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380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

《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docx

各年龄幼儿领域教育要求及指导要点

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指导要点

<<隐藏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

(一)活动的交往性1.小班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喜欢独自操作、平行活动,常常是一个人独自在角落摆弄材料,很少与人闲谈,也很少就操作中的有关问题与同伴交流,就是有交流也是片言只语,很快就结束。

小班幼儿的交往范围小,活动中只关注自己,对别人做些什么没有特别的反应,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也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动,并作出简单的回应。

小班幼儿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如玩具被别人拿走而发生争执。

2.中班幼儿社会性交往水平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有强烈的参与同伴游戏的愿望。

他们会联合起来玩同一个玩具,即使是玩不同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而他们的交往很容易发生冲突,告状、“战争”是常有的事。

中班幼儿的交往还出现“强强联合、弱弱相对”的现象,即能力强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并一起很快进入活动,而能力弱的幼儿虽聚在一起,但无从开始,结果是能力强的幼儿玩得津津有味,能力弱的幼儿却面面相觑。

3.大班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而且关系较为融洽,往往能把这种关系保持到活动结束。

他们常常是边操作边交流,乐意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

他们的合作水平较高,遇到困难时,更愿意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一起尝试解决,而不是直接求助于教师。

在共同完成同一主题活动时,幼儿分工明确,能自主地协调好各自的分工,如编辫子时一个拉,一个编;装饰乐器时,一个固定好图案,一个粘。

(二)活动的创造性1.小班幼儿大多具有“从众心理”,他们在区域中的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

他们在选择操作的内容、材料甚至是操作的表征上都常常模仿身边的同伴。

对材料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不断地重复,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如有也是简单的变化,有时则离开了材料的固有功能,只把材料作为随意摆弄的工具。

小班幼儿有时也有创造性的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是低水平的,往往具有明显的生活印迹。

2.中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意识并能付诸行动。

对于同一材料,当他们多次操作后便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常规性玩法,而是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见解。

尤其是男孩子,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和探索。

如动手区中的玩“夹食物喂小动物”游戏,幼儿一开始出现的是重复夹、喂的动作,后来把一筐食品全倒入“小猪”的口中,从不同角度将大小、形状、软硬不同的食物夹出来。

3.大班幼儿的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们更容易迁移原有的经验进行创造性活动。

在操作中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玩法,而是能对几种材料的综合使用或在前一游戏玩法的基础上拓展出不同的玩法。

他们会通过互动交流,充实、补充、完善操作内容,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操作活动。

如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示一起探索斜坡的玩法,一开始按图示玩,后来互相交流、讨论、比较,还搭出两面相连但坡度相对的坡面、坡度不一样但相连的两个坡面,玩起了冲斜坡游戏及将物品滑入洞中的游戏。

(三)活动的问题性1.小班幼儿经常会遇到像游戏人数、材料等常规性方面的问题,或遇到不会使用材料、不会操作等知识性、技能性的问题。

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强,能力有限,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和耐心,容易中断或放弃活动,或改换材料,进行其他活动。

对于突如其来的困难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较少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

如为了让自己能够进入某一区域,而将别人的限制标志拿下,放上自己的,一经制止即放弃区域活动,而转化为观望、闲逛。

虽然有时也会试着去解决,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反复的动作操作上。

2.中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小班幼儿明显增强,遇到困难不再表现出畏惧或马上放弃,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当发生常规性争执时,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告状、求助的方式来解决;当发生知识性、技能性的困难时,一开始会尝试解决,但解决的办法比较简单,一旦不成功,往往转而选择其他内容的活动。

3.大班幼儿的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喜欢自己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他们常常采取“尝试错误法”探索解决困难的方法,试图找出一种比较合适或正确的操作方法,但缺乏耐心,不能认真观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不懂得在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因此,常常是很久也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只得放弃。

操作技能有困难时,会自行跳过有难度的部分,寻找比较容易达到目标的操作材料。

(四)活动的自主性1.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大部分幼儿能独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和材料,发起的活动大多是自发自愿的,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或控制。

活动中有初步的自主支配行为和活动能力,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活动时间,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

对于新材料、新内容或有一定操作难度的材料会出现犹疑,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但完成一项操作后,往往不能自主地进入下一项操作,而是出现观望或停止的现象。

他们经常不能自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或纠纷而中断活动。

2.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日渐发展,有了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从对活动材料的使用到游戏同伴的选择;从活动玩法的确定到游戏纠纷的解决,幼儿都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如在活动的初始,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益智区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游戏同伴较快地进入游戏,以往所存在的那种张望和犹豫不再出现。

他们已逐步摆脱对教师讲解、示范的依赖,探索中的目的性增强,能有意识地根据材料所隐含的玩法进行思考和判断。

当完成一项操作后,能独立地转入另一项操作。

3.大班幼儿活动的主动性较中班强,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教师,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

活动前已能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计划性。

他们能根据分工的需要,选择游戏的伙伴,但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不按分工进行游戏的现象。

他们愿意自主探索,能通过不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探索不同的操作方法,使探索活动不断向前进。

探索中遇到困难时能通过同伴影响、迁移操作经验、和同伴讨论协商等办法解决。

二、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促进幼儿间的交往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非常重要。

一方面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使他们从意识的交流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

另一方面应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

同,还可以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玩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

另外,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解决他们在活动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行。

为了促进中班幼儿在区域中的交往,教师应解他们在交往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告状”及“强强合、弱弱相对”现象。

教师一方面应与幼儿一起讨、制定区域联合活动规则,以此来规范幼儿的行,减少交往中出现的矛盾。

另一方面,应巧妙地引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合理的交流。

如教师可以给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发色卡,规定在区域活动中,不同色卡的幼儿必须结伴活动。

运用这种方式,自然而然地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进行了隐性调配。

促进大班幼儿的交流,指导主要放在交流的有性上,提高交流的水平。

教师应创设让幼儿进行流和合作的机会,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共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例如,提供木工、斜坡、球、轨道等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料。

为了操作这些材料,幼儿必须分工协作,这将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从体验到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乐,也可获得交往经验。

(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应理解和接纳他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使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过程,为创造打下基础。

一方面,教师可以用平行游戏来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同时,应创设适当的环境,营造创造的氛围,引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验,鼓励他们在操作游戏时同中求异,进行初步的创造。

如:

利用辅助材料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添枝加叶,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简单的问题启发,扩展出常规以外的多种玩法。

中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投放的材料上。

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以利于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探索和创造。

另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体现开放性。

如半成品材料,具备了多种组合和变通的可能,可促使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不断地创新玩法。

随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尝试阶段性、系列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即同一种材料,由易到难不断地提高操作难度,以引领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创造。

如夹食物材料,可以不断升级为暗箱夹物、管道夹物等,让不断出现的挑战去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

大班幼儿创造力有较快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随时随处都有可能表现出来。

教师应注意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从中挖掘潜在的创造素材,进而鼓励幼儿大胆地“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如同样的操作材料,应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功能等方面举一反三,大胆探索多种玩法和规则。

教师还应注意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启发性的提问,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火花。

如,在接水管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

“怎么让水流到每个家庭中?

”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幼儿找到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的用细铁丝捆牢,有的用透明胶粘住,有的则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等等。

(三)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小班幼儿的矛盾较多地表现为常规性、知识性和技能性问题,教师应分别采取有针对的解决策略。

对于常规性的问题,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明确游戏的规则,如减少空间的拥挤,讲清楚操作的程序;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应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于技能性问题,则可以采用适当的讲解示范或平行参与活动的方法,给幼儿以技术上的支持。

如动手区的幼儿由于没有掌握包糖果的方法,结果重复了多次也没有把糖果包住,教师就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使他很快地掌握了方法。

中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求助的方式来解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当幼儿求助时,不妨与他们共同思考:

“为什么会出错?

错在哪里?

”并进一步与其讨论“:

怎样才能不出错?

”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初步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帮助,以鼓起他们探索的信心。

对于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必直接参与解决或示范讲解,而是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操作,在“试误”中不断地调整,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思考的习惯。

有时,大班幼儿不能解决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细心观察、分析自己操作的情况,不能发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问或具体操作的方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存在的关键原因。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稳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

为此,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能感受到的、有自由选择游戏权利的心理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

在幼儿的每一次操作中,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评价,而是经常以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鼓励他们自主地操作、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解决问题。

如“你可以去玩你自己想玩的游戏“”再来一次会成功的”。

这样,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就会大胆而自主地开展活动,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日渐发展。

教师应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的暗示性功能,为幼儿自主地探索留出空间,尤其在涉及必要的技能学习时,可尝试运用图示、流程图等方法,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可攀爬的阶梯,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获得必要的技能。

如在投放新图书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图示法向幼儿提出阅读的要求和问题,让幼儿在阅读完新书后在图示表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回答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确定较明确的阅读目的,让他们能带着问题,认真观察画面,寻找画面间的联系,思考画面内容,从而逐渐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大班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应着力于操作的计划性上。

在区域活动中,凡是能够让幼儿自己选择、计划和作出决定的地方,教师就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引导幼儿参与学习计划的制订,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

教师应成为幼儿决定和计划的支持者,为幼儿执行并完成计划提供适宜的条件与必要的帮助,并使幼儿与他人交流、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计划与决定,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

各年龄班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教育要求和指导要点

(一)

一、感知集合教育

1、物体分类的教育

2、认识“1”和“许多”

3、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相等”

(一)物体分类的教育

分类:

是指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并在一起。

1、教育要求:

小班:

1)能按物体的名称分类。

2)能按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如:

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一般分两类。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高矮)分类。

4)学习与分类有关的词语。

如:

相同、不同、一样、不一样等。

(实物,图片,扣水果、叶片、花朵)

中班:

1)能按物体某一特征的差异(粗细、厚薄、轻重等)分类。

2)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3)学习并掌握有关的词语。

如:

分成、分开、合起来等。

大班:

1)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讲述出某种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是红色,不是红色)

2)能按物体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会做记录(二维分类)

3)能按物体的用途、材料的性质和包含关系分类。

4)能自己确定分类标准多角度分类并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5)能进行层级分类,理解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

2、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分类活动的特点,分类活动的种类。

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

②按物体用途、材料、性质分类。

③按物体间的联系分类。

④物体的一个特征的肯定与否定的标准分类。

⑤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2)引导幼儿认识分类标记并按标记进行分类。

3)逐渐增加干扰因素推进分类活动。

(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颜色。

4)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幼儿分类。

5)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复习分类。

3、注意事项:

1)要让幼儿充分地观察。

2)让幼儿明确分类的要求。

3)应让幼儿讨论与评价不同的分类结果。

你为什么这样分?

这样分对吗?

4)要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理由。

(二)认识“1”和“许多”

1、教育要求:

1)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3)在生活中能运用“1”和“许多”的词汇。

2、指导要点:

1)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1”和“许多”。

2)通过分合操作,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3)开展寻找活动,加深对“1”和“许多”的认识。

有意创设、自然环境、家里环境、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1”和“许多”词汇。

(三)比较每组物体的相等于不等

1、教育要求:

1)学习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知道哪组多,哪组少或是一样多。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词汇表示两组物体数量比较的结果。

(不要求多几个,少几个)

2、指导要点:

1)让幼儿亲自操作掌握对应比较的技能。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3)采用多种形式复习巩固。

3、注意事项:

1)先重叠对应比较再并房对应比较。

2)在摆放物体时,应要求幼儿用右手从左向右,以培养幼儿动作的规范性。

3)先比较“一样多”,再比较“不一样多”,比较不一样多时,两组物体只能相差一个。

4)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但不要求说出数词,不用数进行比较。

二、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教育(基数、序数、相邻数、数字认读、书写)

(一)10以内基数的教育

1、教育要求:

小班:

1)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2)会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5以内)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按物取物、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中班:

1)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2)达到10以内数的守恒,即学习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即多1少1.

大班:

1)能按群计数。

2)会10以内数的倒数并注意生活中运用顺数、倒数的有关事例。

3)认识10以内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前面一个数比后面一个数少1,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

2、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

1)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手围合一个圈,一共有、、、、、、)

2)感官计数,强化总数(听、看、摸等)

3)进行各种复习活动。

(如:

套戒指、瓶子瓶盖配对)

3、认识相邻数的指导要点:

1)认识两数之间的相邻关系(中班)

2)认识三数之间的相邻关系(大班)

中班:

1)用数的形成的方法比较两数的关系。

(如:

2★★

3▲▲▲,2个添上1是3,2和3比怎么样?

2)用转换两数的方法理解两数的关系。

例:

用什么方法让红花和黄花变得一样多?

2添上1是3,3去掉1是2。

3)通过多种活动巩固对两数关系的认识。

大班:

1)先进行两个相邻数的比较,再进行三个相邻数的比较。

例:

3的相邻数2★★

3▲▲▲

再和4比较●●●●

2)以直观教具入手,结合数字进行、

3)5以内的相邻数教学进度要慢些。

4)理解10以内自然数等差关系。

1●

2●●

3●●●●

4●●●●●

、、、、、、、、、

4、学习倒数的指导要点:

1)集中分两段进行。

2)结合实物教具

3)多种方法复习。

例:

卡片接龙游戏、口头游戏(倒接数)、积木搭搭桥(上桥按顺数搭,下桥按倒数)、数字连线游戏

5、数的守恒教育指导要点(中班)

1)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守恒。

(同数异长、同数异位、异数等长)

2)用不同计数对象。

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

(二)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育

1、教育要求:

1)理解序数含义,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会从不同的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判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2、指导要点:

1)集中分两段教学(5以内、10以内(不同方向)

2)结合教具讲解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掌握序数词(用标记)

3)引导幼儿对基数和序数进行区分

4)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3、注意点:

1)要让幼儿明确判定的方向。

2)教具应从不同类到同一类。

例:

5只不同小动物——→一样的房子、盘子等

3)应要求幼儿从计数法过渡到直接反应

4)判定物体位置的纬度要增加(单维判定→双维判定→三维判定(中班末或大班上)

5)要通过操作和游戏进行练习。

(三)10以内数字的认识和书写。

1、教育要求:

小班:

认读1—5

中班:

能认读1—10阿拉伯数字并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大班:

学习正确书写1—10阿拉伯数字,掌握正确的笔顺,,字迹工整,规范,姿势和握笔方法正确。

2、认读数字的指导要点:

1)结合基数教学分散进行。

2)利用熟悉的事物进行形象比喻,帮助幼儿记住字形(不用扩散想象)

3)用普通话准确认读。

4)把字形、读音和意义联系起来。

5)区分形近数字。

3、书写数字的指导要点:

1)与数的组成教育同步进行。

2)注意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

3)教幼儿书写练习。

书空练习——认识日字格——个别幼儿试写——全体幼儿描红练习。

4、数的组成指导要点:

1)分三个单元进行,每一单元各有其重点。

2)应重视幼儿自己的操作与探索。

3)多种方式复习巩固。

三、10以内数的运算教育

(一)自编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

1、教育要求:

1)学习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自编简单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2)能根据各种直观材料自编应用题。

2、指导要点:

1)用小数量(4以内)学习描述和模仿应用题,让幼儿获得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

1、学习描述应用题

A.教师要为描述应用题作出示范。

B.改换直观材料,让幼儿尝试描述。

C.运用不同的直观材料(实物、玩具、图片等)让幼儿轮流学习描述应用题。

2、学习描述应用题

1)描述应用题——模仿应用题(把最后一句变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

2)提供各种编题条件让幼儿练习

A.根据活动编题B、根据情境编题C、根据图片编题D、根据算式编题E、根据数字编题

3)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自由编题

A.讨论编出的应用题是否符合应用题的结构。

同一件事情——两个数——一个问题

B.及时纠正幼儿的编题问题。

(二)加减法

1、教育要求:

1)理解加、减含义

2)认识加、减、等及含义

3)认识加、减算式并会运算

2、指导要点:

1)根据实际安排教学形式

A.加法、减法分开教

B.同时教(如5的加减)

1)第一单元,教师在进行5以内加减教学时可将加、减分开进行教学。

重点:

帮助幼儿理解加法、减法含义。

2)第二单元:

学习6—10的加减运算教学时,加减可以结合起来。

重点:

感知,体验加法交换律

5以内分开,6后同时。

①根据实际情况

A.加减分开  B、加减同时C、数组成,加减同时教

②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认识符号、算式

A、直观入手,理解加减含义

B、引导抽象认识符号和式子

③指导幼儿学习列式和运算

A、指导幼儿学习列式

根据师口述应用题列式运算

图中内容列式运算

B.指导幼儿学习运算

看实物点数

运用数的组成的知识

④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练习

A游戏练习 B、感知练习C、口头D、书面

四、图形教育

1、教育要求:

小班:

1)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正确说出图形名称。

2)能够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与图形相似的物体,XX像圆形、、、、、、

中班:

1)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正确说出图形名称,知道其基本特征。

2)学习不受颜色,大小、摆放位置影响,正确辨认图形和命名图形

3)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2、指导要点:

1)出示图形,让幼儿命名。

2)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

3)突出图形的重难点。

4)通过比较掌握新的图形特征及名称。

注意比较图形颜色要不同。

5)引导中班幼儿概括图形的基本特征

6)加深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复习活动:

1)分类活动2)寻找活动3)拼合图形(多形变一变)4)分割图形(一形变多形)

大班:

1)认识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能说出名称、特征,从环境中找出相似物体。

2)学习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

3)学习制作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指导要点:

1)出示形体,让幼儿命名。

2)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

3)借助比较获得清晰印象

4)巩固和加深认识。

分类活动、寻找活动、制作活

 

3-4岁身体和动作发展

     脑的结构和机能继续发展。

大肌肉发展较快,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易有所加强,骨骼更坚硬了些,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容易变形。

神经细胞脆弱,易疲劳。

     身体动作比以前灵活,开始协调。

逐步能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

喜欢跑、跳、玩球、骑小车、投扔沙袋等。

逐步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

手部小肌肉有较大发展,动作逐步精细化,如:

搭积木、串珠、折纸、捏泥、使用剪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