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277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摘要.docx

《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摘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摘要.docx

摘要

摘要】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其群体规模急剧膨胀,她们的生活方式、压力及身心健康正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地关注。

本研究首次聚焦于当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健康状况,采用调查问卷与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探寻压力、社会支持与精神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所承受的压力与其精神健康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压力越大,精神健康状况越严重;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度与其精神健康状况呈现负相关关系,社会支持度越高,其精神健康越好,表明农村留守妇女所承受的压力和社会支持度都是影响其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

同时,通过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且婆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健康状况。

现阶段,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不健康程度属于轻度,其中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等表现比较严重。

通过政策制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培育非营利组织等措施,减轻农村留守妇女的各种压力,从而促进其精神健康。

 更多还原

【摘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涌进;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使得农村男性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大量的留守妇女日益成为农村社会和家庭的主体。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妇女留守原因、生存状态、社会支持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对于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小孩、从事农业生产”三重压力的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少有关注。

本文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视角,就我国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

本文在充分讨论了社会支持网络对于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支持网络测量量表以及SCL-90量表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选取甘肃省的两个乡镇四个村为调查点开展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征、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特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

(1)调查样本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表现为规模偏小、强关系成员占多数、异质性较低、趋同性较高的特征;

(2)样本区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年人平均水平;(3)样本区农村留守妇女的... 更多还原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心理健康;

【文内图片】

通州市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5-1814:

57:

23 字体:

[大中小]

通州市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通州市妇幼保健所 孙淑娟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农村留守妇女比例日益增加,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渐凸现出来。

她们既要承担各种农活,又要包揽家务;既要照顾父母,又要担心孩子,除了承受较大的劳动强度,还要扮演社会与家庭的各种角色,承受情感交流的匮乏等心理负担。

这种长期体力的重负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值得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一、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保健意识淡薄,出现身体健康问题。

从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留守妇女的观念比较陈旧,信息渠道少,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不能掌握、应用科学保健知识,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出现一系列健康方面问题。

  一是慢性病、营养性疾病增多。

留守妇女丈夫不在家,一个人或与孩子共同生活,家庭经济状况不够好,有时过于节俭,不能合理膳食,导致过于消瘦、营养不良或贫血,造成抵抗力下降。

另外,有部分留守妇女,经济状况比较好,营养过剩或不平衡、不均衡,导致营养性肥胖,继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

  二是妇科疾病增多。

部分留守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对妇科疾病不能及早预防,发生妇科疾病不能及时治疗。

从2008年我市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情况来看,农村妇女疾病检出率高达30%以上,阴道炎、宫颈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盆腔炎等发病率较高。

由于经济状况,慢性妇科疾病不能根据疗程及时根治。

  三是性传播疾病增多。

个别丈夫外出打工有不良性行为史,丈夫回乡造成留守妇女性病传播,近年来,我市妇女艾滋病人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妇女,已发生死亡病例,留守妇女中梅毒、尖锐湿疣等性病发生率相对较高,2009年南通市发生2例艾滋病产妇,通州市发生2例梅毒产妇,情况令人担忧。

  2、身心负担过重,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

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分居导致情感空缺,情感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加之农村娱乐生活单调,个别留守妇女出现心理失衡症状,出现脾气暴躁、容易与邻居吵架、食欲下降,睡眠不畅、失眠、暴睡、多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年期妇女症状较为突出。

    3、缺乏节育知识,出现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

由于部分留守妇女对节育措施相关知识不够掌握,一年一度返乡高峰过后,即是人工流产的高峰。

据统计每年节假日后人工流产明显上升,给留守妇女造成身心伤害。

  二、促进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的建议

   1、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留守妇女观念的更新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留守妇女自身的努力和参与,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

一是资源整合。

各级妇联、卫生、计生部门要整体联动,建立妇女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更新农村妇女自我保健观念,推进农村妇女健康发展的合力。

二是营造氛围。

卫生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留守妇女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真正成为身心健康新女性。

  2、强化培训指导机制,努力提升整体素质。

一是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各类知识培训,包括自我保健知识培训。

二是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

通过培训,激励留守妇女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

  3、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妇女身心健康。

  各级医疗保健部门要将保健服务的着眼点放在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上,深入基层开展送医、送保健上门服务活动,建立留守妇女健康联系档案,实行留守妇女健康保健联系制度,设立妇女心理咨询门诊,同时,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议,提高服务水平,为留守妇女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保健服务。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家庭中丈夫外出,留妻子在农村进行生产劳动、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留守妇女”,为了关心她们生存发展、维护其合法权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我们通过调查表、访谈、入户了解进行了调到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一一、、、、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基本情况我县留守妇女的总人数53994人,多为中年妇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为初中和小学毕业,家庭收入主要靠丈夫外出打工。

留守妇女需要赡养老人的占留守妇女总数的75%,婆媳关系好的占有一席之地16%,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的占95%,从事加工业、营销业和其它行业的占5%,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发展经济、维系家庭、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单亲化”、“女耕男工”、“体制性寡妇”的留守农村妇女模式,新的三座大山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压在她们的头上,她们既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却又身心疲惫。

在养老和子女教育行等方面出现了新问题,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二二二二、、、、农村农村农村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

1、生产劳动强度大,普遍感到生活压力重。

男女外出打工,作为家中的妇女便成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顶柱,而并不只是半边天、留守妇女跨了,那么这个家也跨了?

没了女人,天就没了。

除了生产劳动耕田种地外,还要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养育孩子,里里外外一把手,所有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全压在“留守妇女”肩上,体力大幅度透支,缺乏劳动,状况堪忧。

2、身心健康受损。

由于劳动强度大,体力透支,农产品价格低,农业收入少,多数人不得不勤俭持家,辛苦劳作,使留守妇女的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留守妇女与同龄的农村妇女相比,付出的更多,长期的、强制性的、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以及女性生理特征的影响,加上农村妇女卫生保健的落后,导致身体上或多或少患上疾病,再加上经济上的困窘,她们舍不得到医院医治,能拖则拖,身体上的健康加重了她们心理上的负担,身体健康状况下的低下为其心进健康埋下了隐患。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界定了科学的定义,即: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

”科学的健康定义告诉我们,农村的身体地使人产生健康的心理,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

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烦恼、多疑、抑郁、焦虑、狂燥等不良情绪在显现。

沉重的生活负担,使

们的交往较少,文化素质的不高、法律意识的缺乏,也使她们不会排解苦闷。

当他们内心烦恼、痛苦和不时,无法找一合适情感倾诉对象来倾诉和渲泄,无法调自己的情绪,对心理问题一无所知,很多农村人不知道隐私权,爱捕风捉影,家长里短,留守妇女很怕流言蜚语。

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往往会选择极偏颇、极端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势必会既毁了自己又害了他人。

3、没有善待老人的现象呈现上升趋势,而子女教育状况呈现下滑趋势。

疲于养家奔波,留守妇女因丈夫外出打工,她们要比当地非留守妇女付出的艰辛更多,没时间、没精力,加之总体素质不高,使她们未能较好的善待老人,对孩子的教育、监护力不从心,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无人看管,在农村,祖辈只要身体还能行动的都要进行劳动,妇女要进行生产劳动,幼小孩子要么锁在家里,要么随母亲到生产劳动场所,而无法对其很好的教育、监管,在乡镇上偶有一个学前班供学龄前儿童就读,没有幼儿园,很多离乡镇学校办的学前班较远的孩子都无法入学就读,距离学前班较近的孩子,在整个乡镇来说并不多,他们也因无幼儿园,无托管之处,而未受到较好的管教或很小就读学前班,有的4——5岁便读小学一年级了,子女教育状况呈现下滑趋势,还表现在已入学的高年级的孩子中,受单亲化的影响,较其他孩子性格更孤僻,行为方式更过激,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良好活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很难改变的影响。

由于受父亲外出打工的影响,孩子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学习缺乏热情,成绩普遍较差,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4、文化娱乐单调,精神生活匮乏。

留守妇女多数除了看电视、家长里短聊天便没有其后娱乐方式了。

在农村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严重缺乏,常常会由于精神空虚而从事赌博活动、不参与建设活动等。

而农村较于城市,农村人的生活是单调的、枯燥的、劳累的,大多数人爱凑在一起谈一些家长里短,而谈这些家长里短的时候,难免会涉及一些隐私问题,也导致近些年来农村离婚率较原来呈上升趋势。

5、部分地区治安较差,缺乏安全感。

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多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增对留守妇女的小偷小摸、骚扰影响的现象增多。

留守妇女由于家中男人外出打工,没了顶梁柱,也就没了安全感,微势的力量常常抵不住恶势的冲击,而很多留守妇女在受侵害后都采取默默忍受的态度,不敢声张,怕打击报复,也不好意思声张,认为是“丑事”,也助长了这丑恶势力的升温

、在救助留守妇女方面缺乏系统的机制。

留守妇女在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上缺资金,获取资金投入困难,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繁杂,对留守妇女无任何优惠政策;在困难救济、项目扶持、一帮一扶持等方面缺对留守妇女的倾斜。

7、留守妇女的劳动付出的回报率较低,对家庭的贡献未得到公认。

留守妇女因男性外出务工获得了更多的生产劳动机会,而农业获得的收入是很低的,日益加重的劳动带来中的不是更多的现金收入,她们做的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操理家务等,是对家庭的隐形贡献、隐形收入,而在中国这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