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5326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

《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docx

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

织金县苦李树煤矿

2014年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交通位置

织金县三塘镇苦李树煤矿地理坐标为:

东经105°28′41″~105°29′31″,北纬26°38′28″~26°39′06″。

矿井位于贵州省织金县三塘镇,煤矿距织金县城约50km,距三塘镇约18km,距贵-昆铁路六枝火车站约98km,距在建中黄-织铁路织金火车站约40km,苦李树煤矿有简易公路通达其它地方,交通较为方便。

  第二节矿证相关情况

  矿井相关证照齐全,并合法有效,如下:

  采矿许可证:

(证号)C520000************1034,有效期:

2011年7月至2017年11月,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7月21日颁发。

工商营业执照:

注册号520000000011498;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1年6月17日颁发,有效限:

2017年11月30日。

安全生产许可证:

证号:

(黔)MK安许证字【0397】,有效期:

2011年3月24日至2014年3月23日,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

煤炭生产许可证:

证号:

205224250417,有效期:

2011年4月26日至2020年4月26日,贵州省能源局。

  井田境界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划定的井田范围为界,

井田拐点坐标为:

矿井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X

Y

0

2947958.767

35547804.048

1

2948238.768

35548242.051

2

2948819.769

35548913.057

3

2949096.771

35548771.057

4

2949142.772

35548396.055

5

2948400.771

35547525.048

6

2948116.769

35547557.047

开采深度

+2050m至+1820m

开采面积

0.8122km2

  开采煤层编号:

6、7、16、30、32、35.

  矿井核定生产能力9.00万吨∕年。

  第三节矿井设计及生产情况

  一、矿井设计情况

矿井开采方案设计(变更)委托由贵州创新矿冶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编制,设计院资质属乙级,由贵州省煤炭管理局负责审批,审批文号:

黔煤规字[2008]403号。

  矿井获准开采一采区的6、7、16号煤层,可采储量114.83万吨,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年,服务年限9年,煤矿采用平硐开拓方式,共有3条井筒,主平硐承担全矿井的煤炭运输、行人和进风,副平硐承担矿井的辅助运输、行人和进风,回风井兼作安全出口。

采煤方法选用走向长壁式,采煤工艺为爆破落煤,刮板机、皮带机运煤,支护方式为11#矿用工字钢及锚喷。

  二、矿井生产情况

  煤矿于1996年开始建井,1997年建成投产。

设计产量为3万吨,主要开采7号和16号煤层,至2007年6月,矿区范围内7号、16号煤层已基本采空,范围外7号、16号煤层已有一定量开采。

根据黔府函[2007]105号,《关于毕节地区毕节市等八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由原织金县苦李树煤矿(3万t/a)、双羊煤矿(3万t/a)进行资源整合。

整合后的织金县三塘镇苦李树煤矿(整合)于2008年11月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

自2008年11月至2017年11月),生产规模为9万t/a。

第四节矿井储量、储量变动及审批情况

根据《贵州省织金县三塘镇苦李树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提交的矿井总资源量为718万吨,其中保有资源量574万吨(122b类13万吨,333类189万吨,334?

类372万吨)。

  地质报告编制单位:

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审批机关:

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审批时间为2007年12月10日。

  截至2013年底矿井保有储量为512万吨。

  无储量变动情况。

第二章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地层及构造

煤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及第四系。

地层走向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倾向东南,倾角10~29°,一般15~25°左右,西南段地层倾角比东北段小。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茅口组(P2m):

煤矿区内未出露,主要分布在煤矿区外西北面较远处,岩性以灰岩为主,分上下两段。

上段:

底部为薄~中层状燧石灰岩及硅质灰岩夹燧石层,为上下段的分段标志;下部以燧石灰岩为主,相变明显;上部为浅灰微带肉红色厚块状生物灰岩,隐晶质,本段总厚约125~150m。

下段:

以灰~深灰色厚层状、块状灰岩为主,多含白云质斑块及少许燧石结核,下部夹白云岩。

本段总厚约220~255m。

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

煤矿区内未出露,为晚二叠系早期的基性火山喷发物,仅出露于煤矿区北部边界外围,厚约307.37~347.16m。

为灰绿色玄武岩,块状,致密坚硬。

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

顶部常为一层厚度1.19~12.00m(一般6.50m左右)紫色、灰绿色凝灰岩,与上覆龙潭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二叠系龙潭组(P3l):

为煤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以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和煤层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

厚度251.80~285.07m,一般厚度260m左右,厚度较稳定。

含煤层20~32层,一般23~26层。

煤矿区范围内含主要可采煤层6层,为6、7、16、30、32、35号煤,其余均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该组分布于煤矿区西北部,与下伏玄武岩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龙潭组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都十分丰富。

常见腕足类、瓣鳃类、海百合、螺等动物化石,代表浅海或滨海沉积;常见大羽羊齿、栉羊齿等植物化石,代表一种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

二叠系长兴组(P3c):

以浅海相燧石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泥岩,上部含一薄煤层(1号煤层)。

富含动物化石Enteletinasp等,本组厚度10.12~41.31m,一般厚度35.00m左右。

大隆组(P3d):

黑灰色中厚层状硅质岩、石灰岩夹数层高岭石泥岩组成,上部硅质岩为灰~深色,薄~中厚层状,隐晶质结构,水平层理,厚度5m左右,坚硬性脆,菱面体节理发育。

富含动物化石Psendotirolitessp等。

高岭石泥岩颜色鲜艳,为鸭蛋绿或黄绿色,呈鳞片状,单层厚0.05~0.10m。

下部为石灰岩,厚度3m左右,产菊类化石Pleurondocerassp等。

本组厚度3.40~10.20m,一般厚8.00m左右。

飞仙关组(T1f):

出露于煤矿区东南部,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

以岩石的颜色、夹灰岩或泥灰岩的层数、灰岩发育程度等将飞仙关组分为五段,其中第一、三、五段以粉砂岩、泥岩为主,第二、四段以灰岩为主。

一段厚度140m,二段厚度140m,三段厚度90m,四段厚度100m,五段厚度100m。

总厚度约570m。

永宁镇组(T1yn):

煤矿区内未出露,岩性以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

分上下两段,其中,上段为黄色、灰色薄层状泥岩、泥灰岩夹泥质灰岩,厚度不详;下段为灰色薄~中厚层状泥灰岩,具水平层理,底部为数米灰岩,部分灰岩具鲕粒结构,中上部多为白云质灰岩,厚度250m左右。

第四系(Q):

主要为坡积、崩积、残积亚粘土、粘土、冲积砂、砾石等松散沉积物。

苦李树煤矿范围位于三塘向斜北西翼三坝勘探区西段1~5勘查线之间的浅部。

煤矿区内浅部发育有F20、F21、F22共3条断层,无大的褶皱发育,井下见个别小褶皱及小断层。

F20正断层:

分布于煤矿区东北浅部含煤地层内,为一走向断层,切割了2号煤~标五之间地层,延伸长度约0.30km,断层走向北西30,倾向南西,倾角约50~65°,断距小于5m,在地表上,断层附近表现变岩层破碎。

F21正断层:

分布于煤矿区中部含煤地层中,为一走向断层,切割了6号煤及其上下地层,延伸长度约1.45km,断层走向北东45°,倾向南东129°,倾角43°,断距约5m。

地表显示地层缺失,牵引现象明显,破碎带宽1~2m。

F22逆断层:

分布于煤矿区东北部含煤地层内,切割了32号煤及其上下地层,延伸长度约0.25km,断层走向北东35°,倾向南东,倾角约67°,断距小于3m。

矿井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第二节煤层与煤质

  一、煤层

矿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龙潭组(P3l),岩性主要为灰、浅灰、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块状泥岩,中厚层状细砂岩,夹灰岩及煤。

厚度251.80~285.07m,一般厚度260m左右,厚度比较稳定。

共含煤20~32层,有编号的20余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35号,含煤平均总厚约24m,含煤系数8.4%,可采煤层6层,为6、7、16、30、32、35号煤层,可采总厚度7.23~12.65m,一般厚度9.76m,占该组总厚的3.8%,6层煤采用总厚度7.88m,占该组总厚度的3.0%。

(注:

苦李树煤矿及原化验结果称14、16、23、33号煤,经分析对比后认为应是6、7、16、32号煤层)。

6号煤层位于上煤组的下标三石灰岩与标四石灰岩之间,上距下标三9.00m,下距标四13.00m,为区内最上一层主要可采煤层,采用厚度1.72~2.20m,平均1.93m,含夹矸0~2层,结构较简单,属较稳定煤层。

7号煤层位于上煤组标四石灰岩与标五菱铁岩之间,上距标四6.00m,下距标五13.00m,为煤矿区最上第二层主要可采煤层,大部分为块煤,强度高,采用厚度0.93~1.90m,平均1.65m,含夹矸0~2层,一般0~1层,结构较简单,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16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中下部,采用厚度1.25~1.59m,平均1.36m,含夹矸0~1层,结构简单,全区可采,属稳定煤层。

30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段中上部,采用厚度0.81~1.12m,平均0.92m,全区可采。

含夹矸0~2层,一般0~1层,结构简单,属较稳定煤层。

32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段上部,采用厚度0.91~1.43m,平均1.14m左右,煤矿区东北部(225及226号孔)不可采,含夹矸0~4层,一般0~1层,结构较简单,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35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段中上部,采用厚度1.29~1.76m,平均1.49m,含夹矸1~4层,一般1~3层,结构较复杂,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可采煤层特征见下表。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名称

煤层厚度(m)

煤层间

距(m)

稳定性

煤层倾

角(度)

煤种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平均

最小

最大

6

1.93

1.72

2.2

较稳定

22

无烟煤

泥岩

泥岩、粉砂

质泥岩

20

7

1.65

0.93

1.90

较稳定

22

无烟煤

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泥岩

87

16

1.36

1.25

1.36

稳定

22

无烟煤

泥岩

深灰色泥岩

65

30

0.92

0.81

1.12

较稳定

22

无烟煤

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根土岩

21

32

1.14

0.91

1.43

较稳定

22

无烟煤

泥岩

根土岩

22

35

1.49

1.29

1.76

稳定

22

无烟煤

黑灰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

深灰色泥岩

二、煤质及用途

根据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2007年7月提交的《贵州省织金县三塘镇苦李树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可采煤层的工业分析结果见下表

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名称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硫分

St,d/%

发热量

Qnet,ar/

MJ•kg-1

煤种

备注

6

21.64

8.81

2.13

27.62

中高硫中灰分

高热值无烟煤

原煤

7.66

6.91

0.95

32.95

浮煤

7

22.17

8.6

1.92

27.22

中硫中灰分

高热值无烟煤

原煤

8.84

7.01

0.93

32.32

浮煤

16

15.94

7.74

2.03

29.69

中高硫低中灰

特高热值无烟煤

原煤

7.20

6.29

1.20

33.03

浮煤

30

17.45

7.71

2.87

32.71

中高硫低中灰特高热值无烟煤

原煤

6.84

6.21

1.33

33.11

浮煤

32

19.75

7.26

2.56

28.1

中高硫低中灰高热值无烟煤

原煤

8.24

5.70

1.26

32.46

浮煤

35

24.85

7.59

2.72

26.11

中高硫中灰分高热值无烟煤

原煤

8.15

5.76

1.69

32.74

浮煤

根据各煤层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煤矿区各煤层均具有广泛用途,可用于动力用煤,民用煤,火力发电,一般工业锅炉用煤,气化用煤,可作冶金喷吹燃料,可用于小型高炉炼铁、竖式石灰窑烧制石灰,水泥回转窑用煤,经洗选后可制碳素材料或制造电石及深加工,煤矸石可考虑作水泥、低温烧制地板砖,生产有机复合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

  第三节开采技术条件

  一、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区域范围内地下水主要分为碳酸盐岩溶水、裂隙水、部分为滑坡水。

碳酸盐岩溶水分布于裸露及半裸露岩溶山区,泉水流量大;裂隙水为大气降水渗入风化裂隙、构造裂隙而形成,泉水流量小。

地层富水性(由下至上)简述如下:

1.茅口组:

煤矿区内未出露,主要分布在煤矿区外西北面较远处,岩性以灰岩为主,本段总厚约220~255m。

该组地层岩溶遍布,地下岩溶管道发育,地下水水量十分丰富,具有埋藏深,迳流远,集中排泄的特点,垂直循环带厚,溶洞成层性明显,泉点稀少。

流量约0.5~1.5l/s,富水性强,是开采下部煤层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水质为:

重碳酸、硫酸钙型。

2.玄武岩组:

煤矿区内无出露,出露于含煤地层底部,由凝灰岩、杏仁状玄武岩组成,本组进度307.37~347.16m。

属基岩风化裂隙水,浅部含有少量风化裂隙水和坡积泉水,深部据钻孔资料,裂隙不发育,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泉点稀少,平水期泉水流量0.537~0.569l/s,延沟谷排泄。

泉水动态变化剧烈,暴雨之后流量较大,旱季绝大部分断流。

本组富水性弱,为含煤地层与茅口组含水层间的相对隔水层。

3.龙潭组:

分布于煤矿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占煤矿区面积约75%。

一般厚度260m左右。

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煤层。

含水段由细砂岩、粉砂岩及少许碳酸盐岩组成,其分层厚度0.50~20m,上、下由于泥质岩、煤层相隔,使地下水具承压性。

据小窑观测资料,旱、雨季流量为0.02~1.52l/s。

个别点流量较大,季节性泉亦较多。

富水性弱。

4.大隆、长兴组:

分布于煤矿区东南部,厚约40m。

岩性为硅质岩、燧石灰岩、石灰岩和碎屑岩互层组成。

该层段溶洞、裂隙发育,泉点出露较多,流量0.004~5.747l/s,部分富水性极强,属裂隙含水层,为开采上部煤层时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水质为:

碳酸钾钠型。

5.飞仙关组第一段:

分布于煤矿区的东南部,厚约140m,以灰绿色钙质粉砂岩、钙质泥岩为主,夹数层薄层状灰岩、泥灰岩,泉眼稀少,流量0.21~0.822l/s,富水性弱,属浅层风化裂隙水。

可视为上覆地层与煤组的隔水层段。

6.飞仙关组第二、三段:

分布于煤矿区外东南部,面积较大,多以浑园状山峰出现,厚约240m,岩性由薄层状灰岩、泥灰岩、钙质泥岩组成,夹数层泥岩、泥质粉砂岩。

三段以层间裂隙出露为主;二段溶蚀洼地、溶斗、溶洞、落水洞等发育,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泉眼较多,泉水最大流量13.048l/s,富水性中等,属裂隙溶洞水。

水质为:

碳酸、硫酸钙型。

7.飞仙关组第四段:

分布于煤矿区外东南部,厚约100m,以灰色、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夹数层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灰岩和泥灰岩。

溶斗、落水洞、岩溶管道及地下伏流较为发育。

由于薄层泥灰岩和砂质灰岩溶蚀性欠佳,在此界面往往形成地下岩溶管道。

地下水经通道沿河流、溪沟两岸泄出地表。

泉眼较多,泉水最大流量16l/s,富水性强,属裂隙溶洞水。

水质为:

碳酸、硫酸钾钠型。

8.飞仙关组第五段:

分布于煤矿区外东南部,厚约100m,以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数层薄层状灰岩、泥灰岩,含有浅层风化层间裂隙水,地表多有洼地,特别是与永宁镇组地层交界附近洼地较多,雨季积水,旱季成为沼泽。

溪沟流水也常在交界处由明流变为洞流,在水文地质图上,本段的顶界、底界附近,有较多的井泉点分布,实际上应该是永宁镇组和飞仙关四段的地下水露头点,富水性弱,可视为隔水层。

雨季水质为:

碳酸钙镁型。

9.第四系孔隙水:

煤矿区内覆盖的第四系,出露于槽谷、洼地、缓坡地带,以坡积、残积为主,次为陡岩之下的崩积物,山间洼地中的沼泽沉积。

岩性多为亚粘土、砂砾、碎石等,厚度0~16.59m,泉点多有泉水出露,少数为积水。

在煤矿区内分布较广,有一定的蓄水量,一般流量1l/s,水质为:

硫酸、碳酸钙型水,富水性弱。

在煤矿区范围内发育有三条断层:

中部有一正断层F21,断距约5m,倾向东南,倾角约45°;东部有一正断层F20,倾向西南,断距小于5m;北部发育一逆断层F22,倾向南东,断距小于3m。

区内地表无褶曲。

井下发现个别小断层及小褶曲,断层破碎带均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及其碎屑紧密充填而胶结,透水性一般。

局部出露季节性泉水,对矿床充水有一定影响。

本区地表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其流量、水质变化均与降水的季节和强度相对应,雨季流量增大,矿化度减少,枯季则相反。

地下水以泉或分散流形式补给溪沟,各含水层无直接的水力联系,且地下水动态变化显著,周期性较明显,并具滞后现象。

根据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断层导水性及动态变化特征,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条件良好,准采水平+1850m,低于最低侵蚀基准面60m左右。

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东边界拐点附过,标高约+1910m。

综上所述,本区水文地质类型属裂隙及采空区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本矿枯水季节时涌水量Q为240m3/d,雨季时:

Q为539m3/d。

二、矿井工程地质特征和环境地质

矿井范围内6号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7号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16号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底板为深灰色泥岩;30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根土岩;32号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底板为根土岩;35号煤层顶板岩性为黑灰色或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深灰色泥岩。

  

矿井附近山体岩层稳定,无较大范围滑坡、崩塌迹象,井田范围内无居民居住,对前期开采造成的地表裂缝等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已进行了填埋、平整处理,还原地貌,恢复植被。

  三、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关于毕节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请求审批毕节市2012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的报告》的批复(黔能源煤炭)[2012]498号,苦李树煤矿瓦斯相对涌出量为36.21m³/t,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1.57m³/min。

属高瓦斯矿井。

  

(2)煤尘

  根据六枝工矿(集团)恒达勘察有限公司实验室所作的织金县苦李树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表,本矿井6号、7号、16号、30号、32号、35号煤层煤尘均无爆炸性。

  (3)煤层自燃倾向性

  根据六枝工矿(集团)恒达勘察有限公司实验室所作的织金县苦李树煤矿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表,6号、7号、16号、30号、32号、35号煤层均为三类不易自燃煤层。

  (4)地温

井田内均无地热高温异常。

(5)冲击地压

矿井开采深度不大,为一单斜地层,褶曲等构造不发育,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较小。

第三章矿井动用储量计划及回采率计划

  第一节动用储量计划及回采率计划

  一、年度产量计划

  根据苦李树煤矿2014年度采掘计划安排,本年度计划原煤产量10.2万吨,其中10603采煤工作面剩余储量1.5万吨,10604接替采面储量16.1万吨。

  二、年度动用储量、损失量预算

  遵照国家《煤炭法》、《矿产资源法》和《生产矿井储量和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有等法律法规规定,本年度开采计划,以最新核实审批的矿井资源储量、2014年矿井生产能力和矿井当前的回采率水平为依据,对本年度动用储量及损失量进行预算。

计算方法如下:

  动用储量=工作面个数×工作面计划推进长度×工作面宽度×煤层容重×煤厚

  损失量=动用储量×(1—采区回采率)

10603采煤工作面本年度计划推进长度50m,宽度90m,煤层容重1.46t∕m³,煤层平均厚度2.2米。

10604备用采煤工作面本年度计划推进长度300m,宽度90m,煤层容重1.46t∕m³,煤层平均厚度2.2米。

  计算的本年度计划动用储量10.2万吨,损失煤量2.04万吨。

  三、年度回采率计划

  本年度矿井安排采区回采率为80%以上,保障设施如下:

  

(1)根据本矿已有的开采经验,合理的留设工作面煤柱尺寸,使煤柱留设即能有效的支撑顶板,又不至于因尺寸过大而造成资源浪费。

  

(2)应用一些较先进和可靠地支护技术和措施,减少回采巷道和工作面顶煤的丢失,但同时必须保证顶板支护的安全度和可靠性。

  (3)合理的布置工作面位置,能采尽采,尽量减少对一些边角资源的丢失。

  (4)保证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不向采空区遗煤。

  (5)加强对井下爆破工的培训力度,保证其在钻爆过程中,不破坏顶低板,不损伤煤柱。

  (6)进一步强化对井下共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等进行成产作业

  第二节加强矿井储量管理提高煤炭回采率的措施

  一、矿井储量及回采率管理共作现状

  目前矿井回采率及采区回采率管理整体水平不高,同国家规定的采区回采率水平,中厚煤层不低于85%还有段距离。

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国家煤炭资源法律法规等规定,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井下生产安全监管,不断提高人员素质,逐步改进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才有可能使矿井的回采率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矿井储量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措施

  

(1)在采掘协调的基础上,尽可能合理的设计工作面几何尺寸和布置工作面,原则上能采尽采,减少井下煤柱及边角的损失。

  

(2)合理的选择煤岩层层位布置主要巷道,避开应力集中区影响,尽可能的实现集中布置,减少护巷煤柱损失煤量。

  (3)开展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特征的观测工作,测定煤岩层物理学特性,在此基础上优化工作面煤柱,煤房尺寸。

  (4)革新观念,应用一些主流的支护方式和支护材料,合理选择巷道断面形式和设计尺寸,优化支护参数,从而降低工作面巷道和顶煤的丢失。

  (5)根据矿井的采矿地质条件,积极探索适合本矿井的采煤方法和开采工艺,总体提高资源回收率。

  (6)逐步提升矿井开采技术水平,协调采掘关系,确保矿井生产持续正常。

  (7)合理规划井田现有资源,科学布局。

  (8)建立工作面日产量台账,定期统计工作面产量变化情况,并由此建立奖罚制度。

(9)按照《煤炭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结合工作面煤层赋存条件,有针对性的编制采掘作业规程,并贯彻到位。

 

织金县苦李树煤矿

2014年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

 

2013年12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