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章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899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章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4章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4章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4章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4章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4章复习提纲.docx

《34章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章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章复习提纲.docx

34章复习提纲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命出现前:

化学演化(无机进化);生命出现后:

生物演化(有机进化)。

地球表层的演变由老到新可分为5个地质时代: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三叶虫、蕨类)、中生代(恐龙)、新生代。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类,蕨类。

中生代末期:

恐龙、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练习:

1.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运动→两栖动物

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参考答案:

1-2BC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组成: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

2.表现:

(1)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3)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气候与土壤:

(1)温暖湿润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2)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

2.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练习: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  )

A.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B.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区域

4.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参考答案:

1-4ACBC

3.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呈纬向带状分布。

(二)经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呈经向带状分布。

(三)垂直地带性规律——以水热差异为基础

特征:

1.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带(基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3.带谱的多少与山所处的纬度、海拔高度及坡向等有关。

珠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南坡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积雪量大,雪线比北坡低。

雪线:

主要考虑降水,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自然带:

主要看阳坡和阴坡:

阳坡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如下图所示)。

 

(四)非地带性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特点:

有序性和重复性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地形:

海拔高)

2.南美大陆安第斯山北段西侧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秘鲁寒流)

3.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温带荒漠(背风坡)

4.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暖流、迎风坡)

5.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海陆分布)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亚欧大陆理想气候类型分布图和自然带分布图要记熟!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练习:

1.亚欧大陆东岸35°N~50°N之间和西岸40°N~60°N之间的自然带是

A.亚寒带针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

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 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

4.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5.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

A.是以热量为基础的B.是以土壤为基础的

C.是以水分为基础的D.是以地形为基础的

6.造成热带雨林带和苔原带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B.水分C.地形D.海陆位置

7.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

①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有规律地更替

②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有规律地更替

③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或条带状

④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8.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m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图中虚线表示雪线,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

9.下列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

10.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常常表现出

A.有序性和普遍性的规律B.无序性和整体性的规律

C.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D.无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11.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多生长油松,这一现象反映了地域分异的哪种规律?

A.垂直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

1-5BCACC6-11ACBACD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第1课时

(一)聚落

1.概念: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分类:

城市和乡村。

3、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乡村

城市

功能差别

农业

非农业产业

人口差别

人口稀疏,规模小

人口密集,规模大

景观差别

简单

复杂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半坡村落布局在河谷阶地上,既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我国北方平原和南方山区聚落的差异:

地形

人口

空间分布

聚落规模

北方

平原

集中

南方

丘陵、山区

分散

山区聚落主要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分布相对稀疏,聚落规模小;因为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

平原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布局。

因为平原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

2.不同地形区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分布地区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山区

山间盆地或河谷等相对平坦的地区

平原

沿海、沿河发展

(三)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河流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交通、科技、政治、宗教、旅游

练习:

1.下面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  )

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

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

3.为什么巴西多数城市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在亚马孙平原上?

因为巴西地处热带,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而巴西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

4.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5.关于地形与城市区位的正确叙述是

A.平原地区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不宜发展城市

B.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气候湿热的平原地区

C.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D.世界上的城市全部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上

我国地域广阔,聚落千姿百态。

下图为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6-7题。

6、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A.地形B.气候C.水文D.生物

7、图中M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最可能呈

A.团聚状B.带状C.网状D.棋盘状

参考答案:

1D2A4D5C6A7B

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第2课时

(一)、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以中国为例):

2.影响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四川省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地形

限制因素

工程造价

线路密度

线路形态

平原缓丘

网状

高原山地

线状,“之”字形

3.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

受地形和城市形态的影响,兰州市区主干道也是以东西走向为主。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公路沿等高线修建,可减小公路坡度。

平原线路选线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型弯曲。

(二)、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三)、科学技术进步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练习:

1.在右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铁路,图中所示的四条备选线路方案中,最佳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2.一般来说,影响现代铁路线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水文C.气候D.经济

3.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地形、气候B.人口、资源C.工农业发展水平D.科学技术

4、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A.网状分布B.“之”字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