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7219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docx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吴立新教材简介:

取自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农艺工》培训教材。

本章共分四讲:

农作物的生长与环境、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农作物的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环节。

本课程设计适用于新型农民通识性技能培训和现代农艺的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

内容简单,层次较低,仅供基础教育适用。

第一讲农作物生长与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环境概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

同上

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分化、发育与环境

1、生长——指由于细胞的分生和增大,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和干重发生不可逆增加的量变过程。

分化——指细胞、组织、器官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异质化的过程。

如:

从受精卵细胞分裂转变成胚;从形成层组织转变成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等。

发育——指由于生长和分化,使植物的组织、器官以及整个植株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质变过程。

如:

从叶原基的分化到长成一个成熟叶片的过程是叶的发育;

2、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大环境:

生物所处的大的地理区域。

小环境:

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反之,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4、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养分、空气、生物条件等。

二、光照与农作物生长

1、光谱

光谱成分不同对农作物起着不同的作用。

通常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

紫外光——波长较长的部分可刺激农作物生长,促进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及糖分的含量;波长较短部分能抑制农作物体内某些激素形成,抑制细胞伸长。

可见光——被植物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和蓝紫光。

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蓝光可促进蛋白质和非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红外光——主要产生热效应,可促进某些农作物种子的萌发和细胞的伸长。

2、光照xx

根据作物开花对光照xx的反应,可分为:

a.长日性植物。

(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天仙子等)

b.短日性植物。

(中晚稻、玉米、大豆、高粱、棉花、烟草等)c.中日性植物。

(早稻、荞麦、豌豆等)

3、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地增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在光合作用进行的同时,植物的呼吸过程也在进行。

把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xx植物

光饱合点较高,所以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也较高,生产潜力较大。

另外强光有利于作物果实和籽粒的生长,产品中的蛋白质、含糖量等都比较高。

栽培的农作物多属喜阳植物。

xx植物

虽然要求一定强度的阳光,但可忍耐不同程度的荫蔽。

相对较弱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一般植物生长较细长、嫩弱,蛋白质含量较少,水分含量较高。

这对于以植物营养部分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很有利。

4、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日数。

(2)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以减少整个作物层的反射、透射和漏射光,增加作物对光能的吸收比例。

(3)改善水、热、气等环境条件,增加作物光合能力。

(4)培育高光效品种,提高作物的光饱和点。

在培育作物品种时,要增加暗反应的速度,以充分利用光反应所吸收的光能,提高光饱和点和光能利用率。

(5)减少呼吸等消耗,增加净光合生产率。

(6)提高经济系数即谷草比。

通过育种和先进的栽培措施,使作物的经济系数提高。

三、温度与农作物生长

1、农作物生育的“三基点”温度

A、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

B、不同品种的三基点温度不同(同一种作物);

C、不同生育期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差异(同一种作物品种);D、不同生理过程和不同器官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也是不同。

2、农业界限温度

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叫农业界限温度,简称界限温度。

农业上常用的界限温度(用日平均气温表示)有:

0℃、5℃、10℃、15℃和20℃。

他们的农业意义为:

0℃——土壤冻结和解冻;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

冬小麦秋季停止生长和春季开始生长(有人采用3℃),冷季牧草开始生长。

0℃以上持续日数为农耕期。

5℃——早春作物播种;喜凉作物开始或停止生长,多数树木开始萌动。

冷季牧草积极生长。

5℃以上持续日数称生长期或生长季。

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开始迅速生长。

常称10℃以上的持续日数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

15℃——喜温作物积极生长,春季棉花、花生等进入播种期,可开始采摘茶叶。

稳定通过15℃的终日为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日期;水稻此时已停止灌浆;热带作物将停止生长。

20℃——水稻安全抽穗、开花的指标,热带作物正常生长。

3、xx周期现象

(1)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气温的周期性变化的反应,称为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温度节律性变化规律的适应。

(2)气温日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气温日变化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气温日较差大,作物的含糖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较高,产量也高。

另外,气温日变化还常和其它气象要素日变化(尤其是光周期)相结合共同对作物产生影响,即白天高气温、强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而适当的气温日较差可增加白天的光合积累而减少夜间的呼吸消耗。

4、积温

积温:

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

一般用单位为℃。

研究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既要考虑到温度的强度,又要注意到温度的作用时间。

一般分为:

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5、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与防治

冷害:

作物在生长季节内,因温度降到生育所能忍受的下限以下而受害。

冷害发生时的日平均温度都在0℃以上。

冻害:

即作物在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寒害:

主要指热带、亚热带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间温度不低于0℃时,因气温降低引起作物生理机能障碍,导致减产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霜冻:

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

与霜不同。

高温热害:

简称高温害,是高温对植物(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造成的损害,一般是由于高温超过植物(生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造成的。

6、调节温度的农业措施

灌溉:

在温暖季节与时期的灌溉可起降温的作用,寒冷季节可以起保温作用。

松土与镇压:

(1)锄地(松土)有增温、保墒、通气及一系列生理生态效应。

(2)镇压的作用与锄地相反,它能增加土壤容重,减少土壤孔隙,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从而使土壤热容量、热导率都有增加。

垄作:

垄作可以提高表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一般可使垄背土壤(5cm)日平均温度提高1—2℃,并可加大土温日较差。

四、水分与农作物生长

1、不同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2、农作物需水规律。

苗期少,中期多,后期少

3、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

水分临界期:

农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之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水分临界期一般在作物的穗花期,不一定就是作物需水量最多。

水分关键期:

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

4、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5、水分异常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干旱、洪涝、渍害。

五、养分与农作物生长

1、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16种:

C、H、O、N、P、K、S、Mg、Ca、Fe、Zn、Cu、B、Cl、Mo等,其中N、P、K被称为“三要素”,Fe、Zn、Cu、B、Cl、Mo为微量元素。

2、农作物需肥规律:

前期(苗期)少,中期(器官形成期)多,后期(器官成熟期)少。

整个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表现为“少-多-少”的规律,呈“S”形曲线。

3、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养分要以肥料的形式归还土壤,使土壤中养分保持平衡。

最少养分率也称木桶理论。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

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植物产量。

称作最小养分率。

报酬递减率是作为最少养分律的补充提出来的。

即其他养分充足时,由于增施某种养分,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并不完全是直线的,随着养分的不断增加而产量的增加率却逐渐下降,即并不是施肥量越大产量和效益就越高。

因子综合作用率植物高产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还受到气候条件【温度、光照、水分、氧气】和土壤条件【pH值、质地、供肥保肥性】的影响和制约。

小结:

作业:

1、名词解释

光长光强三基点xx度xx周期现象

2、简答农作物需水和需肥规律。

3、简答施肥的一般原理。

第二讲农作物的种植制度

教学目标:

1、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以及农作物布局的一般原则与确定。

2、掌握种植体制、种植模式概念,理解立体种植理论和种植业结构调整。

教学重点:

1、种植体制、种植模式概念。

2、立体种植理论和种植业结构调整。

教学难点:

对种植模式、立体种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理解。

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基本概念

耕作制度(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

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制与种植方式。

二、农作物布局

1、农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

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一生产单位【或农户】作物种植的空间配置。

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决定因素有:

农作物生态适应性、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等。

2.作物布局的原则

(1)需求

(2)生态适应性

(3)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3.作物布局的步骤和内容

(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2)xx环境条件

(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作物配置的确定

(5)可行性鉴定和生产资料的确保。

三、种植体制

1、种植体制就是根据农作物对地力的影响、农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防治病虫害等因素所指定的能体现农作物总体布局要求和种植模式特色的种植顺序的组配。

种植体制通常由轮作、连作及其组合方式组成。

连作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

也叫“重茬”。

这是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容易造成地力消减,病虫杂草滋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轮作在多熟制条件下,轮作是由不同复种方式所组成,叫复种轮作。

如:

油菜—一双季稻—绿肥—双季稻—小麦—棉花三年复种轮作。

1)、轮作的技术原则

A、主要作物安排在肥沃的茬口上

B、前作有利于后作

C、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D、合理利用连作

2)、轮作的增产原因

A、提高土壤肥力

B、合理利用土壤养料

C、防除病害杂草

D、有利调节肥料的xx

2、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可分为三类:

忌连作作物:

最不能连作的作物有马铃薯、烟草、番茄、西瓜、甜菜。

不能连作的作物有豌豆、大豆、蚕豆、菜豆、向日葵、辣椒耐短期连作:

甘薯、花生、大豆、芝麻等。

耐长期连作:

水稻、麦类、棉花、xx、

甘蔗、苎麻、xx等。

四、种植模式

1、种植模式由农作物结构和种植熟制两部分组成。

农作物结构是指田间农作物种群组成与空间配置,包含单作和多作。

种植熟制是指一年内种植农作物的季数,包括一熟制和多熟制。

多熟制是指在同一田地、同一年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混作、套作等。

2、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小麦—大豆(二茬复种);油菜—水稻—水稻(三茬复种)等。

复种有利于扩大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缓和粮、饲、果、菜、药等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稳产。

与复种相反的农作方式是休闲和撂荒。

3、复种技术

1).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

2).采用套作

3).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

4).缩短农耗期

5).推广新技术(少耕免耕、地膜覆盖、再生栽培等)。

4、间作、混作、套种

单作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

这种方式的耕作栽培技术单纯,在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尚有潜力。

混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

混作简便易行,但不利分别管理,要求混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

间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间作可实行分别管理,特别是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作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套种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它与间作不同的是,间作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种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

5、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1).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光能利用率;2).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

3).利用不同作物间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4).充分发挥水分、养分的平衡作用,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5).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6、间、套种技术原则

1).缓和作物间的竞争;

2).确定优化带型,实现间套种的最佳效果;

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确定合理的群体与田间结构。

五、立体种植

1、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多层次、多茬口、多作物复合种植,成分利用空间、时间、光热肥水资源的种植技术。

2、立体种植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2)、农作物之间共生互利;

3)、投入和产出相适应;

4)、保证整体农作物持续增产;

5)、优质高产,产销对路;

3、主要立体种植技术

•粮、粮、菜立体种植

1)小麦、单季xx、蔬菜立体种植;

2)小麦、xx、xx、大豆立体种植;

3)双茬xx、双茬芸豆立体种植;

•粮、油、菜立体种植

1)小麦、菠菜、花生、黄瓜立体种植;

2)小麦、菠菜、花生、xx立体种植;

3)xx、花生、xx、白菜立体种植

•粮、粮、菜立体种植

1)小麦、单季xx、蔬菜立体种植;

2)小麦、xx、xx、大豆立体种植;

3)双茬xx、双茬芸豆立体种植;

•粮、油、菜立体种植

1)小麦、菠菜、花生、黄瓜立体种植;

2)小麦、菠菜、花生、xx立体种植;

3)xx、花生、xx、白菜立体种植;

•粮、棉、菜立体种植

1)小麦、xx菜、棉花立体种植;

2)小麦、大蒜、棉花立体种植;

3)小麦、xx、棉花立体种植;

•其他立体种植

1)小麦、xx菜、黄烟、甘薯立体种植;

2)小麦、xx菜、黄烟、秋菜立体种植;

3)粮、棉、草肥立体种植;

4)粮、油、草肥立体种植;

六、种植制度的改革

1、种植制度改革趋势——由单元生产转向复合型生产,由平面生产转向立体生产。

1)、农作物组成改变

2)、复种面积增加

3)、多熟种植

4)、发展旱作种植制度

5)、发展农牧结合型种植制度

2、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2)、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3)、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4)、种植业结构调整应主要的问题

教学小结:

作业:

1、名词解释

种植制度种植体制种植模式立体种植

复种连作轮作间作混作套作

2、简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第三讲农作物的土壤耕作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耕作、土壤肥力、整地等概念。

2、掌握土壤培肥技术环节和整地技术环节。

教学重点:

土壤培肥、整地技术环节。

教学难点:

整地技术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土壤耕作概述

1、土壤耕作是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应用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2、土壤耕作的任务

1).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

调整各种孔隙数量及比例,使固相、液相和气相具有持久良好的比例关系,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养分转化。

2).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

加厚耕作层(25-30cm)。

整平地面,松碎土块,使表土层上虚下实。

3).清除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

将前作残茬及绿肥植株残体埋入土中,混融土肥;消灭害虫和虫卵,掩埋病菌的带菌体,防止病虫害繁殖蔓延。

二、土壤培肥技术

一)、土壤肥力(地力)就是指土壤水、肥、气、热四大元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土壤培肥的主要措施:

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绿肥。

二)、土壤培肥的作用与措施

1、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轮作倒茬

(1)、利用冬春热量充沛的有利条件,改造冬水田;利用冬闲地发展小麦生产,增加复种指数。

(2)、调整水稻布局,压缩双季稻,扩大中稻。

(3)、提高栽插玉米、红薯,千方百计躲过伏旱。

(4)、对水利条件差的水地改种旱作物

2、施肥养地

1)合理使用化肥,以无机促有机。

2)深耕增施有机肥。

3、秸秆还田

1)秸秆还田,结合施用氮肥磷肥。

2)发展畜牧业,使植物秸秆过腹还田。

4、种植绿肥

1)直接翻压,结合施用钾肥磷肥。

2)发展肥饲兼用、肥粮兼用的品种。

三、整地技术

整地是指农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是作物栽培最基础的环节。

一)、土壤的基本耕作

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

翻耕、深松耕、旋耕。

1、翻耕:

一般采用铧犁(有壁犁)、圆盘犁进行。

有壁犁同时具有翻土和碎土作用,有三种形式:

螺旋犁使土垡完全翻转,碎土作用小,适于草多的荒地。

圆筒犁碎土作用强,翻土作用弱,多用于翻耕菜园地。

半螺旋犁又称熟地型犁,作用介于上两种之间,适于大多数土壤。

•翻耕方法主要有:

1)全翻垡【翻转180°,适合开荒,不适宜熟地】

2)半翻垡【翻转135°,适用于一般耕地】

3)分层翻垡【采用复式犁将耕层上下分层翻转,耕地质量较高】

•翻耕时期:

1)北方:

一年一熟或两熟地区,在夏、秋季作物收获后以伏耕为主,秋收作物后和秋播前为秋耕时间。

2)南方:

多在秋冬季进行。

•翻耕xx:

旱地以20——25CM,水田以15——20CM为宜。

2、深松耕

分层松耕而不打乱土层的耕作措施,耕作深度较深,可疏松犁底层。

使用无壁犁、凿型铲和深松铲(有壁犁后加装)等机具。

由于不乱土层,保持地面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蚀。

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区。

3、旋耕

旋转过程中进行切割、打碎、掺和土壤,一次作业可同时完成松土和碎土,多用于水田。

使用机具为旋耕机或旋耕犁。

二)、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O~10cm以内的耕层土壤状况的措施。

它主要包括耙地、耖田、镇压、开沟、作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等作业,多数在耕地后进行,作为基本耕作的辅助作业,但都是完成土壤耕作的各项任务不可缺少的措施。

1、耙地

主要作用是碎土。

机具圆盘耙和钉齿耙。

圆盘耙碎土力强,常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翻耕后破碎垡块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顶凌耙压。

钉齿耙碎土作用小于圆盘耙,常用于播种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

水田耙地后要用“而”字耙耖田,平整田面,细碎土块。

2、中耕又称锄地、耪地、耘耥(水稻田)。

是作物生长期间在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具有除草和松土作用,同时形成幂层,保持水分,提高地温。

使用机具为中耕机,耘锄(畜力牵引)和锄头。

3、镇压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保持土壤水分,促进种子发芽。

使用机具有V型、环型或网型镇压器,木磙或石磙。

适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半湿润地区播前旱情较重或土块较多土壤、轻质土壤、玉米等大种子作物播种后及小麦越冬前。

4、作畦平畦北方种花生。

畦宽2-4m,为播种机宽度的倍数,畦长10-50m不等,四周作宽约20cm、高15cm的畦埂。

灌水时由畦的一端开口。

高畦南方种棉花、油菜、大豆等旱作物。

畦宽2-3m,长10-20m,四面开沟排水,防止受涝。

作畦用筑埂机和xx培土而成。

5、起垄

起垄可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40-70cm不等。

起垄具有多种作用:

(1)增加土壤与大气接触,增大阳光照射面,升温透气;

(2)促进作物上层根系,特别是气生根的生长以及块根、块茎的膨大;

(3)平地利于灌水排水,山区可保持水土。

四、少耕免耕法

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凡多项作业一次完成的联合作业,以局部深松代替全面深耕,以耙茬、旋耕代替翻耕,在季节间、年份间轮耕,间隔带状耕种,减少中耕次数或免中耕等等,均属少耕范畴。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

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1.少耕免耕的优点

(1)少免耕和覆盖,减轻水蚀和风蚀。

以及土壤水分蒸发

(3)秸秆覆盖使表土有机质增加。

土壤好气性分解减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4)农耗时间减少

(5)节约成本

2.免耕机理

(1)以生物松土替代机械松土。

(2)土壤自身的浆融或干湿变化带来耕层自然疏松。

(3)避免机械作业的副作用。

教学小结:

•作业:

1、简答土壤培肥技术有哪些?

•2、简答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方法与技术要领。

第四讲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环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种子清选和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期的确定、播种方式,以及常见育苗方式和农作物收获与储藏。

2、掌握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

1、种子处理方法、播种方式、育苗方式。

2、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难点:

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播种

(一)播前种子处理:

1.种子清选

选出纯净、饱满、生活力强的种子

常用方法:

筛选、风选、粒选、液体比重选。

2.种子处理

使播种后发芽迅速整齐、出苗率高、苗全苗壮。

晒种——播前翻晒1-2天,可以增进种子酶的活性,提高胚的生活力,晒种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消毒——石灰水浸种、药剂浸种、拌种

1%的石灰水浸种是利用石灰水膜将空气和水中的种子隔离,是种子上附着的病菌得不到空气而闷死。

种子包衣——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按一定的种、药比例把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并迅速固化成一层药膜。

浸种催芽——浸种是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让种子吸足水分。

催芽是人为创造一个适宜温、湿度,使种子发芽。

【温度以25-35℃为好】种子吸水不足,则发芽率低,但吸水过度却会使养分外溢,播后易烂钟。

浸种时间和催芽温度,随作物种类和季节而异。

(二)播种期

一定地区的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播种期。

适宜播种的作用:

保证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

使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避开低高温、阴雨干旱、霜冻和病虫等不利因素,实现高产优质;

为后茬作物适时播种创造条件,达到全年增产。

(三)播种xx

一般种子较大,子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