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0197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docx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

论军乐的历史与发展

 

第1章军乐的发展历史概述

第2章各国军乐简要介绍

第3章军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未来发展展望

第一章军乐的发展历史概述

军乐是由铜管乐、木管乐、打击乐组成的,以集体合奏为主要表演形式(还有重奏、齐奏和独奏),气势恢弘壮观,乐曲浑厚流畅,给人以强烈感染和鼓舞的一种高雅音乐艺术。

军乐艺术在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许多国家每年举办军乐艺术节或军乐艺术盛典活动,英国爱丁堡军乐节已举办50多年。

我国的军乐艺术已有百余年历史。

1.中国军乐发展历史概述

1.1中国古代军乐发展历史概述

我国先秦统治者重视礼乐建设,至周代,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礼乐体系。

然此时,军中用乐还未独立成为这一系统的分支。

目前所见到的关于“军乐”的较早记录是汉代蔡邕的《礼乐志》,在先秦典籍中,未见“军乐”一词。

但这并不代表先秦不存在军乐。

军中音乐的使用早在汉之前即已开始。

在先秦各类战争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战前音乐的一个重要用途即对敌方的声讨、威慑。

另一个重大作用是充当战胜后的凯歌、凯乐。

先秦时代,军乐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在音乐系统中也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分类。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散在其它的音乐分支中。

自周以降,历秦入汉,军乐歌辞创作、保存发生了许多变化,其表现为1.军乐独立性的增强:

到东汉末,军乐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群类,军乐歌辞有了专类的记录加以保存。

2.乐器的变化:

先秦军中乐器多为击打乐器,两汉之际,吹乐器加入了军乐乐器。

3.用途的拓宽:

两汉军乐除了其本身实用用途之外,更多增加的是人事方面的功用,如给赐、游行等等。

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文士加入这一创作队伍,军乐歌辞更是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到了隋、唐、宋朝,鼓吹军乐有了长足的进步。

乐器的种类也丰富,音乐配属也清晰地分出若干吹奏声部,并在阵列礼仪等方面有一整套的统一规则。

在唐宋这一中国历史发展的鼎盛进期,帝王的仪仗隆重无比,仅鼓吹军乐一项,动辙千人,令后人望尘莫及。

到了明清更为声势浩大。

但是随着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八国联军的入侵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中国鼓军乐以它固有的残存弊端终于被西洋军乐无情地取代,结束了它那漫长的一生。

1.2中国近现代军乐发展历史概述

光绪二十五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聘来一个德籍顾问,在他的建议下把军队里所有的长号筒换成西洋喇叭,编制号谱,同时,招收聪慧青年数十人,加以训练,组成了一个军乐队。

于是,中国的近现代军乐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李映庚收拾历年旧稿加以整理,分为四卷,题名为《军乐稿》。

《军乐稿》是我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第一部军乐专著。

这部曲集以其民族特有旋律激励斗志,振奋军威,为反抗帝国列强的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

蒋介石也十分重视军乐在军队里的作用。

抗战前,曾呈准由军政部组设军乐研究会,从事乐谱、号谱研究与整理,并设干部训练班,将全国军乐、军号干部分期集训。

国共内战时

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了部分国民党军乐队,最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就是由南昌起义后一些国民党军乐队里的成员收编组成的。

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后,中国军乐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52年7月10日,在北京市东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诞生。

军乐团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干,又集中了全国各大军区的演奏精英,人数达1500人,是军乐团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

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是每年投入巨额资金培养的世界级军乐团。

随着演奏技艺的专业化,军乐团的身影开始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上出现,并多次获得各类音乐比赛奖牌。

中国的军乐发展也已经跨入了世界军乐的先进行列当中。

2.西方军乐发展历史概述

现代军歌与军乐的主流是以西方近代发展而来的音乐流派为主。

简单的概括;西方军歌与军乐起源于13世纪,开创于15世纪,发展于17世纪,成熟于19世纪,普及于20世纪,现代21世纪则拓展成一种普罗大众的通俗文化音乐。

目前已知最早的文书纪录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有关军乐团与合唱团的官方史书纪载。

这支军乐队才是现代铜管军乐队与步操乐队最初的雏形模式。

奥斯曼土耳其军乐队所使用的乐器型式与编组方式是近代军乐队的先驱。

西方基督教文明虽然承袭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但其军歌与军乐的发展却与上述的两个文明没有直接关联,现代西方军歌与军乐初始发轫于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在14世纪初十字军虽然已经没落,但带给社会冲击的效应却正在发酵,此时人民拥有较大的经济与经商往来的自主权,经济与思想逐渐萌芽开化的民间产生了一种新兴的行业,即为中世纪杂耍团的崛起。

杂耍团是歌咏十字军东征的英勇事迹与故事为主轴,所使用的乐器与乐曲也参杂了东方异国的风格与特色,尤其是14世纪开始兴盛的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甚深,东方异国乐器与乐曲对于当时民智尚未开化的西方群众而言可说相当的惊奇与惊艳,这种街头表演型态被视为是西方近代征战军乐与现代军歌与军乐的起源。

17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发展的末期,随著欧洲文明的逐渐强盛壮大,西班牙帝国与大英帝国的崛起与海权的扩张,葡萄牙与荷兰的全球海上殖民贸易等,欧洲军乐也有著长足的飞跃进步,原本只是作为行军战斗信号乐曲的军乐,也因国际之间交流的频繁,为了展示国家实力与外交武力的威吓,军乐开始成为军团的代表性图腾,也是诸侯王室与权贵的图腾象征,甚至更提升到了国家层级的图腾象征。

此时西方军乐不再局限于征战信号曲,也扩展到了军礼检阅与皇家礼仪的层次,乐曲的繁复形式与乐器的种类也有所增长,并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与独创的风格。

欧洲自17世纪军乐大革新开始,到进入19世纪后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且复杂的成熟系统,19世纪的百年间是西方军乐成熟壮大的时期。

因欧洲大陆是众多列强争霸的时代,每个主要列强都有兴亡史,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思考模式与发展方向,不能一并而论。

西方军乐凌驾于世界成为主流,西方文明站在世界的顶端。

第2章各国军乐简要介绍

1苏联/俄罗斯军乐

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乐是世界军乐中的一朵奇葩。

在世界军乐史上占有重要和辉煌的一页。

它向来给人以气势恢宏的感觉内涵充满着力量、向上、坚毅和奋进。

前苏联军乐的巅峰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作品,它与帝俄时代的进行曲风格完全不同,后者很华丽,但没有那种精神内涵。

在这片诞生过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音乐家的国度里。

它的每首军乐几乎都很经典。

大气磅礴,浑实厚重,振聋发聩,鼓舞斗志。

其永恒的旋律至今为人们所铭记。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过一篇研究苏联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专论。

它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是“尽管我们并不认同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

‘她的诗歌和音乐是首屈一指的’”。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向斯拉夫人告别》,《喀秋莎》,《神圣的战争》,《苏军之歌》,《万岁,我们强大的祖国》等等,不胜枚举,再次仅作简要分析。

《向斯拉夫人告别》是最为经典的俄罗斯军乐,是一首沙俄时代古老的士兵进行曲。

没有歌词,但由于其雄壮的气势、昂扬的节奏、激昂又略带忧伤的典型的俄罗斯情绪风格,再加上旋律流畅易记,很快便在俄罗斯及巴尔干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巴尔干战争及一战期间这首曲子不仅在俄罗斯迅速地获得了知名度。

曾送一支又一支团队开赴第一战前线,且受许多外国军人的喜爱:

保加利亚、德国、奥地利、挪威、罗马尼亚、法国、瑞典、南斯拉夫以及其它若干国家的军乐队都曾演奏过这支进行曲。

《喀秋莎》是一首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并喜爱的苏联歌曲。

这首歌曲诞生于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结构简明,曲调流畅,感情真挚,朗朗上口。

它是一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流淌在红军战士情感深处的心曲。

至今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中国仍脍炙人口,广泛流传。

《神圣的战争》是响应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

在苏联歌曲编年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这首歌有一个特色:

在节奏上是三拍子写成,却具有队列进行曲般的二拍子的特征。

这首激扬的旋律不仅道出了所有苏联人奋起反抗的心声!

也深深打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每一个人豪迈的献身激情、同仇敌忾的英勇气概。

天地也为之悲愤!

为之轰鸣!

今天我们欣赏前苏联歌曲不仅是源于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厚重的文化品位,也不仅是对过往时代的追忆。

更多的是对它蕴含的我们曾经拥有一种对于过去美好的怀念。

对于苏联这个名词我们也许会渐渐忘记,但是乐曲的永恒的旋律会被我们铭记!

2西欧及美国军乐

2.1美国军乐

美国军乐是在自己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同时它也极其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美国的民族精神。

一般说来,18、19世纪的美国,包括交响乐在内的大多数严肃音乐都是

从欧洲引进的舶来品,而军乐却是个例外。

19世纪中期以后,军乐是作为本土流行音乐的一种形式,随着迅猛发展的经济在美国的广大城镇和乡村蓬勃地发展起来。

美国军乐的发展是跟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与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平衡的。

军乐跟文学一样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从军乐的发展中同样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

国家的统一,西进运动的成功以及海外扩张的成功,以及金元帝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使美利坚民族的征服精神极大膨胀。

美国人的精神和情绪,在军乐《华盛顿邮报》、《自由之钟》、《星条旗永不落》、《舰长进行曲》和《越过海洋的握手》等曲目中,找到了最好的表现形式。

在《舰长进行曲》和《越过海洋的握手》中,高、中、低音部和声和对位和谐,能听到高音旋律的起伏和低音旋律的浑厚,同时也仿佛看到一艘艘巨舰不停地鼓浪向前。

征服大海的惊天动地的搏斗转化成了轻松和浪漫。

美国的开拓是带着微笑的,仿佛世界对于他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挫折和困难。

在展开的旋律中,甚至可以感受到黑人踢踏舞的节奏。

《星条旗永不落》是一首典型的美国颂歌。

乐曲的前部搬出“美国”这一生动精彩的亮相,到乐曲的中部展现出对美国创业辉煌的夸耀,再到乐曲后部的高潮,将高中低各声部一起加入,组合成气势宏伟的多元“大合唱”,表现对美国未来的畅想,整个乐曲如此巧妙衔接,浑然一体。

特别是高飘在主旋律之上的短笛的华彩,可以想象美国人乐观的口哨。

《星条旗永不落》,问世于19、20世纪之交,表现了美国要成为世界霸主的急切自我宣泄。

美国军乐是美国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作为美国文化和美国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深深根植于美国的土壤之中,并且生长得枝繁叶茂,开出绚丽之花。

2.2英国军乐

英国是把现代西方军乐推广到世界各地最有力的推手,尤其是进行曲式的军乐,一方面是英国海权的强盛,另一方面是英国最重视军礼与阅兵方面的进行曲军乐。

虽说英国是推广西方军乐最强力的推手,但却又不是军乐大国,比起欧陆诸列强来说差的很远。

英国立国精神向来是以注重"传统与传承"而著称,英国相对其他欧陆国家的政经社会从没有"快速变革"的情况发生,而是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变革,因此英国军乐保有一种所谓的旧欧陆传统模式,就是军乐曲的多取材来自于民间的民俗、宗教、戏剧、流行等等乐曲。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起人,不能说没有朝气。

著名的像《威风堂堂进行曲》被改编成军乐后并由皇家部队军乐团来演奏时,整个伦敦倾城沸腾,足可视为英国开拓精神的绝好体现。

《塞弗恩组曲》表现昂扬奋进,给人以极强的信心和鼓舞。

萧伯纳甚至曾做出这样的评价:

“当我所有的剧本都遭到诅咒并被抛弃的时候,它将会挽救我的声望”。

但大英帝国的开拓精神跟美国人比起来,或许说,美国人更有朝气。

原因就在,作为英国帝国的开拓精神跟美国人比起来,或许说,美国人更有朝气。

原因就在,作为英国人后裔的美国人,自来到新大陆后,就在一个更加自由的竞争和发展环境中成长,所以,英国人身上所带的种种“规矩”枷锁在美国人那里是没有的。

美国人是在没有皇权和贵族特权约束的环境下发展的,所以更有青春的开拓的朝气。

对此,只要听一下苏联的军乐,就能获得这种印象。

而英国军乐的宏大音响中,更多感受的是日不落帝国昔日的辉煌、尊严和荣耀。

如《伯吉上校进行曲》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征。

2.3法、德、奥地利等国军乐

法国是欧洲列强举行阅兵式最热衷的国家,自19世纪以来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国庆日阅兵,由于阅兵式的盛行,使得原本在波旁王朝时期注重军礼仪式的进行曲军乐为主流的皇家华丽气派,整个转变为法国大革命之后讲究激昂雄壮的全民阅兵式进行曲风格,这个新开创的风格是法国独有的原创军事音乐形式。

但法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多变和艺术创作环境的多元化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军乐发展及其精神。

政权的不断更迭和权力的不断分裂,无疑影响到法兰西精神的表现的统一和集中。

极其复杂纷乱的政治环境给作曲家和军乐手造成困惑,导致军乐表现民族精神的多向耗散。

军乐,在与众多的艺术种类及其形式的竞争中,在整个艺术领域向现代艺术倾斜的潮流中,特别是在法国音乐艺术向歌剧和交响乐浪漫王国倾斜的条件下,使得军乐这一需要音乐天才巨匠的地方无人暇顾,这是法国缺少风靡世界纯粹军乐精品的原因之一。

今天所能听到的优秀法国军乐,主要是伯辽兹、比才等人的交响乐和歌剧片段改编的军乐进行曲,如《拉科其进行曲》、《卡门序曲》之类。

这种军乐不免有戏剧性的张扬之嫌。

像《桑布雷穆斯军团进行曲》这种能够体现法兰西奋进精神因素的纯粹军乐极为少见。

德国军乐充满激情与理性。

它既与德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紧密相连,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德国的哲学和文学传统的影响。

像《老朋友进行曲》,其乐句方整,强拍回旋,令我们仿佛在听配有优美旋律打着德语重音的演讲,述说德国军人的荣耀。

德国人的诚实和热情、豪爽和严谨,都体现在乐曲之中了。

在国歌《德国至上》中,旋律进行的层层推进,可谓用乐曲表达的黑格尔逻辑学和法哲学,同时又融入了若干贝多芬式的激情。

“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黑格尔语),或许说,军乐正是由这种理念产生的情感最佳表现形式。

但也正像黑格尔认为普鲁士王国的君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顶峰一样,任何德国的政治制度都可能被说成是最好的,像纳粹党徒制造的法西斯专政,也可以被认为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以致把德国人推上罪恶的战争之路,使本该是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因素的军乐也走到了极端。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军乐曾作为宣扬日尔曼种族优越论的工具,给德国军乐史留下糟糕的一章。

奥地利军乐,在某种意义上跟德国军乐是一个系列。

共同的德语和相邻的地域使两个国家的精神情绪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两国的音乐交流自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起就已成为传统。

在欧洲近代史上,奥地利为挤入强国行列,对外开战频繁,统治者十分推崇军乐。

除了管弦乐等体裁改编的军乐曲,如人们所熟悉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等作品而外,著名军乐指挥约瑟夫·弗兰茨·瓦格纳(1856—1908)创作的《双鹰旗下》,可谓表现奥地利昂扬进取精神的一个典范。

奥地利军乐一般是优美有余,威壮不足。

《拉德斯基进行曲》可以说是一种凯旋的陶醉,《军队进行曲》似乎是帝国皇家卫队一次清晨的行进操练。

而《轻骑兵序曲》(苏菲曲)更像一次戏剧化的潇洒出征。

这种“军乐”的风格,更多的是轻巧、优美、典雅;可见,奥地利圆舞曲的韵律深深影响了进行曲,从而也减弱了军乐的磅礴气势。

3中国军乐

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乐第一章已作介绍,不再赘述。

主要介绍新中国以来中国军乐的发展历程。

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了部分国民党军乐队,最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就是由南昌起义后一些国民党军乐队里的成员收编组成的。

具有一定规模的军乐团则出现在1938年延安的抗日大学第四期学习班的一个仪式上,有演奏军乐、唱军歌的会议项。

1945年9月,晋察冀边区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团长罗浪选定《风风玲》的曲调,将原来只有旋律没有和声的简单乐曲进行加工,采用中西乐器混编的乐队齐奏,外加一面大锣,在大会典礼上演奏效果较理想。

1948年,罗浪将此曲正式改编成军乐曲。

开国大典的一个重要项目阅兵仪式,是我军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庄严的一次庆典。

来自各军区、政府部门、艺术团体、高校的军乐团一同参加了这次典礼。

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时,受到苏联军乐团盛大的款待,深受震撼,回国后便指示大力发展军乐事业。

在文学艺术领域一贯坚决反对西化的毛主席,明确表示,对军乐乐器的世界性特点以及军乐团组织国际标准化的认同。

中国军乐在一定程度上因此也受到苏联军乐风格的影响,例如《摩托化步兵。

进行曲》、《火箭炮兵进行曲》、《空军进行曲》、《战车进行曲》、《炮兵进行曲》。

这几首歌曲在风格上与苏联军乐较为相似,节奏较快,震撼人心。

中国军乐也有部分军乐用作礼仪场合。

比如《欢迎进行曲》、《欢送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团结友谊进行曲》等等

这些军乐大多较为情绪热烈而欢快,表达了对宾客的热情欢迎和诚挚友好的情感。

中国军乐大多比苏联和俄罗斯军乐气势较弱,但气势较胜于欧美军乐。

在气势恢宏中又给人以细腻感,在欢快热烈中又给人以庄严感。

雄壮、磅礴的气势与明快、清新的风格并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在国家军委的关怀下,演奏技艺日益提高,逐渐发展成十分健全的军乐团体,并开始在各类礼宾、庆典、大会、运动会上崭露头角。

随着演奏技艺的专业化,军乐团的身影开始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上出现,并多次获得各类音乐比赛奖牌。

中国的军乐发展也已经跨入了世界军乐的先进行列当中

第三章军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未来发展展望

南昌国际军乐节

军乐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巨大。

军乐的特殊功能及其风格特点,就是表现和弘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开拓奋进及其勇武精神。

这可谓军乐的基本精神。

军乐的节奏,相对于其他器乐等音乐体裁较为单纯,即典型的进行曲节奏,军乐这种节奏的由来和基础是以军队为代表的民族群体统一的行进步调。

这种统一的步调节奏是应民族群体向同一目的地进发而形成的,所以具有天然的庄严性和神圣性。

军乐一般总是保持进行曲的速度和节奏演奏,仿佛一支队伍一直在不可阻挡地行进,由此联想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浩浩荡荡地前进。

因此军乐有着以下几个特殊的功能:

第一,是表现与认识功能。

军乐中没有那种靡靡之音,即使演奏那些低沉悲壮的乐曲,也绝没有那种让人们颓唐倒下的那种感觉。

正是军乐的这种独特的表现,可以使人们获得一种感受和认识,即感受和认识到某一国家和民族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之所在。

军乐是军威和国威的最佳艺术表现形式。

第二,教育培养功能。

其一,教育人们理解庄严和神圣,理解昂扬和奋进,使人们从心底树起一种敬军、爱国的情感和理念。

军乐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激情,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其二,培养人们的“尚武”精神、“武化”精神。

所谓“尚武”精神和“武化”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的勇武精神。

勇武精神是民族精神体系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要素。

缺乏勇武精神的民族和文化是柔弱的、不健全的、不完善的。

其三,是统一与和谐功能。

几乎听过军乐的人都有一种体验:

军乐的宏大音响和磅礴气势一下会将你融进它创造的气氛之中。

军乐在创造行进气氛、检阅气氛和喜庆气氛的过程中,协调了人们的情绪,统一了人们的步调,统一了人们的意志。

军乐的统一与协调功能是其他音乐形式和体裁所不能比的。

其四,是审美完善功能。

现代人精神的一个普遍特点是庄严和崇高的淡化。

譬如现代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的火爆。

军乐是使庄严、崇高、雄伟、豪壮等这类情感变成适合于审美领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军乐的美才使我们民族的审美更加充实和完善。

其五,是交流与参与功能。

由于军乐的宏大音响,所以能对听众产生特殊感召力和凝聚力。

军乐的听众不仅仅是听众,同时也是军乐活动的参与者,听众仿佛跟军乐团)一起在演奏。

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军乐就能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大程度的精神交流。

就这一意泛而言,军乐应该说是一种最能体现交流、参与和创造的艺术。

军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精神宣泄,也是表现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力量的艺术宣言。

军乐是特定时代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自我表现形式,是可以响亮听到的艺术化的民族精神。

在如今这个浮躁和通俗的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人们对军乐的关注或多或少要淡化许多。

但是军乐所具有的“雄壮威武、富丽堂皇”的音响表现力、“庄严雄壮、催人奋进”的表现特点。

“雄浑、刚健、坚定、粗犷、激昂”的艺术风格,总能在号角响起的那一时刻召唤起人们的万丈豪情,将人们暂时脱离浮躁的生活感受到庄严雄壮、催人奋进。

一年一度的爱丁堡国际军乐节总是能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去观赏,我国近年来南昌国际军乐节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可见,军乐在现在乃至未来,都不会浮躁的风气所掩盖,军乐作为一种古老而又久经不衰的艺术,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樊右伟/初探中国军乐的形成与发展/哈尔滨师范大学

【2】范忠东/号角闪烁精神之光———论军乐的特殊社会功能和审美特征/《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卜建新/军乐的杜会功能与本质/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

【4】卜建新/欧美军乐与民族精神/《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前苏联军乐浅谈/张丹晔/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6】张玲/先秦两汉军乐与歌辞关系初探/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