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300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docx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

公安三袁与文学思想

  摘要:

李贽是泰州学派的后起之秀。

在明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李贽继承了自王艮以来的泰州学派反道学的传统,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学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揭露和批判,从而把泰州学派的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发展史等问题上李贽坚决反对“假言”、“师古”的文风,主张文学创作要出自真心,要“发于情性,由乎自然”。

由于“公安三袁”与李贽有着某种特殊的渊源关系,所以“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与李贽具有颇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

反古;率性;倡俗

  李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平民哲学学派泰州学派的后起之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大师。

李贽是一个富有战斗精神的人,从某种意思上说,李贽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不仅他的思想充满了战斗精神,其文学作品也是“战火纷飞”,直指传统腐朽的观念和封建统治。

由于“公安三袁”与李贽有着一定的师承关系,所以他们的文学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由于各自的人生观不同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公安三袁又与李贽有所区别。

本文试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

  李贽[1527—1602]初名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又号龙湖叟,晋江人,杰出的思想家,泰州学派的第三代传人。

  据史料记载,万历九年李贽开始辞去官职,离开姚安,由滇入川,而后顺长江而下,直奔湖北黄安,开始了他归隐著述、讲学的生活。

至黄安后,李贽先是住在天嵩书院,教授耿家[耿定理]的子弟,并开始致力于史籍的阅读和研究。

不久,李贽与理学家耿定向发生尖锐矛盾,李贽决定离开耿家。

之后,李贽写了大量的书信来揭露批判耿定向的假道学,这使耿定向十分恼怒。

有一次,李贽游武昌黄鹤楼,耿定向指使徒众进行围攻。

但这并没有使李贽屈服,相反,却扩大了他的声望。

当时在武昌任湖广左布政使的刘东星,把李贽邀到自己的官署加以保护。

湖北“公安三袁”,也是在这时和李贽密切交往起来的。

  “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及袁中道兄弟三人,他们都是晚明的著名文学家。

由于他们是湖北公安人,世称“公安三袁”。

袁宗道,字伯修,有《白苏斋集》。

袁宏道,字中郎,有《袁中郎全集》。

袁中道,字小修,有《珂雪斋集》。

他们之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自称“扫时文之陋习,为末季之先驱,辨欧韩之极兔,捣钝贼之巢穴”,是在反复的斗争中是一员主将。

据他的弟弟袁中道的记载,衰宏道文学主张的建立是受了李贽的深刻影响的:

“先生[袁宏道]既见龙湖[李贽],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俗见,死于古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至是浩浩焉,如鸿毛之遇顺风,巨鱼之纵大壑。

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转,发为语言,一一从胸襟流出。

  实际上,公安派与泰州学派本是一派。

公安派名义上是一个地方派,而从渊源来看,公安派也是泰州学派的一个支派,公安派的“三袁”是泰州学派的第四代传人,因为焦骇和李贽都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

袁宏道是焦豌的学生,焦竑与李贽又是知己朋友,袁宏道对泰州学派的李贽很崇拜,自称是李贽的弟子。

他在一首《送焦弱侯老师使梁因之楚访李宏甫先生》的诗中说:

“自笑两家为弟子,空于湖海望仙舟。

”而李贽在《九日至报东寺闻中郎且至因喜而赋》的诗中也说:

“世道由来不可孤,百年端的是吾徒。

”亦自认袁宏道是他的学生。

李贽非常赏识轰宏道,说他“识力胆力,皆迥绝于世,真英灵汉子,可以担荷此一事耳”,并赠诗一首云:

“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

早得从君言,不当有《老苦》”,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他对袁宏道期望甚为殷切,称其为“英灵男子”,是想衰宏道将来能继承他的事业。

焦蛇和李贽是泰州学派同代知己,袁宏道正是在两位大师门下执弟子礼,接受他们的教诲,因而深受他们的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

袁宏道和李贽常有书信往来,把李贽著作放在床头经常阅读。

他说:

“幸有床头有《焚书》一部,愁可以破颜,病可以健脾,错可以醒眼,甚得力。

  除袁宏道外,公安派袁氏三兄弟都是李贽的弟子,都受李贽深刻的影响。

据史料载,万历二十年和二十一年,袁宏道兄弟三人先后两次到麻城向李贽求教,第二次时间最长,共达三月有余,袁宗道说:

“不读他人文学觉懑懑,读翁[李贽]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

岂因宿世耳根惯热乎。

”袁中道在一首诗中也说:

“我有兄弟皆慕道,君多任侠独伶予。

”钱谦益在谈到袁氏兄弟与李贽关系时说:

“袁氏中郎,小修皆卓如之徒,其指实卓吾发之。

稚圭与小修具龙湖高足弟子,而仲璞少受学于稚圭,其师友渊源如此。

故其诗文之大指可得而考也。

  “公安三衰”的思想与李贽是一脉相传的,他们都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

“公安三袁”基本继承了李贽反封建的叛道思想和斗争精神。

李贽反封建传统、反对道学的思想是十分突出的。

正如他自称:

“余自幼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尤恶。

”李贽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与封建道学作不屈斗争的一生。

在明末社会矛盾激烈的时代,李贽继承了自王艮以来的泰州学派反道学的传统,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学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揭露和批判,开启了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先河,并把泰州学派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安三袁继承了李贽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如袁宏道在《与张给谏》的信中说,“弟自不敢齿于世,而世肯与之齿乎?

”他还说:

“大丈夫当独来独往,自舒其翼耳。

岂可逐世啼笑,听人穿鼻终耳。

”咻现了他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这些思想精神和愿望都与李贽如出一辙的。

  二

  由于“公安三袁”直接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因而他们与李贽在文学思想方面有着极大的相近性。

  首先表现为他们有一致的文学发展观。

在李贽的时代,八股文风盛行,代圣人立言。

不能有自己的主张。

当时文坛上王世贞、李攀龙等“前七子”极力提倡复古,造成文坛笼罩着一片“拟古”、“复古”之恶劣风气。

李贽对这一复古浪潮进行了批判。

李贽认为,文章的好坏,“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诗何必古选?

文何必先秦?

”在他看来,文学作品并非愈古愈好,文学在变化和发展中不断地出现好作品。

李贽的这一文学发展观与他辩证发展的是非观是分不开的。

他说: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

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历史是前进的,现实生活时时刻刻都在起变化,所以文学作品也不应“执一”,更不应抱古。

  “公安三袁”在李贽的影响下,也提出了和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

有力地驳斥了复古派的种种谬论。

在文学发展观上,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自己的特色,不应该厚古薄今。

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一文中说:

“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

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他在好多文章里反复阐述这一论点,发出“古何必高?

今何必卑?

”的呼声。

  李贽对文学现象的解释是唯心的,把好的文学作品都看成是“童心”的产物。

他说: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所谓“童心”,据他讲就是“真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这种理论与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哲学思想是有一定联系的。

李贽要求作家“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有了童心就能写出好作品,用不着什么“道”,“吾因是百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啐贽对道学大力攻击,甚至认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由此,李贽主张文学创作必须“发于陸情,由乎自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在《读律肤说》一文申明确指出:

“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

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

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为美耳,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

”李贽以为创作的冲动源于作家的真实情感,所以作品中感情的流露应当是完全自然的,如果矫揉造作,不真实,就不能写出好作品,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贽一再强调文学创作一定要“根于心,发于言”。

他在《司马迁传论》中说:

“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已或有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若必其是非尽合于圣人,则圣人既已是非矣,尚何待于吾也。

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者,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

言不出于吾心,词非由于不可遏,则无味矣。

”李贽还认为,作家的不同个性,决定了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作家只要顺着自己的性格去进行创作,真正做到“发于情性,由乎自然”,就会使自己的作品产生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效果,如果强求达到某种自然,倒反而会失去真实,最终也得不到好的艺术效果。

所以他说:

“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扬,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

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

莫不有情,莫不有性,而可以一律求之哉!

然则所谓自然者。

非有意为自然而遂以为自然也。

若有意为自然,则与矫强何异?

  “公安三袁”关于文学的基本主张主要出于他们的“性灵说”,这种“性灵说”实际上是由李贽的“童心说”变化而来的。

公安三袁提出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这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充分表现作者的个性,反对复古派在文学表现方法上所定下的种种清规戒律。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好诗好文,都是“任性而发”,“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

”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而文学有表达多种多样个性的权利,所以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一文中肯定了诗可以“若哭若骂”,可以怨而伤,可以写得很露骨。

“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这种提法对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是一种反抗。

  在文学创作上公安派反对摹拟。

既然文学是随着时代而发展,那么就完全不必要摹拟古人。

袁宏道在《与江进之》的信里谈出了他们的见解:

“古不可优,后不可劣。

若使今日执笔,机轴尤为不同。

何也?

人事物态,有时而更。

乡音方言,有时而易,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而已矣。

”他猛然攻击了文人中的复古之风,指出复古事实上就是抄袭,“剽窃成风,万口一响”,“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袁宗道在《论文》中说得好:

“然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无识。

若使胸中的有所见,苞塞于中,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兔起鹘落,犹恐或逸,况有闲力暇晷,引用古人词句耶?

”复古派的根本弱点在于没有自己的见解,文章的内容空洞无物,不得不借助于古人词句来装点门面。

由此可见,“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与李贽基本上是一致的。

  除了在反复古和文学发展观、文学创造的基本主张方面,“公安三袁”与李贽一致外,在其它方面也表现出了一些相同的特点,如李贽反对复古派盲目崇古时矫枉过正,把八股文的地位抬高了,袁宏道也跟着如此。

李贽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浅近明白,几乎不用典故,不装腔作势,并且采用民间俗语,在复古之风很盛的时候显得非常突出,公安派也主张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文学语言来写作,不用什么典故,采用大量俗语,“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

  他们都对通俗文学十分推崇。

李贽敢于打破历来传统文人的偏见,肯定新生事物,把正统文人所瞧不起的小说和戏曲的地位抬得很高,把《西厢记》和《水浒传》同列于“古今至文”。

他说:

“降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公安派也非常推崇通俗文学,袁宏道对《水浒传》也评价很高,他说在《水浒传》的相形之下,“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并把关汉卿、罗贯中和司马迁并列为“识见极度高”之人。

李贽大胆进行小说评点。

他是第一个评点长篇小说的人,曾评点过《西厢记》、《琵琶记》、《红拂记》、《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多种戏曲、长篇小说。

这种对戏曲、长篇小说的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新的样式。

“公安三袁”也对小说、戏曲进行过评点。

如袁中道在《李温陵传》中说:

“《离骚》、写、班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小说之奇,宋元名人之曲,雪藤丹笔,逐字仇校,肌劈理分,时出新意。

”总之在文学思想上“公安三袁”继承了李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