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
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
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
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
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
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
最初印象。
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
善部,炎裔之凉墟也”。
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
“剡中
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
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
在谪居连
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
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
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
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
“某
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
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
”(《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
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
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流放:
“放”的第三笔是“丿”
B.负书担橐:
口袋。
C.荒服:
泛指边远地区
D.栖居:
“栖”读作“qī”
5.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3分)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诗经·氓》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
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
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
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
编医书,惠及百姓。
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
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
二是重教兴学。
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
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
三是关心少数民族。
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
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
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
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
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
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
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2分)
A.重教兴学B.养民安民C.江山易姓D.奖劝农桑
7.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
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6分)
【答案解析】1.B2.B3.A4.A5.C
6.C7.A
8.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
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
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
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
纪念。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必须”错误。
原文表述是“‘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
2.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依据文章提示,被称为“流寓”的情况是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
这个时候获得的称呼才符合题意。
显然,B项“东坡居士”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因得到了一片东坡上的土
地而自取的称号。
当然和“流寓”有关。
“三闾大夫”是因为屈原掌管三姓而得的称呼;“范文正公”是范仲淹的谥号;“七绝圣手”是王昌龄得到的后人的赞誉。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项“无视”的说法错误。
文中只是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
”
4.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以及字形的能力。
A
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写热恋中的女子送来自己家提亲的男子到的顿丘。
没有离
别家乡客居。
而其他选项,李煜亡国后被宋军掳至开封;杜甫则客居
夔州。
白居易被贬江州。
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江
山易姓”是流寓文士因在当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被当地人怀念的结
果,并不是他们当时的政治追求。
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材料三中涉及的三位历史人物,刘禹锡在连州,编医书、重教兴学、关心少数民族。
柳宗元在柳州,“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
”韩愈在潮州,“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
”都没有涉及到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
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从文段中筛选可知。
文段一介绍的是造成文士流寓的原因,这些人的遭遇相似,都是出于政治原因,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
文段二介绍的是这些人面对
流寓之地的生活做出的反映。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他们选择了“诗意地栖居”。
文段三,文士在被贬之地做出的政绩。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
荒者。
”正因为这些,他们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
2
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
光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
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
即位,行淫乱。
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
延年曰:
“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
”光曰:
“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不?
”延年曰:
“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
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
”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
光曰:
“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
“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今群
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今日之议,不得旋踵。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光谢曰:
“九卿责光是也。
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
”于是议者皆叩头,曰:
“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
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
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
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
王曰:
“何为?
”大将军跪曰:
“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
”王曰:
“徐
之,何乃惊人如是!
”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
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
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
光敕左右:
“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
”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
“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
”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
“我安得罪而召我哉!
”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陈列殿下。
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
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
皇太后诏曰:
“可。
”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
“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
”光曰:
“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
”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
王西面拜,曰:
“愚戆不任汉事。
”起就乘舆副车。
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
“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
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
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
”光涕泣而去。
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
(取材于《汉书·霍光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忧懑忧懑:
担忧,气忿
B.今日之议,不得旋踵旋踵:
转向,告密
C.天下匈匈不安匈匈:
动乱,纷扰
D.臣等驽怯驽怯:
无能,怯弱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更选贤而立之
光涕泣而去
B.先帝属将军以幼孤作《师说》以贻之
C.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
D.徐之,何乃惊人如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祭祀不
断啊
B.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
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
C.王西面拜,曰:
“愚戆不任汉事。
”
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
“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
”
D.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
昌邑群臣坐等灭亡,滥用教导百姓的职权,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①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②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
13.文中两次出现“光谢曰”,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霍光“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分)
14.《汉书》中说霍光“沉静详审”,请联系全文,概括霍光为废黜昌邑王做了哪些审慎周密的安排?
(6分)
【答案解析】9.B10.C11.D
12.
(1)众大臣都惊愕得变了脸色,没人敢开口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罢了。
(2)我过去的臣子跟我来做官有什么罪,而大将军要把他们全抓起来吗?
13.第一次“谢”的原因是,因辜负先王遗愿,造成国家动乱,
理当受到责难;表明解救国危是自己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第二次“谢”的原因是,不能对昌邑王以死相报,表示歉意;表明昌邑王被废黜是
咎由自取,废帝的举措是不负社稷,理所应当。
14.①与心腹密谋,部署行动计划;②慑服群臣,统一意见;③派人仔细看守昌邑王,防其自杀;④借太后之口废帝,名正言顺;⑤抓捕并杀掉昌邑群臣,以绝后患;⑥亲送昌邑王回昌邑府邸,以防不测。
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要
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B项“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的大意理解
是“今天的会议,不准畏避退缩不表态”,显然“旋踵”的含义是“畏
避,退缩”。
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项两句中的“虽”都是连词,即使;A项前句“而”是连词,表承接;
后句“而”是连词,表修饰;B项前句“以”是介词,把;后句“以”
是连词,来;D项前句“乃”是副词,竟然;后句“乃”表判断,是。
1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D项“坐亡辅导之
谊”翻译错误。
“坐”是“因获罪”;“亡”通“无”,没有;“辅
导”辅佐引导;“谊”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引申为“职责”。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要先确定句子考点,之后在补充省成分和调整语序的基础上串联成句即
可。
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
(1)“失色”变了脸色;“莫”没有人;“但”只是;“唯唯”唯唯诺诺。
(2)“故”过去的;“安”代词,什么;“系”捉拿;“安得罪”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是“得安罪”,有什么罪。
1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文中两次出现“光谢曰”,第一次是在群臣集议之时,霍光说“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
他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辅佐不当而导致了国家的动荡,自己应该受到群臣的责难。
如此大家自然会请求“唯大将军令”,担当起拯救天下的大任。
第二次是在昌邑王被废黜之后,霍光将之送到昌邑府邸,
说“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
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
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意思,其一,昌邑王自己的行为不端而被废黜,自己为不能“杀身报德”而道歉;其二因为不能有负于国家而不得已为之。
1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霍光为废黜昌邑王做的安排有:
先是“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获得理论支持,之后“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获得群臣支持;之后“光即
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获得太后的认可;
之后嘱咐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
”太后主持之下,“光与群臣连名奏王”;王被废黜之后,“光悉诛杀二百余人”,都是昌邑王的旧臣。
备注
【文言文参考译文】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
元平元年,昭帝故世,
没有后代。
霍光接受皇太后的诏令,迎昌邑王刘贺继位。
刘贺是武帝
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
即位后,行为淫乱。
霍光又担忧又气愤,
单独问亲近的老部下大司农田延年。
田延年说:
“将军是国家的栋梁,
明白这个人不行,为什么不向皇太后建议,另选贤明的立为皇帝?
”
霍光说:
“现在想这样,在古代有过这种例子么?
”田延年说:
“伊尹
任殷朝的丞相,废掉了太甲而保全了王室,后世称道他忠心。
将军如
果能做到这点,也就是汉朝的伊尹了。
”霍光就引荐田延年当了给事
中,私下里跟车骑将军张安世考虑大计,于是召集丞相、御史、将军、
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在未央宫开会讨论。
霍光说:
“昌邑王
行为昏乱,恐怕要危害国家,怎么办?
”众大臣都惊愕得变了脸色,没人敢开口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罢了。
田延年走上前,离开席位手按剑柄,说:
“先帝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将军,把大汉的天下委任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诚贤能,能够安定刘氏的江山。
现在下边议论得像鼎水沸腾,国家将要倾覆,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祭祀不断啊。
如果使汉皇室断了祭祀,将军就是死了,
又有什么脸在地下见先帝呢?
今天的会议,不准畏避退缩不表态。
诸位大臣有回答得晚的,我请求用剑把他杀了。
”霍光自责说:
“九卿指责霍光指责得对。
天下动乱不安,霍光应该受到责难。
”于是参加会议的都叩头,说:
“天下百姓的命运在将军手里,只等大将军下令了。
”
霍光立即跟众大臣一起见告皇太后,列举昌邑王不能继承宗庙的种种罪状。
皇太后就坐车驾临未央宫承明殿,下诏各宫门不准放昌邑王的众臣子进入。
昌邑王朝见太后回来,乘车想回温室,中黄门的宦者分别把持着门扇,昌邑王一进来,就把门关上,跟随昌邑王来的臣子不得进。
昌邑王说:
“干什么?
”大将军霍光跪下说:
“有皇太后的诏令,不准放入昌邑的众臣。
”昌邑王说:
“慢一点嘛,为什么竟弄得像这样吓人!
”霍光命人把昌邑的臣子们全都赶出去,安置在金马门外面。
车骑将军张安世带着羽林骑兵把二百多人绑起来,都交送廷尉关进了诏狱。
命令过去做过昭帝侍中的内臣看好昌邑王。
霍光下令左右:
“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叫我对不起天下人,背上杀君的罪名。
”昌邑王还不知道自己要被废黜了,对左右说:
“我过去的臣子跟我来做官有什么罪,而大将军要把他们全抓起来吗?
”一会儿,有皇太后的诏令召见昌邑王。
昌邑王听到召见,心中着慌,就说:
“我有什么罪要召见我啊!
”皇太后身披珍珠短袄,盛妆坐在武帐中,几百名侍卫都拿着武器,排列在殿下。
众大臣依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在殿前听诏。
霍光与众大臣联名参奏昌邑王,尚书令宣读奏章。
皇太后下诏说:
“同意。
”霍光叫昌邑王起身下拜接受诏令,昌邑
王说:
“听说天子只要有诤臣七个,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天下。
”霍光说:
“皇太后已诏令废黜,哪来的天子!
”当即抓住他的手,解脱他的玺和绶带,捧给皇太后,扶着昌邑王下殿,出金马门,众大臣跟着送行。
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
“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
”起身上了天子乘舆的副车。
大将军霍光护送他到昌邑王的府邸。
霍光谢罪道:
“王的行为自绝于天,臣等无能而胆怯,不能杀身以报恩德。
微臣我
宁肯对不起王,不敢对不起国家。
希望王能自爱,我今后长时期内不能再侍奉您左右了。
”霍光流泪哭泣着离开。
昌邑群臣因未尽到辅佐引导君王的职责,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霍光把二百多人全杀了。
3
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16.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B.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李白《行路难》
C.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17.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4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1)“寄”有“寄托情感”之意,古人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如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强烈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和担忧的诗句是“①,②。
”
(2)“水”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
李煜
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
③?
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
⑤,⑥;辛弃疾在《菩萨蛮》中用它来
表达悲愤之情:
⑦⑧。
【答案解析】15.D16.C
17.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环境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苦;五六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
18.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②随风直到夜郎西③问君能有几多愁 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世间行乐亦如此 ⑥古来万事东流水
⑦郁孤台下清江水 ⑧中间多少行人泪
1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D项“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
一路南行”理解错误。
最后两句是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
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1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一句是设问,如此C项“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是正确的。
其余都是反问。
17.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四句是对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
瑟瑟之声。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自己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借饮酒、听歌之事抒发对友人的思念。
18.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考查的是对
古代名篇的理解能力,因此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记忆。
尤其对散文要特别注意虚词和通假字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