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353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docx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1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单元知识网络】

【单元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

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解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导致稳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有利的个体,其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答案】B

2、(2011·盐城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内容(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共同点是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均以可遗传变异作为进化材料,并由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不同点: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一缺点。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

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B

3、(2011·九江调研)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且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

【解析】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并且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决定于自然选择,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慢取决于哪种性状表现更能适应当前环境。

【答案】C

4、(2011·西安模拟)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浅色树干上,大多数桦尺蠖体色是浅色(由s基因决定)的,少数深色(由S基因决定)的;100年后,工业污染把树皮熏成黑褐色,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浅色却成了少数;2009年据科学家调查研究,英国的桦尺蠖浅色型正在增加。

下列有关桦尺蠖体色由浅变深,又变浅现象的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

A.桦尺蠖体色的深或浅是可以遗传的性状

B.树干颜色的变化是桦尺蠖种群体色变化的环境条件

C.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基因s能突变成基因S,基因S也能突变成基因s

D.这是环境治理成效的很好例证

【解析】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树干颜色这一环境对生物进行了定向地选择。

【答案】C

5、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长期的地理隔离大多可导致生殖隔离,但不能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D

6、(2011·中山联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不易遭环境的淘汰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解析】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该种群越不容易被环境淘汰。

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有新物种的形成。

决定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而不是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AC

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进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有一个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表现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的不同。

【答案】B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D

9、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则图解中①~④内容依次为()

A.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

B.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

D.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答案】D

10、某学校共有学生1600人,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有52人,则男生中色盲的人数约为(  )

A.126B.54

C.64D.136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计算的应用。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B(正常)、b(色盲)。

设男生中色盲的人数为x,由色盲基因频率=Xb/(Xb+XB)=(23×2+52×1+x×1)/(780×2+820×1)=6.8%,求得x≈64。

【答案】C

11、(2011·广州模拟)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

【答案】A

12、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

(图B表示图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

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解析】由图可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而不会因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答案】C

13、(2011·海淀模拟)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

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是:

AA为25%、Aa为50%、aa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另两种基因型的个体。

那么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你认为下列哪种变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

A.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基本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B.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

C.基因型aa在逐渐下降的同时,AA、Aa也在下降

D.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

【答案】D

14、(2011·合肥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

D.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解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而由二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的过程并没有地理隔离,所以地理隔离并不是新物种形成所必需经历的。

【答案】B

15、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不能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某个基因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A项错。

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P点时两曲线相交,表示两者的频率相等,所以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虽然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但AA、Aa中并非Aa的生存能力更强,因此不一定会出现“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的现象。

【答案】C

1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单位是个体,并且没有研究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没有强调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C

17、(2011·苏州模拟)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答案】B

18、(2011·广州调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倍体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

B.病毒进化的原材料可来自染色体变异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

【解析】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形成纯合子,没有改变生物的性状;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

【答案】C

19、(2011·茂名模拟)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