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docx
《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
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
有谁到过那个地方?
能谈谈感受吗?
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1西湖的绿
苍翠蜿蜒古怪鲜嫩心旷神怡
漫步蓬勃布局幽静亭亭玉立
《西湖的绿》说课稿
说教材:
《西湖的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与以前学生接触到的写景课文和游记课文不同的是,在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的笔下,西湖就像是一幅流动着灵韵的山水画,又如一曲赞歌,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
这是因为,作者选取了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
所以学习本文,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是学习本课的目标。
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用激发兴趣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和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并采用PPT、录音、图片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说学法: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但由于年龄原因,感悟如此意境深远的散文尚存一定难度。
所以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路作为学法的指导。
采取了小组讨论法和练习反馈法。
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兴趣,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课题的问题,使学生自主的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在课后练习中,让学生温习所学并利用所学写一篇游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说教学过程:
由于在课前,我已将让学生搜集了西湖的图片并想象自己心中的西湖,所以新课伊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导入,简单介绍西湖后,让学生发言,让学生向同学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说出自己心中的西湖。
学生说完后,我会告诉同学们有一个人心中的西湖和大家心中的西湖都不一样,那就是作者宗璞,然后带大家进入课文。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语文学科,其独特之处在于:
文字更多地是描绘一种内心感受,形象的“看”只是一种表面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应关注的是文本,是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和情感,因而,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立足语言土壤,以读为本,以想象为本,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感受语言字美。
同时,让学生划出描写美的词语。
在解决生字生词后,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然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西湖的绿。
(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读完课文后,我会让学生分小组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的同时,我会给出我的建议,希望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答案,告诉他们最好在每个自然段中找到中心句后思考答案。
讨论完毕后让学生派出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并使之准确精炼(1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做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2雨中访灵隐:
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古木:
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青苔:
直绿得遍体发凉;小溪:
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漫步苏堤:
树上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
花港观鱼:
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
茁壮的生命力。
)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课文讲解完毕后,让大家听录音,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录音完毕,我会回到进入课文的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作者的眼中的西湖和我们心中的西湖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这样有利于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进行总结。
最后教师总结:
是啊,每双眼睛发现美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只是看我们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抓住美的特点。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学会感受。
达到了教育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教学目的。
课后的作业,我就会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到的写作特点,写一篇游记。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猜字谜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
(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
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
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
(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
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出示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
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
你真会发现。
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
(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
(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
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
会问什么呢?
生:
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
您是干什么的?
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
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
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
(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
(读诗句)
师:
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
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
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
那他是不是“客”呢?
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
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
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
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
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
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
(出示插图)
生:
骑马。
师:
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
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
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
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
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
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
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
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
“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
(出示图片)提醒大家:
客:
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何:
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
音:
突出中间主笔横。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
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
2、欣赏“古诗新唱”。
师:
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
想听吗?
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出示图片)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
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
我们熟悉的还有――生:
李白的《静夜思》,生:
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六、全文总结
师: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
(齐背)
七、布置作业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
回!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回乡偶书》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
感悟真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
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
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会写田字格里的三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相关材料和课件。
二、学情分析:
因为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
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我首先让同学们背诵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指名背?
(再齐背)
2、介绍背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对,他是诗人贺知章。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朗读课文。
二、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一)学生自己认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同学听。
三、再读古诗,理解内容:
(一)再读古诗,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在书上勾画出来。
(二)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工具书;
3.求助同学或者老师。
(三)学生熟读课文,学生开始自主学习。
(四)交流学习的收获,比比谁知道得最多。
教师重点点拨:
少小:
年轻的时候
老大:
年老的时候
乡音:
家乡的口音。
无改:
没有改变。
鬓毛:
鬓角的头发。
相识:
认识。
何处:
哪里。
(五)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体验情感。
生再读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汇报自学情况。
预设:
学生A:
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介绍古诗背景:
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学,后来,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
回。
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
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
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
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
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
衰。
学生C:
我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中感受到孩子们见到贺知章却不认识他,笑问他从哪里来的?
学生朗读课文尝试着把整首古诗的意思说一便,并从诗中找出把义词
点拨:
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
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让学生说一说学完古的收获
师小结:
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
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背诵古诗。
六、教写生字:
出示“诗”“偶”“离”这三个生字。
并重点指导这三个生字的书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
1、“十一”国庆长假去玩了吗?
可以肯定大家100%玩得都很开心,但98%回来后很烦恼、担心。
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板书:
游记]。
到底如何写游记呢?
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
相信学习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引入新课
1、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
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指课题]“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红笔描出小“口”]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
(颐)“颐”什么意思?
没人举手,是难理解。
“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
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抓脉络
1、都预习过课文了吧!
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什么样的公园?
[板书:
美丽、大]
作者的感觉呢?
在哪儿?
(第一句)告诉你感觉,告诉你他的印象!
一下子让你们心中有了期待和憧憬!
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为加深印象再读读: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提示:
强调哪个关键词?
美丽、大]
2、既然是游记,一定、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
(出示五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乱、不碎、全面、清晰)
3、总结规律。
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
板书:
(1)游览线路再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整个游览顺序。
4、过渡。
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
------(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
)
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
景点描写]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
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5、那你们最想先去哪儿呢?
(学生各说各的,众说纷纭)噢,听你们的,咱们得兵分五路,想先去哪儿就去哪儿。
(生)可以是可以,可不好,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
6、好吧,跟着作者就是最佳选择、最佳线路。
我,林导游,简称林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四、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
长廊]。
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有名)。
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十分有名。
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
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三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
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
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
你们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
(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
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4、“画儿最多的长廊”。
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
(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
[课件:
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
林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5、最美的长廊。
(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6、小结:
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
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
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
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
佛香阁什么样?
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
一生读: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教师读:
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读第二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
那就是佛香阁啊!
太美啦!
百闻不如一见啊!
4、小结:
你看,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
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多有意思啊!
再来读一读。
[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
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
那就是------佛香阁(黑)。
]
[合作读:
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5、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美,佛香阁的------壮,佛香阁------金碧辉煌。
[板书:
高、美]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板书:
变换顺序],倒着说,让人意外之感,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种表达很特别,很特殊的。
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下来。
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
[--------------,那就是---------。
]
六、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继续前进吧!
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
加油啊!
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三、四位学生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都说这儿有一面镜子,一块碧玉,你们看,[课件:
昆明湖图片]看到了-----的镜子,-----------的碧玉。
6、(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说、读)
(一尘不染、碧绿无瑕、人间绝品)的碧玉.(说、读)
7、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怎么滑过?
------[板画“滑”,重重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滑过](都不对,应该是------)对,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
8、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9、师生合作读,背。
10、小结:
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11、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
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呵,也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
(比喻)
七、小结2、3、4自然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游客回到读者,看看课文。
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发现每段描写方法都不一样。
可其实啊,这几段也有一个共同的写法。
不写,可以吗?
------[孤立,单调,不那么美,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
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
八、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
掌握了这些绝招法宝并努力运用就会提高。
九、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你们瞧------
[打图片:
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俗话说得好,“千人千景,万人万色”。
希望你能用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学到的写游记的方法一起来写昆明湖独具魅力的美。
十、板书设计
颐和园美丽大游记
长廊长美列举数字游览顺序
佛香阁高美变换顺序景点描绘
昆明湖静绿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