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147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

《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钟山记教案教案.docx

石钟山记教案教案

专题二:

古代文言文教学教案设计示例

(一)

《石钟山记》教案

江苏教育学院金荷华

●预习题

一、填空

《石钟山记》选自《》,作者苏轼,字

,号,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的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诗与时期的称“苏黄”,词与时期的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称“苏黄米蔡”宋四家,散文列唐宋古文八大家。

“八大家”是   、   、    、    、苏轼、    、  、曾巩。

 二、给下列字词注音

1.《课课练》中“识别记忆”第1题

2.补充:

磬罄馨栖澎湃亲家滨枯蛤镌

三、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

1.《课课练》中“识别记忆”第2题,“语言运用”第5

题、第6题

2.补充:

鼓遗适固方发当

殆莫何

四、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完成《课课练》“语言运用”第4题。

2.完成书上“练习四”

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写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

2.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方

式共有5种: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它们分别体现在文章哪些段落?

4.第二段集中笔力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作者着力描写这些景物有何意图?

 

5.文章三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6.根据课文及有关资料,谈谈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几种观点,并说说应该怎样看待苏轼的见解。

六、回忆、查找以前学习过的宋诗(或唐诗)中蕴涵深刻哲理的诗作或诗句,并把它工整地写在纸上,准备简要谈谈其中蕴涵的道理,以及对自己的启发。

 

[设计思想]

怎样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以来一个很纠结的问题。

语文课程研究专家王荣生近几年来一再呼吁并致力于“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

[1]李海林最近在文章中指出:

“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乱教’”。

[2]他认为当前较理想的语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并未建成,课程体系中第一个环节尚未完成,因而导致“语文教学内容”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

其实,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乱教”的现象未必具有普遍性,但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甚至盲目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国家课程标准内容较为抽象宏观,即“课程目标内容化”程度不够,给教师提供的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往往要借助于权威的“课程标准解读”才能知道怎样做;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价值取向,也会给教学内容的确定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语文教师无论执教的是哪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有必要对同类教科书进行认真比较研究,一方面要研究不同版本教科书对相同课文的编排处理,理解领会其教学目标的定位和练习设计的价值取向,从而可以多角度地审视课文,开放性地解读课文,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教学化”不会导致新的机械操作;另一方面,要理性地认识不同版本教科书编排处理的精当所在和缺憾之处,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取长补短,广泛地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

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不可为了落实单元人文专题却淡化了对经典课文丰富滋养的广泛吸收,使教学内容人文性有余而工具性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给文中磬、栖、澎湃等字词注音。

2.解释文中鼓、遗、适、固、方、发、殆、莫

何等重要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

3.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找出其规律。

4.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几种语言表达方式,理解

其表达效果,并掌握这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理解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律。

2.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科学原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教学方法]

1.提问对话法2.诵读涵泳法3.探究阅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1.导语:

有一首宋代的小诗我很喜欢,题目叫《题西林壁》,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也喜欢。

是你们初中学过的,我们来一起背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他的诗、词写得漂亮,而散文的艺术价值也很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游记《石钟山记》。

(板书课题)

2.作者:

(看屏幕)

(引学生看注释1)后让学生看屏幕,口头完成填空:

诗称“苏黄”,(北宋的黄庭坚);词称“苏辛”(南宋的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书法称“苏黄米蔡”宋四家(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列唐宋古文八大家。

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介绍:

苏轼的一生是“两起三落,一再遭贬”。

他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他生活的时代,北宋贫弱的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遽发展,士大夫中酝酿着政治革新运动,刚刚中进士的苏轼也参与这一浪潮,提出革新敝政的要求。

但是后来王安石推行新政,措施过于激进,苏轼又站在保守派一边加以反对,于是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等地。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写过讽刺新法的诗被告发,获罪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出狱后贬黄州团练副使。

他的著名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下学期将学习)就是在此期间写的。

到了1086年,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执政,苏轼又被召回朝廷。

由于他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新法的施行仍有可取之处,又主张保留某些新政,于是又为旧党所不容。

再度出知杭州。

1093年,哲宗亲政,又起用新党,苏轼再遭打击,真是新仇旧恨,集于一身,一再被贬,后遇朝廷赦免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谥号文忠。

3.题解

《石钟山记》是苏轼著名的一篇散文,它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样,是一篇别开生面的游记。

教学步骤

一、第一轮阅读: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具体任务:

1.展示预习情况,扫除读音障碍

(看屏幕,指名学生认读)

蠡磬罄馨栖澎湃亲家滨枯蛤镌

2.对照课文注释,自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什么,找出文中表达全文的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师酌情评判。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考察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表达中心思想的一句话是: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二、第二轮阅读:

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看屏幕)

具体任务:

1.重点掌握文中以下词语的意义

鼓遗适固方发当殆

▲《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要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共168个,其中实词150个,虚词18个。

以上8个词是150个实词当中的。

▲要把字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掌握。

2.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弄清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一)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注意他的句读和字音有无错误,并且准备翻译。

1.学生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找出活用的词,并作解释。

鸣也——鸣(之)也,即“使(之)鸣也”。

鸣—叫,

发出声音。

(2)解释几个实词和虚词:

焉——语气词,不译;鼓—振动,动词;遗——旧

有的,遗留下来的。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靠“之”或“者”把宾语提前)

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石。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的人

2.学生翻译第一段

3.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

(二)学生推荐班级里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完后,如果你觉得自己会读得更好,不妨勇敢地站起来试试。

1.发动学生再次朗读该段(酌情处理)

2.解释几个实词和虚词:

适——往,到。

固——坚持,(含“固执地认为”意思)。

侧——倾斜(一说“旁边”)。

方——正。

发——发生、发出。

当——处在……位置。

3.词类活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4.特殊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宾语前置句。

5.学生自由朗读该段

6.指名学生翻译写“石钟山夜景”的文字

(三)指名班长或学习委员朗读第三段

1.学生解释几个词:

殆——大概,可能。

考——敲(击)。

乃——竟然

2.指名学生翻译该段。

3.齐读该段

三、第三轮阅读:

赏析文章构思的独特之处(看屏幕)

具体任务:

1.分别概括出文章三段的大意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

它们分别体现在文章那些段落?

3.第二段集中笔力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作者着力描写这些景物有何意图?

 

4.文章三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一)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分别概括出各段的大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1.质疑——叙议结合

2.解疑——记叙、描写

3.发感——议论

(二)文章三段各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边分析边板书——

1.叙议结合;2.记叙、描写;3议论(见板书)

 (三)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的石钟山夜景,景物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非常逼真。

作者意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考察探访之不易。

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作铺垫。

(四)文章三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是因果关系,第一、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又是因果关系。

因有疑而探访,由探访而解疑;因解疑之不易而产生感悟,抒发感慨,揭示深刻的道理。

——这正是该篇游记的匠心独运之处。

四、结合课文及有关资料,谈谈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几种观点,并说说应该怎样看待苏轼的见解。

(看屏幕)

观点依据代表人物

1.主声派——水声如钟、石声如钟——郦道元、苏轼、李渤

2.主形派——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清)俞樾

3.形声派—兼有“声、形派”的依据—(清)郭庆藩、今人

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此山造化工。

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

——(清)郭庆藩《舟中望石钟山》

对苏轼见解的看法——尽管苏轼考察的结果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敢于怀疑、勇于身体力行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与他一生中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随便附和“革新派”和“保守派”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

这种精神对我们学生的学习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构建知识。

五、迁移训练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宋代人的散文,《六国论》《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它们都体现了宋代散文因事见理、长于议论的特点。

其实,不仅如此,宋代的诗歌也以入理见称,世有“唐诗主情,宋诗入理”的说法。

1.学生讨论(宋)苏轼《题西林壁》蕴涵着什么哲理

2.学生展示揭示深刻道理的诗作或诗句。

备用——

1.杜甫《春夜喜雨》(前部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朱熹《观书有感》,苏式《题西林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