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873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docx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专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讲稿

第二专题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教师:

徐文生

 

西南交通大学

第二专题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这部分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二、三次飞跃的部分内容,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大,是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各国实践,有如下重点:

1、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2、为什么社会主义率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展开并取得胜利,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它不是偶然的现象?

3、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这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有很大的关系,有很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一)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为实践服务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指导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另一方面工人运动必须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从工人运动方面来讲,应接受新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争取工人运动的彻底解放。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前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是相脱离的,因而造成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软弱无力,工人运动也遭受严重挫折。

正如斯大林讲:

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所以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时起,马克思、恩格斯就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各国的工人运动,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呢?

1、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任务、一般目的的理论表现,其性质决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起,就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科学社会主义有鲜明的阶级性、飞跃性、实践性、开放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如果脱离了工人运动,理论就不能转化成伟大的物质力量,不能形成以工人运动为主体的浩浩荡荡的革命群众运动,也不能产生社会主义制度。

3、同时科学社会主义本身也不能受到检验,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备。

所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时起就必须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二)工人运动必须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

1、单纯的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关于自身解放的理论,只能产生工联主义,即为改善工人劳动、生活条件而斗争。

如英国工人运动,提出只为了增加一个先令而斗争,说明没有先进理论为指导的运动水平是很低的,对大多数工人来讲,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谈不上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自发的工人运动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对工人运动来讲只是一个外部存在的条件,只能从外部向工人进行灌输。

即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阶级意识,使工人运动进入自觉的运动。

同时工人阶级也很容易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

3、从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系来讲,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精神武器。

而无产阶级则是运用和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所以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必须结合。

理论脱离实践是空洞的理论,实践脱离理论是盲目的实践。

注意:

1、这种结合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曲折中逐步实现的。

2、这种结合决不会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随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永无止境的结合。

今天、昨天、明天都会不断地结合,是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地结合。

如中国革命,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等。

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方面表现为各国工人运动与国际工人运动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使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而且出现一些无产阶级国际性的组织。

前一种成果称为政治成果,后一个成果称为组织成果,这是150多年的结果,两个成果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相互联系。

迄今为止,两者结合的表现在:

   政治成果:

(1)1848年欧洲革命运动中出现了的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搏斗。

1848年6月法国巴黎工人起义,德国等欧洲国家爆发了革命。

(2)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为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天马克思就专门写了《法兰西内战》,虽然巴黎公社仅存在了72天,但巴黎公社的意义是伟大的,它预示着新社会的曙光。

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就是巴黎公社革命的再现。

(3)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虽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勇猛地参加,并争取到领导权,总结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创造了苏维埃组织、工人政治大罢工、工农联盟、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等,为十月革命准备了条件,是十月革命的演习、彩排。

(4)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但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340多年的专制,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之后存在着两个政府,一个是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政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

当时列宁曾设想用和平方式解决政权问题,但资产阶级首先把刺刀提上来,镇压了7月工人的和平斗争,出现了7月流血事件,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秘密从芬兰回国领导了十月革命,在阿夫洛尔巡洋舰上炮击冬宫,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东西方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中国的五四运动,芬兰、德国、匈牙利革命。

(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

(7)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

(8)二战胜利前后相继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的国家,特别是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9)东欧和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有计划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0)80年代后,社会主义掀起改革潮流,特别是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组织成果:

(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6--1852、11)主要在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法、比、波、瑞等国建立,400多名成员参加了法国1848年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马克思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1864、9、28---1876、7)。

在伦敦成立,在美国费城宣布解散,共12年时间,主要在美洲、欧洲等18个国家建立支部,会员达40多万。

(3)19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称工人党、民主党、社会民主工党。

(4)在恩格斯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二国际(1889、7、14---1914)。

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成员主要分布在欧美一些国家,有28个国家党,党员达300多万。

其前期的斗争主要是革命,但后期大多数国家的党支持了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宣告破产。

(5)俄国建立了新型的布尔什维克党,前身是1898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3年分化为布尔什维克党和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投入1905和1917年的十月革命。

(6)在列宁领导下建立了第三国际(1919、3、2---1943、6),在第三国际的领导下,由建立了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如中国共产党。

共产国际存在了24年,党员达550多万,在76个国家设立了支部。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社会主义不是一帆风顺的,平衡的,但总的来说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世界形势出现了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国家最多时达15个:

波、匈、捷、保、南、阿、罗、东德、苏、蒙、中、朝、越、古(50年代末)、老挝(70年代建立人民共和国)。

绝大多数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只有民主德国(东德)、捷克比较发达。

这是带有规律的现象,决不是偶然的,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一)理论依据

1、列宁关于在帝国主义时代提出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列宁关于在帝国主义时代提出的一国首先胜利论主要体现在列宁的著作《帝国主义论》和1915年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中。

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社会主义将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称之为“同时胜利论”。

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即自由竞争阶段,在19世纪初他们曾认为由于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大体不相上下,由于资本主义建立了世界性的联系形成了世界市场,各国联系相当紧密,所以一个国家爆发革命必然诱发另一个国家爆发革命,无产阶级单独在一个国家进行革命,必然会遭到国际资本的联合镇压,所以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变成了国际问题了,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必须同时取得胜利。

当然同时胜利,不是说在一个早上全部取得胜利,而是说当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时候,另一些国家也要马上或相继取得胜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20世纪初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新情况,提出了首先胜利论,在《帝国主义论》、1915《论欧洲联邦口号》、1916《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有重要论述:

(1)这是由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规律决定的,这是首先胜利论的立论基础。

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各主要帝国主义的实力排名是:

1860---英、法、德、美;1870---英、美、法、德;1880---美、英、德、法。

(2)不平衡规律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实力与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过去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占有的势力范围多,殖民地多,势力强。

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会在短时间内以跳跃的方式向前发展,他们可利用最新的科技成就加速经济的发展,迅速地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夺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强占世界市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

(3)只有通过武力解决实力与占用之间的矛盾。

列宁讲:

现代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如此。

这不是一个谈判和对话的时代,而是一个比试实力的时代。

(4)既然战争不可避免,帝国主义必然相互削弱,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可能出现某些薄弱环节,如果处于薄弱环节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具备了爆发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就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

(5)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

A:

统治阶级无法继续统治下去。

政权已经摇摇欲坠,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危机。

B:

被统治阶级的苦难加剧,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除革命外别无其它出路;有了革命群众、阶级、阶层。

C:

革命群众的革命热情已表现出革命的行动。

如罢工、示威游行等。

主观条件:

A:

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

B:

必须有一个巩固的工农联盟,广泛的统一战线。

联合其他革命阶级、阶层,这样就有了一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革命群众。

这几点逻辑非常严密,从不平衡——占有与实力——诉诸战争——薄弱环节——主客观条件。

首先胜利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这一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爆发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输出,进行国际剥削,把国内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战争使这些国家受害最深,使其国内矛盾加剧,革命易于发生。

表现在:

(1)俄国,在革命前在沙皇的统治下,社会政治经济、阶级、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战争更加剧了这些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焦点。

(2)中国,三座大山的压迫,加上军阀连年内战,革命象干柴一样布满了全国,只要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

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的干涉压迫下,艰难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被多次证明走不通,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形成了巩固的工农联盟,把多种斗争形式配合。

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有经过长期革命锻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为什么发达国家至今没有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颇具迷惑的民主制度,居民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完善。

在一般情况下,要那里的居民迅速发动起来参加革命是难以想象的,在这些国家如果不进行大量的发动和准备工作而直接开始革命是很荒谬的。

(2)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过去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财富,如今发达国家又通过与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进行原料与高科技产品的不等价交换,积累了大量财富。

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有能力在国内培养一部分工人贵族和在居民中实行有利于巩固统治的高福利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使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

(3)发达国家缺少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但任何发达国家,由于私人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和巨大财富的资产者同广大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失,只要这一矛盾还存在,爆发革命的根源就将永远存在。

3、为什么在有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没有爆发革命?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矛盾还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大多数是种族、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如何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团结是其重要任务。

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充分,还不可能导致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社会主义革命爆发虽然是必然规律,但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有条件的。

革命往往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生产力、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

那么落后国家已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什么又发生了倒退呢?

如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演变。

这是他们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把社会主义改为资本主义,这是一种历史的反复,但这并改变不了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

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往往是在旧制度不很发达,新制度有一定经济基础,但不占主导地位。

如英国: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当时革命前夕,农奴制已经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孕育萌芽,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占主导地位,农村人口占4/5,商业和航海业还没有超过荷兰;冶金、矿业虽有发展,但水平、产量都还没有超过瑞典、捷克,而却首先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社会历史发展证明,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革命的发生和胜利,这些都是在社会生产力运动的基础上社会各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而决不是生产力单独一个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如我国封建社会建立最早,生产劳动水平发展最高,有四大发明,科学技术居世界第一,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却不是在中国发生。

在原始公社解体以后,希腊、罗马等进入了奴隶社会,而日尔曼人、多瑙河流域的保加利亚等国却进入了封建社会,其间没有经历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而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正如恩格斯所说:

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虽然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死亡,但是产生和死亡的时间与顺序,并不总是一模一样,每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并不总是先灭亡,而每一种新社会制度,也不总是在这种旧社会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先产生,而往往是在这种旧制度比较不发达的国家里产生。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

当然发生这种跳跃式的前进有其内在的规律,有一个显著特点和大有普遍性的特点,即发生这种跳跃式的前进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形态的变化是与所处的时代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如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跳跃的国家或民族,一般是处在世界奴隶制已经衰落,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已经发展起来的历史时期。

由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是处在封建制度已经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发展起来并显示了优越性的时期。

十月革命爆发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充分暴露了其弊端,整个世界资本主义走向没落时期取得胜利的。

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世界占1/6的地区确立,并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胜利的。

这说明,历史发展顺序和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否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没有越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道路。

列宁在1920年指出:

爆发革命的速度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既不是成反比,也不是简单地成正比,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不是从资本主义程度最高的地方开始,也不是从资本主义程度最低的地方开始,而是从比较弱的地方开始。

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中国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的老路。

帝国主义不允许,封建主义不允许,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这个能力。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二)旧中国是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是易于爆发革命的薄弱环节。

旧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掠夺奴役的对象,中国人民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这种压迫的残酷性是世界罕见的,其社会矛盾极其深刻、尖锐,这种情况连马克思在1857年就预料到了。

(三)十月革命的影响和苏联的帮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给中国人民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使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苏联社会主义对中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并过渡到社会主义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无产阶级虽然人数少,但高度集中,易于团结战斗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他们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最革命,最彻底,最大公无私。

他们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直接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

而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其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展开和斗争,把我国引导上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形成了国家所有制经济,这个事实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和大量的个体经济是矛盾的,这个矛盾构成了新民主主要矛盾,把我国推进到社会主义道路上。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引起的争论:

关于不发达国家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有争议的。

早在俄国二月革命后,要不要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与俄国马克思主义元老,孟什维克首领格·瓦·普列汉诺夫以及加米涅夫、李可夫等人争论过,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群众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人口3/4是文盲,不可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荣誉不属于我们,那是梦话。

十月革命后第二国际某些领导人如伯恩施坦、考茨基、苏哈诺夫等人也对不发达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加以指责。

后来当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失误和问题时,甚至出现巨大曲折时,人们开始进行各种反思,其中又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前波兰科学院院士亚当·沙夫从1980年8月波兰罢工文件中得出“企图在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客观条件的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这是原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典故,说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违背上帝意志,偷吃禁果,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罪过。

比喻不发达国家根本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社会主义是早产,应补课。

亚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具备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些国家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资本主义工业,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如俄国1913年工业产值已经占42.1%,无产阶级约300多万。

1848年捷克斯洛伐克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75%。

1938年,波兰:

46%

1938年匈牙利仅建筑业:

38%

1938年罗:

35%

1949年中国:

17%

1946年朝鲜:

28%

马克思指出:

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所以补课应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民主与法制的课,而不是补资本主义的课,今天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市场经济、民主与法制。

欧亚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究竟有没有优越性?

回答也是肯定的。

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

(一)落后国家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政治上封建残余未肃清,思想文化上专制主义影响深远。

社会主义不是从天而降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原有的社会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建设表现出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

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国内普遍面临着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经济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政治上,个人集权制、终身制、等级制、家长制等流毒远未肃清,缺乏现代民主。

同时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处理好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同程度的失误,甚至走过曲折,发生倒退现象。

这些国家发生弊端和失误,并不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优越,或者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无法建设社会主义,而在于根本不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本国实际,没有掌握好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所遇到的特殊历史阶段,主观上照搬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发达国家状况对社会主义所作的预测,在思想上犯了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

我们不应当苛求前人,而应当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兴旺发达。

五、社会主义建设率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展开

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率先展开,这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问题,在此之前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至今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

中国也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在进行之中,还应好好研究。

最早建设社会主义的是苏联。

(一)俄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个探索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重要的意义,在苏俄探索中分三阶段:

列宁、斯大林、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探索。

1、列宁领导的探索(1917---1924)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探索达6年时间。

1917-1924年,列宁逝世,这6年的探索极其宝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对落后国家和我们中国有重大指导意义。

分为两阶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阶段(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没有马上转入社会主义建设,而是不得不在1918春---1920年底进行了三年战争,抗击14个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日、法、意、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立陶宛、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对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干涉。

这14个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扼杀在摇篮之中。

因为苏维埃政权的成立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意、日纠集苏俄周边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相当部分加入苏联,成为15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分)进行联合干涉,使苏联不仅面临帝国主义的干涉,而且在东西南北中还发生了反革命叛乱,形势十分严峻。

严重地威胁着苏维埃政权。

布尔什维克党为此采取坚决措施平息国内叛乱,粉碎帝国主义的进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1918年春——1920年底的国内战争。

这场战争之所以在1920年底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