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417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

《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docx

高考历史十年1019真题三年模拟专题宋明理学

【十年真题】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

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2.(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故A项错误;“‘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故B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故C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5.(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源头活水”认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使自己保持活力。

这与孔孟仁政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这与两汉经学无关,故C项错误;这首说理诗是朱熹的作品,符合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故D项正确。

6.(2016·海南单科·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不完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仰不符,故D项错误。

7.(2015·海南单科·5)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8.(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10.(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1.(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12.(2014·全国大纲卷·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C

【解析】“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见此时纂修族谱并非名门望族的特权,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带有森严的等级色彩,但是材料并未体现等级色彩,故D项错误。

13.(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

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所以选D。

14.(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答案】D

【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

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是通过处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D。

15.(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选择C项。

16.(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

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17.(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

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

18.(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

“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

生,仁也。

易错选C项。

19.(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无法体现。

故选A项。

20.(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A

【解析】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

B、D两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21.(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22.(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23.(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答案】A

【解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

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

“形者,有生之本。

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

”(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北宋邵雍《观物内篇》)/“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

(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24.(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解析】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选A。

25.(2018·江苏高考·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不同:

第一次:

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

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

(1)不同,据材料一中“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得出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据材料一中“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得出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据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得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可分别从两个角度分析论证。

观点,据材料一中“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据材料二中“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得出“包容力”。

据材料二中“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得出“生命力”。

论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从思想发展上、政治上、社会作用等方面分析论证。

【三年模拟】

1.(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寺庙的盛况。

其中写道:

“光宅嵩洛(迁都洛阳),笃信弥繁,法教愈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捐财产)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B.官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

C.儒家已丧失其正统地位D.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王侯贵臣,弃象马(捐财产)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得出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故D项正确。

2.(2019·河南豫南名校联合模拟)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

“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这表明王艮的思想(  )

A.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

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百姓日用和“圣人之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肯定了百姓的地位,因此体现了一定的民本色彩,故B项正确。

3.(2018·江西景德镇模拟)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反映了宋代(  )

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答案】D

【解析】理学强调气节,故对杜甫评价甚高,故D项正确。

4.(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某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

”这说明程朱理学(  )

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

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

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可知,程朱理学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故A项正确。

5.(2018·河北保定模拟)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

宋理宗的言行(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宋理宗对理学和朱熹的肯定,有利于发挥理学的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

6.(2019·山东威海模拟)陈寅恪认为:

“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

”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说明儒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不足,故C项正确。

7.(2019·湖北襄阳大联考)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  )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答案】C

【解析】“尊孔孟、排异端”说明韩愈以卫道者自居,要求捍卫儒学正统地位,说明社会深受佛道影响,故C项正确。

8.(2018·湖南百校联盟联考)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

这说明唐代(  )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