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赏析之六十八《感士不遇赋》.docx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六十八《感士不遇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诗文赏析之六十八《感士不遇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六十八《感士不遇赋》
感士不遇赋(并序)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
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悲夫!
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夫导达意气,其唯文乎!
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
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
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
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
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
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
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
嗟乎!
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
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
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
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
悯冯唐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
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
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
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
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
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
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夷投老而长饥,回早夭而又贫。
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
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
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
何旷世之无才?
罕无路之不涩。
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
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
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
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
奚良辰之易倾?
胡害胜其乃急!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
有感有昧,畴测其理?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
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感士不遇赋(并序)·通译]
昔日董仲舒写过一篇《士不遇赋》,后来司马迁也写了一篇《悲士不遇赋》。
我曾经利用冬闲、夜晚和阴雨天等闲暇之时,以及在讨论学习的空隙中,阅读了他们的作品,深为感慨而哀伤不已。
遵守信义,不忘忠孝,是人类的美好品德;胸怀淳朴,心地清静,是君子格守的素志。
自从淳朴的风尚消失,于是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操行在民间渐被淡忘,追逐高官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上日益泛滥。
一些胸怀正直、立志治世之士,正当壮年而隐居不仕;一些洁身自好、节操清廉之人,却徒劳终生。
所以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都有“归往何处”的悲叹,三闾大夫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怨。
可悲啊!
人生百年,转眼即逝,建立功业十分艰难,却得不到应得的赐爵封地。
这就是古人慷慨挥笔,一再抒发而难尽其情的缘故。
能够抒发性情意志的,大概只有文章吧?
抚着古人的书卷反复思考,于是深有感触而写下这篇文章。
可叹承天地之气万物生育,为何这人类独为万物之灵!
禀受神情意志而拥有智慧,凭三才五常之道而得留名。
或居乡野击壤游戏以自乐,或出仕途拯救天下之百姓;隐没显达光不自然本分,做然自得一切适合性情。
时光流逝往古之世成为过去,好人坏人渐有分别群体自成。
捕鱼之网密织而鱼恐惧,捕乌之罗大张而鸟心惊。
那通达明智之人善觉悟,于是逃避官禄隐居躬耕。
高峻的山岭中有隐士的身影,广阔的河流上有隐士的歌声。
遥想远古治世深深叹息,甘居贫贱辞却荣华虚名。
清澈源头长流分支,善恶区分不同路途。
椎究各种行为中可贵者,莫若施行善事最可欢娱。
遵从上天既定之命,效法圣人留传之书。
忠于君主孝敬双亲,乡里再把信义建树。
凭真诚之心获得显达,不虚伪做作祈求名誉。
可叹哪!
人云亦云诽谤异己,憎恨别人在己之上;把聪明之人说成湖涂,将正直之士视为狂妄。
坦诚公正无猜忌,最终受辱遭诽谤。
虽怀美玉握兰草,徒然芳洁谁称扬!
悲哀呀!
贤才不被重用,那是没赶上炎帝、帝魁时的太平之世。
恭敬修身独自勤勉,反复自省哪能废弃;愿修治德行等待良机,但良机既至却不顺利。
若非爱盎向皇帝面荐,想那张季将永被遮蔽;可怜冯唐年老官职卑微,凭谏魏尚之事才把官提。
虽勉强可称终遇知己,却愁苦煎熬荒废年岁。
明知市上确实无虎,三人说有便受蒙蔽。
可哀贾谊才华出众,委屈骏马局促狭界。
可悲董仲舒学识渊博,屡遭危难而幸免一死。
感慨哲人孤独无依,泪流纵横沾湿我衣。
恭承前代圣王明明教诲,说是天道无私善者受恩;天道清澄可以明察,帮助善者保佑仁人。
伯夷叔齐到老挨饿,颜回早逝家境甚贫;可伤请求孔子卖车以葬颜回,可悲伯夷叔齐食蔽终丧其身;虽然颜回好学、伯夷叔齐行仁义,为何无论生死总是艰难长苦辛!
如此报答恩德令人疑心,恐天道无私之说为空论。
哪里是世世代代没有贤才,只是因条条道路皆被阻塞。
古人所以感慨悲叹,忧虑功名不得建立。
李广年少即从军疆场杀敌,盖世之功封万户侯也不愧;雄心壮心辱于外戚小人,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赏赐;真诚信义留在身后,感动众人为之悲泣。
王商竭力谋划拯救弊端,开始顺利而后祸患殃及。
为何施展才能的良机易尽,为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
苍天遥远,人事不止;有些明白有些迷惑,谁能探究其中道理!
宁愿守穷满足心意,不想委曲损害自己。
既然仕途艰险难得荣耀,难道破袍在身就算羞耻?
领会实谬采取守拙,姑且欣然隐居避世。
怀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绝不出卖灵魂损我心志。
《感士不遇赋》是陶渊明后期的作品,这从文章中所流露的强烈的愤激情绪可知,大约作于晋义熙末或刘宋永初年间。
王瑶《陶渊明集注》系此文于宋永初三年,大体可从。
这一年陶渊明五十八岁。
《感士不遇赋》前有序。
序里自述了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
他说他读了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后很有感慨,认为自从淳朴的古代社会过去以后,世风就越来越坏了。
重修行、守本分的人越来越少;弄虚作假,削尖脑袋向上爬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使伯夷、四皓和屈原等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们不得不发出人间路穷的叹息。
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立身行事又是如此艰难,因此人们屡屡地发出“士不遇”的深深慨叹也就不奇怪了。
出于这种原因,他便追步前贤,写了这篇《感士不遇赋》。
这段小序共一百六十多字,基本上概括了《感士不遇赋》这篇作品的主旨。
全赋可分四大段。
从“咨大块之受气”到“甘贫贱以辞荣”是这篇赋的第一段,在这里陶渊明回想了往古的“轩唐”盛世,和生活在那个世道里的人们的幸福。
他说那时人们“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不论在朝或在野,每个人都能随着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活。
可是后来就不行了,人心不古,江河日下,统治者对付下边的章程办法以越来越繁多,而下边对付统治者的本领手段也越来越精明。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一些心地淳朴,不愿随波逐流的人只好避开这个可恶的人世,去找个水滨山崖隐居了,他们即使挨冻受饿,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称美古代而讥讽现实是道家最突出的特点,陶渊明受道家的影响深,这种话是他经常说的,如《扇上画赞》说:
“三五道邈,淳风日尽”;《赠羊长史》说: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劝农》诗说:
“攸攸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无因。
”不要说是思想,连使用的字面都几乎相同。
至于远古时代是否就那么好,陶渊明也没有见过。
这种一味地回念往古,慨叹今不如昔虽落了老庄的套头,但由于他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是厌恶的,是否定的,有一定的批判意义,揭露得也相当准确而深刻,所以我们仍然肯定它。
从“淳源汩以长分”到“泪淋浪以洒袂”是这篇赋的第二段,陶渊明列举了这个伪诈浇薄社会里的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种种事实,表现了他对那些有才德的人受谗毁、受迫害的极大不平。
请看那些苍蝇、鸱枭们的本事吧,它们可以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街市上本来没有虎,他们竟能够说得叫众人都相信其有。
尽管你“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
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尽管你“祇修”、“进德”,“一日三省吾身”,最后也仍然脱不了受攻击、受诽谤,以至遭废黜、遭窜逐的下场。
贾谊被贬到长沙,董仲舒几乎连命都送掉了,张释之如果不是碰上了爰盎替他开说排解,他的委屈何时能见天日呢!
而冯唐之得到升迁,也只是有在帝王面前献策的机会。
因此,“哲人无偶”,才德越高越倒霉,这是令人伤心的但却又是历来如此的一种普遍现象。
早在屈原的《怀沙》、贾谊的《吊屈原赋》里就揭露了这种现象。
陶渊明在这里同样表现了他对现时政治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包含着他自己身世的无限悲哀。
从“承前王之清诲”到“惧斯言之虚陈”,是这篇赋的第三段,在这里陶渊明由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进一步发展到了怨天恨地,怀疑“天道”的程度,这是本篇作品的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当我们读到“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
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夷投老而长饥,回早夭而又贫。
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的时候,我们立刻想到了《史记》中的《伯夷列传》。
司马迁在那里说道: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
非邪?
”这是多么激烈愤慨的情绪!
“福善祸淫”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一句口头禅;佛教输入中原后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与社会现实一比照,就可以发觉这种“清诲”是多么骗人啊!
如果说陶渊明早期还有什么不明确的话,那么到他晚期可把这些都彻底看清了。
他在《饮酒》诗中更强烈、更简洁地表述此旨说: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将近六十岁的看穿了一切的陶渊明公开向世人宣布,他从此不再受骗了。
从“何旷世之无才”到“谢良价于朝市”,是这篇赋的最后一段,他引述李广、王商被谗害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那个罪恶的官僚社会的不可以久留。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是对上段否定天道鬼神的进一步申说。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这是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写《归去来兮辞》与官场划清界线以来的一贯的思想。
“固穷”对于陶渊明来说绝不是一句空话,他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在他辞官归田的初期,“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日子还比较好过。
等到几年之后,遭了一场大火,这以后日子就越来越不行了。
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说: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他在《杂诗》中叙述他这时的凄凉境遇说: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
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劳动一年,连最起码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关头,陶渊明表现出了他那种感人的气节,他有矛盾,有斗争,但他坚守着一条:
宁可饿死,也绝不走回头路,绝不再回到那个可恶的官场中去。
这样的“固穷”,从古到今还能找出第二个吗?
山中宰相式的隐士,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隐士,以及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和自附风雅的地主所自命的隐士,都世不乏人,斗量车载;但是象陶渊明这样在挨饿受冻以至于在“乞食”当中坚持当隐士的却绝无而仅有了。
这是陶渊明最感染人、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是在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它和这两篇赋一脉相承,但各人的宗旨理想却不一样。
董仲舒愤慨时俗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而且认为“鬼神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迷惑”,一切都不可救药;而他自己所想的是“孰若反身于素业,莫随世俗而轮转;虽矫情而获百利,不如复心而归一善。
”安慰他,维持他心理平衡的是儒家“独善其身”的信念,《士不遇赋》所表现出的乃是一个极力想给最高统治者帮忙,而又不甚被理解的迂执儒生的形象。
司马迁则不同,他虽也愤世嫉俗,但他没有董仲舒陶渊明那样地一味追慕远古,没有那种人心不古,今不如昔的人云亦云的空话。
他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