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逍遥游二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
《高中语文逍遥游二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逍遥游二课时练新人教必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逍遥游二课时练新人教必修
第6课逍遥游
(二)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26日下午,莫言的小说《苍蝇•门牙》手稿捐赠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至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手稿拍卖风波尘埃落定。
B.作品是文化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作品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如果观众从作品中获取的只有过度消费的娱乐,那么文艺市场最终将走向低俗和庸俗。
C.一切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不论是谁说的,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伤害。
D.面对呈井喷式发展的微电影市场,不少人心怀疑问:
今后的微电影到底是会成为链条式产业,还是仅仅是昙花一现,最终沦为吉光片羽?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森林中国”活动将深入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现、宣传、寻找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做出特殊贡献的生态英雄。
B.习总书记的“民生观”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体现,也是指导我们夯实执政之基的强大武器。
C.近期,西双版纳州旅游协会因涉嫌垄断经营,并制定了一套具有“强制效力”的排他性旅游,被媒体再度曝光。
D.共建海上丝路,将重新打通阻塞多年的亚欧经济,构建起一个连通东盟、南亚,甚至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考研热降温拐点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点。
,这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操守。
,这是基本的教育目标。
但是,,,。
。
现在,考研出现拐点是我们彻底革新研究生教育的契机,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点。
①不但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②研究生教育应该让研究生们能够掌握研究方法,有所成就
③这种畸形、落伍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应该彻底革新了
④研究生教育主要应该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
⑤而且自毁了门面
⑥我们一些地方的研究生教育却成了单纯的混学历
A.④②⑥①⑤③B.④②⑥⑤③①C.②④③①⑤⑥D.②④⑥⑤③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歌谣和漫画这些人民大众喜闻
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B.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
冠军。
C.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
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D.登上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人苍茫的远方,真有
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语文课上,老师向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
让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结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
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
C.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或许
能引我们走出陌生的境地。
D.《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
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
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追求成功是一种态度,让这种态度趋于理性平和而不是虚浮躁动,与驾驭心态的能力紧密相关。
。
因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奢求完美,方可轻松;不迷失自我,才能幸福。
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能缺少参透得失的明心。
A.人生需要正确的幸福观,在成功时保持本真,在追求中懂得取舍
B.人生需要正确的幸福观,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成功时保持本真
C.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成功时保持本真,在追求中懂得取舍
D.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成功时保持本真
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
平时作文,①是写作者自赏,②是小范围好友传阅,③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④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
考扬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
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
其读者的特殊性⑤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⑥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①②③④⑤⑥
A.无论还抑或因此不仅而且
B.既/也所以不但还
C.不管也还因为既又
D./还又因而不仅而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雨
黄景仁
(1)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1)黄景仁:
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8.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9.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法自然的智慧(节选)
赵建永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
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
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
哲学家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
据国学大师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
“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
“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
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
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
“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
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
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
”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
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习,使人道合于天道。
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
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
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意为“道”的运行效法自身,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它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B.“道法自然”折射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主义,旨在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这与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
C.“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它所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
D.“道法自然”的理念现在已被应用到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中,这是人类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的智慧之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紧紧围绕文章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B.第一段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并通过对儒道两家的分析比较,揭示了二者的价值路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C.第二、三段对“自然”“道法自然”及“道”的具体含义进行科学而详细的诠释,从而使读者准确认识和理解了“道法自然”。
D.最后两段阐述“道法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其中提到的“环境伦理”即是“道法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一介先生和冯友兰先生对道家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道家的价值取向在于“自然主义”和“复归自然”。
B.儒道两家虽然都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但它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一是“自我身心的和谐”,一是“自然的和谐”。
C.据汤用彤先生的考证,“自然”一词的属性和意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其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泛。
D.“道法自然”其实就是提倡人类活动要效法本然的原动力和规律,人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做事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
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
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
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
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
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
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
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
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
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
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查。
B.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
C.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
D.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B.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解构。
C.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B.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
C.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D.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群山之巅何君华
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
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
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
乌热松还是回去了。
回家第二天清晨,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
来,磕头。
”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
”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今晚我们住在山里。
”阿什库说。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
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
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乌热松,上马。
我们出发!
”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
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
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
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
”阿什库边走边说。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
”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
“没错,是狍子。
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
”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公斤重的大狍子。
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
“爸,快打!
”
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
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爸,你咋不打呀?
”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
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
“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
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
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着自然的法则。
孩子,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
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
孩子,鄂伦春人该下山了。
”
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
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
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
”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
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
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选自《啄木鸟》。
2016年11期,有删改)
1、50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父亲莫名其妙地让乌热松请假回家跟他上山学习打猎,这样写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
B.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什么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C.小说中阿什库哼起鄂伦春小曲,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小曲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体现出他们的勇敢。
D.阿什库不射杀追到的狍子,唯一的解释是他看出狍子正处于特殊期,这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2、511.小说结尾说“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他们靠的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3、513.小说最后告诉读者“不能打猎了”,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
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
幼随从梁武帝。
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
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
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
韦放曰:
“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庆之曰:
“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
”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
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
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仲宗壮其计,乃从之。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
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
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
众军乘胜前顿城父。
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
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
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
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
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
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
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
州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
五年卒,谥曰武。
(选自《南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B.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C.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D.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麾,指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意为将帅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或是将帅的谦称。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汉武帝始置,“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
C.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D.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中就有记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庆之深谙用兵之道,北魏来犯,韦放认为不宜出战,陈庆之则认为北魏军远道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这正是挫伤他们锐气的好时机。
B.陈庆之擅长心理战术,他把被杀的北魏军俘虏的左耳陈列在城前,并鸣鼓呐喊,敌军溃败。
C.陈庆之体恤百姓,他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时,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使江湘地区各州郡得以休养生息。
D.因为陈庆之善于用兵,屡打胜仗,所以豫州百姓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2)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
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
“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
②金鹦鹉:
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6.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古人常常从这些自然、人文景观中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
或取诸怀抱,①____;或因寄所托,②____。
《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从游玩的经历中得出“而③____,常在于险远,④____”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