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977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

《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docx

4生态旅游的文化与审美

第四讲生态旅游的文化与美学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审美过程,生态旅游活动也是如此。

就审美对此而言,生态旅游资源是其最为直接的对象。

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同时还包括一种特有的旅游资源——生态现象。

不论是何种旅游资源,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审美意识来对它进行整治、修饰、美化,从而打上自己所处社会文化的印记。

求美是各类旅游者最为普遍游动机,这些生态旅游资源表现出来的美正是生态旅游者所追寻的,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和生态美。

第一节生态旅游与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

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

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

文化的广义性,导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猬难下嘴的尴尬。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

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

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

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

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 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所以上,文化在大范围来说是生活方式,在小范围来说是精神素质。

近来,研究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说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和他手下的高级研究员哈里森合编的一本书-《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他们的研究,在文化方面提出了诸多有深刻意义的课题。

比如亨廷顿对比了一下加纳和韩国的经济统计数据,发现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水平惊人的相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等,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彼此相近,绝大部分是出口初级产品。

韩国当时仅生产为数不多的若干工业制成品,他们接受的经济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

30年后,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经济名列世界第14位,大量出口汽车,电子设备及其它高级制成品,人均收入接近希腊的水平,此外,它在巩固民主体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十四分之一。

如何解释?

亨廷顿判断,文化在起重要作用!

大家看了韩国人的足球表演,是不是有类似的反映?

那么这对我们有一个启示的作用,中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以及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不是包含了很深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他们呢?

希望咱们学生也能参与进来。

大家多了解文化,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比如现在,某些国家每年都出一本书,《国别人权报告》主要内容是针对中国的人权问题。

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冲突。

一些人不了解基督教文化。

中国文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人自扫门前雪,邻居在家打老婆,咱假装没听见。

基督教文化是反着来:

己所欲,施于人。

谁在家偷偷打孩子,我告你。

不信的话,请看电影《刮痧》,中西文化冲突尽在其中。

山姆大叔觉得是个好东西,就一厢情愿不看咱脸色的使劲的往咱手里塞。

双方谁也不理解谁,对方觉得自己是学雷锋做好事,咱觉得人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干涉内政也!

对旅游者的各种行为,人性本善?

中国的经济基础是深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它对国民性格的养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方式,导致国人先天没有合作意识,发展到现在,是中国人私德良好,公德没有,有人写文章概括为《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自家的小院里那是经营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可是一到公众场合,就不行了。

在中国人家里,对待客人那是热情又大方,可是站站牌下等公共汽车,挤起座位来,同样是丁点不客气。

小农式的你挑水来我浇园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直接导致国人先天缺少合作意识,没有利他主义,社会公德自然不怎么样了。

延伸到现在,表现为,假冒伪劣盛行,整个社会普遍缺少诚信。

商业中需要的游戏规则,在小农意识面前没有立足之地。

前年我们的高考作文题是"呼唤诚信",用意是良好的,但是中国孩子一个也不傻,一看就知道出题者的意图,明白自己应该选择什么,结果,呼唤出来的仍然是假诚信。

除了司机,没有一个人去认真地学过交通规则,大多数人们的交通规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

最典型的就是儿童,当你在过马路时,说不定马路旁的哪个窗口有儿童在看着你。

夜间,无人,当红灯闪亮的时候为何我们还是不能通过?

因为也许,路边的一个孩子正穿过玻璃被你的行为所教育。

长大了的人要给他们的孩子们树立一个正面教材,最后成为下一代人类的规则,站在马路边,想到的是下一代,这叫做理性原则。

就因为明显的理性非常缺乏,且常被情绪所左右,就很少有了理性思维,我们在此时有没有想到理性思维,理性的判断,理性的约束力在哪里呢?

因为这样,理性悄悄在我们人种中减退,而在人类社会产生了很多悲剧,最后非理性成为了本能。

这种本能将成为下一代人的“文化”。

长期失去理性的人种,民族或群体,一定会产生悲剧。

当你们看到这样的一件事时,你有没有可能成为罗丹雕塑中的思考者呢?

长期面朝皇土背朝天,两眼向下,土里刨食的耕作方式,又导致了国人的保守精神。

保守,则决定了国人先天缺少开发精神,缺少探险与浪漫。

土里刨食,衣食之来源,命之所系,又决定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浓厚感情,背井离乡不过是灾荒年间无可奈何的选择,安居乐业,叶落归根才是国人的理想生活和最终宿命。

对比一下,你会发现。

欧洲人善于探险,而中国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险家。

你会说,中国有个郑和,不错,可惜郑和所经之路,中国的小海盗们早就经常走动了,郑和只不过是规模大点。

郑和一次出动200艘大船,随行人员2万5千名,而哥伦布的探险队伍,也就3只帆船,90名随员;麦哲伦的环球,无非5只船,265名船员。

大家觉得,西方人更象是探险呢,还是郑和更象探险?

在我看来,郑和的行为,不是探险而是示威,从古到今,我从来没听说那个国家的探险队伍能达到两万人马呢,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开赴中国的远征军也就4000千人而已。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观注一下中国八十年代兴起的探险热。

1985年,四川乐山人尧茂书驾"龙的传人"号漂流筏,抢先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不幸遇难。

尧的探险,一开始就讲上了政治,成了事关民族尊严的大事,随后,类似的民族英雄层出不穷。

听听河南队的队歌:

漂流长江,坚定信念,我们是中华民族热血汉......听了这样的歌,你感受到的是饱满的爱国热情-大刀,向日本鬼子的头上砍去!

   也许,正因为我们骨子里缺少探险精神,所以才把探险当作上战场,甚至当作上刑场,象1986年、1987年的"首漂长江热"、"首漂黄河热",漂流者是因为决不让美国人肯沃伦拿走中国江河的首漂权才铤而走险的,中国人自己被自己的爱国热情感动不已,慷慨不已,直闹得肯沃伦迷惑不解,说,你们中国人如果到美国漂流密西西比河,是不会遭到反对的。

对旅游组织者,邵武的天成奇峡风景区,号称世界地质公园。

莫高窟

我们在现有的文化背景下,怎么才能让我们的生态旅游更为健康可持续呢?

1、有文化题材的时候,好好利用,没有的情况下不虚构编造

2、教育为上

3、保护先行

4、尊重环境

二、生态旅游资源与文化

1.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自然景观美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自然景观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也就是只有经过人化的自然才体现美的价值。

自然景观美有2个基本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前者是指自然景观美的物质性,客观存在性;后者是指它的社会性,人类的主观意识性。

自然属性是美的基础,社会属性是美的发生和表达。

客观存在只有通过主观认定,才有美可言。

也就是说,自然景观美是自然景观的“人化”。

那么,“人化”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根据毛文永先生的认识有以下几点:

(1)自然物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能从中直观自身的力量和创造性

给自然物打上人类活动实践的烙印,首先表现在人改变自然上。

因显示了人的伟大而获得美的感受。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兴旺发达,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涉足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因而欣赏面越来越宽,审美对象越来越扩展,对自然物的亲和感也日益增强。

在英国,人们左侧通行,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与这里的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英国纬度较高,海洋性气候,草原和牧场发达,所以畜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人们放牛或者放马,一般牧民自己也要骑马,同时左手握着缰绳,右手拿着马鞭,以便驱赶马和牛,而这样做的结果该牧民也必须在左边行走,这样才能照顾右手边上的马,久而久之,形成左侧通行的模式。

(2)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近的生活环境,具有“人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而环境也总是给人的生活提供多方面服务,由此,这些能给人带来安全、方便、愉悦的事物就成为人们钟爱之物,具有了美的品质。

家乡的小山、小河、小村,因为曾经是捉迷藏、摸小鱼、戏水、奔逐游戏或抬眼就见、梦萦怀绕的熟悉景物,景观虽然小,亦并不壮观,但因与自己的生活亲近,与自己的童年相伴随,因而具有了人情味,具有了美的品格,带给旅游者的就不单是旅游资源本身,而是一种具有一定文化韵味的人化了的景观。

(3)自然物作为人或人类生活的象征,能体现人类的理想与情感

以自然物的种种属性作为人或人类生活的象征,有直接象征和间接象征两类。

直接象征者,如以太阳的明亮色彩象征前途和光明,以晶莹的冰晶象征纯洁等。

间接象征者似更为多见,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给黄河注入了感情和爱。

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使星空变得美丽,使桂林七星岩银河鹊桥的景色变得迷人。

中国人以梅、兰、竹、菊比喻4种优秀的品格,使之化为“四君子”,既增加了梅、兰、竹、菊的美,也讴歌了人类崇尚的高贵品格。

梅之傲风雪而不畏严寒,兰之幽香而独处,菊之独于百花开尽的秋季才独放异彩以及竹之宁折不弯的自然属性,都被高度人格化而入诗入画,赋于美的内涵。

荷花不仅美丽,而且其自然属性可同人的正直无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相比拟。

宋人周敦颐有《爱莲记》一篇,独赞其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第三种“人化”的方式,是一种

更高的美的境界和升华。

由此可见,自然旅游资源展现在旅游者面前的不仅仅是自然物本身,而是文化味十足的自然,这就是自然旅游资源美之所在,也是生态旅游者所追求的。

2、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是我国旅游文化的核心,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依托,我国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