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986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docx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

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

(送审稿)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09年11月24日

i/50

i/50

一、编制规划的背景及依据1

二、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2

(一)基本情况3

(二)成效9

(三)存在的问题11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3

(三)目标14

四、主要任务19

(一)扩大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范围19

(二)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水平21

(三)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23

(四)发展农林畜产业废物综合利用25

(五)提升工业园区的综合利用水平26

五、重点工程28

(一)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工程28

(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工程31

(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32

I/50

(四)农林畜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工程34

六、政策措施35

(一)构建资源综合利用法规制度体系35

(二)构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体系36

(三)建立资源综合利用激励和约束机制38

(四)建立资源综合利用资金支持机制39

(五)建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支撑体系40

(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宣传培训41

附件:

42

名词解释42

II/50

I/50

一、编制规划的背景及依据

资源综合利用的本质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排放。

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内容是: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即废渣、废水(液)、废气进行回收及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的经济技术政策。

针对我省的经济结构具有比较典型的资源型特征,进一步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对提高全省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省对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低于全国综合利用平均水平,采富弃贫、浪费资源的现象较为突出;对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的步伐逐步加快,但综合利用的状况不尽如人意,部分富含有价资源的工业“三废”未得到充分利用;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态势。

最近,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要形成较大规模的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时提出的“下大力气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的实际,决定编制《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工作1/50

的指导,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编制《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的主要依据是: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2913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云发〔2009〕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9年2月14日关于印发和段琪副省长《关于着力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突出问题的调研报告》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9年6月11日印发的《关于做好〈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通知》。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09至2020年,基准年为2007年。

二、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

我省自然资源富饶,森林覆盖率近50%,森林资源面积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量2256亿立方M,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9%;已发现可用矿产资源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3.04%,有62种固体矿产保有储量居全2/50

国前10位。

但我省资源开采使用率不高,资源转化效率指数低于全国平均值14.09个百分点。

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变成发展优势,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潜力巨大。

(一)基本情况

1.共伴生矿产开发和综合利用情况

我省中小矿山企业数量较多,对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一般都较低。

全省现已发现矿床类型较多,组分复杂,共伴生矿产地248处,占全省矿产地的21%。

如:

铋、钼、铟、锗资源储量100%属于共伴生矿;钴、钨、金资源储量的61%、35%、40%属于共伴生矿。

全省主要的锡、铜、铅锌、煤矿产中共伴生组分及综合利用情况:

锡矿中共伴生组分主要有铜、铅、锌、钨、铋、银、铟、镉、砷、铁、硫等,集中分布在红河个旧、文山都竜地区,部分回收了铜、铅、锌、钨、铋、银、铟、镉、砷、铁、硫等元素。

铜矿中共伴生组分主要有金、银、钼、铅、锌、钴、镍、铟、硒、铋、锡、锑、锂、镉等,集中分布在滇中、滇南和滇西地区,主要是从阳极泥中回收了金、银、硒、锑及少量铂族金属等元素。

铅锌矿主要集中分布在滇东北和滇西地区,滇东北铅锌矿中共伴生组分主要有银、锗、铟、镓等,滇西铅锌矿3/50

中共伴生组分主要有银、镉、铟、铊等,回收情况较好,当地一些公司回收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煤矿中共伴生矿产主要包括煤层气(瓦斯)、硅藻土、高岭土、膨润土、硫铁矿、锗、硅化木、化石等。

其中硅藻土、高岭土、膨润土在生产建材产品中利用比较广泛,从褐煤中回收利用有价金属锗的技术已应用于生产。

全省主要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见表1-1。

表1-1云南省主要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表

占总储占资源储占总矿床矿床共伴比单储比例(%比例(%矿类)(%17.554525.861337568.87

82.10135990461.827365.18

15.7816.8812598275955.66

4.6015.04950.00652

吨钴78.9512232796.4396.60

吨钨66.021351434.2766.6714

吨锡54.78158847.3237.2143.43

吨铋10011100.00783100

吨钼100260710010100.00

金6.18

22

30.99

3031

37.93

千克4/50

占总储占资源储矿床共伴占总矿床比单储比例(%比例(%)矿类(%28.4490.0091810.769.19

66.78189561493.33

100.00215100.00100

硫铁25.49

76.56

5362.

34

10.80

千吨2.“三废”综合利用情况年,全省主要废渣为:

煤矸石、粉煤)废渣。

2007(1灰、磷石膏、泥磷、矿山尾矿、制糖业废渣、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秸秆和林业“三剩物”。

万3036.232007年,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万吨,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1390.07吨,比2005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7.72005年增加了合利用率分别为42.7%,比

年,主要废渣综合利用情况:

2007

累计堆存量一亿多吨,每煤矸石:

综合利用率37%万吨。

每年用于发电、制砖和生产水泥1500年新排1000-万吨。

558等消纳煤矸石约

万吨,3800。

累计堆存量约粉煤灰:

综合利用率16%万吨。

每年用于生产建材产品以及作1189.8现每年排放约万191.5为路面基层材料和混凝土添加剂使用消纳粉煤灰约吨。

5/50

磷石膏:

综合利用率3%。

累计堆放量6000多万吨,随着磷酸产量的增加,2010年以后每年副产磷石膏约1600万吨、2020年以后约2300万吨。

目前磷石膏少量用于生产建材产品。

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已成为我省磷复肥行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磷渣:

磷渣综合利用率50%。

磷渣每年排放量约348万吨。

由于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利用技术简单成熟的特点,磷渣广泛被用于生产建材产品,其中主要用于生产水泥。

矿山尾矿:

综合利用水平低。

累计堆存量约57000万吨。

由于技术难、成本高和优惠政策不明确等原因,未被普遍利用。

制糖业废渣:

综合利用率90%以上。

年副产蔗渣约223万吨(绝干)、蔗梢约145.4万吨、废糖蜜约77.5万吨、滤泥约19.39万吨。

蔗渣主要作为燃料使用,部分用于生产纸浆和碎粒板。

滤泥主要生产有机肥,废糖蜜基本用于生产酒精。

生活垃圾:

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纳入环卫管理的清运量为536.6万吨。

截止2006年底,全省已经投入运行使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28座,形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9322吨/日。

目前90%以上的垃圾采用卫生填埋处理,我省仅有1户企业已正式投产利用生活垃圾发电。

6/50

建筑垃圾:

综合利用水平较好。

每年平均产生建筑垃圾约1200万吨。

其中,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建筑废物产生总量预计在400万吨,城中村改造完毕后每年产生建筑废物约100万吨。

建筑垃圾基本被建材、建筑行业和钢铁行业利用。

秸秆:

综合利用率为58%,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省秸秆产生总量呈平缓增加的趋势,年产生量为2177万吨。

主要是作为饲料和沼气化利用,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到217.48万户,占总农户数的24.2%,占宜建农户的36.3%,有800万农民从中受益,在全国户用沼气保有量排名第六。

已开始推广秸秆等农业废物气化燃烧技术。

林业“三剩物”:

木材综合利用率为60%左右。

目前,林区“三剩物”和加工剩余物基本用于生产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乱砍乱伐的现象逐渐减少。

(2)废水。

我省生活污水排放量4.84亿吨,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57.8%。

市政中水回用量占污水收集处理量之比为7.5%。

我省已建污水处理厂37座,设计处理量125.05万立方M/日,实际量81.4万立方M/日。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54亿吨,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42.2%,达标排放率为90.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8%。

有色和钢铁企业废水排放量约1.7亿吨,占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48%。

大多数矿山选矿厂对选矿废水都进行7/50

回收净化后作为生产用水,回收率多在80%以上。

相当部分的湿法冶炼厂的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全省制糖企业年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52万吨,占全省COD排放量的22%,占工业COD排放量的66.6%。

产生废醪液214.5万吨,目前废醪液基本用于生产有机肥。

全省造纸行业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为75%,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值。

(3)废气。

我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8082亿标立方M,比上年增长17.8%。

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4.54万吨,比上年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达标量为34.50万吨,比上年提高10.4%。

长期以来,我省废气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目前这种状况有所改变,2009年国家出台鼓励回收利用废气的税收优惠政策,部分企业已开始对废气进行回收利用。

我省黄磷生产能力占全国的50%以上,尾气利用率约30%。

黄磷尾气利用技术研发一直是我省磷化工产业的重要攻关课题。

全省建材行业日产2000吨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部分配套建设了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

随着能耗准入条件的实施,水泥行业余热利用水平将得到逐步提高。

8/50

3.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情况

(1)废旧物资。

2007年,我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约为335.04万吨。

全省城乡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及区域性废旧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旧轮胎等集散市场建设已初具规模。

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等产品有相当比例原料来自再生资源,已成为资源供给的重要渠道之一,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形成。

(2)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随着高新技术研发和运用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将以年7%—10%的速度增加,进入更新换代高峰期,但我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和利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成效

我省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政策,鼓励和支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利用途径不断拓宽,产业化进程正逐步加快,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社会认知程度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各级各地加大了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三废”和再生资源以及农林废物的综合利用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了9/50

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要性的认识。

2.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日趋完善

一是加强我省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指导。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意见》、《云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程方案》、《云南省加快工业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行动计划(2006年-2010年)》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二是进一步规范我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

制定了《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和《云南省水泥生产企业综合利用石灰质矿山废石认定管理办法(暂行)》,推进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健康发展。

2005至2007年,我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共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5411.9万吨,回收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1011.4万吨,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磷渣共1445.2万吨。

三是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不断完善。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税收优惠政策。

3.资源利用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10/50

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全省资源利用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提高。

随着选矿冶炼浮选药剂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共伴生矿和冶炼废渣中所含的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随着高细粉磨技术的广泛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向大掺量方向发展。

4.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环境,创造了就业机会。

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正在崛起,不仅在节约降耗、减排增效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而且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省已涌现出一批企业的产品产值和利润50%以上是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实现。

2007年,全省“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为53.7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6.7%。

(三)存在的问题

1.资源紧缺制约发展的危机意识不强

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基本途径和资源接替供应的重要意义尚没有被充分认识。

重开发、轻环境,重利润增长、轻综合利用,重外延扩张、轻内涵优化的观念仍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省目前尚无资源综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规,激励和约束政策缺乏系统性。

税收优惠政策的惠及面不宽,落实措11/50

施不力,导致部分资源综合利用高成本无法得到弥补,影响全省资源利用工作的推进。

生产者责任延伸规章制度不健全,企业应负的环境保护责任、污染防治责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3.关键技术制约资源综合利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缺乏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不够,技术研发的滞后制约了我省资源利用的发展,特别是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直接影响到全省资源综合利用成效。

如共伴生矿产,磷石膏、堆存尾矿、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都与现有回收利用技术不成熟有关。

4.人才不足、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薄弱

资源综合利用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发展,主要是资源综合利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不足;资源综合利用的社会化服务和投资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运转的资源综合利用的评估、融资、投资机制;基础数据的统计不系统、不及时,没有建立系统化的资源综合利用统计制度。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12/50

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坚持“政策引导、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全面推广”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排放为目标,以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宗废物回收利用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努力开创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工作,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优先抓好重点领域的工程建设,注重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质量和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2.坚持政策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原则。

完善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政策,认真落实现有政策,创新促进政策,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市场主体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3.坚持政府促进、市场导向的原则。

加强政府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调节为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废物排放为13/50

导向,建立多元化投资和企业化运行机制,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格局。

4.坚持关键技术突破、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原则。

大力支持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技术集成和产业化,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5.坚持企业为主体、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

广开公众参与途径,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方式,改变浪费资源、大量废弃的消费方式,把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到各类组织、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各环节。

(三)目标

1.总体目标

2020年,全省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领域广泛应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利用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好技术装备、资源利用率较高、废物排放量较低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资源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14/50

量明显上升,废物产生和排放量明显减少,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

2.主要指标

各项指标2010年、2015年、2020年分别达到:

(1)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23%、33%、48%。

(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72%、75%以上,其中:

粉煤灰25%、50%、75%,煤矸石46%、66%、86%,磷石膏15%、35%、55%以上,电石渣55%、65%、80%,磷渣55%、65%、75%,冶炼渣40%、55%、80%,利用各类工业固废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54.5%、80.3%、93.3%;

(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0、110、105立方M;

(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达到90%、92.5%、95%;

(5)市政中水利用率分别达到8%、15%、20%;

(6)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65%、70%、80%;

(7)木材综合利用率70%、80%、85%;

(8)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0%、80%、85%;

(9)沼气池、沤肥池覆盖率分别达到30%、60%、70%。

(10)到2020年,水泥窑余热、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利用大幅度提高;

15/50

(11)到2020年,全省所有城市实现禁用实心砖。

规划期主要指标见表3-1。

16/50

表3-1云南省2010-2020年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指标

200201201202指标性

一、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指

约束性指33482、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

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指

约束性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42.7≥76072

参考指5016、粉煤灰综合利用(%)7525

参考指(%)、煤矸石综合利用66378646

参考指、磷石膏综合利用(%)15≥5353

参考指、电石渣综合利用8050(%)5565

参考指75555065(%)、磷渣综合利用约束性指55

35

40

80

(%)

、冶炼渣综合利用

、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比80.3

54.5

93.3

36.5

参考指)105110139M)(、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立方约束性指标120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1192.5

90

88

95

约束性指标17/50

指标性202201201200207.581、市政中水利用(%)参考指15

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7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8约束性指651四、农林废物利用指

(%)、木材综合利用1807060参考指85

(%)1、秸杆综合利用806058参考指85

1670

30

(%)

、沼气池、沤肥池覆盖率20

60

参考指标18/50

四、主要任务

(一)扩大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范围

加强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对大宗、短缺、稀贵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发展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提升共伴生矿产资源利用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1.金属共伴生矿产

(1)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吸收。

针对不同有色金属矿及不同伴生元素,研究开发高效的综合回收工艺技术。

对不同矿石性质的低品位氧化铅锌矿和高氧化率、高结合率难选氧化铜矿,研究高效、经济的选冶联合新工艺,进行产业化技术开发。

研究开发新型的绿色矿冶工艺技术。

进行低品位铂钯矿提取工艺的产业化技术开发。

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关键设备。

重点开展难采、难选资源和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条件恶劣矿山开发的工程技术实验。

重点进行金属矿山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技术及采、选矿产生的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工程实验。

(2)提高推广应用水平。

提高优势和特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采、选、冶及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

重点发展艾萨炼铜、澳斯麦特炼锡等高效冶炼新技术,以及难处理高钙镁氧化铜矿、高铁硫化锌矿等矿产资源的高效选冶新技术。

19/50

加大对共伴生矿产中铟、铊、镉、锗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力度。

力争在2010-2015年实现低品位铁、铅、锌、锡、铜、锰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重点支持原生或共生稀贵金属矿物的综合提取及高效分离提纯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工程。

2.非金属共伴生矿产

(1)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运用高新技术,提高石灰石、石英石、石英砂等资源在水泥和浮法玻璃等领域的利用率。

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提高低品位硅藻土、火山渣、浮石等资源在轻体建材生产中的应用比例,加大二、三级硅藻土在高等级公路上的综合利用力度。

三是积极开展膨润土、沸石等非金属矿产在过滤、填料、磨料、载体等方面,以及霞石正长岩、钾长岩等含钾岩石在农业领域的开发应用。

四是加大高效浮选药剂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大型浮选装置,加快推进中低品位磷矿产业化进程。

(2)加快煤伴生矿产的开发利用。

加强从煤中回收利用有价金属锗等资源评价和分离提纯实验研究。

合理利用高硫煤,开发煤伴生硫铁矿资源。

大力发展利用煤层气(瓦斯)、煤矸石发电。

推广大容量煤泥与煤矸石、矿井瓦斯等低热值燃料混烧发电技术。

推广矿井瓦斯抽放用于民用燃料及发电技术。

加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引进国内20/50

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建设2—3个煤层气地面开发和利用示范工程,提高瓦斯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