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2351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较详细版)

一、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英国、法国)

1、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以人道主义为批判现实的武器,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企图建构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并不重视反映历史的本质,只是把历史作为自己自由驰骋的艺术场景。

(4)喜爱自然风光、异域风情,厌恶资本主义的现实和都市文明。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2)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就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3)惯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大力提倡想象,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二、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思潮发源地:

最早的两个浪漫流派

1、德国文学概述

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末的德国兴起后,很快传播到英、法和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一股全欧性的文学思潮,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开始衰落。

(1)早期(耶拿派,18世纪末—1805):

由于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早期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悲观思想也比较严重。

施莱格尔兄弟:

威廉·施莱格尔(1767—1845)和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的理论家。

他们在耶拿创办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

诺瓦利斯(1772—1853):

耶拿派的作家代表,敌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主张恢复中世纪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

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去的女孩而写的,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神秘主义色彩。

(2)中期(海德尔堡派,1805—1815):

1805年在海德尔堡出版的《隐士报》,形成这一时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称海德尔堡派。

阿尔尼姆(1781-1831)、布伦塔诺(1778-1842):

他们重视发掘民族遗产,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素材,风格质朴、乐观,但宗教思想和封建观念还是比较明显。

格林兄弟:

雅克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他们共同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1812-1814),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

其中脍炙人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这些童话所宣扬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有教育作用。

(3)后期(1815—40年代):

德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出反封建的民主倾向,逐渐向民主主义文学过渡。

霍夫曼(1776-1822):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主题上,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的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进行批判,别具一格的讽刺。

艺术上,幻想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深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

为20世纪现代派开启先河主要作品有《金罐》、《公猫穆尔》、《小查克斯》。

海涅(1797-1856):

早年创作属于浪漫主义,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其代表作。

三、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的创作《抒情歌谣集·序言》——“浪漫主义诗歌”美学追求

1、“湖畔派”诗人(第一代诗人)

主张:

厌恶资本主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他们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代表诗人: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华兹华斯(1770—1850)

《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年出版,主张文学家的使命是要在对日常生活和平常事件的真实反映中寻觅人类的天性。

因为只有在“微贱的田园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才共同处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之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四、恶魔派诗人:

拜伦的创作,拜伦式英雄;天才的预言家——雪莱

1、第二代诗人——雪莱

雪莱(1792—1822):

“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战斗的诗人。

作品《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描写了在暴君统治下人成为“非人”的悲惨情景,并热情洋溢地展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画。

2、第二代诗人——拜伦(1788—1824)

第二代诗人拜伦和雪莱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

在他看来,自由是正义的灵魂,先有了自由,然后才能谈得上正义。

(1)拜伦生平:

出生于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世家。

天禀聪颖,但生来微跛,稍稍解事便极为敏感、自尊,从小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

先后就读于哈罗中学与剑桥大学,酷爱历史、哲学与文学,获硕士学位。

(2)《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

内容:

包括《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柯斯林之围》。

主人公:

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他们是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酷爱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拜伦式英雄”:

这些人物形象有作者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记,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的个人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

其他作品: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曼弗雷德》、《该隐》等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属于“拜伦式英雄”。

五、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司各特

司各特(1771—1832)

历史小说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出色地反映了英格兰、苏格兰和欧洲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矛盾冲突。

对欧洲历史小说起了开创作用,被尊为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英国历史为背景。

六、夏多布里昂的创作;《阿达拉》法国浪漫主义的开端;《勒内》塑造了一个“世纪病”的典型

1、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

在《基督教真谛》(1802)中鼓吹基督教的复兴,但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范例。

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煞费苦心地论证了基督教、上帝、灵魂不死等问题,在表现世俗爱情与宗教信仰的矛盾时,夸大宗教的力量。

但这个殉教故事写得缠绵悱恻,情感动人。

《勒内》塑造了法国大革命后一代贵族没落青年的典型——勒内。

在勒内身上所表现出的“世纪病”,实际上就是没落贵族阶级孤独颓唐、悲观厌世的精神病。

2、“世纪病”形象

“世纪病”患者是孕育于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指在法国大革命浪潮冲击下丧失一切的部分贵族青年。

通过这类形象,表现了这些贵族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焦躁、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绪。

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内》的主人公勒内是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纪病”形象,他性格孤独、忧郁,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与他人)格格不入,整天在冥思遐想中消遣忧郁情绪,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时光。

勒内之后,有出现了阿尔道夫(龚斯当《阿尔道夫》)、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等著名的形象。

七、乔治·桑,创作《安吉堡的磨工》,体现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乔治·桑(1802—1876)

《康素爱萝》(1842—1843)在18世纪欧洲黑暗丑陋的现实背景中,塑造了一个不慕虚荣、不畏强暴的女歌唱家形象。

《安吉堡的磨工》(1845)反映了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魔沼》(1846)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园小说,赞美了生活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田园生活里的善良质朴的农民。

八、雨果,三大代表作,《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文学宣言书

《欧那尼》、《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1、生平与创作

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征战疆场,他随母亲生活,受其影响,成为保王党的忠实信徒,22岁后才脱离保王党。

天资聪慧,12岁开始写诗,15岁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被名重一时的夏多布里昂称为“神童”。

1830年2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正式上演,引发了浪漫派和古典主义派之间的决战。

《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大获全胜。

雨果因此“成为文坛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新星”。

2、“对照原则”的提出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在序言中,雨果认为,在新的时代,文学必须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

他提出了新的美丑对照原则: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善与恶,欢乐与忧伤,光明与畸形,星辰与俗物,高尚与卑下,大自然就是永恒的双面像”

3、《巴黎圣母院》(1831)

背景:

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在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宗教场景中展开情节,演绎了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

内容:

雨果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他所理解的世界。

这个世界分为世俗的和圣灵的两个层面。

(1)对照原则的运用

①爱斯美拉达与巴黎圣母院:

个性自由—人性压抑;

②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

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

美—丑

爱斯美拉达与克洛德:

善—恶

爱斯美拉达与弗比斯:

真—假

③人物自身的对比;

美的甘泉(爱斯美拉达)流入人心的对比。

喀西莫多:

高尚情爱——至死不渝

克洛德:

卑下情欲——残酷迫害

弗比斯:

轻佻情欲——逢场作戏

乞丐王国:

阶级情谊——见义勇为

(2)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

美与丑的对比

喀西莫多:

外表极丑,心灵却极善,是雨果创造的特有的丑美典型。

他的丑震惊了愚人节,使狂欢的人群瞬间鸦雀无声

爱斯美拉达:

内外皆美,是至美至善集中的化身。

她的美颠覆了克洛德的所有神学理念,唤醒了没有人间情感的副主教的人性欲望。

4、《悲惨世界》(1862)

结构和情节:

结构见word文档。

小说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创作意图:

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说:

“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

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1)《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

通过冉阿让、芳汀、柯赛特的遭遇,再现了现实中的人间地狱(冉:

贫穷使男子沉沦;芳:

饥饿使妇女堕落、柯:

黑暗使儿童羸弱)。

这三个人物代表着所有的穷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现实的悲惨世界。

通过庞大的人物体系,宣扬了作者仁慈博爱的精神和道德感化、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亦即人道主义思想。

(2)人物体系和人道主义思想

米里哀主教(一个圣人的故事):

太阳、烛台,仁慈博爱光辉照亮了冉黑暗的灵魂

冉阿让(一个男子的故事):

中心人物,受米感化,魔鬼变成天使。

走上普度众生,感化他人之路:

1.对芳汀、柯赛特(一个女子的故事,一个娃娃的故事);2.对尚马第;3.对沙威;4.对马吕斯、德纳第等。

(3)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②心理描写十分精彩;

③对照艺术得到充分体现。

九、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普希金

1、俄国文学概述

特点: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

茹科夫斯基(1783—1852):

对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