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799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docx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诗歌赏析文言文复习全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词赏析

一、饮酒

(东晋)陶渊明

内容理解:

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原文呈现】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结庐:

建造住宅)。

修辞:

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

炼字: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炼字:

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见”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心与山融为一体。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南山:

指庐山。

写作手法:

上句承上启下,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

修辞:

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内容理解:

“真意”就是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

这两句哲理性的总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辩:

辩白,说清楚)

【文章主旨】

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然而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二、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原文呈现】

内容理解:

这两句开门见山,写故人“邀”而诗人“至”,简单随意,写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炼字:

“合”写出村边绿树环绕,环境清幽。

“斜”写出远山的逶迤蜿蜒,突出田园风光令人亲切的特点及作者的向往。

修辞:

运用对偶修辞,由近及远地描写了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

画面:

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画面: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情趣图。

情感:

通过写诗人与客人把酒言欢的场面,写出了主客襟怀之淡泊,情趣之投合。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炼字:

“就”字不仅写未来,而且还写当下,令人怀恋的不仅仅是把酒话桑麻,还有今天眼前的菊花。

情感:

照应开篇应邀往访,表现了友情的深厚融洽和诗人对田园风光、情趣的留恋,出语真率,毫不客套造作。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文章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了与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诗词翻译】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举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3、望岳

(唐杜甫)

【原文呈现】

修辞:

写远望之景。

以设问统领下文,自问自答,借齐鲁两地的美好山色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绵延、高大的地理特点,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写作手法:

写近望之势。

上句虚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实写泰山的高耸挺拔。

炼字、修辞:

“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

“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造化:

大自然

钟:

聚集。

写作手法:

写细望之景,由静转动。

用“层云”衬托山高。

炼字:

“决眦”二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对这神奇缥缈的景观的着迷。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足见山谷之深远。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写作手法:

写极望之情。

化用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并赋予深刻含义。

“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衬托泰山的高大。

情感:

这两句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文章主旨】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诗词翻译】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四、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写作手法、炼字:

从视觉上写幽居的特点。

“闲”有“幽闲、悠闲”的意思,近旁无人居住,一条杂草掩映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概括地写出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原文呈现】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炼字、句子赏析:

“敲”有敲击之意,这两句从视觉角度写景,营造出种宁静幽远的氛围。

“敲”字用精致的听觉(轻轻地敲)打破寂静,反衬出夜晚的宁静。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内容理解: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情感:

直接抒情,点出诗人心中幽情,衬托出诗歌的主旨,表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文章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走访友人李凝而未遇的寻常小事,描写了李凝幽居环境的清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翻译】

幽居之处少有邻居,一条草径伸进荒园。

夜晚池塘边上,小鸟栖树;月光之下,老僧轻轻敲门。

归途中走过小桥,田野色彩斑斓。

白云飘飞,山石如在移动。

暂时离开此地,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五、西江月遣兴

(南宋辛弃疾)

内容理解、情感:

上阕写词人心中感受,“且”字写出了欢笑的不易,只有醉中才会出现,因而必须抓紧享受。

对“醉”的追求,表现了词人被黑暗社会现实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心境。

诗句赏析:

后两句既是词人激愤的感叹,也是一种深刻的反省:

古书中的情况与现实情况相反,体现出对现实社会的鞭挞。

【原文呈现】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内容理解:

下阕写醉后情形,构思奇异,把词人的醉态和个性写得惟妙惟肖。

词人选取“松”作为映衬物。

将“松”比作人,“问松”“来扶”“推松”等情景描写,逼真地描摹出词人的朦胧醉态,进而展示了词人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和好胜争强的壮士本色。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文章主旨】

这首词写了词人醉后情形,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词人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诗词翻译】

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

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笑问松树:

“我醉得怎么样呀?

”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赶快用手推它说:

“走开走开!

六、采莲曲

(唐)王昌龄

画面: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修辞、句子赏析:

运用比喻修辞,将“罗裙”比作“荷叶”,将“脸”比作“荷花”,描绘出一幅人花相互映衬的美丽图景。

炼字“裁”有“裁剪”之意,荷叶是自然生长的,罗裙是裁剪的,用罗裙同化荷叶的美。

“开”字本指荷花开放,此处用荷花开放同化采莲少女的容貌,将本来鲜艳的色彩冲淡了。

【原文呈现】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内容理解:

“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为“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产生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惆。

“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句,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意蕴,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文章主旨】

这首诗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衬托描写采莲少女,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

【诗词翻译】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内容理解:

“毕竟”放于句首,既协调音韵,又强调“西湖六月”与”四时”的不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后两句写景作铺垫。

【原文呈现】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画面: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句子赏析:

夸张,用“接天”“无穷碧”来形容“莲叶”,用“映日”“别样红”来写“荷花”,抓住荷叶荷花极力渲染描摹,描绘出西湖六月的生动美丽画面。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文章主旨】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词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八、苏幕遮

(北宋)周邦彦

画面: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珠,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内容理解:

上阕写景,“燎沉香”写静景,“鸟雀呼睛”静中有动,“呼”字传神生动地写出鸟雀喜晴、窥檐告诉人们新晴的欢快神态。

为下阕写客思乡愁埋下伏笔。

句子赏析:

“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几句采用交互句法,细致描摹清圆的荷叶上残存的露珠在朝阳下渐渐干了,一阵风吹来,荷叶随之舞动的情景。

一个“举”字使全词动景如生。

【原文呈现】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内容理解:

下阕直接抒怀,不加雕饰,“故乡遥”四句写词人客居长安(实际上指汴京)对家乡思念之情难以抑制。

写作手法、情感:

“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不言自己思念家乡,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然后以虚构的梦境作结,虽虚却实,变幻莫测,含蓄委婉地表露出词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文章主旨】

这首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将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娓娓道来,构思巧妙。

【诗词翻译】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珠,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

7、与朱元思书

一、重点实词

1.负势竞上:

凭依。

2.互相轩邈:

高;远,往高处、远处伸展。

3.嘤嘤成韵:

和谐的声音。

4.疏条交映:

遮蔽,掩映

二、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同“啭”,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

通“返”。

三、古今异义

1.经纶世务者(古义:

经营,治理。

今义:

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2.鸢飞戾天者(古义:

至。

今义:

罪恶。

四、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2.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奔马)

3.负势竞上(名词作动词,向上)

4.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6.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五、重点句子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都消散尽,天与山连成一片,呈现出相同颜色。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形势高峻,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里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横柯上藏,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六、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路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变式练习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互相轩邈轩邈:

往远处伸展B.争高直指直:

笔直

C.负势竞上负:

凭借D.窥谷忘反反:

通“返”,返回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猿则百叫无绝万钟则不辮礼义而受之

B.从流飘荡求而从者

C.鸢飞戾天者念无与为乐者

D.与朱元思书借旁近与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文章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文章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8、三峡

一、重点实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这里有“于”“在”的意思

2.至于夏水襄陵:

冲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驾;不如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真,实在

5.林寒涧肃:

寂静

6.属引凄异:

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2、通假字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缺”,缺口

2.沿泝阻绝:

同“溯”,逆流而上

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

有时。

今义: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乘奔御风(古义:

即使,表假设。

今义:

虽然:

表转折。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动词作名词,快马)

2.林寒润肃(形容词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4.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5.每至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下霜)

6.则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指急流)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中心思想

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课堂变式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节选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B.巴东三峡巫峡/长

C.如/鸣佩环D.伐竹/取道

2.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虽千里不敢易也(《唐且不辱使命》)

B.春冬之时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芙蕖》)

C.心乐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D.以其境过清香远益清(《爱莲说》)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表现手法看,【甲】【乙】两文均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B.从思想感情看,【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乙】文表达了作者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C.【甲】文写三峡的山和水;【乙】文首先交代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然后写水、写鱼。

D.【甲】文用词简练,语句整齐均匀,音韵和谐;【乙】文构思新巧,结构严谨,寓情于景

 

9、爱莲说

一、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

多。

2.香远益清:

越发,更

3.亭亭净植:

直立的样子;树立。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渎,不尊重。

5.宜乎众矣:

当然。

二、重点虚词

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句中谓语动词“爱”的宾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个主谓结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三、一词多义

1.远:

①香远益清:

远播,传得远。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远地

2.鲜:

①陶后鲜有闻:

副词,少。

②芳草鲜美:

形容词,鲜艳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沾染,经过清澈的水波的洗涤,洁净而不妖艳。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近前把玩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过。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有许多人了。

五、中心思想

本文托物言志,通过对莲“出淤泥而不染”高尚品质的叙写,赞扬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讽刺了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世俗之徒,表现了作者卓尔不群、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

六、课堂变式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发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斯:

这B.惟吾德馨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C.亭亭净植植:

种植D.濯清涟而不妖妖:

美丽而不端庄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花之君子者也得道者多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无案牍之劳形花之富贵者也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甲】文借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从表达方式上看,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D.从句式上看,《爱莲说》为骈体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陋室铭》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10、芙蕖

一、重点实词

1.予夏季倚此为命者:

倚靠,依靠

2.非故效颦于茂叔:

源于“东施效颦”,模仿,仿效。

3.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这里指时间。

“生死存亡之秋”、《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皆为此义。

4.迨至菡萏成花:

及,到。

5.自夏徂秋:

往,到

6.无如酷好一生:

无奈。

7.望天乞水以救之:

祈求

二、词类活用

1.则又日高日上(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2.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芬芳。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而是)因为芙蕖讨人喜欢,其可爱远不只一处,请让我详细道来。

2.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避暑时暑气因它而退去,乘凉时凉气随它而产生。

3.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还可备作常年包裹东西之用。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芙蕖的赞美,以“可目”为重点,兼及芙蕖“可鼻”“可口”“可用”的特点,同时表露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以及无力养护的悲叹之意。

五、课堂变式练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请备述之(准备)

B.迨至菡萏成花(及,到)

C.无如酷好一生(无奈)

D.望天乞水以救之(祈求)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及其茎叶既生

B.只在花开之数日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

C.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D.乃复蒂下生蓬乃摘而藏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2)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的?

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5.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好处?

 

11、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重点实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这里指身高。

2.形貌昳丽:

光艳。

3.窥镜:

暗中察看,此处指私下看。

4.孰视之:

仔细地看

5.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6.期年之后,满一年,一周年。

二、重点虚词

1.之:

①问之客曰:

代词,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件事。

②徐公来,孰视之:

代词,代徐公。

③暮,寝而思之:

代词,代指“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为什么都说自己美于徐公”这件事.

④吾妻之美我者: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倒装句

⑤臣之妻私臣:

助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