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0735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docx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公考资料

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总结

数字推理的题目通常状况下是给出一个数列,但整个数列中缺少一个项,要求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项之间的关系,判断其中的规律。

解题关键:

1,培养数字、数列敏感度是应对数字推理的关键。

2,熟练掌握各类基本数列。

3,熟练掌握八大类数列,并深刻理解“变式”的概念。

4,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自己总结,再练习。

下面是八大类数列及变式概念。

例题是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虽然这些理论概念是从教材里得到,但是希望能帮助那些没有买到教材,那些只做大量习题而不总结的朋友。

最后跟大家说,做再多的题,没有总结,那样是不行的。

只有多做题,多总结,然后把别人的理论转化成自己的理论,那样做任何的题目都不怕了。

谢谢!

一、简单数列

 自然数列:

1,2,3,4,5,6,7,……

 奇数列:

1,3,5,7,9,……

 偶数列:

2,4,6,8,10,……

 自然数平方数列:

1,4,9,16,25,36,……

 自然数立方数列:

1,8,27,64,125,216,……

 等差数列:

1,6,11,16,21,26,……

 等比数列:

1,3,9,27,81,243,……

二、等差数列

1,  等差数列:

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常数数列。

例题:

12,17,22,27,(),37

解析:

17-12=5,22-17=5,……

2,  二级等差数列:

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例题1:

9,13,18,24,31,()

解析:

13-9=4,18-13=5,24-18=6,31-24=7,……

例题2.:

66,83,102,123,()

解析:

83-66=17,102-83=19,123-102=21,……

3,二级等差数列变化:

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例题1:

0,1,4,13,40,()

解析:

1-0=1,4-1=3,13-4=9,40-13=27,……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例题2:

20,22,25,30,37,()

解析:

22-20=2,25-22=3,30-25=5,37-30=7,…….二级为质数列

4,三级等差数列及变化:

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再在这个新的数列中,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形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例题1:

1,9,18,29,43,61,()

解析:

9-1=8,18-9=9,29-18=11,43-29=14,61-43=18,……二级特征不明显

   9-8=1,11-9=2,14-11=3,18-14=4,……三级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例题2.:

1,4,8,14,24,42,()

解析:

4-1=3,8-4=4,14-8=6,24-14=10,42-24=18,……二级特征不明显

   4-3=1,6-4=2,10-6=4,18-10=8,……三级为等比数列

例题3:

(),40,23,14,9,6

解析:

40-23=17,23-14=9,14-9=5,9-6=3,……二级特征不明显

   17-9=8,9-5=4,5-3=2,……三级为等比数列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

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为固定的值叫做等比数列

例题:

36,24,()32/3,64/9

解析:

公比为2/3的等比数列。

2,二级等比数列变化:

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所得的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1”、“2”的形式有关。

例题1:

1,6,30,(),360

解析:

6/1=6,30/6=5,()/30=4,360/()=3,……二级为等差数列

例题2:

10,9,17,50,()

解析:

1*10-1=9,2*9-1=18,3*17-1=50,……

例题3:

16,8,8,12,24,60,()

解析:

8/16=0.5,8/8=1,12/8=1.5,24/12=2,60*24=2.5,……二级为等差数列

例题4:

60,30,20,15,12,()

解析:

60/30=2/1,30/20=3/2,20/15=4/3,15/12=5/4,……

重点: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最基本、最典型、最常见的数字推理题型。

必须熟练掌握其基本形式及其变式。

四、和数列

1,典型(两项求和)和数列:

前两项的加和得到第三项。

例题1:

85,52,(),19,14

解析:

85=52+(),52=()+19,()=19+14,……

例题2:

17,10,(),3,4,-1

解析:

17-10=7,10-7=3,7-3=4,3-4=-1,……

例题3:

1/3,1/6,1/2,2/3,()

解析:

前两项的加和得到第三项。

2,典型(两项求和)和数列变式:

前两项的和,经过变化之后得到第三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是每两项的和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

例题1:

22,35,56,90,(),234

解析:

前两项相加和再减1得到第三项。

例题2:

4,12,8,10,()

解析:

前两项相加和再除2得到第三项。

例题3:

2,1,9,30,117,441,()

解析:

前两项相加和再乘3得到第三项。

3,三项和数列变式:

前三项的和,经过变化之后得到第四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是每两项的和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

例题1:

1,1,1,2,3,5,9,()

解析:

前三项相加和再减1得到第四项。

例题2:

2,3,4,9,12,25,22,()

解析:

前三项相加和得到自然数平方数列。

例题:

-4/9,10/9,4/3,7/9,1/9,()

解析:

前三项相加和得到第四项。

五、积数列

1,典型(两项求积)积数列:

前两项相乘得到第三项。

例题:

1,2,2,4,(),32

解析:

前两项相乘得到第三项。

2,积数列变式:

前两项相乘经过变化之后得到第三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是每两项的乘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

例题1:

3/2,2/3,3/4,1/3,3/8,()

解析:

两项相乘得到1,1/2,1/4,1/8,……

例题2:

1,2,3,35,()

解析:

前两项的积的平方减1得到第三项。

例题3:

2,3,9,30,273,()

解析:

前两项的积加3得到第三项。

六、平方数列

1,典型平方数列(递增或递减)

例题:

196,169,144,(),100

解析:

14立方,13立方,……

2,平方数列变式:

这一数列特点不是简单的平方或立方数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乘除”的变化。

例题1:

0,5,8,17,(),37

解析:

0=12-1,5=22+1,8=32-1,17=42+1,()=52-1,37=62+1

例题2:

3,2,11,14,27,()

解析:

12+2,22-2,32+2,42-2,52+2,……

例题3:

0.5,2,9/2,8,()

解析:

等同于1/2,4/2,9/2,16/2,分子为12,22,32,42,……

例题4:

17,27,39,(),69

解析:

17=42+1,27=52+2,39=62+3,……

3,  平方数列最新变化------二级平方数列

例题1:

1,4,16,49,121,()

解析:

12,22,42,72,112,……二级不看平方

    1,2,3,4,……三级为自然数列

例题2:

9,16,36,100,()

解析:

32,42,62,102,……二级不看平方

    1,2,4,……三级为等比数列]

七、立方数列

1,典型立方数列(递增或递减):

不写例题了。

2,立方数列变化:

这一数列特点不是简单的立方数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乘除”的变化。

例题1:

0,9,26,65,124,()

解析:

项数的立方加减1的数列。

例题2:

1/8,1/9,9/64,(),3/8

解析:

各项分母可变化为2,3,4,5,6的立方,分之可变化为1,3,9,27,81

例题3:

4,11,30,67,()

解析:

各项分别为立方数列加3的形式。

例题4:

11,33,73,(),231

解析:

各项分别为立方数列加3,6,9,12,15的形式。

例题5:

-26,-6,2,4,6,()

解析:

(-3)3+1,(-2)3+2,(-1)3+3,(0)3+4,

(1)3+5,……

八、组合数列

1,数列间隔组合:

两个数列(七种基本数列的任何一种或两种)进行分隔组合。

例题1:

1,3,3,5,7,9,13,15,(),()

解析:

二级等差数列1,3,7,13,……和二级等差数列3,5,9,15,……的间隔组合。

例题2:

2/3,1/2,2/5,1/3,2/7,()

解析:

数列2/3,2/5,2/7和数列1/2,1/3,……的间隔组合。

2,数列分段组合:

例题1:

6,12,19,27,33,(),48

解析:

  6 7 8 6 () 8

例题2:

243,217,206,197,171,(),151

解析:

  26 11  9 26 () 9

特殊组合数列:

例题1:

1.01,2.02,3.04,5.08,()

解析:

整数部分为和数列1,2,3,5,……小数部分为等比数列0.01,0.02,0.04,……

九、其他数列

1,质数列及其变式:

质数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列,质数即只能被1和本身整除的数。

例题1:

4,6,10,14,22,()

解析:

各项除2得到质数列2,3,5,7,11,……

例题2:

31,37,41,43,(),53

解析:

这是个质数列。

2,合数列:

例题:

4,6,8,9,10,12,()

解析:

和质数列相对的即合数列,除去质数列剩下的不含1的自然数为合数列。

3,分式最简式:

例题1:

133/57,119/51,91/39,49/21,(),7/3

解析:

各项约分最简分式的形式为7/3。

例题2:

105/60,98/56,91/52,84/48,(),21/12

解析:

各项约分最简分式的形式为7/4。

等差,等比这种最简单的不用多说,深一点就是在等差,等比上再加、减一个数列,如24,70,208,622,规律为a*3-2=b

深一点模式,各数之间的差有规律,如1、2、5、10、17。

它们之间的差为1、3、5、7,成等差数列。

这些规律还有差之间成等比之类。

B,各数之间的和有规律,如1、2、3、5、8、13,前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3、看各数的大小组合规律,做出合理的分组。

如7,9,40,74,1526,5436,7和9,40和74,1526和5436这三组各自是大致处于同一大小级,那规律就要从组方面考虑,即不把它们看作6个数,而应该看作3个组。

而组和组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用乘法就能从一个组过渡到另一个组。

所以7*7-9=40,9*9-7=74,40*40-74=1526,74*74-40=5436,这就是规律。

 

   4、如根据大小不能分组的,A,看首尾关系,如7,10,9,12,11,14,这组数 ;7+14=10+11=9+12。

首尾关系经常被忽略,但又是很简单的规律。

B,数的大小排列看似无序的,可以看它们之间的差与和有没有顺序关系。

 

   5、各数间相差较大,但又不相差大得离谱,就要考虑乘方,这就要看各位对数字敏感程度了。

如6、24、60、120、210,感觉它们之间的差越来越大,但这组数又看着比较舒服(个人感觉,嘿嘿),它们的规律就是2^3-2=6、3^3-3=24、4^3-4=60、5^3-5=120、6^3-6=210。

这组数比较巧的是都是6的倍数,容易导入歧途。

 

    6)看大小不能看出来的,就要看数的特征了。

如21、31、47、56、69、72,它们的十位数就是递增关系,如25、58、811、1114,这些数相邻两个数首尾相接,且2、5、8、11、14的差为3,如论坛上答:

256,269,286,302,(),2+5+6=13    2+6+9=17   2+8+6=16  3+0+2=5,∵ 256+13=269  269+17=286  286+16=302∴ 下一个数为 302+5=307。

 

    7)再复杂一点,如0、1、3、8、21、55,这组数的规律是b*3-a=c,即相邻3个数之间才能看出规律,这算最简单的一种,更复杂数列也用把前面介绍方法深化后来找出规律。

 

    8)分数之间的规律,就是数字规律的进一步演化,分子一样,就从分母上找规律;或者第一个数的分母和第二个数的分子有衔接关系。

而且第一个数如果不是分数,往往要看成分数,如2就要看成2/1。

 

   数字推理题经常不能在正常时间内完成,考试时也要抱着先易后难的态度(废话,嘿嘿)。

应用题个人觉得难度和小学奥数程度差不多(本人青年志愿者时曾在某小学辅导奥数),各位感觉自己有困难的网友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书,还是有很多有趣、快捷的解题方法做参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计算题分值是最高的,一分一题,而且题量较大,所以很值得重视(国家公务员125题,满分100分,各题有分值差别,但如浙江省公务员一共120题,满分120分,没有分值的差别)

   补充:

  中间数等于两边数的乘积,这种规律往往出现在带分数的数列中,且容易忽略 

     如1/2、1/6、1/3、2、6、3、1/2

    9)数的平方或立方加减一个常数,常数往往是1,这种题要求对数的平方数和立方数比较熟悉 

     如看到2、5、10、17,就应该想到是1、2、3、4的平方加1

     如看到0、7、26、63,就要想到是1、2、3、4的立方减1

    对平方数,个人觉得熟悉1~20就够了,对于立方数,熟悉1~10就够了,而且涉及到平方、立

    方的数列往往数的跨度比较大,而且间距递增,且递增速度较快

    10)A^2-B=C 因为最近碰到论坛上朋友发这种类型的题比较多,所以单独列出来 

    如数列 5,10,15,85,140,7085

    如数列 5, ;6, ;19, ; ;17, ;344,-55 

    如数列 5, 15, 10, 215,-115

    这种数列后面经常会出现一个负数,所以看到前面都是正数,后面突然出现一个负数,就

    考虑这个规律看看

    11)奇偶数分开解题,有时候一个数列奇数项是一个规律,偶数项是另一个规律,互相成干扰项 

    如数列 1, 8, 9, 64, 25,216

    奇数位1、9、25分别是1、3、5的平方

    偶数位8、64、216是2、4、6的立方

   先补充到这儿。

    12)后数是前面各数之各,这种数列的特征是从第三个数开始,呈2倍关系 

    如数列:

1、2、3、6、12、24

    由于后面的数呈2倍关系,所以容易造成误解!

   数字推理的题目就是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一个作为答案.

数字推理题中对数列的敏感非常重要,下面共享几个比较常见的数列:

1.  1,1,2,6,24,120

2.  1,2,3,5,8,13

3.  1,2,4,7,11,16,22

4.  1,2,5,14,41,122

5.  3,4,6,9,13,18,24

6.  3,4,6,9,13,18,24

7.  2,3,5,7,11,13,

8.  1,4,27,256

9.  2,3,5,7,11,13,17

数字推理题型的7种类型28种形式

    数字推理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是一个有某种规律的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使之符合数列的排列规律。

其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推理,题目中全部是数字,没有文字可供应试者理解题意,真实地考查了应试者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种情形----等差数列:

是指相邻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的一组数。

    1、等差数列的常规公式。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n为自然数)。

  [例1]1,3,5,7,9,(    )  A.7    B.8  C.11    D.13

  [解析]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排列方式:

其特征是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一个常数。

从该题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相邻两个数字的差均为2,所以括号内的数字应为11。

故选C。

  

2、二级等差数列。

是指等差数列的变式,相邻两项之差之间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往往构成等差数列.

  [例2]2,5,10,17,26,(  ),50      A.35  B.33  C.37  D.36

  [解析]  相邻两位数之差分别为3,5,7,9,

  是一个差值为2的等差数列,所以括号内的数与26的差值应为11,即括号内的数为26+11=37.故选C。

  

3、分子分母的等差数列。

是指一组分数中,分子或分母、分子和分母分别呈现等差数列的规律性。

[例3]  2/3,3/4,4/5,5/6,6/7,(  )  

A、8/9  B、9/10  C、9/11  D、7/8

    [解析]  数列分母依次为3,4,5,6,7;分子依次为2,3,4,5,6,故括号应为7/8。

故选D。

    

4、混合等差数列。

是指一组数中,相邻的奇数项与相邻的偶数项呈现等差数列。

[例4]  1,3,3,5,7,9,13,15,,(  ),(  )。

  

A、19  21  B、19  23  C、21  23D、27  30

    [解析]  相邻奇数项之间的差是以2为首项,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相邻偶数项之间的差是以2为首项,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提示:

熟练掌握基本题型及其简单变化是保证数字推理题不丢分的关键。

    

第二种情形---等比数列:

是指相邻数列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的一组数。

5、等比数列的常规公式。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q不等于0),则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qn-1(n为自然数)。

      [例5]12,4,4/3,4/9,(  )      

A、2/9  B、1/9  C、1/27  D、4/27

      [解析]  很明显,这是一个典型的等比数列,公比为1/3。

故选D。

6、二级等比数列。

是指等比数列的变式,相邻两项之比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往往构成等比数列。

    [例6]  4,6,10,18,34,(  )    A、50  B、64  C、66  D、68

    [解析]此数列表面上看没有规律,但它们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分别为2,4,6,8,16,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故括号内的值应为34+16Ⅹ2=66故选C。

  

7、等比数列的特殊变式。

    [例7]8,12,24,60,(  )    A、90  B、120  C、180  D、240

    [解析]  该题有一定的难度。

题目中相邻两个数字之间后一项除以前一项得到的商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

3/2,4/2,5/2,因此,括号内数字应为60Ⅹ6/2=180。

故选C。

此题值得再分析一下,相邻两项的差分别为4,12,36,后一个值是前一个值的3倍,括号内的数减去60应为36的3倍,即108,括号数为168,如果选项中没有180只有168的话,就应选168了。

同时出现的话就值得争论了,这题只是一个特例。

第三种情形—混合数列式:

是指一组数列中,存在两种以上的数列规律。

8、双重数列式。

即等差与等比数列混合,特点是相隔两项之间的差值或比值相等。

    [例8]  26,11,31,6,36,1,41,(  )  A、0  B、-3  C、-4D、46

    [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双重数列题。

其中奇数项是公差为5的等差递增数列,偶数项是公差为5的等差递减数列。

故选C。

    

9、混合数列。

是两个数列交替排列在一列数中,有时是两个相同的数列(等差或等比),有时两个数列是按不同规律排列的,一个是等差数列,另一个是等比数列。

[例9]  5,3,10,6,15,12,(  ),(  )  

A、20  18  B、18  20  C、20  24D、1832

  [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的等差、等比数列混合题。

其中奇数项是以5为首项、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偶数项是以3为首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故选C。

第四种情形—四则混合运算:

是指前两(或几)个数经过某种四则运算等到于下一个数,如前两个数之和、之差、之积、之商等于第三个数。

10、加法规律。

之一:

前两个或几个数相加等于第三个数,相加的项数是固定的。

    [例11]2,4,6,10,16,(  )A、26  B、32  C、35  D、20

    [解析]首先分析相邻两数间数量关系进行两两比较,第一个数2与第二个数4之和是第三个数,而第二个数4与第三个数6之和是10。

依此类推,括号内的数应该是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的和26。

故选A。

之二:

前面所有的数相加等到于最后一项,相加的项数为前面所有项。

    [例12]1,3,4,8,16,(    )  A、22B、24  C、28  D、32

    [解析]  这道题从表面上看认为是题目出错了,第二位数应是2,以为是等比数列。

其实不难看出,第三项等于前两项之和,第四项与等于前三项之和,括号内的数应为前五项之和为32。

故选D。

    

11、减法规律。

是指前一项减去第二项的差等于第三项。

    [例13]25,16,9,7,(  ),5    A、8B、2  C、3  D、6

  [解析]此题是典型的减法规律题,前两项之差等于第三项。

故选B。

  

12、加减混合:

是指一组数中需要用加法规律的同时还要使用减法,才能得出所要的项。

    [例14]  1,2,2,3,4,6,(    )      A、7  B、8  C、9  D、10

  [解析]  即前两项之和减去1等于第三项。

故选C。

  

13、乘法规律。

    之一:

普通常规式:

前两项之积等于第三项。

    [例15]3,4,12,48,(    )  A、96  B、36  C、192  D、576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乘法规律题,仔细观察,前两项之积等于第三项。

故选D。

    之二:

乘法规律的变式:

      [例16]  2,4,12,48,(    )  A、96  B、120  C、240  D、480

  [解析]  每个数都是相邻的前面的数乘以自已所排列的位数,所以第5位数应是5×48=240。

故选D。

    

14、除法规律。

  [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