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7852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docx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

——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第八期

  主讲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张志和 主持人:

肇庆市宣传部副部长 刘圣清

  时间:

2007年10月25日 地点:

肇庆市肇庆学院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正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欢庆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掀起学习十七大精神高潮之际,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主办,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社科联承办,肇庆学院和肇庆市广播电视台协办的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第八期讲座于今天下午在肇庆学院隆重举行。

  参加今天下午讲座的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志和博士;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蒲弥同志;肇庆学院院长和飞博士。

在座的还有肇庆市社科联主席王中生同志;肇庆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陈恕平同志。

还有我们肇庆市直单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宣传文化系统科以上干部,有市委党校、肇庆学院、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肇庆科技技术学院的师生,还有工商企业界人士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共约四百人。

对此我首先代表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社科联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今天有幸请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志和博士来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三国演义》和管理文化”。

今天大概有五项议程:

一是请肇庆学院院长和飞同志致辞;二是请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蒲弥同志讲话;三是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志和博士给我们演讲;四是现场解答有关的学术问题;五是肇庆学院给张志和博士颁发客座教授的证书。

整个讲座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左右。

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一项,请肇庆学院院长和飞同志致辞,大家欢迎。

  【和飞】尊敬的张志和教授,尊敬的李蒲弥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在这个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我们学校有幸协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岭南大讲坛第八期巡回论坛,作为肇庆学院的校长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我感到十分的高兴。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张志和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面对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为我们提供的这样一场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和谐文化的高品位公益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

  肇庆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地方本科院校,2000年升本以来,我们一直秉承着“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办学理念,在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申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旨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精神,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更加雄厚的综合素质基础。

而经常举办高层次的学术讲座正是创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不可或缺的举措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近几年科技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已经进行了四百多期,今天晚上是405期了。

今天晚上还有来自贵州大学文化院副院长讲座。

数次承办星湖大论坛,举办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系列讲座60几场,受邀前来的专家学者学贯中西、纵横捭阖,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们更加深刻领略了大师的魅力和学术的魅力。

  今天国家行政学院张志和教授将为我们进行题为“《三国演义》和管理文化”的学术演讲,张博士授业于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大家可能一进我们学院校门就会看到一座牌坊,那个牌坊的四个字就是启功先生1999年下半年在肇庆学院亲手题的。

当时刚好肇庆学院要升本,市委市政府和当时的西江大学,张教授,我们是用不太大的代价,就是一块比较好的端砚,就请到了启功老先生的这个墨迹。

张教授对传统文化、书法艺术造诣颇深,而且多有著书,启功先生曾盛赞他的书法“楷法遒劲、精神涣然、殊为难能”,视其为“不佞益者之友”。

  鉴于张志和教授在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学界的广泛影响,我们学校经研究,决定聘请张志和为我们学校的客座教授,张教授也欣然同意。

我们聘请张教授的目的就在于,我们希望张教授不仅是这次,以后希望每年在我们这个地方,天高气爽,特别是十月份、十一月份,来我们这里做一次演讲,给我们做一些学术活动,以便使我们的学生一代一代的受益。

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志和教授。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请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蒲弥同志为我们讲话。

  【李蒲弥】尊敬的志和教授,各位嘉宾、朋友们,下午好!

  在中共十七大刚刚闭幕之际,我们在广东省美丽的城市肇庆,而且在肇庆学院举办这一期的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

  岭南大讲坛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一个高品位的、公益性的论坛,其宗旨是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社科知识、提升社会理性,岭南大讲坛我们目前已经开设了几个系列,今天上午我向张教授,以及市里的同志介绍了,我把它简称为三个“48”。

第一个48,我们逢周六上午在广州举办一场公众论坛,这一个品牌,公众论坛我们一年大概要举办48场。

另外逢周六在广州举办艺术论坛,这个品牌我们一年也是要举办48场。

第三个48,是由四个系列形式的。

一个是我们岭南大讲坛的学术论坛,每个月举办一期,一年是12期。

主要是邀请北京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或者高层领导,邀请他们到广东演讲。

第二是巡回讲坛,一年也是12期。

我们还有岭南学术论坛,一年也是12期,准备接下来开办企业论坛,一年也要举办12期。

这样就又形成了一个48,也就是说岭南大讲坛这个品牌,在广东我们一年三个48,差不多接近160场,一年365天,我们两三天就要举办一个论坛。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第八期,很荣幸邀请到了国家行政学院张志和教授给我们演讲。

他演讲的题目是“《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

  张教授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当代著名学者、书法艺术大师启功先生攻读古典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国家行政学院历史文化专业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张志和教授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研究,已出版《世界上下五千年》、《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等学术著作1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书法艺术上,张教授擅长楷书及行草,经国家教育部审定,由张志和教授独立编写的毛笔字《写字》教材(共10册)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系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连续出版。

另出版书法作品专集《当代名家书画唐诗三百首》、《毛泽东诗词碑拓本字帖》、《楷书千字文》等10余种。

书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等收藏并被神州六号宇宙飞船搭载上太空,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张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主要承担地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历史文化课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近年来应国家机关、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邀请,经常在相关部委和地方讲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西方文化比较》、《哲学精粹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等课题,受到广泛好评。

  我相信今天下午张教授的报告一定非常的精彩,最后我代表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张志和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一期巡回论坛能顺利开讲,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社科联、肇庆市广播电视台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各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以及今天下午来参与听演讲的各位嘉宾朋友的热情参与,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李蒲弥书记把举办岭南大讲坛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张志和教授的成就给我们做了介绍。

这一次能够把报告会放到肇庆举办,是落实十七大精神、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举措和具体行动,我在这里代表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对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下面我们就请张志和教授为我们做精彩演讲。

欢迎。

  【张志和】大家好,非常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肇庆市委市政府以及肇庆学院的领导给我提供这么一个演讲的机会。

刚才刘部长和李书记的介绍,还有和院长介绍的过了。

广东天还很热,我可能要出汗。

说了这么多,到肇庆学院,我没有想到这个讲坛设在肇庆学院,但是进大门的时候非常的高兴,抬头就先看到我老师的字,启功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书法家,其实他真正的职业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终身教授,而这个字呢,是他在89岁的时候题给我们学院的,非常之难能可贵。

  我师从启功先生的,书法是什么样子呢?

我带了两本书,稍微给大家看一下,这是我写的楷书字帖,1999年出版的。

楷书我们知道是比较难写的,我个人学习书法大概有十几年了。

今年出了一本小书,叫《启功谈艺录》,什么意思呢?

这一本书全部的内容是启功先生从我入他的门,到他去世前的13年之间,先生给我讲书法的我的笔记。

所以四月份出版之后,到了七月份第一版已经全部卖完了,很荣幸的是第二版正在印刷。

这个书很荣幸在今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有一个报道,全国上半年出了十万册书,其中有十本报刊媒体向读者推荐的好书,这一本是第八本,我很惭愧它不是第一本。

  真正喜欢书法的朋友,因为时间很短暂,我也不可能在这里写很多的字,大家可以上网直接搜我的名字,或者加“书法”两个字,就可以看到我写的一些字,没有别的目的,只希望各位能够指教。

非常感谢肇庆市的领导干部以及企业界的朋友,还有肇庆学院的老师、学生们,今天一起来听这个课,感谢你们。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这是一个小的课题,我明天在大学生城讲一个大题目,“中西方文化比较”,但是今天这个题目,因为是社科联领导定下来让我这么讲,说今天有企业界和管理界的朋友们来听课,也与文学有关,所以我们不妨就这个问题互相探讨一下。

关于《三国演义》,这是一部我国古代不朽的名著,中文系的同学都知道,这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我讲这个题目,也就是说我对它稍微有一点研究,2002年时我在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2000年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部我个人整理的《明代孤本三国演义》,所以对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熟悉。

但是这个题目是比较难讲的,我先要讲这么一个问题。

关于三国演义,易中天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已经讲过了,并且是非常叫好,但是有一些问题他没有讲,因为他的对象是公众,妇孺皆知,都能听得懂,我们今天稍微学术化一点。

  《三国演义》是五百年间说书艺人的集体创作,并非罗贯中所著

  我先问第一个问题,《三国演义》是谁写的?

大家一定说是罗贯中。

那么我告诉你,不是!

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告诉你不是,的确不是罗贯中写的,这是一个学术上、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

我个人的博士论文就做的这个题目,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情况。

  《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它就是一个不朽的名著。

什么叫不朽呢?

每一代中国人都要读的,不论中国历史有多长,它会永远流传下去,这就叫不朽。

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现之前,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写出别的长篇小说来。

那么罗贯中他没有任何的长篇小说可以借鉴,又没有成熟的小说理论,他凭何一下子就写出这么一部不朽的名著呢?

是不是有一点奇怪?

  第二,我们知道罗贯中这个人,他是元末明初人,而《三国演义》第一个版本,文学史上写是在明朝的嘉庆年间出现的,也就是1520年前后。

从罗贯中出生,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到《三国演义》的第一个版本出现,中间有大约二百年的时间。

为什么在这两百年之间没有任何人知道《三国演义》这部书存在,二百年之后别人说这部书是他写的,这件事情在文学史上叫“二百年的空白”,空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第三,罗贯中何许人也?

我们现在查遍文学史上所有的资料,只找到了56个字,在一本叫做《录鬼薄续编》的书上,什么叫《录鬼薄》呢?

人死了把他记一个流水帐,这本书是仿造元朝另外一个作家写的一本书,叫《录鬼薄》,这个人叫钟嗣成,他写的。

内容都写什么呢?

元朝那些戏剧专家的小传记。

在这本书中记载了罗贯中是太原人,能够写乐府隐语,隐语就是歇后语。

曾经写过三本戏,其中有一本是大家都知道的,《宋太祖千里送京娘》,是一个单折杂剧,另外的两本也是这样的单折杂剧。

也就是说,写这个传记的人跟罗贯中有交往,但是根本就没有提到罗贯中写过一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这些都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所存在的疑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要回答《三国演义》究竟是谁创作的,我可以先把结论告诉大家,《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写的,是五百年间说书艺人的集体创作,没有这么多的说书艺人的智慧,绝不可能产生一部这样世界级不朽的名著。

这五百年从什么时候算起呢?

从宋朝开国到明朝中年,也就是公元960年一直到1520年前后,这中间的五百年时间。

  为什么这么讲呢?

这要讲到中国艺术的发展,从唐朝到宋朝,我们的首都从长安搬到了现在的河南开封东京汴梁,在这个过程中,京城的生活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什么转变呢?

告诉各位,我们唐朝的京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城,只能叫做城,不能叫做市,也就是说京城是皇帝、大臣办公的地方,以及为皇帝、大臣服务的这些机构,不允许有闲杂人存在。

所有长安城里有很多坊,它里面是一个一个小区域,都是封闭的,没有闲杂人。

但是到了宋朝,东京开封是开放式的城市,除了皇帝、大臣在这里办公之外,允许市民老百姓在城里生活,也就是说你既不做官,也不搞行政,你在这里经商、做买卖,或者当一个无业游民都是可以的。

所以唐朝的长安只是一个城,宋朝的东京汴梁是城和市的结合。

在长安城里有没有市呢?

有,就是木兰辞写的,东市买鞍马、西市买什么,它有两个固定的区域、两个固定的小集市,我们今天说买东西就是从这儿来的。

  到了宋朝之后,我们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城里只要有空闲的地方都可以做生意、市民也可以居住,在东京汴梁就产生了一个市民阶层的存在,后来的杭州也是这样的。

有了这个市民阶层,才有文艺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在白天工作、经商之余,晚上干什么呢?

今天我们去看电影、唱卡拉OK,或者别的娱乐活动,古代没有这些,怎么办呢?

就去听说书艺人说书,或者看杂耍杂技之类的,这就是当时人的娱乐生活。

那么在这些说书艺人中间专有一类人讲三国故事。

历史上有记载,有一个人姓霍的,叫“霍四究说三分”。

同时有人在那里讲爱情故事叫“烟粉”,讲打仗的故事叫“铁骑儿”,讲妖怪的故事叫“灵怪”,就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出现。

从北宋开始一直到南宋,再经过元朝,再到明朝,很多的说书艺人,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田良元、袁阔成、单田芳这样的说书艺人,师徒相传,一辈一辈在这里说三国故事。

他一边讲一边要修改、加工,目的是为了吸引住听众,把他们的智慧融入到这些历史事件中。

  一直到明朝中叶,这一部大书,也就是讲这一套完整的故事才丰满起来。

那么这个故事在书场上赢得了听众之后,有人就觉得既然书场上有这么多的听众,我们可以不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做成一本书,这样这个商品也可以卖钱。

于是就有有心人每天跟着说书艺人去听故事,听完之后回家把它记下来,从头到尾记完了,再根据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三国历史,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里面相关的三国故事,把它给整理一遍,比如说人名、地名,要校正的跟历史上能够对得起来,这样加工之后开始出成小说。

  这一部书最早的出版是在福建省武夷山的建阳县,这里有一个民间的书坊,把它出版出来。

出版之后,因为销路比较好,就不停地有人继续出版它、修改加工它,一直到清朝的毛宗冈父子整理的《三国演义》出版之后,《三国演义》才最后定型,是这样的一部书。

  这些事情从学术的角度怎么讲呢?

一定要把明清时期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今天所能够查证的进行考证,一本一本拿出来看。

我在这中间查到了17个版本,查到了大量的目录。

最后我们找到了大量的证据,它是在明朝的南方人记录下来的一本书,不是罗贯中写的。

为什么说是南方人写的呢?

刚才这里有一位姓黄的同志,我们广东人会叫他“小王”,不叫他“小黄”,用普通话王、黄是分的很清楚的,但是地方话,过了长江王、黄不分了,是不是这样?

《三国演义》里秦始皇这个名字就出现过一次,但是在这一部书中被写成了“秦始王”,国王的“王”,是不是一个笑话啊?

实际上就是因为南方人听这个字音,王、黄不分所造成的。

  蜀国有一个大臣叫黄坚,在这本书中被写成了王坚。

我这一篇文章考证之后,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光明日报的总编说,他找到的证据你无法反驳,所以我们说这个书,是由说书艺人讲出来的,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人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现在我们调查版本的结果是什么呢?

最早出版的三个版本上没有作者的名字,到第四个版本的时候才有了罗贯中三个字。

  为什么是这样呢?

我们大家今天有一个错觉,就是觉得当一个小说作家很光耀,实际上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人愿意当小说作家的,因为小说作家和说书艺人、乞丐是一个等级的人。

年纪大一点的同志都知道,在文革以前民间在大树底下说书的人,头天说书第二天提着一个布袋到每家去收粮食,就是形同乞丐的人。

而古代的文人,读圣贤书唯一的目的是将来要做官,谁愿意当小说作家呢?

所以这部大书最初形成,前三个版本都没有作者的名字。

到了第四个版本,实在说不过去了,这么一部好书没有一个作者,怎么卖钱呢?

但是当下的人都不愿意当它的作者,从前朝拉来一个二百年前的人,把他的名字贴在这里。

罗贯中很幸运,今天被我们称为伟大的作家,当时他是不幸的,他被当成乞丐来看待。

  这个大道理我们今天是要这么来理解,但是作为一部艺术性的创作,这也是集中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特质的一部大书。

在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基本上都是说书艺人说出来的,所以它是经典。

那么小说史的发展,我简单讲,最初形成的名著就是因为集中了说书艺人的智慧才成为名著,然后中国小说进入一个低潮,就是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写的都很烂,那些书才是真正文人的早期创作。

然后又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文人借鉴这些名著和才子佳人小说,最后出了真正文人创作的经典,第二个高潮出来的《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然后又有大部分人模仿《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写了很多东西,质量又上不去。

所以中国小说史的发展,是这样,起点很高然后落下去,再形成高潮,再下来,是这样一个过程。

这是我个人对于小说史的一个认识,这些是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思考。

  刘备的用人之道

  下面我们归入正题,说《三国演义》与管理。

《三国演义》它其中的管理问题,我们就是要顾及到《三国演义》里它的三个政治集团主要领导人他们的作为与事业成败的关系。

过去我们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读这部书也误解了这部书,因为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歌颂的是刘、关、张这些人,可是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的这三个政治集团,刘、关、张是最不成功的一个政治集团,他们所得到的地盘最小、存在的时间最短,有什么好歌颂的呢?

但是往往被我们用天命论来解决,时运不济才造成了他们的事业不能成功,其实不是这样的。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一定与他的所作所为有关系,所以今天我们要讲这个事情,就是要从这个方面做一些科学的分析。

很多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管理学的经典大书,究竟怎么来借鉴它,我们今天要谈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先谈刘备的用人之道。

在《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为什么被歌颂呢?

实际上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刘、关、张这些人,他反映了老百姓的一个思想愿望,因为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农业社会里,只有读书人有一条路,就是走科举之路成为国家的管理者,成为达官贵人,享荣华富贵。

对于农民和市民来说,他们是草根,他们是非常无助的人。

怎么才能使自己有力量呢?

中国古代人很早就找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拜结义弟兄,而刘、关、张就是通过结义这种方式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这三个人的出身,刘备和张飞是一个地方的人,就是现在北京城旁边的涿州。

刘备当时被称之为“织席贩屨之徒”,也就是一个编席子、卖草鞋的人。

张飞是一个杀猪的。

关羽是山西人,一个杀人的在逃犯,从山西跑到了河北,正当天下大乱的时候,也就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间要大乱的时候,这三个人走到了一块,在张飞家的后院桃园里结拜成了弟兄,然后干成了这么一份事业。

而在这个过程中,刘备相对于一般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他是比较成功的,因此人们非常向往,常常歌颂到他。

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刘备的成功之道

  从一个普通的社会底层的人,能够最后自己当了一个蜀国的皇帝,不能不说他也有他的成功之道。

我们先说刘备的成功之道。

  最大的成功之道就是桃园结义。

桃园结义让他们有了这样一个行动纲领和远大目标,我们看《三国演义》都知道,刘、关、张在桃园结义的时候是这么讲的,我们三个虽然不是一个姓氏,但是从今结拜以后,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违此心天人共辱,发了一个狠誓。

然后又说了两句很好听的话,我估计是后人加上去的,“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也就是他们希望能为国家出力这么一个理想。

这种结义的方式,使他们三个人从此以后几乎变成了一个人,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的核心凝聚力。

这是刘备最大的一个成功之处。

  第二个成功之道是待人以诚、重视情谊。

现在讲就是讲诚信、讲诚意。

这一条非常重要,它是增强内部凝聚力、增强内部团结,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法宝。

我们知道在他们三个结义之后,整个一个前进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事情。

比如说有一次张飞因为酗酒让对方敌人把刘备的两个妻子都给虏走了,但是刘备在这个时候根本不责备张飞,而是劝他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不可塑”,这么来劝慰朋友。

后来我们看到在很多时候,他这个人,这是他非常大的一个优点,他能够吸引到像赵云这样的人,因为赵云本来是河北的一个军阀,叫公孙瓒的部下,他就是因为刘备有这样的品质,一定要跟着刘备走,后来在古城会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刘备,一辈子为刘备效忠,所以吸引人才。

一个人讲情谊、讲诚信,这是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三个成功之道是以退为进,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赢得人心。

看《三国演义》我们知道陶谦是徐州太守,但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他的部下犯了一个错误,有一次把曹操的父亲曹嵩错杀掉了,所以曹操要为父亲报仇,要血洗徐州。

但是陶谦这时已是老迈无力,眼看徐州不保的时候,他几个儿子又非常平庸,怎么保徐州城呢?

这个时候他看重了刘备,希望刘备来接替他的职务,但是刘备没有出身,一般人是不符合的,怎么办呢?

吕布也想争这个位置,在这个时候刘备就三让徐州,不接这个位置。

他因为不接,倒赢得了人心,得到了这个位置,这个事情《道德经》上讲的很明白,所有的东西都要以退为进,凡事不可直取,如果一定要直接拿来反倒拿不来,这是管理学上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

这件事情我们不再具体讲了,因为今天下午的时间太少了。

  第四个成功之道是礼贤下士。

刘备这个人礼贤下士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主要有两个表现,实际上我们看他这个人,是不是人才的一个人,所以在前期他一直像丧家狗一样到处奔波没有自己的地盘,就是因为没有人才,只有关、张为他打仗,没有谋士、没有幕僚,当时只有一个孙乾、一个糜芳这么两个书生,所以不行。

后来到了他跃马檀溪,走到水镜先生那个地方,水镜先生才告诉他,你现在之所以站不住脚步,是因为你缺乏人才。

他还在狡辩,他说我有人才啊,武有关张、文有孙乾糜芳,我怎么没有人才呢?

水镜先生就笑了,孙乾、糜芳根本算不上人才,单能记帐而已。

然后给他推荐,天下有两个人,得其一便可以安天下,这也就是伏龙凤雏。

我们后来知道所谓伏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

  但是这个时候刘备根本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再问,水镜先生一笑不告诉他,他就出来开始找。

偶然碰见了徐庶,就把徐庶当做伏龙凤雏来对待,而徐庶还是有一些本事的,也替他打了几个好仗,然后被曹操骗走了。

但是在书中写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情景,就是刘备在送徐庶去许昌的时候,送一程又送一程,依依不舍,为什么这样呢?

他觉得这是一个人才,但是徐庶因为他的母亲被曹操扣在曹营里不能不离开,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送到一个山头上,徐庶说你不要再送了,打马回鞭一路往许昌而去,这时候在刘备的眼前有一片树林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命令士兵把这片树全部砍掉,我一定要目送徐庶走到看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