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4513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其

2.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3.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是()。

A.社会存在B.生产力C.生产关系D.劳动对象

6.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9.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1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3.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1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6.“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2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2.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23.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是纯粹偶然的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的

【单选部分参考答案】:

1.A2.A3.C4.C5.C6.A7.D

8.C9.D10.B11.B12.C13.D14.B

15.C16.D17.C18.C19.B20.C21.B

22.A23.C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B.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

C.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D.决定着社会意识结构E.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E.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

4.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

A.都正面地反映社会存在B.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C.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D.都反映经济基础,属于思想上层建筑E.在任何社会中都具有阶级性

5.区分社会意识先进还是落后的标志,要看它是否()。

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B.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E.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6.经济基础在一切社会的社会关系中都属于()。

A.经济关系B.物质关系C.思想关系D.政治关系E.阶级关系

7.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E.社会风俗习惯

8.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B.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

C.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发展和巩固

E.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9.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E.它属于经济基础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E.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随机的

11.“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E.把人类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12.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E.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害的

1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E.历史是人们意志的产物

1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E.承认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唯物史观

15.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E.从抽象的自然人的角度去分析

16.“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

A.人是社会的主体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17.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B.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社会规律

D.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E.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中,人们的自觉活动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顺利、有效的发挥

18.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由此()。

A.任何人的意志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历史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E.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人们没有自由

19.历史是由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但这一事实并不能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因为()。

A.人们的意识、目的的产生和状况主要由人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B.人们的意识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即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社会规律是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的

D.人的意志的真正自由,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获得

E.人的意志对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产生任何影响

20.人民群众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前提B.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从长远看,人民群众能不断地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限制D.人民群众能够最终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E.人民群众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多选部分参考答案】

1.ABD2.ABCDE3.BCDE4.BCD

5.BE6.AB7.BCD8.CD

9.ACD10.AB11.AB12.BC

13.AB14.ACD15.BD16.ABD

17.ACDE18.BC19.ABCD20.ABCE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

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意义何在?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其次,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再次,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最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在生产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

从生产劳动的观点出发来考察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客观地、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

2.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关系?

(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但是也应看到,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

(2)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是统一的。

表现在:

首先,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其次,人们根据目的和需要从事社会活动,但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

再次,人们所以能在活动中达到预期的结果,是由于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能动性的结果。

最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3.简述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1)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亦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况:

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二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主要有以下两种畸形:

首先,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有时可能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有两种表现:

从历史的纵向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相反,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却较高。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即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般地说,政治和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大。

另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4.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构成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这两对矛盾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解决的矛盾。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当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适合与阻碍的程度,又依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5.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哪些要素?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是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四类要素构成。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资料、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劳动对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渗透性因素主要指导自然科学;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

这个真理主要有三层涵义。

首先,自然科学本身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精神现象,因而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但是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是由生产力直接决定的,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一种精神力量。

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去,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

最后,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6.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1)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其次,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

最后,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社会改革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应注意以下原则:

首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具有革命性质的改革。

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其次,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

最后,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

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7.简述人类历史上及当代环境问题。

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

(1)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

(2)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环境问题,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和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与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大量废弃物排向环境,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

当代环境问题表现为:

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臭氧层变薄等。

(3)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即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的理解、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要片面地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

要反对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的态度。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8.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其理论基础。

【答案要点】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来”。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其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其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四、辨析题

1.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答案要点】

第一,科学是指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从生产力的构成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在没有渗入到生产力诸要素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要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就必须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即让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

这样,科学技术就可以成为巨大生产力。

第二,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同实际生产的结合。

那种把科学技术当作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那么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要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二,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的生产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的,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诊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4.生产力可以发展。

【答案要点】

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

第三,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5.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答案要点】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