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
考点串讲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
1.科学包括两个方面,即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索过程。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通过总结社会经验得来,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一种正确的、系统化的知识,同时也是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2.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索过程的紧密关系:
(1)就具体的科学知识来说,它的获得离不开科学的认识过程,任何科学知识都是科学认识过程的产物,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知识的获得,都要经历人们的科学探索过程。
(2)就人类整个的科学认识而言,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过去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完全可能被新的事实所推翻、否定,科学正是在不断否定自我和修正自我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3.完整地把握科学,辩证地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
首先,科学既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指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科学的认识过程导致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来源于科学的认识过程。
其次,我们不能把科学理解成对世界的固定不变的“正确”解释,而应把科学理解成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
随着人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发现,科学也有一个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认识水平下,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都是不同的。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不在于它对世界的解释是永远正确的,而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的。
只有这样,科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自然科学:
科学知识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方面的知识体系,其中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称作自然科学。
5.技术:
在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从狭义上讲,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广义地讲,除操作技能外,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度、方法。
6.科学的职能:
认识自然、获取新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把具体的实践经验系统化从而形成理论;总结、概括、抽象个别现象形成一般原理等。
7.技术的职能:
改造自然、发明创造新产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将一般原理应用于个别问题;提高生产力、劳动效率等。
8.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活动是为了认识自然,技术活动则是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科学活动的结果是发现新的认识,而技术活动的结果是创造新产品;科学活动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活动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活动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技术活动则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科学活动把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原理,技术活动将一般原理应用于个别问题。
以上是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科学和技术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而认识自然则是为了改造自然。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要应用于实践之中;技术的发明,需要建立在对有关的科学原理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同时也促进和丰富了人们的科学认识。
二、学前儿童科学的特点
1.学前儿童科学的要素:
(1)探索态度,是指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
探索态度的作用在于:
它是儿童学科学的动力,在儿童学科学的活动中,积极的探索态度可起到维持探索活动进行下去的作用。
但是,在儿童学科学的活动中,探索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儿童的探索态度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学科学活动中最活跃、最不稳定的要素。
另外,探索态度也是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心理前提。
(2)探索对象,是指儿童科学探索活动的具体内容。
学前儿童学科学的活动特别依赖于具体的探索对象。
这是因为,学前儿童学科学大多通过摆弄具体的材料,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推理和思考来进行。
探索对象是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物质前提。
对儿童来说,能够成为探索对象的事物,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一是这个对象的外部特征或表现要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发其积极的探索态度;二是这个对象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可探索性,也就是能够让儿童通过探索获得一定的结果。
(3)探索过程,是儿童运用科学方法与探索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是儿童获得探索结果的必经之路。
探索过程是儿童学科学的核心要素,它最充分地反映出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本质特点,也最充分地反映出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特色。
与成人不同,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过程是生动的、具体的,也是外显的、表露的,如果忽略甚至取消儿童的探索过程,儿童学科学的活动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特征,而变成一种被动的接受。
(4)探索结果,是指儿童通过探索、尝试发现的科学事实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科学知识。
探索结果是儿童学科学的最后一个要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探索的结束。
探索结果既是一次探索活动的结束,又可能是新的探索活动的开始。
学前儿童学科学需要有成功的探索结果,因为探索结果能够给儿童以成就感,并能激发他们的进一步探索,但是探索结果不在儿童学科学过程的知识或产品(如由成人告诉儿童)之外,而是儿童自身探索过程的必然产物。
以上四个要素,都是学前儿童学科学所必不可少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使学前儿童学科学的活动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2.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探索态度是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心理前提和内在动力,它维持探索活动进行下去;探索对象是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物质前提,是儿童科学探索活动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发其积极的探索态度;探索过程是学前儿童学科学的核心要素,是在心理和物质前提下对探索活动的继续,也是儿童获得探索结果的必经之路;探索结果是探索活动的结束,是前三个要素的成果,又可能再次激起儿童的探索动机,提供可探索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探索活动的开始。
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学前儿童学科学,进行探索活动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3.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特点:
(1)学前儿童学科学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
好奇心是指对周围环境中的新异刺激的积极反应倾向。
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新异刺激的注意、趋向、提出问题、操作、摆弄等行为倾向。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
现代心理学证实,好奇心是学习、推理、解决问题等很多认知行为的前提,是人的胜任能力的表现。
因而,我们要正确对待儿童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好奇心在成长过程中得以保持,并且不断发展。
(2)学前儿童学科学具有好探索的特点。
探索活动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理解环境的途径,也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探索又是和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行为,正是他们学科学的活动。
在儿童的生活中,科学探索的活动无所不在。
(3)学前儿童学科学具有好活动的特点。
儿童喜欢活动,这实际上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儿童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前儿童需要各种形式的活动:
感知、操作和摆弄等,这主要是因为,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局限于具体的动作,他们学习科学也常常是通过动作水平的摆弄、操作和尝试而有所发现,即使能进行推断,也是建立在直觉和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而不可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实践证明,儿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最容易得到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能得到发挥。
(4)学前儿童学科学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自我中心,是由学前儿童思维上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现象,如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能区分主观和客观的事物等。
它的具体表现为:
在认知方面,儿童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而经常用主观的想法代替客观的事实;在情感方面,儿童容易移情,也容易受感染;在社会方面,由于儿童不能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因此也很难有真正的交流。
儿童学科学的自我中心特点,影响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同时也使得儿童的科学独具特色。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宗旨:
对全体学前儿童进行科学启蒙,实施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促进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范围:
从教育对象来看,包括0~6岁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从实施教育的机构性质来看,包括托幼机构、家庭和社会等各种机构开展的教育活动;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主要集中在3~6岁这一年龄阶段。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强调让儿童自己获取科学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确立了学前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通过儿童自己的探索活动学习科学。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充分挖掘学前儿童生活范围中能够理解、值得探究的事物,大大扩展了儿童的学习内容,包括科学探索的内容以及认识现代科技的内容。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明确了教师的指导者地位,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科学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儿童在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探索科学。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同时,更加主动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当前时代的特点和问题。
2.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改革,也出现了与各科、各领域紧密联系的趋势。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公民(包括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和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的劳动者)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教会他们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个性品质。
科学教育还会给儿童的一生带来深刻影响,有助于发现具有科学潜能的儿童并为其早期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节教师素质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教师素质对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影响
1.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有三方面:
科技素养、教育观念、教育知识和技能。
2.教师素质对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影响:
(1)教师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积极探索态度,为儿童提供和创设科学探索的环境,正确、成功地引导儿童,从而使儿童获得科学知识。
(2)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它直接关系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过程中,儿童能否主动地学习,充分地获取科学经验,以及能否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丰富的教育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技能使教师知道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及儿童应该获得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从而正确、有效地启发儿童,帮助儿童在学科学的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
教师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成功指导儿童学科学的前提。
3.教师的科技素养包括:
(1)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
(2)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
4.教师的教育观念指的是教师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包括对儿童的基本看法(儿童观),对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看法,对教师和儿童关系的看法等。
5.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是:
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承认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主的、发展中的个体的权利。
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传递活动,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发展,而不是用知识的传递取代儿童的发展。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习,而不是代替儿童的学习,教师和儿童之间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6.教师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指的是教师对儿童学科学规律及教师教科学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成功地指导儿童,帮助儿童学科学的前提。
因此,丰富的教育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技能,是教师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需要
1.热爱科学、研究科学,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
2.热爱儿童、研究儿童,从而深刻了解儿童。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1.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科学教育的方向和评价依据,它关系到科学教育的全面实施,关系到学前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是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方向。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使教师明确培养的要求和方向,并直接指引着教师行为的方向,教师可以做到:
(1)根据预定的目标,构想出科学教育的实施蓝图,既体现与学前教育总目标的一致性,与各教育领域的协调性,又体现科学教育的个别性和特殊性等等,制定出长期和短期的科学教育计划。
(2)围绕目标营造富有童趣的良好的环境气氛,提供与目标相一致的、可探索、可操作的多种多样的物质材料,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科学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索和制作活动。
(3)以目标为依据选择科学的、适合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并具有发展价值的内容——知识经验、制作技能,供儿童在探索、操作中学习。
(4)为了达到目标,应遵循目标,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有步骤地指导正规性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关注、引导儿童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及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是进行科学教育评价的标准。
二、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1.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有社会、心理、学科三方面的依据。
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
2.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
(1)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2)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3)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3.当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对社会需要的体现: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不应让儿童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激发儿童主动求知的欲望;不应片面追求儿童获取知识的数量多少,而应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儿童,以科技素养的早期培养为宗旨,以形成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积极的态度,重视发展儿童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等的能力,引导儿童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注意力。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培养儿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以帮助儿童形成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初步的责任感。
4.考虑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及其发展规律,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应树立以下观点:
(1)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发展的需要是整体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必须促进儿童的全面、整体发展。
科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也要关注其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要以培养儿童真善美的完善人格为最终目的。
(2)儿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必须有年龄的层次性,即对不同年龄儿童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
(3)儿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个儿童的个体需要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年龄,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都会有很大差别。
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应是千人一面的要求,而应充分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性,要允许儿童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可以让儿童在不同的时间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不要求儿童在同一时间达到同一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儿童的个性,把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儿童作为教育的目标。
5.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
(1)内容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严密性,即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整个物质世界,而构成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又是极为严密的逻辑体系。
(2)方法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的方法指的是实证的方法,自然科学强调实证的方法,强调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获得新知识。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对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的体现主要在:
(1)对科学含义的全面理解,即把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2)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既要立足于让儿童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体现科学内容的广泛性,同时也要引导儿童注意知识间的连续性,为将来形成科学概念和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3)不仅注重儿童科学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儿童学科学的过程,以及在学科学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对科学的情感、态度。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的分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进行科学素质早期培养和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和谐、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和方向。
(一)知识方面的科学教育目标
1.知识方面的目标是:
引导儿童获取周围物质世界的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表象水平的初级科学概念。
该目标是有关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它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础,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特殊性,即明确了科学教育不是艺术、思想品德或其他什么教育。
2.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科学知识有两种层次:
科学经验和初级科学概念。
科学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通过他们亲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取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的经验,包括儿童对事物形状特征的认识、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等。
初级科学概念指的是儿童在感知和经验的表象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的外在的、明显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是一种概括化的表象,它既区别于具体的经验,也区别于真正的抽象概念。
3.科学经验对于儿童学科学的意义:
(1)科学经验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儿童对任何事物的抽象认识都建立在对具体事物的概括的基础之上。
(2)科学经验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和可供概括的感性材料。
(3)经验性的科学知识作为学前儿童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适合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直觉性、具体性、形象性等等。
4.科学经验和科学概念的区别:
科学经验是和具体的事物、现象联系在一起的,而科学概念则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抽象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的概括。
5.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科学经验可能存在的不足有:
(1)是不正确、不全面、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特别对年幼的儿童来说,由于其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难免具有片面性。
(2)是孤立的、零散的,缺乏联系和组织。
固然会有很多的经验产生,但他们很难自发地把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经验联系起来思考。
6.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让儿童获取科学经验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经验的广泛性。
(2)要注意经验的连续性。
(3)要注意让儿童在和环境的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
7.儿童获得的概念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只能称为“初级科学概念”,这是由它的获得途径和概括水平限制决定的。
8.学前儿童获得初级科学概念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即通过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已有的概念来获得新概念。
另一种是通过概括的方式,即通过各种具体的事物,从对它们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来形成新概念。
9.初级科学概念对于儿童的意义:
它能帮助儿童将具体、丰富但零散、孤立的科学经验转化为概念化的认识结构,便于儿童记忆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同时也便于儿童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将来学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原理打下基础。
10.在帮助学前儿童形成初级科学概念时,作为教师应当注意两点:
(1)儿童的初级科学概念是表象水平的概念,而不是抽象水平的概念。
(2)初级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儿童的思维过程。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可供概括的材料,帮助儿童进行整理和归纳科学经验,引导儿童寻找共同点从而逐步上升到概念化的认识。
11.科学经验和初级科学概念的关系:
从两者的概念来看,不同之处在于:
科学经验是和具体的事物、现象联系在一起的,而科学概念则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抽象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的结果。
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看,两者作为知识目标的两个层次是相一致的。
儿童获取科学经验要为形成概念服务,为形成概念作准备。
儿童初级科学概念的形成要建立在丰富的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才更具概括性和代表性,儿童对概念的理解才更深刻。
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中知识目标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帮助儿童获取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多样性的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这些实物的初级科学概念。
(2)帮助儿童获取周围环境中发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
(3)帮助儿童获取周围环境中事物和事物、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简单经验。
(4)帮助儿童在操作活动中获取简单的技术经验。
(二)方法技能方面的科学教育目标
1.方法技能方面的目标:
帮助儿童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思考、实验、表达和交流信息,以及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方法技能方面的目标:
(1)观察技能的目标
①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外部特征。
②学会比较观察不同物体或同类物体的特征。
③学会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即自然现象的观察。
(2)分类技能的目标
①学习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或用途分类。
②对某些熟悉的物体可学习按本质属性分类。
(3)测量技能的目标
①学习使用不同的简单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②学习比较或测量物体的长短、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等特征的简单方法。
③初步知道通过测量可获取量化的信息。
(4)科学思考技能的目标
①学会比较和概括,即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比较和概括,认识到事物的不同和相同。
②学习推论和预测,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推想它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并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现象。
(5)实验技能的目标
知道自己在实验中的行动或操作和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学习在实验中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以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
(6)表达技能的目标
①学习用准确、有效的语言表达、交流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做法、想法和发现。
②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如体态、动作、表情等。
③学会用各种手段展示自己的科学活动结果。
(7)操作技能的目标
①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的技能。
②学习使用工具制作简单产品的技能。
③培养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操作目标及时调整操作过程的能力。
④培养对操作过程和结果的思考、调整和修正的能力。
3.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
科学技能指的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所谓科学方法,一般地说,就是指实证的方法,即通过可观察到的事实和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推理获取知识的方法,它和通过信仰和权威获取知识的方法相对立。
具体地说,科学方法是指收集客观信息、整理加工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的能力就是科学技能。
(三)情感个性方面的目标
1.情感个性方面的目标是:
激发和发展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周围世界、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关心保护自然和环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行为,培养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自制力、责任感和合作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强调情感的目标有两方面意义:
(1)情感目标体现了对科学内涵的完整把握。
(2)情感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完美个性的保证。
3.具体地分析情感、个性方面的目标,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这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