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8735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7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含访谈)

[考纲展示]

考纲定位

同“传记阅读”

高考概况

课标全国卷尚未考过新闻类阅读。

各地模拟题的题目形式与传记阅读相同。

命题侧重于考查新闻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命题趋势

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真题试做]

(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

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

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

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

“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

”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导图】

【核对反思】

1.【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C项,“多次参与导航工作”错,于文无据。

E项,“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错,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答案】 CE

2.【解析】 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文章写北川航拍时,先写若处理不当将引起的严重后果,然后写机长果断发出一个个处置口令,最后写故障被镇服,虽然没写其他机组成员的活动,但没有他们的配合,难以转危为安。

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 ①技术精湛,临危不乱;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

(意思对即可。

3.【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发掘人物身上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荣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要注意挖掘语句的深层含意。

可用追问法,是谁蕴含着大爱?

蕴含着怎样的大爱?

大爱是相对于哪种“小爱”而言的?

【答案】 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

(意思对即可。

文本阅读导引

一、新闻阅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1.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高考一般考查通讯和特写。

2.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

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3.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阅读步骤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阅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

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可采用以下四步骤:

步骤一:

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提要,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通过标题把握文本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新闻属于记叙类文体,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

步骤二:

辨方式,理脉络,准确划分全文层次

“辨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看清文章前后的联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步骤三:

抓关键句,寻背景句,深入挖掘中心主旨

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情感态度。

步骤四:

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

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二、访谈阅读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1.访谈的要求

(1)主题:

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

开头、主体、结尾。

①开头:

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②主体:

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③结尾:

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

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

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淡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2.访谈形式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

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

专家或知情者。

通常以答记者问、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

3.访谈的阅读步骤

步骤一:

浏览全文,把握话题

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

步骤二:

区分对象,把握问题

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

步骤三:

掌握提问技巧,品味回答语言

访问者的提问是有一定的提问技巧的,如直问、追问、推问等。

访谈对象的回答更是一门语言艺术,需要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中内涵。

步骤四:

把握关键,深入内核

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访谈内容、把握访谈主题。

考向一 新闻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技巧

新闻的文体特征见“文本阅读导引”

新闻的写作技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新闻的真实技巧,即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新闻的结构技巧,既包括新闻的结构方式技巧,也包含构建这些结构方式时所运用的手法技巧。

(3)新闻材料的详略技巧,即安排新闻的诸多事实时如何处理的技巧。

[典例剖析]

(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

“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

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

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

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

”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

那是下午4点钟。

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

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

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

其中一个走向汽车:

“是柯利蒂大夫吗?

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

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

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

“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

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

“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

”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

”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 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新闻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1)内容上,以时间为顺序,体现救援的紧张,效率高。

(2)结构上,“顺叙”本身就是文章层次井然的一种结构方式,突出了事件的连贯性。

【答案】 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②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这一语句,要抓住“你们”指哪些人;“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这件事单靠医生是做不了的。

【答案】 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

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已经明确了答题方向,就是以画线部分为依据来证实本篇新闻的语言与一般的新闻语言有的不同,而是含有作者感情的。

找出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并加以分析。

【答案】 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

(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要注意题干中的“社会价值”和“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等提示语,在“生命”“人性”“爱”等方面选择任何一个,言之成理即可,还要注意“注释”所提供的社会背景。

【答案】 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

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利战争胜利的信心。

[方法归纳]

一、分析新闻的真实性“五角度”

二、分析新闻材料详略需“五看”

三、分析新闻写作技巧的四大角度

1.从构思的角度赏析

(1)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关联;

(2)抓相似点,分析不同物、人之间的相似性;

(3)抓相关点,分析物、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从技巧的角度赏析

(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2)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3)分析表达技巧对新闻被群众所接受方面的作用:

①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

②让群众体会作者态度;

③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

④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

四、分析新闻标题作用类题目的技巧

1.从新闻标题的特点入手

新闻标题可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其位置不同作用也会不同,所以,要弄清新闻标题的特点,然后据此分析其作用。

2.从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入手

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侧重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因此在解答时,一要准确判断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要说明其作用。

3.从新闻标题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入手

新闻标题往往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对揭示新闻的主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故可以根据标题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分析标题表现新闻主题所起的作用。

4.从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入手

新闻标题的拟定,倾注着记者的心血,凝聚着其明显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明确新闻标题的作用,把握记者的观点和情感尤为重要。

5.从新闻标题吸引读者的角度入手

新颖别致的标题,能够造成悬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这就需要分析标题是如何做到吸引读者的,并规范、准确地表述出来。

五、解答导语作用类题目的三个角度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分析:

1.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导语写出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等。

2.从结构的角度思考,导语概括了新闻事实,是总写,引出了对下文事实的展开。

3.从社会、读者的角度思考,突出了新闻的价值,吸引读者等。

六、解答新闻背景作用类题目的五个角度

解答新闻背景作用类题目,需要找准切入点,不妨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思考并作答,

1.从新闻背景与内容关系的角度思考,说明或解释新闻的主要内容,令新闻通俗易懂。

2.从新闻背景与主旨关系的角度思考,分析揭示新闻的意义,唤起社会的关注。

3.从运用新闻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的角度。

4.从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言明的观点角度。

5.从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具有可读性的角度思考。

[对型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山邮差

骆倩雯 方 非

邮局8点半才开门营业,但门头沟区大台邮政所唯一的投递员王自殿7点45分就到了办公室。

这是中秋节的清晨,空气里透着丝丝凉意,几只早起的小鸟一边觅食,一边欢快地啼叫;邮所周围一片静谧。

“你看,又是好几大袋吧。

”推开门,看着地上堆着的邮包,王自殿就知道自己来早了没错。

因为周末积压的工作量全堆在一起,每周一任务最重。

卷了卷衣袖,王自殿开始扫地、擦桌、打水。

从第一天当投递员开始,他就包干了这些杂事,16年来天天如此。

灰地、木城涧煤矿、玉皇庙、黄土台……按照地址,王自殿把信件、报纸和包裹分成了十几堆。

虽然他负责的大台地区只是一个投递道段,但方圆40多里地,2000多户人家、20多个单位和一个煤矿都是他的服务对象。

“啪啪啪……”一个不落地盖完落地戳,王自殿数了数一天的任务:

报纸982份,平信132封,特快专递27个,挂号信15封,包裹4个。

“还有6封是地址不详的,不知道跑几趟才能送到。

”检查了一下刹车,王自殿一蹬腿儿就上了自行车。

此时已是中午11点。

记者也和他一道,走上大山邮路。

“咱先去传说中的425道坎儿吧。

”冲记者一乐,王自殿说,这是投递中最累的一段,虽然是水泥地,但自行车没法推,一共要走425级台阶,才能到达在半山腰上的黄土台社区。

过了一段小铁桥,王自殿把自行车停在了一个小商铺门口,抱着10多户人家的报纸和信件,开始徒步行走。

虽然只有一里多地,但上下来回走一趟,王自殿至少得花半小时。

当了16年投递员,今年53岁的王自殿落下了一身毛病:

滑膜炎、关节炎、骨质增生,膝盖每天都贴着膏药,一弯曲就一阵生疼。

告别了最累路段,王自殿又来到最难路段——桃园,半山腰上住着不到20户人家。

上山的岔路口紧挨着马路边,怕信件丢失,王自殿只好扛着自行车上山。

这条山路最窄的地儿不到40厘米宽,左边是植被,右边是山石。

“既担心山上掉石头,又担心有蛇。

送一趟最少得走20分钟,赶上雨天或雪天,就更慢了。

”有时为了一封信,王自殿也得上一趟山。

从山上下来已是下午1点多,早上7点就吃完早饭的王自殿没来得及扒拉几口饭。

事实上,当了16年的投递员,他就没吃过一顿正经午饭,因此落下了慢性胃炎的毛病。

“没时间吃,不然送不完。

”当天信件当天送完,这是王自殿给自己定的铁律。

这条铁律来自一个感谢的眼神和一份成就感。

1996年8月的一天,王自殿干投递员不到两个月,当时他还在木城涧邮政所。

那是一份很普通的信件,从大兴劳改农场寄来,贴着8分钱的邮票。

目的地在灰地家属区,离邮所二里地的距离。

可因为收件人不在家,为了这封信,王自殿一下午往返了6次,走了12里的路程,爬了6次6楼,终于在晚上9点多的时候敲开了收件人的大门。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夫妻俩感谢的眼神。

”那封信是儿子寄的一封探监通知书,而第二天就是探监的日子。

“当时夫妻俩拉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泪光。

王自殿说,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当天信件必须当天送完。

“最开始,我只认为自己是名普通的投递员,但没想到,我能给收件人带来那么多,我的任务很重!

受王自殿影响,他26岁的女儿和24岁的儿子也都进了邮局工作。

“女儿做前台营业,儿子做分拣,我做投递,邮政的四个工种我们家就占了仨,成邮政世家了。

当了16年投递员,王自殿累计投送了近30万份报刊,15万多份邮件,处理疑难信件近3万件,行走里程超过10万8千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旋转两圈半。

★1.文章的第2段描写邮局周边的环境,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