏固驻之,峤绝据而去②。

  迄于崇贵,乡品犹不过也③。

  每爵,皆发诏。

  注释①温公句:

温峤任刘琨使臣劝进事,见《言语》第则及注①。

  ②驻:

车马停止不前。

  绝据:

扯断衣襟,表示去意坚决。

  裾,衣服的大襟或前后部分。

  ③乡品:

本乡的品评。

  不过:

不能通过。

  按:

温峤母亲在江北去世,温峤无法归葬,所以后来提升他为散骑侍郎时,他坚决辞让。

  只是由于晋元帝诏令朝臣议定,这才接受任命。

  译文温峤当初受司空刘瑶委派过江劝说晋元帝即帝位,他母亲崔氏坚决阻止他走,温峤不顾一切地走了。

  一直到他显贵以后,乡里的评论还是不能同意他的做法。

  每当给他晋升官爵,都要由皇帝发布命令来说明。

  ()庾公欲起周子南,子南执辞愈固①。

  庾每诣周,庾从南门入,周从后门出。

  庾尝一往奄至,周不及去,相对终日。

  庚从周索食,周出蔬食,庾亦强饭,极欢②;并语世故,约相推引,同佐世之任。

  既仕,至将军二千石,而不称意。

  中宵慨然曰:

大丈夫乃为庾元规所卖!

一叹,遂发背而卒。

  注释①周子南:

周劭,字子南,隐居庐山。

  庾亮去拜访他,他躲避不见。

  后提拔为镇蛮护军、西阳太守。

  ②蔬食:

指粗食。

  强饭:

尽力进餐。

  译文庾亮想要起用周子南做官,周子南执意推辞,而且越来越坚决。

  庾亮每次去拜访周子南,庾亮从大门进来,周子南就从后门出去。

  有一次庾亮一下子突然到来,周子南来不及躲开,就和庾亮面对面坐了一整天。

  庾亮向周子南要饭吃,周子南拿出租茶淡饭,庾亮也吃得很香,特别高兴;两人谈论世事,约定互相推荐,共同担负起辅助国家的重任。

  周子南出来做官后,升为将军、郡守,却不称心。

  夜半感慨地说:

大丈夫竟被庾元规出卖了!

一声长叹,终于背疮发作而死。

  ()阮思旷奉大法,敬信甚至①。

  大儿年未弱冠,忽被笃疾。

  儿既是偏所爱重,为之祈请三宝,昼夜不懈②。

  谓至诚有感者,必当蒙佑。

  而儿遂不济③。

  于是结恨释氏,宿命都除④。

  注释①大法:

指大乘佛法,是佛教的一派,泛指佛法。

  ②三宝:

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

  佛指创教者释迦牟尼(泛指一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佛教教义的僧徒。

  ③不济:

指不能挽救;逝世。

  ④释氏:

释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氏泛指佛教。

  宿命:

佛教用语,指前世善恶决定今世命运。

  此言阮为事实所教训,完全摈弃了宿命论。

  译文阮思旷信奉佛教,虔诚、信奉到了顶点。

  大儿子尚未成年,忽然患了重病。

  这个儿子既是自已特别喜爱和看重的,就为他祈请三宝,昼夜坚持不懈。

  自认为信仰最虔诚能有所感应,必定得到保佑。

  可是这个儿子到底也没救过来。

  于是就怀恨佛教,把命定论全都抛弃了。

  ()桓宣武对简文帝,不甚得语。

  废海西后,宜自申叙,乃豫撰数百语,陈废立之意①。

  既见简文,简文便泣下数十行。

  宣武矜愧,不得一言。

  注释①废海西:

公元年,桓温把普帝废为海西县公,立简文帝。

  申叙:

指陈述事情。

  译文桓温回答简文帝的问话,说得不很尽意。

  废黜海西公后,他应当亲自申奏说明,便事先构思好几百句话,陈说废黜旧君、拥立新君的本意。

  见到简文帝后,简文帝就泪流不止。

  桓温既怜悯又羞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桓公卧语曰:

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①。

  既而屈起坐曰②: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注释①寂寂:

形容冷落凄清,比喻不能做一番事业、登上帝位。

  文、景:

指晋文帝司马昭和晋景帝司马师。

  这两人都曾废旧主,立新君,为子孙篡位打下了基础。

  ②屈起:

崛起;起来。

  译文桓温躺在床上和他的亲信说道:

做这种寂寂无闻的事,将会被文帝、景帝所耻笑。

  接着一下坐起来说:

既不能流芳百世,难道也不值得遗臭万年吗!

()谢太傅于东船行,小人引船,或迟或速,或停或待;又放船从横,撞人触岸,公初不呵谴。

  ①。

  人谓公常无嗔喜。

  曾送兄征西葬还,日莫雨驶,小人皆醉,不可处分②。

  公乃于车中手取车柱撞驭人,声色甚厉③。

  夫以水性沉柔,入隘奔激,方之人情,固知迫隘之地,无得保其夷粹。

  注释①放船:

纵船,指让船任意漂荡,不加牵引。

  ③征西:

指谢奕,曾任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卒于官,追赠镇西将军(并非征西)。

  雨驶:

雨很急。

  处分:

处理。

  ③车柱:

疑是支撑车篷的柱子。

  译文太傅谢安在会稽坐船,纤夫拉着纤绳,有时慢,有时快,有时停下,有时等候;有时又不拉,由船任意飘荡,撞着别人的船,碰着河岸,谢安从不喝斥、责备。

  人们认为谢安常常不表示喜怒。

  有一次给他哥哥镇西将军谢奕送葬回来,正赶上天晚了,雨又急,赶车的驭手都喝醉了,掌握不住车子。

  谢安于是从车厢中拿下车往来捅驭手,声色俱厉。

  按道理水的本性是很沉静、柔和的,可是一流入狭窄的地方就要奔腾激荡,拿人之常情来和水相比,自然会懂得人逢险境,就没有可能保持自己平和、纯洁的性格。

  ()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

  简文还,三日不出,云:

宁有赖其末,而不识其本①!

注释①宁有句:

意指依靠谷米生活而不识其根本。

  末,指谷穗。

  本,指禾苗。

  简文帝因不识稻子而自责。

  译文简文帝看见田里的稻子,不认识,问是什么草,近侍回答是稻子。

  简文帝回到宫里,三天没有出门,说:

哪里有依靠它的末梢活命,而不识其根本的呢!

()桓车骑在上明畋猎,东信至,传淮上大捷①。

  语左右云:

群谢年少大破贼!

因发病薨。

  谈者以为此死贤于让扬之荆②。

  注释①桓车骑句:

东晋时,前秦的符坚直下淮水、淝水,桓冰派三千精兵来保卫京都。

  谢安部署已定,便令桓冲兵退还。

  桓冲以为谢安没有将才,必败。

  不久,听说谢玄大捷,很羞惭,发病而死。

  上明,桓冲的镇守地。

  畋(á)猎,打猎。

  ②让扬之荆:

桓冲原为扬、豫二州刺史,后来因为谢安辅政,声望很高,就要求解除扬州职务离京。

  于是改授徐州刺史,后调荆州。

  按:

桓冲既羞惭,又不能发愤图强,为国立功,所以谈者以为不如一死。

  译文车骑将军桓冲在上明打猎。

  东边的信使到了,送来淮上大捷的消息。

  桓冲对随从说:

谢家年轻人大败贼寇!

于是就发病死了。

  舆论认为这样死胜过让出扬州刺史到荆州去。

  ()桓公初报破殷荆州①,曾讲《论语》,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②。

  玄意色甚恶。

  注释①桓公句:

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年),江州刺史桓玄、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晋室,第二年桓玄又攻占荆州,杀殷仲堪。

  ②富与贵句: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桓玄刚刚接到打败荆州刺史殷仲堪的报告时,正在讲解《论语》,讲到下面一句:

富有和尊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是不能受用的。

  桓玄听了,心情、脸色都很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