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861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五 人 和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五人和Word版含答案

五人__和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夫环而攻之(fú)   2.商贾(ɡǔ)

3.一朝之患(zhāo)4.惛(hūn)

5.罔民(wǎnɡ)

二、通假字

1.攻亲戚之所畔通叛,背叛

2.其横逆由是也同犹,还是

3.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同无,没有

4.刑于寡妻通型,楷模,这里指做榜样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途,道路

6.则盍反其本矣通返,返回,回归

7.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

三、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能够凭借    今义:

能够

2.亲戚畔之

古义:

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爱人者,人恒爱之

古义:

关爱别人

今义: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古义:

比这今义:

表示一事紧接前一事

5.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

这样之后

今义:

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6.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古义:

……的原因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

“以之及”的省略,把它推广到

今义:

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8.刑于寡妻,至于弟兄

古义:

推广到今义:

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9.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

接着就今义:

表目的,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一词多义

1.如

2.治

3.以

4.至

5.刑

6.于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事:

侍奉

2.树之以桑树:

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称王

5.礼人不答礼:

用礼对待

6.刑于寡妻刑:

做榜样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限制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威慑

9.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刑:

惩罚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

老人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

孩子

(3)然后驱而之善善:

善道

2.形容词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

尊重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

爱护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使……坚固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舜,人也;我,亦人也(“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凶年免于死亡(“于”表被动)

(三)状语后置句

1.树之以桑(“以桑”作状语,后置)

2.天下可运于掌(“于掌”作状语,后置)

3.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

(四)宾语前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作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

(2)

(3)

(4)

后两个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以及:

“以之及”的省略;以,介词,把;之,代对老人敬重的态度;及,涉及,推及,推广到。

幼:

第一个是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后两个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孩。

天下可运于掌:

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寡:

国君的谦称。

于:

第一个为介词

“给”,第二个为介词“到”,第三个为介词“把”。

以:

介词“用”。

事:

侍奉,赡养。

俯:

向下。

畜(xù):

供养,养活。

乐岁:

好年成,

丰年。

凶年:

荒年,坏年成。

驱:

驱使,督促。

之:

动词,到……

1.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评析] 关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关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

孟子强调,统治者要秉仁心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

做到这些,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

而就社会成员个体而言,也应互敬互爱。

如果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百姓与百姓之间相互爱护(以仁存心),相互敬重(以礼存心),一定会达到“人和”的局面。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评析] 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

孟子认为,所谓的“爱民”,并不是在“我”的地域内的人民“我”才爱护,不在“我”的地域内的人民“我”就不爱护,“爱民”是不分疆界的,就像强固国家不能靠山川的险峻,威震天下不能靠兵器的坚利一样。

只有得到人民的爱戴,尤其是域外人民的爱戴,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关系,国家方能稳固。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评析] 这是孟子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主张。

他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认为在战争中有利的天气、时令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这就强调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心。

孟子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激励着一切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问题1] 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来劝导统治者,如对于齐宣王自称“好乐”,他马上加以肯定,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

[明确] 孟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其实是继承发展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思想。

齐宣王跟他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他说: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齐宣王跟他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他说: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这两个“与百姓同之”,意思不是说百姓好什么王自己就好什么,或者王自己好什么就让百姓好什么,而是说在王自己的“好”的基础上体会到百姓的“好”,并且成全百姓的“好”。

此外,齐宣王说自己好乐,他就引导齐宣王“与百姓同乐”,等等。

孔子说过: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意思就是说,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

孟子推己及人的劝导方式也是“近取譬”,能够给人合情合理的感觉,易于打动人心。

[问题2] 孟子在本文中提到的施政纲领有哪些?

[明确] 孟子一整套的施政纲领要点有二:

一是“制民之产”,即规定百姓的产业;二是“谨庠序之教”。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在孟子看来,除士之外,一般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也就无法讲求仁义,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已经初步接触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种进步的结论。

[问题3] 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明确] 孟子是很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地进行说理的。

孟子首先告诉齐宣王要有仁爱之心,并学会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然后又用一连串的排比句从正面为宣王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以后的美好图景,打动了齐宣王的好大喜功之心,宣王说了一番诚恳请教的话,表示愿意试行“王道”。

最后,孟子完全取得胜利,向宣王阐述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说得宣王心服口服。

[问题4] 本文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明确] 孟子的论辩多采用对比手法。

第一章在论证时用事实论证(以作战为例)和道理论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比,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一组对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再进一步展开论述,仍然用对比——“寡助之至”和“多助之至”,这样,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

第二章以“君子”和“常人”对比,突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第四章则以描绘的理想社会和齐宣王现在的所作所为作对比,何去何从,观点鲜明,齐宣王自然也易于接受。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D.

解析:

A项,如果;他。

B项,表修饰;表因果。

C项,被;在。

D项,均为介词,拿,用。

答案:

D

2.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B.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解析:

A项,亡—无;B项,由—犹;D项,畔—叛。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解析:

A.古义:

包括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B.古义:

“以之及”的省略,把它推广到。

今义:

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C.古义:

比这。

今义:

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由前一事引起。

答案:

D

4.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解析:

A.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第二、第三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B.“刑”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C.“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答案:

D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郭,内城和外城,泛指城或城市。

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

B.兵革,兵器和甲胄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

兵,戈、矛、弓、箭等武器;革,皮革,指甲胄。

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有海,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称天下为四海。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解析: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包围)

B.委而去之(放弃)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守)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

解析:

C项中“固”意为“使……坚固”。

答案:

C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句中“而”连词,表修饰。

②句中“而”连词,表递进。

③句中“以”介词,用。

④句中“以”介词,用。

答案:

D

8.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舜,人也

D.则君子必自反也

解析:

A、B、C都是判断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9.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这样就高度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孟子从实际战争结果和政治道理两方面来论证观点,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C.孟子的论辩采用对比手法,以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进行对比,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论证很有说服力。

D.孟子认为:

只要天下人都顺从了,再去攻打那些不顺从的,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解析:

孟子的观点是得道(施行仁政),就会无敌于天下。

答案:

D

10.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本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