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044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微专题五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资料汇编

微专题五 基因本质的相关题型突破

一、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例1 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

设计实验如图:

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选项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有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少数有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

D

全部有

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

答案 D

解析 病毒侵染细胞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核酸注入细胞。

由图可知,病毒先在含32P的宿主细胞1中培养(其DNA被32P标记),然后转移到含35S的宿主细胞2中培养。

病毒以自身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故子代病毒的核酸多数含31P,少数含32P,蛋白质全部被35S标记。

 

方法总结

1.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变式1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 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需用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培养才能使噬菌体带上放射性标记,A项错误;实验中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若保温时间太长则可能使一些含32P的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中检测到32P,B项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会因搅拌不充分,使部分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而存在于沉淀物中,C项正确;本实验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因为缺少蛋白质进入细菌细胞的对照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项错误。

二、DNA分子结构的计算

例2 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34%和16%B.34%和18%

C.16%和34%D.32%和18%

答案 A

解析 设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1链和2链,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则A+T占66%,又因为双链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整个DNA分子比例和每条链中的比例相同,因此A1+T1=66%,G1+C1=34%,又因为T1与C1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A1=66%-32%=34%,G1=34%-18%=16%。

根据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可知,T2=A1=34%,C2=G1=16%。

方法总结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以下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

项目

双链DNA分子

1链

2链

A、G、T、C的关系

A1=T2;G1=C2

A=T;G=C

A2=T1;G2=C1

A+G=T+C=A+C=T+G=DNA中碱基总数50%

非互补碱基和之比:

1

m

互补碱基和之比:

n

n

n

某种碱基的比例(X为A、T、G、C中某种碱基的含量)

(X1%+X2%)

X1%

X2%

2.碱基比例与双链DNA分子的共性及特异性

(1)共性:

不因生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1;==1;==1。

(2)特异性:

的值在不同DNA分子中一般是不同的,是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表现。

3.进行碱基计算要注意的三点

(1)单位是“对”还是“个”,这方面往往带来数据成倍的错误。

(2)注意提供的数据是DNA双链还是DNA的一条单链。

(3)解题时最好画一下简图,比较直观,减少因为思路不清引起的错误。

变式2 DNA的一条单链中=0.4。

上述比值在其互补单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为(  )

A.0.4、0.6B.2.5、1.0

C.0.4、0.4D.0.6、1.0

答案 B

解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整个DNA分子中,因为A=T,G=C,所以的比值为1.0。

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与其互补链上的值相等,为0.4,因而互补链中=2.5。

三、DNA复制的有关计算

例3 某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

下列有关此DNA在连续复制时所需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A)个

B.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2(m-A)个

C.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个

D.在n次复制过程中,总共需要2n(m-A)个

答案 D

解析 DNA复制n次是指DNA连续复制了n次,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为2n个,形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有2n+1条。

第n次复制是指DNA已复制了n-1次,产生的子代DNA分子继续进行第n次复制。

两种复制情况下所需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不同的。

在计算DNA分子在第n次复制过程中所需含某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时,要先计算出复制n次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再减去(n-1)次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

该DNA分子含胞嘧啶数目为(m-A)个,复制n次需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m-A)(2n-1)个。

方法总结

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有:

(1)DNA分子数

①子代DNA分子数=2n个。

②含有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个。

③不含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n-2)个。

(2)脱氧核苷酸链数

①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n+1条。

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2条。

③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②第n次复制需该脱氧核苷酸数=m·2n-1个。

变式3 某一个DNA分子中,A为200个,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A的脱氧核苷酸3000个,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几次(  )

A.4次B.3次C.5次D.6次

答案 A

解析 利用DNA复制规律得知,经过n次复制利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3000=(2n-1)×200,得n=4。

1.(2018·济宁高一检测)某DNA分子中A+T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44%,其中一条链(a)上的G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1%,那么,对应的另一条互补链(b)上的G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比例是(  )

A.35%B.29%C.28%D.17.5%

答案 D

解析 已知该DNA分子中A+T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比例为4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T=22%,则G=C=28%。

又已知一条链(a)上的G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1%,即G1=21%,则该链上C1=35%,互补链(b)上G2=G1=35%,则G2占双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17.5%。

2.(2018·成都诊断)将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的时期是分裂前期

B.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都有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

C.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仅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D.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每个子细胞中含3H标记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 C

解析 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复制的原料,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放射性迅速升高是由于DNA分子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A项错误;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中一条是原来的母链,一条是新合成的子链,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都被标记,B项错误;第二个细胞周期中,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间期染色体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有放射性,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仅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C项正确;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含3H标记的染色体与不含3H标记的染色体随机向两极移动,每个子细胞中含3H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

3.(2018·湖南教改共同体高一期中)如果把人的精原细胞核中的46个DNA分子用15N标记,此细胞在不含标记的环境中依次经过1次有丝分裂和1次减数分裂,则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有92条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DNA有92个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放射性的DNA是46个

D.形成的8个精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细胞最少占25%

答案 A

解析 精原细胞中每个DNA都有15N,根据半保留复制可知,有丝分裂后期产生的92个DNA分子都有15N,A正确;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个DNA都有放射性,但每个DNA只有一条链有放射性,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形成的46条染色体都有放射性,其中46个DNA有放射性,另外46个DNA没有,B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DNA只有23个,C错误;减数分裂产生的8个细胞中,至少有4个有放射性,占,D错误。

4.(2018·江西临川一中期中)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000

B.复制过程需要21000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1P与含32P的分子数之比为3∶1

D.子代DNA分子中含31P的单链与含32P的单链之比为7∶1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知,该DNA分子含有5000个碱基对,A占20%,因此A=T=10000×20%=2000,C=G=3000,则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2000×2+3000×3=13000,A正确;DNA分子复制3次形成了8个DNA分子,其中有7个DNA分子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所以复制过程需要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7×3000=21000,B正确;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DNA分子只有两个,含31P的分子数是8个,则子代中含31P的DNA分子数与含32P的DNA分子数之比为4∶1,C错误;由题意知,含有32P标记的DNA单链是2条,含有31P的单链是2×8-2=14条,因此子代DNA分子中含31P的单链与含32P的单链之比为7∶1,D正确。

5.(2016·课标Ⅰ,29)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

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

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________(填“α”“β”或“γ”)位上。

(2)若用带有32P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________(填“α”“β”或“γ”)位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