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586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docx

口腔预防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临床医学

课程名称:

医学影像学

英文名称:

MedicalImagingI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总学时:

36学时讲课学时:

24学时 见习学时:

12学时

学 分:

2

适用对象:

 口腔、预防

选修课程:

急救医学、断层解剖学

教学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影像学自身飞速发展,修订本门教材以适应新世纪教学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医学影像学》自1983年至今,已出五版,第1及第2版的书名为《放射诊断学》,第3版更名为《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后改为现在的《医学影像学》。

书名的变更,反映出本学科的迅猛发展,已包括了X线、CT、MRI、超声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书在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学生能够优选与综合应用检查方法,能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为正确运用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本次修订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反映新教材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反映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论主要介绍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应用价值与限度,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诊断的基础知识。

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仍是教学的重点。

CT、MRI发展较快并于普及,应适当加大教学的比重。

各论重点介绍骨骼与关节系统、肺与纵隔、心脏与大血管、胃肠与肝胆胰脾、中枢神经系统和介入放射学等几个系统。

应用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启发性的讲授几个代表性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对每一疾病应先简述临床病理,再介绍不同成像技术,主要是以X线为基础,适当讲授CT、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以系统为中心的病种教学,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肝胆胰脾、中枢神经系统重点介绍CT、MRI等影像学表现,符合新教材要求,体现临床实用价值。

由于课时有限介入放射学作为自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总论实习,让学生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内涵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价值与限度。

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影像学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课堂讲授应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幻灯、模型等教学工具;见习课应使学生看到真实的影像资料,并在实习带教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对基本影像的识别和分析,应用影像学述语描述,书写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报告(记入平时成绩)。

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课及见习课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自学能力。

课程的考核方法包括闭卷考试和平时见习测试(书写报告),各占70%和30%。

教学时数分配

总时数36学时(理论课/实习课为:

24/12学时)。

各章节学时数分配如下:

内容

理论课

实习课

总论

2学时

2学时

骨与关节

6学时

2学时

肺与纵隔

4学时

2学时

心脏与大血管

4学时

2学时

急腹症、胃肠与肝胆胰脾

4学时

2学时

中枢神经

4学时

2学时

总计

24学时

12学时

 

第一篇总论

目的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通过制作的多媒体理论授课,重点讲授各种不同成像手段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诊断原则与步骤和图像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并对各种成像手段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掌握适应症。

结合实习课现场观看不同的影像设备,体会不同成像技术的原理,通过不同成像技术的影像阅片分析,掌握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及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为后续的临床生产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掌握:

1、X线的特性。

2、X线、CT、MRI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特点及诊断原则和步骤。

二、熟悉:

1、X线、DR、CT、MRI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DSA的临床应用。

2、X线、CT、MRI成像观察与分析及各自的优选和综合应用。

三、了解:

1、X线的产生和检查技术

2、DSA成像原理

3、CT成像原理、图像后处理技术、CT灌注成像

4、MRI成像原理及设备和MRI检查技术

5、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及临床应用

6、信息放射学

学时安排:

理论:

2学时,见习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DR、DSA、CT、MRI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介绍X线的产生,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

2、X线的产生和检查技术

3、X线、DR、DSA、MRI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

4、CT成像原理、图像后处理技术、CT灌注成像、CT图像特点和临床应用

5、MRI图像特点和临床应用

6、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及综合应用

7、图像存贮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复习思考题:

1、何谓DSA,其临床应用如何?

2、DR有何优势?

3、简述信息放射学的临床意义。

4、简述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特点及诊断原则和步骤。

 

执笔人:

宋光义教研室主任:

赵卫 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字:

第二篇骨骼与肌肉系统

第七、八章:

骨、关节、软组织

目的要求:

通过对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其本病变及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对骨骼与肌肉系统各种影像检查的优劣势有大概的了解,同时掌握其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及常见病,如创伤、感染、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一、掌握:

1、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2、骨、关节、软组织的创伤。

3、骨、关节、软组织的感染。

4、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二、熟悉:

骨、关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了解:

检查技术:

X线摄影、CT、MRI。

学时安排:

理论课:

6学时,实习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骨质坏死、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强直、关节脱位、关节退变、瘤骨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

2、骨骼与关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3、骨骼与关节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4、疾病诊断:

骨骼与关节软组织创伤、感染、骨与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骨骼基本病变的三低、三高?

2、纤维性强直与骨性强直的区别?

3、试述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及优选原则。

4、试述小儿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特殊部位骨折的影像学表现。

5、简述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特点。

6、脊柱结核的三大征象。

7、化脓性关节炎与关节结核的鉴别诊断。

8、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主要参考书:

1、于频主编,系统解剖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

2、白人驹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3、李景学、孙鼎元主编,骨关节X线诊断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

 

执笔人:

杨亚英教研室主任:

赵卫 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字:

 

第三篇 胸部

第九章 肺与纵膈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X线正常表现和基本病变。

2、大叶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3、胸腔积液、气胸、液气胸影像学表现。

二﹑熟悉:

1、X线、CT和MRI检查技术;能够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

2、支气管扩张、继发性肺肿瘤、纵隔原发肿瘤、胸膜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三﹑了解:

1、间质性肺炎影像学表现;

2、CT、MRI正常表现和基本病变。

3、支气管肺炎影像学特征。

学时安排:

理论课:

4学时,见习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胸部摄影、高千伏摄影、HRCT、肺野、肺门、肺纹理、

渗出与实变、空洞与空腔、结节与肿块、空气支气管征、轨道征、戒指征、结核球、原发综合征、卫星病灶、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检查方法:

胸部摄影,CT检查(平扫、增强、HRCT)

MRI检查。

2、正常表现:

胸廓,胸膜,肺野,肺野的划分,肺门,肺门角,肺纹理,肺叶、肺段、肺小叶、气管、支气管,纵隔,横膈。

3、基本病变:

肺部基本病变;支气管阻塞;胸膜基本病变:

纵隔基本病变。

4、比较影像学 胸部影像检查及优选。

5、疾病诊断:

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肿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纵隔原发肿瘤、定性诊断原则;诊断要点。

 

执笔人:

孙勇 濮进敏  教研室主任:

孙勇 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字:

 

第十章心脏与大血管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比较影像学:

X线平片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MSCT、MRI、心血管造影检查的比较。

2、X线(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及各房室增大在不同投照体位上表现。

肺门及肺血管异常X线表现。

3、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心包疾病的X线表现。

二、熟悉:

1、X线检查:

胸部透视:

临床用途、优缺点。

常规投照体位。

2、心血管MRI主要优点。

冠状动脉异常检查方法评价、表现。

3、常用影像诊断技术(超声、CT、MRI)中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及基本病变。

4、心脏大血管的形态:

横位心、斜位心、垂位心概念、影像表现。

心脏大血管大小:

心胸比率测量及临床应用。

心脏移位、心脏异位概念、影像学表现。

心房反位、心室转位概念、影像学表现。

5、房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心包疾病的临床病理及诊断与鉴别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及心血管造影表现。

三、了解:

1、不同影像诊断方法在心脏与大血管临床诊断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优缺点,能够合理选择适宜的影像诊断技术解决临床工作中需要明确的诊断问题。

2、正常心脏大血管形态与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尖瓣型、主动脉型、普大型心脏概念、表现。

3、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学时安排:

理论课:

4学时见习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尖瓣型、主动脉型、普大型心脏、横位心、斜位心、垂位心、房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风湿性心脏病、第三弓、肺充血、肺淤血、肺水肿、肺栓塞、主动脉夹层。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心脏与心包的检查技术

2、X线检查中不同体位的正常影像表现

3、超声、CT、MRI的正常影像表现

4、心脏大血管的基本病变

5、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

6、大血管检查技术及其正常影像学表现

7、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

复习思考题:

1、各房室增大在X线检查不同投照体位上的表现。

2、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

3、房间隔缺损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

4、法乐四联症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5、肺门及肺血管异常包括那些病变、常见于那些疾病,它们的主要X线表现有哪些?

主要参考书:

1、刘玉清.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学.安徽科技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2000.6

2、戴汝平.心血管病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

 

执笔人:

黄建强教研室主任:

赵卫 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字:

第四篇腹部与盆部

第十三章 食管与胃肠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食管、胃与12指肠钡剂造影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表现。

2、食管癌和食管静脉曲张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

3、胃与12指肠溃疡,胃癌影像学表现;胃良性溃疡与胃癌的鉴别诊断。

二﹑熟悉:

1、小肠、结肠和直肠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小肠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3、结肠癌、结肠息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了解:

1、早期胃癌的定义,病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