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087110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126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

《《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管理学》课件PPT课件.pptx

1目录绪论土地管理学与土地管理教育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土地政策土地权籍管理土地规划管理耕地保护管理土地征收与储备管理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市场管理2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一、土地的涵义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

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4一、土地的涵义自然的产物,在人类利用中产生经济结果既是资源,又是资产;虽以实物形态存在,又依赖于产权与土壤、国土和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省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只是土地表层的附属物,可以搬动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5一、土地的涵义与土壤、国土和土地资源的区别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就国土资源而言,它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6一、土地的涵义土地管理中准确界定土地概念的重要性土地概念的空间范围。

土地的四至范围和上下空间土地概念的产权界定。

产权类型、归属、期限等土地概念的时间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土地资源条件、产权、利用状况都会变化土地概念的利用属性。

用途管制制度、征地、建设用地供应管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是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不动产。

土地作为不动产,是土地实体与权利的有机结合,它既包括有形的土地实体,又包括寓于土地实体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由此形成的产权(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出租权、抵押权等)。

因此,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

7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8二、土地的两重性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资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的耕作、对土壤地力的培育,都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交通用地、城市建设用的建筑场地等,都是以劳动资料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既反映生产力,又体现生产关系;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形式、生产者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等。

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属性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益;社会经济属性是进行地权管理、调整土地关系的出发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9三、土地的功能负载功能没有土地,万物无容身之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养育功能土地具有肥力、各种营养物质,使各种生物得以生存、繁殖。

仓储功能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料、能源资源、建材资源。

提供景观的功能土地自然形成的各种景观。

悬崖幽谷、奇峰怪石、清泉溶洞储蓄和增值的功能土地的资产性。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四、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具有上述功能,因而成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生产三要素:

劳动、资本和土地正如威廉配弟所说: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10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五、土地的基本特征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1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12六、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人均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三分之一。

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山地、高原、丘陵占全国总面积的69%,平原、盆地占31%。

地区分布不平衡平原、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地、高原主要集中在西部。

难以利用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潜力不足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约占三分之一。

水土资源不平衡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为世界的四分之一;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占总水量的82.3%,但该地区耕地仅为36%。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3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人地关系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两重性,人地关系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属性加以理解。

首先,人地关系反映为人类对土地直接的利用和消费,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对粮食、蔬菜、矿产等产品以及对承载、景观、气候等服务的需求;直接的人地关系其次,由于土地稀缺性,在不同个人之间产生分配、交换等经济关系,此类关系中,看重的是将土地作为资产所产生的各类权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由人与地的利用关系所衍生出来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4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基本层次上,人地关系可称为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人口密度)人地关系的中间层次,是人口与资源(广义资源)、人口与食物关系层次上的人地关系(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人地关系的综合层次,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关系。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5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球来说,是固定不变,没有弹性。

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弹性。

总之,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6D1SE2E1D2Supplywithoutelasticityp1p2PQ0Q1NaturalSupplyp1D2E1SSupplywithelasticitypp20QE2D1Q1Q2EconomicSupply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7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人口猛增、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组合运作模式;加强制度与法制建设。

第一章绪论第三节管理与土地管理一、管理与行政管理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通常将某一社会组织、团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或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行为称之为管理。

18第一章绪论第三节管理与土地管理19一、管理与行政管理行政,左传“行其政事”、“行其政令”行政管理,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的有效管理。

主体:

国家行政机关客体:

依法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核心:

进行公共权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追求高绩效狭义的行政管理:

从三权分立角度,指除立法、司法系统外的行政系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

广义的行政管理:

从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角度,是一种与政治分离的、实现国家目的的执行活动。

第一章绪论第三节管理与土地管理二、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20第一章绪论第三节管理与土地管理21土地管理的概念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一章绪论第三节管理与土地管理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

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22第一章绪论第四节土地管理的特性与原则23土地管理的特性土地管理的自然性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延续性,适度开发,可以持续利用;反之,过度和掠夺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必须考虑土地自然属性,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的经济性一方面,土地是生产要素之一,在农业、工业及商业经营中,都最求最大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土地作为资产,所有权、使用权都体现了其资产价值。

要遵循经济规律进行管理。

土地管理的社会性土地为整个人类的资源,而土地利用过程通常是个别的经济行为第一章绪论第四节土地管理的特性与原则24土地管理的原则依法管理土地管理法(2004)统一管理节约集约效率与公平生态、社会与经济统一公众参与第一章绪论复习思考题25什么是土地?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如何实现对土地资源和资产的管理?

第二章土地管理学与土地管理教育26第一节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土地管理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剧增、耕地锐减、生态环境恶化,如何保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土地管理工作需要理论和发展对它的指导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明代的鱼鳞图册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国民党统治时期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第二章土地管理学与土地管理教育27第一节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二、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以国家对土地事务的各项行政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政府如何用最合适、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处理土地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

具体地讲,是运用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资源学、土壤学、生态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研究国家机关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手段管理国家城乡土地事务的各项活动,研究土地行政管理的规律和行政调控的方法、手段,探索并不断完善国家的土地管理体制,提出能有效地执行国家的土地法规和政策的最优方案和措施的科学。

第二章土地管理学与土地管理教育28第一节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二、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第二章土地管理学与土地管理教育29第二节土地管理教育一、土地管理教育概述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知识体系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资源科学理论30一、资源与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

土地、水、矿产、生物、气候等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经过人类多次加工形成的生产、生活资料、资本等实物和非实物资源。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人与资源的这对矛盾中,人总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资源科学理论31二、资源的特性空间上的共生性与整体性分布的地域性相对有限性与绝对无限性利用的多宜性资源系统的全球性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制度理论32一、制度的概念(康芒斯)制度是“限制、解放和扩张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即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

(诺斯)制度是一个社会里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认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制度的内涵可概括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习惯和规则。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制度理论33二、制度的功能与变迁保障功能和激励功能。

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提供保障功能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制度理论34二、制度的功能与变迁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制度变迁的方式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制度理论35三、土地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广义概念包括有关土地问题的一切制度,主要有土地所有、土地使用、土地管理及土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制度,即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制度内容。

狭义概念指约束人们土地经济关系的规则集合,是关于人们之间围绕土地所有、利用、收益而发生的生产关系制度,即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土地经济关系。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制度理论36三、土地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土地制度的功能保障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土地经济理论37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性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土地利用就是各种类型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被利用的总和。

一定经济结构必须通过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反映。

人类重要的财产之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土地财产的权属离不开法律的确认;土地作为财产,其权属是有限度的。

土地利用收益通常决定着用地配置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土地经济理论38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土地报酬变动的规律性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土地经济理论39三、土地投资理论土地投资过程的特性较多地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具有长久性和固定性具有增值性由于土地经营者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引起的土地增值由于土地周围设施的改善所引起的土地增值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所引起的土地增值由于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土地增值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0一、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

“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1一、委托代理理论主要观点认为:

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2一、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实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通过合约交给农民使用,其本质是一种委托代理性质的契约安排。

但产权的运行效率取决于契约的有效性、产权的清晰度和市场的完善程度。

为了减少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委托人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监督手段来限制代理人行为,使代理人为委托人的目标而努力。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3一、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地产权的委托代理安排具有复合委托代理的性质(如下图所示),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拥有土地的终极所有权,但由于这个所有权主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整体,他们必须利用某种产权代理机制表达他们共同的意志,行使他们共同的权利。

因此,他们将土地管理权委托集体组织行使,形成以农户为初始委托人、集体为代理人的初级委托代理关系(即所有权委托代理);集体与农户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农户行使,形成以集体为委托人、农户为代理人的次级委托代理关系(即经营权委托代理)。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4一、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5一、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有效的产权和完善的市场农地产权主体不明确现行法律规定较为含糊,导致农地产权主体具有多重性。

缺乏明确所有权主体的产权于是完全暴露在公共领域农地产权界限不明确作为代理人的集体组织,接受集体农户的委托拥有农地所有权,其土地行为理应受到委托人的监督和制约但实践中,集体组织获得了事实上的土地控制权。

这使集体组织得以将其意志凌驾于农户之上,使作为委托人的农户对代理人的监督失去正常的权利基础。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6一、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农地产权缺乏排他性周期性调整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严格的排他性,无法对特定地块的地权形成长期而又稳定的预期,其结果是弱化了农户对土地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期,减少长期投资,并助长农户对土地的掠夺性使用。

农地产权限制不当在我国农地一级市场缺乏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使农地所有权的转化只能通过国家征用的形式由集体所有转化为国家所有。

在土地非农化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代理人与借助于政治权利的寻租者相互勾结,以各种“公共利益”名义低价征地,委托人的终极所有权被架空,进一步激励代理人的败德行为。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7二、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选择问题,公共选择就是指人们通过民主决策的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把私人的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机制),是利用非市场决策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

所以说,公共选择在本质上,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过程。

广义;狭义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8二、公共选择理论我国征地制度的公共选择理论解析现行征地制度的公正性偏离。

耕地和土地危机政府滥用征地权征用补偿范围窄、补偿标准低征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农民利益诉求实现机制滞后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49二、公共选择理论我国征地制度的公共选择理论解析公正性偏离的公共选择理论解析。

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领域中的人,都是“经济人”,均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在民主政治的市场中,不同利益集团为了获得对其有利的政策而竞争,政府官员则为了提供这些政策而相互竞争。

政府失灵及其在征地过程中的体现征地过程中,表现为:

(1)政府保护公民权利的职能失灵。

在当前的征地过程中,农民是大多数群体,也是弱势群体。

从政府行政的角度讲,政府行使征地权力征用土地,应该体现两项职责要求,一是促进经济建设,二是增进公民福祉。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50二、公共选择理论我国征地制度的公共选择理论解析公正性偏离的公共选择理论解析。

政府失灵及其在征地过程中的体现征地过程中,

(2)政府职能错位,背离市场经济法则。

征地制度的实施是国家、企业、集体和农户各行为主体在相互博弈中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的过程。

管理者和所有者职能的重叠,使地方政府具有了政治利益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51二、公共选择理论我国征地制度的公共选择理论解析公正性偏离的公共选择理论解析。

政府寻租以布坎南、塔洛克为首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租金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寻租基本上是通过政治活动进行的,即寻租者从政府手中寻求某种特权,通过手中的权力来换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

政府寻租的本质是政府行政权力的不适当应用,动因是获得“非生产性收益”。

在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并非按照“公共利益”的要求作为,在“低征高卖”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

有研究表明,这一利益空间在华北地区平均达到了28倍,即使在最低的华南地区平均利润空间也达到了10.5倍。

巨大的利益成为刺激地方政府大量征地的经济诱因。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制度经济学理论52二、公共选择理论我国征地制度的公共选择理论解析公正性偏离的公共选择理论解析。

背离集体决策的规则集体决策的规则分析是公共选择学派民主理论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前提是多数决定。

评价集体决策的规则的两个标准:

提供保护的程度和决策的效率。

一致同意规则可确保实现帕累托最优,但其实施的成本过高,实行的条件过严。

过半数规则最为常用,征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牵涉四个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地方政府和土地使用者。

而现行征地制度在处理这些复杂关系和利益时,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农民的参与权和合理申诉权。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五节管理学理论(公共管理)53一、公共管理理论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治理活动,其过程需要广泛各种方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产出与品质,目标是实现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政府失灵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五节管理学理论(公共管理)54一、公共管理理论市场失灵;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理论上的假设前提条件过于苛刻,现实中是不可能全部满足的。

由于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在公共物品领域,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效率帕累托最优,出现了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公共物品、垄断、外部性、非对称信息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五节管理学理论(公共管理)55一、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政府失灵”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行为能力和其他客观因素制约,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2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效率低下,或者说成本昂贵,导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3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较高的效率,但都带来不利的事先未曾预料到的副作用;4某些外部性问题或国际性经济贸易问题,一国政府无能为力加以解决,如核利用中的污染问题,国际贸易纠纷问题等。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五节管理学理论(公共管理)56一、公共管理理论土地危机:

市场失灵、政府救济与现实选择第四章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57一、前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氏族部落:

公有共耕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土地制度乃至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氏族公社后期,工具得到改良,尤其是铜的出现。

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耕作方式开始逐步取代原有的氏族公社集体耕作方式。

公有私耕打破了原来公共开支模式,“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田分公私、计口授田第四章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58一、前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奴隶社会(夏启到西周)井田制如孟子滕文公上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

井田制的土地分封:

周王朝的分封制授土授民、田里不鬻授田的资格及数量井田制下的权利和义务第四章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一、前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奴隶社会(夏启到西周)井田制的破坏和私有制的确立国有土地制度的破坏,“公田”成为诸侯的私田随着铁制农具及牛耕技术的普及,私田大量开垦由于新开垦土地大多在山林之处,同时,也纯属私有,故不必遵从井田制的方田之法农民据有私田后,生产和居住都以私田为核心出现公田不治的现象鲁国初税亩即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面积征税59第四章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60二、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商鞅变法制辕田、开阡陌除阡陌、民得买卖推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招徕移民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第四章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61二、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汉初大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位的确立承秦制,郡县制半割据的分封制汉时期的土地兼并权贵豪强、不堪赋税、商贾汉时的土地制度改革思想限民名田王莽的“王田”,土地收归国有,统称王田,不得买卖第四章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62二、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曹魏屯田制屯田是指政府为军事目的而将军队或贫民编制起来,在国有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获物的大部分归政府所有,小部分作为耕作者的劳动报酬。

屯田制则是将屯田制度化的国有土地经营形式,是政府对国有土地的直接经营。

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屯田民反抗、官僚贵族侵占第四章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63二、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北魏均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游牧民族为增加兵源税收、与中原地主争夺劳动力露田(公有性质)、桑田(私有性质)三长制: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新租调制度改革第四章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64二、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宋朝时期土地制度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契约租佃制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降低撤佃、刬佃三级包佃制明清时期土地制度永佃制:

田底权和田面权押租制第五章土地政策65第一节政策与土地政策一、政策的概念就是支配为既定目标而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