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790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docx

川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word教学设计

第6课《石窟艺术宝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莫高窟、龙门石窟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艺术成就。

②让学生了解莫高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以及大足石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石窟艺术的欣赏能力。

③让学生了解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认识。

④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采用讨论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③采用导游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寻要究源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刻艺术成就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初

步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三、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莫高窟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

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原因。

石窟艺术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教学突破:

本课所学的几个石窟艺术所处的历史时期各不相同,知识点相对孤立,比较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可采用景点导游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注意做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学生视野的开拓,课前可引导学生多搜集一些关于石窟艺术的图片、资料,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理解分析问题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准备关于莫高窟石窟的录像

②搜集关于莫高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

①课下搜集有关莫高窟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资料及图片,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②搜集准备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在课堂上展示。

五、《石窟艺术宝库》教学

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参观过我国的古代石窟吗?

如果看过,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内容?

如果有学生去看过,就由他向大家介绍他所看到的石窟的情况;如果没有学生看过,可由教师先出示几张有关石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师:

石窟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它是否产生于我国呢?

如果不是,那它是如何产生的?

又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

学生看课本116页上面小字内容,回答石窟艺术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并和我国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居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

师:

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我国石窟艺术的绚丽风采。

板书课题:

第6课石窟艺术宝库

学习新课

师:

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这节课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来向大家介绍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看我们这一节课都要到哪几个石窟去参观考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回答:

莫高窟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

师:

下面我们先到我们参观的第一站莫高窟石窟。

一、莫高窟石窟(板书)

先播放一段关于莫高窟石窟的录像,使学生有如置身于艺术“画廊”之中,身临其境。

师:

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今天要到的第一站——莫高窟石窟在什么地方?

(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

师:

哪位同学知道莫高窟主要是何时开凿的?

学生经过看课本及小字部分内容后回答:

莫高窟始凿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到唐朝时达到鼎盛,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洞窟主要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师:

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关于莫高窟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莫高窟的壁画、塑像图片,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可能答出:

莫高窟中有姿态各异的佛教彩色塑像。

莫高窟的壁画中有凌空起舞的飞天和载歌载舞的仙女。

彩色塑像中还有怒目圆睁的金刚。

……

师:

莫高窟内的这些壁画和塑像,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请大家看一看课本第116页“读一读”,唐朝人是怎样赞美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的?

学生回答: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师:

通过上面这些图片,你觉得莫高窟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情况?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能回答:

里面有许多佛像和佛教故事,所以莫高窟主要是为了宣扬佛教。

师:

莫高窟又被称为是“千佛洞”,是当时统治者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所以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哪一位同学能讲一下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佛教故事“舍身饲虎”、“九色鹿本生”等。

出示几幅含有人物弹奏乐器、舞蹈以及纤夫的壁画图片。

师:

莫高窟石窟的塑像和壁画除了宣扬佛教外,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认真观看图片后,可

能回答:

图片中有许多人们演奏和舞蹈的内容,所以它还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和舞蹈方面的内容。

莫高窟壁画中还有纤夫拉纤的情景,所以它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景。

………

学生讨论发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虽然莫高窟中的内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劳动、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也为后世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下面让我们到第二站龙门石窟去看一看,看那里又有一番怎样的景象。

二、龙门石窟(板书)

师:

先请同学们找一下龙门石窟的位置在什么

地方?

(河南洛阳。

师:

龙门石窟为什么会建在河南洛阳呢?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学生能说出同由学生来讲;若学生分析不出来,可由教师点出:

河南洛阳是我国佛教发达的地区,我国的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就建造在这里。

而龙门这个地方风景秀丽,山奇林郁,所以龙门石窟就坐落在这里。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17页辅栏中的“读读”,对于龙门在当时的繁华景象,白居易是如何形容的?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

师:

请同学们认真看书,找一下龙门石窟主要是何时开凿出来的?

学生看书后回答:

龙门石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大

规模建造,经过历代营建,现存2100多个窟龛,摩崖造像近10万尊,其中大部分是唐朝开凿的。

师: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莫高窟内的洞窟和龙门石窟的窟龛为什么主要是在唐朝时修建的呢?

引导学生从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佛教盛行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寻根究源的能力和意识。

出示关于龙门石窟的几幅图片。

师:

通过看上面的图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石窟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归纳出:

莫高窟里面主要是壁画和彩色的塑像,而龙门石窟是利用岩面雕刻而成的。

出示奉先寺卢舍那佛龛的图片。

师:

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龛,有谁知道它的名称及宽和深?

学生通过看书可以答出:

这是奉先寺卢舍那佛龛,它宽36米,深40米。

师:

面对这一幅幅神态各异的雕像,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

龙门石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补充:

龙门石窟内除了佛像外,还有许多碑刻,其中驰名中外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出示乐山大佛的图片。

师:

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回答:

高大、宏伟,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等。

师:

这就是著名的乐山大佛,大家看一下,课本“读一读”中人们如何形容乐山大佛的?

学生回答: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带领群山来,屹立大江边。

三、乐山大佛(板书)

师:

请同学们看找一下乐山大佛的位置、开凿的时间以及它的世界地位。

学生看书后回答:

乐山大佛坐落在

四川乐山市郊,唐玄宗初年动工,历时90年,是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师:

下面到今天我们参观的最后一站——大足石刻。

先请同学们看书找一下大足石刻的位置、开凿时间。

四、大足石刻(板书)

学生回答: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县境内,始建于晚唐,历经五代,兴盛于南宋时期。

学生出示课下搜集到的有关大足石刻的图片。

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大足石刻与前面三个石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可能回答:

大足石窟里除了佛教造

外,还有道教、儒教的造像。

大足石窟造像里除了宗教造外,还有放牛的、牵马的、养鸡的等造像。

教师总结:

大足石刻集“三教”于一体,同时充满着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

它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把我国的石窟艺术推向新的

高峰。

师:

大足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什么重要地位?

学生回答:

大足可以敦煌莫高窟齐名,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师:

除了这一课我们学习的四个石窟,我国比较著名的石窟还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具体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0页的“史海拾贝”,了解一下有关云冈石窟的内容。

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石窟艺术的宝库。

面对这些色彩绚丽的壁画、高大宏伟的雕像,形态各异的塑像,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以从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石窟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开凿石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统治者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见证等方面来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必要求标准答案。

六、板书设计

第6课石窟艺术宝库

一、莫高窟石窟(千佛洞)甘肃敦煌

二、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   奉先寺卢舍那佛龛

三、乐山大佛 四川乐山   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四、大足石刻 重庆大足

七、练习设计

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下列石窟中,被称为“千佛洞”的是(  )

A.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乐山大佛          D.大足石刻

2.莫高窟石窟主要开凿于什么时候?

(   )

A.十六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

元时期

3.下列石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  )

A.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乐山大佛          D.大足石刻

4.大足石刻集“三教”于一体,但造像以为主。

(   )

   A.道教  B.佛教  C.儒教  D.基督教

5.“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说的是(   )

A.龙门石窟 B.大足石刻   C.乐山大佛D.卧佛山

问题探讨与拓展活动

1、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由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及专家学者,他们一方面来感受这古老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却用这些古老文化为现代社会服务。

请搜集有关图片、资料,以《敦煌艺术与现代生活》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八、补充资料

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

萨垂太子舍身饲虎本生 

古时候有一宝典国,国王有三个太子,最小者名摩诃萨垂。

某日,三太子出游山野。

萨垂在山间遇一母虎。

此母虎带数虎崽,因饥渴此时气息奄奄已难以喂其崽。

萨垂见此,心

生慈悲,便倒虎前让母虎食己血肉以得命养其崽。

担母虎时己口噤,无力啖食,萨垂只得重上山岗,以利木刺颈出血,跳崖饲虎。

虎舐血后啖食其肉。

二兄久不见萨垂,寻此山前,见状,慌忙回宫禀知。

国王王后随即赶至山野,见萨垂身肉已尽,骸骨森森,母扶其头,父捉其手,报尸痛哭,哀号闷绝;随往者皆悲,收其遗物遗骨起塔供养。

此故事绘于254窟等窟。

九色鹿本生 

古时候,某一山中有一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很是美丽。

某日,有一山人坠入深水呼救,九色鹿路过此地见其危,便跳水救之。

溺人得救后甚感鹿恩,长跪求为鹿寻草,听使以报恩。

鹿谢言:

勿须如此,只一件,万不可泄露我住处。

溺者发誓:

若做此事,愿脚底流脓,全身出疮而死。

誓毕别去。

其时,其地有一国,王后某晚夜梦一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次日便告王梦,并求得此鹿,以剥其皮做裘著,取其角作扶柄。

国王即宣示天下,有得此鹿者王将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赠半国以治。

溺人得知后负义前往宫中告密,并引国王领众入山捕九色鹿。

时九色鹿正高卧山中,其友乌鸦飞空长鸣报警。

鹿醒于熟睡时已被王众围。

无奈,鹿便趋王前控诉溺人之贪图富贵,出卖救命恩人之举。

王听后甚褒鹿言行,责令放其归山,鹿走。

而溺人此时已如原来誓言,脚底流脓,周身出疮,王后亦恚愤而亡。

此故事绘于257窟诸窟。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与三危山隔大泉河东西相望,是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的佛教石窟。

石窟全长1618米,窟龛主要集中在断崖的南端。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相传当时有一个名叫乐樽的禅师,途经此地歇息,正值黄昏夕照,突然抬头望见三危山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显身其间。

乐樽以为是佛显圣,便把此处当作圣地,满怀虔诚,雇人在这个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其后又有一个名叫法良的僧人,效法乐樽,开凿了第二个洞窟。

莫高窟的历史就从此开始了。

中间虽然历经长期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了十六国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其中保存历代壁画4.5万平方米(不包括重妆后覆盖在内壁的),彩塑2400余身

(不包括影塑),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寺南12.5公里处。

其地东山与西山对峙,伊水流于其间,文献记载:

“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水经注》)约到隋唐时期,该地始称龙门。

西山又称龙门山,东山又称香山。

西山的地质构造属石灰岩。

适于雕像。

龙门石窟历代开凿的洞窟和龛像,即分布在西山和东山的峭壁上。

根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的调查和统计,现存窟、龛两千一百多,大小造像近十万躯,历代碑刻,铭记约2780品。

今天的龙门石窟,不仅是研究佛

教艺术、佛教文化、佛教历史的宝库,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外游客参观游览的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