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9034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

《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docx

武汉城市定位策划案

目录

内容提要--------------------------------------------------------1

 

城市定位和未来发展分析对比-----------------------------2

 

武汉形象分析-------------------------------------------------10

 

武汉和竞争对手城市的竞争状况分析---------11

 

广告创意-------------------------------------------------------12

 

媒体计划----------------------------------------------------------15

 

参考数据、参考文献-------------------------------------------18

 

武汉城市宣传广告策划

一、内容提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功能日趋同质化,在物质层面上的城市区分不再明显,而城市的不同应是给不同的城市注入各自的感情彩色,即城市的文化性格。

从而在精神层面上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与城市文化内涵。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可武汉城市文化性格在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甚至很多人对武汉的城市形象还停留在以前的市井江湖与小市民文化的印象中,成为阻碍武汉城市形象宣传建设的障碍。

武汉倚靠大江大湖,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只因分散、杂乱而没有形成体系,经过整合规划,定能改变武汉城市的现有形象,起到城市文化宣传,招商引资的重要助力。

我们以影视广告宣传为侧重点,打开武汉城市形象宣传的大门,改变武汉旧时形象,宣传新武汉的大气与包容的水文化特点,展望武汉城市建设的崭新发展思路

 

二、市场分析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中有一线城市上海以及杭州、南京、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与武汉同级的二线城市。

其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对武汉的城市形象建设与宣传有一定对比与指导意义。

1、上海

<1>上海简介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2>2011至2012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科学发展取得新突破;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符合国际惯例的体制环境。

<3>上海经济发展方式

上海在中国经济上是占领导地位的城市之一,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上海的经济进入转型期的关键时期,以“四个中心”为转型方向不断创新,服务业占据三个中心。

“四个中心”概括起来就是逐步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包括服务制造的服务业和一些必须的现代服务业,当然包括贸易。

从策略上讲,贸易不要放手,包括商业和国际贸易两个支柱,加上电子商务,把三者统起来,打造贸易中心,再带动其他。

在全国内陆城市上上海在长三角区无疑居于龙头和核心地位。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长三角经济中的“头脑”作用。

在知识经济年代的分工中,一些国家和地区扮演头脑经济的角色,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扮演肢体经济的角色。

·二是长三角产业结构中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作用。

服务业主导制造业已经和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包括消费者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

支撑制造业的主要是生产者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计、评估、咨询、工程设计、广告等中介机构。

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可以提升制造业的质量。

在“四个中心”中,金融、贸易和航运三个都属于服务业,上海在长三角的产业结构中无疑处于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地位。

·三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央确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目前国务院已有十多个部门将一些改革试点放在浦东新区,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此外,浦东新区在扩大开放领域、扩展开放深度、优化开放结构、创新开放方式等方面也具有先行先试的职责。

发挥上海在长三角的龙头和核心作用,增强其集聚引导和综合服务功能,是国家区域性总体战略的重要环节。

2、重庆

<1>重庆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建成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

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2>重庆市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走在西部前列,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统筹城乡走在西部前列,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社会和谐走在西部前列,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与环境和谐走在西部前列,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3>重庆市发展方向

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城乡产业分工协作,统筹做好重庆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整体推进格局。

逐步把重庆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3、杭州

<1>杭州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

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

<2>杭州城市发展方向

杭州在作为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全国风景旅游城市的基础上,构筑一个人与自然、经济与文化、建设与发展和谐统一的城市。

<3>杭州城市特色

·成为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完美融合的文化名城,至2050年,杭州将初步建设成为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融合的文化名城。

“西博会”作为为杭州的标志性活动,其活动的内容将从广博走向精深,活动的范围将从立足于市内、国内走向世界,“西博会”将成为杭州的金字招牌。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特色将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光大。

历史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将得到妥善的处理。

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历史文化与经济的联系将日益紧密,历史文化对于提高城市的品位、竞争力,甚至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

·从全国风景旅游城市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城市。

杭州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提高城市品位、吸引国际游客观赏的特色性旅游资源。

西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块金字招牌,形成独特的旅游形象:

“山水杭州,人间天堂”。

杭州旅游将实现从单纯的观光型向观光、会展、休闲、文化旅游四位一体转变。

以西湖文化为主导的杭州城市发展必须实施城市--旅游一体化的战略,杭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以西湖风景区为核心,以西湖文化为内涵,以西湖品牌为形象。

旅游营销服务实现国际化。

以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为突破口,逐步拓展欧洲、美洲市场,杭州逐步实现从国内的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国际旅游城市。

·通过实施生态市建设和“住在杭州”战略。

杭州将成为国内少数最适宜生活居住的生态城市;成为求知创业的学习型城市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基础设施完善,生活便捷,住宅现代化,一流的社区综合服务;

·成为开放大气的现代化城市。

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格局,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在国际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

4、南京

<1>南京简介

南京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优良的中心城市。

重点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国际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科教中心、东部城市绿化中心等五大中心

<2>南京的城市定位

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三个极点,上海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杭州定位于休闲娱乐、南京则定位在历史文化。

与其它城市不同,南京自有自己的文化源头。

1993年在南京汤山发现的古人类头化石(“南京人”)大体与“北京人”相当。

距离今天已经30万年。

再从“和县人”——“溧水人”,再到营盘山、北阴阳营遗址,南京先民开辟的"天下为公"的生活,已经自成一系,绵延相续。

这是文化立市的先声。

如今,“博爱之都”是南京城市形象最简练的概括和最鲜明的标志,如同巴黎的“时尚之都”、大连的“服装之都”,以自身的鲜明特征为世人所广泛认同。

“博爱之都”是对于在历史上屡受磨难的南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最为根本的概括,它内在地包含了南京的历史,预示着南京的未来。

南京也正朝着这个定位进行发展市民的精神:

开明开放 诚朴诚信 博爱博雅 创业创新.

 

<3>南京城市文化特点

南京文化的特点是以文化立市;而南京文化的优点则是:

兼容并蓄

·从水域的角度看,南京地处江海流域的边缘。

它“滨江依淮近海”,自古就因水而生、得水而兴,是四大古都中唯一在江南者,也是六大古都中唯一在长江之滨者,同时,南京还是唯一在长江之滨的首都。

南京的江河文化与江海文化兼容的特征,为其它古都所不具备。

中华文明由黄河、长江、北方草原和东南沿海几大文化板块构成,其中兼容并蓄的融合机制是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的人类古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几大文化板块中,又以同为淡水文化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两大板块最为引人瞩目。

长江文化是支撑南京立都的文化根基,也是南京作为都城能够"开来"的重要动力。

·就文化来看南京的南北文化兼容特征,为其它古都所不具备。

南京介于中国南北文化相交之界,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在南京得以大范围地交会、碰撞,形成了其介于南北之间、融合了南北文化风格的城市文化风格。

·南京文化虽然以兼容并蓄著称,但是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尽管是吴头楚尾、承汉启唐,但却没有西安的汉唐文化的鲜明特色,甚至也没有苏州的吴文化、武汉的楚文化的鲜明特色。

5、昆明

<1>昆明简介

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

建设成为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一体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2>昆明城市定位

“十二五”期间,昆明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市场拓展及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空间都更加广阔。

在此背景下,昆明也有了新的定位,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必须加快建成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必须加快壮大都市经济,突破县域经济,繁荣乡镇经2014年的昆明将是一个实力之城、魅力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

<3>昆明城市发展方向

就昆明自身条件而言,昆明拥有丰富的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昆明太阳日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独特的区位有发展“阳光经济”的优势;四季如春,工业尚不算发达,空气还没有受到污染,发展“生物质能经济”、“低碳农业经济”应是不二选择。

另外,昆明作为云南的中心城市,不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可以借助云南特色的自然风景、民族风情资源,优越的动植物资源。

这些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优势。

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增长极也将向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转变,在这些方面,昆明也拥有优势条件。

6、南昌

<1>南昌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承东启西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特色魅力的旅游集散中心,走向国际的现代花园城市。

“十一五”规划:

初步建成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职教中心,基本建成现代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

<2>南昌城市化发展方向

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城乡居民低碳化生活和城市低碳化运营管理。

为打造低碳经济,南昌规划了三大重点区域:

把红谷滩和扬子洲打造成生态居住和服务业中心区,把高新开发区打造成生态高科技园区,把湾里区打造成生态园林区。

结合其他如象湖新城、青云谱区等大区的生态建设,将南昌建设成为倡导低碳生活的绿色南昌

<3>南昌城市化发展主要思想

做强做大中心城,适度拓展中心城佣地,发挥次中心城镇各自特色职能,促进小城镇发挥。

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次中心城为主体,重点建制镇为基础,并辐射到广大农村居民点的多层次、网络状的城镇体系。

<4>南昌城市低碳发展的具体模式

城市既然要低碳化,要生态化,有下面几种产业符合南昌的发展方向:

·2009年南昌被国家列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城市,全国是13个城市,南昌叫做“十城千车”。

·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示范城市。

对LED进行一个改革,全国21个城市,南昌是其一。

·太阳能光伏产业。

·服务外包产业,全国20个城市,南昌榜上有名。

·南昌国家航空产业基地。

这也预示着这几个产业将是南昌以后产业发展的方向。

7、合肥

<1>合肥简介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型城市,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合肥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有2000多年的文明传承,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闻名海内外。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正在形成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创新文化为特色、以都市文化为主体的新型文化形态。

<2>合肥城市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文化经济意识不强;文化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城市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城市总体文化形象比较模糊,文化发展水平与省会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

·文化资源条块分割,行业壁垒和地区垄断严重,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产业结构不完善;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基层文化建设亟需加强;推进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文化人才流失严重,拔尖人才相对匮乏,文化发展后劲不足。

<3>合肥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国家、省为合肥城市文化快速发展制定了目标,提供了政策保障;

·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建设及学习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工业立市和文化强市战略的提出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市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雄厚的科教实力,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的成功申办,为全面提升合肥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建了新的平台。

<4>合肥城市文化建设

合肥围绕“两个率先”、“三大推进”、构建“省会经济圈”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培育合肥精神,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充分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实现社会文明和谐。

到2015年,把合肥建成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生态良好、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高度融汇、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8、长沙

<1>长沙城市定位

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沙“十一五”规划提出:

把长沙建设为繁荣发达、文明和谐、适宜人居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2>长沙城市建设目标目标

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率先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基本建成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国际上具有一定声誉的现代化生态型区域性中心城市。

“优一强二提三”,逐步形成二产业优势明显、三产业繁荣发达、一产业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格局。

积极发展现代优质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3>长沙城市文化发展方向

·加强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的保护利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品牌。

·积极发掘利用。

将合理利用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与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城市影响、提高城市声誉有机结合起来,对马王堆古汉墓、贾谊故居、岳麓书院以及橘子洲、爱晚亭等重点文物景点,要加大宣传和开发经营力度,以此打造具有鲜明特色个性的长沙名片。

·促进有机结合。

在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进程中,将加强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和历史文明特色街巷建设与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加强城市特色标志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大力提升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长沙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4>长沙总体发展态势

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实施生态市规划,加快建设环城内圈和绕城外圈林带,全面建设城内和城市周边江河风光带,新建一批森林公园、生态主题公园和成片绿地,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江河源头、各类植被、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深入实施重点流域、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放射性污染控制和工业污染防治。

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9、贵阳

<1>贵阳简介

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全国重要的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

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2>贵阳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贵阳市基本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贵阳城市形象建设

·加强环城林带、“两湖一库”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合理利用公园、河湖、山体等城市生态资源,开展城市综合环境治理,建设生态贵阳。

·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民生行动计划,培育“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建设和谐贵阳。

·依托城市生态特色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和避暑胜地,建设宜游贵阳。

·统筹中心城市与外围市县发展,统筹城市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统筹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建设宜居贵阳。

·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及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形成并完善多元化投资、鼓励创业、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宜业贵阳。

<4>贵阳经济发展策略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形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机制管理创新,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拉动、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

<5>贵阳社会发展策略

·按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目标基本实现。

·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阳明文化研究,打造城市知名文化品牌。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加快建设信息化城市。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西部地区发达城市的水平。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三、武汉城市形象分析

1、武汉形象资源分析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和中心城市,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和城市文化特色。

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

<1>地理与自然资源

中国黄金水道——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于武汉,形成武汉三镇鼎立格局。

水运便捷,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境内湖泊众多,被誉为“百湖之城”。

东湖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风景优美,生态完善。

城市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首位。

水是武汉市最突出的自然属性,是武汉城市形象的主要资源之一。

随着全国铁路纵贯线的建设,武汉四通八达的水运优势下滑,城市形象与水结合的着陆点应在城市旅游与市民生活文化上做文章。

<2>历史文化资源

武汉有着35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悠久,人文内涵深厚。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与李白、崔颢等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歌咏诗篇最为世人所熟知,成为武汉最具资历的城市人文资源名片。

由于宣传不佳,其故事载体建筑——古琴台与黄鹤楼显得过于冷清与单薄,从而不能与这两大古代历史资源相映成辉。

作为辛亥革命首义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武昌起义的相关遗址是武汉重要的人文形象资源。

武汉政府对首义园区进行资源重新整合,建设首义文化公园,弘扬首义精神,打造出了生态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红色旅游区。

<3>现代科技、科教资源

武汉高校众多,其质量、数量与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

武汉光谷与东湖、沌口等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武汉科技力量的支柱。

随着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确立,科技与高教相辅相成,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力量。

城市发展因科技与高教资源的注入更具潜力。

<4>新增形象资源

武汉江滩“让地形洪”工程的实施,使江滩成为武汉自然资源的延伸,循江自然环境的大型江景平台为市民提供了绝佳的休闲去处,是武汉的新形象资源符号。

  2、武汉城市形象分析

<1>武汉城市形象发展状况

武汉城市形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长久以来武汉注重于城市的全面扩张与经济建设,把城市形象建设放在了次要位置。

武汉也曾提出过一些空洞且不符合实际的城市形象口号与宣传,如山水园林城市、国际性大都市和“白云黄鹤的故乡”等,因受众得不到直观的城市映像,缺少独特性而不了了之。

直到2010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正式把武汉城市发展定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中心城市、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武汉才开始了符合实际的城市形象建设。

<2>武汉城市形象

首义之都与中国中部地区教育大市和经济龙头是武汉市对武汉城市形象的解读。

近代史上,武汉叱咤风云,丰满了城市历史内涵的羽翼;武汉高校数量全国排名第三,211高校数量全国排名第四,科研质量不言而喻;中部中心城市的确立为武汉经济的腾飞提供有力支持。

<3>受众对武汉城市形象的认知度

长期以来,受众对武汉城市的市民文化形象意见颇深,在全国城市性格总结中一度被评为“最具小市民气息的城市”。

武汉倚大江大湖而形成的市井文化和码头文化被大多数受众所误解为城市精神文明的欠缺,使得武汉城市形象在与全国众多一二线城市的比较中相形见绌。

以往武汉市对城市形象建设与宣传不加重视,如今整体的城市形象建设初成体系,受众对武汉城市形象的认知正朝着新的方向转变。

3、武汉城市形象定位分析

<1>武汉城市形象的预期定位

2010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发展定位为: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中心城市、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市希望借由首义文化旅游区打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