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2925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docx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

阿妈家的幸福角落——佛堂

2010年12月28日

  编者按: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西藏,听到“嗡嘛呢叭咪吽”这六字真言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

他在祈祷。

他,可能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可能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可能是身披袈裟的僧人……他,有可能在自家的佛堂,也有可能在转经的路上,还有可能是寺院的跟前……

  以前曾听过这样一句话,“西藏家家有佛堂,户户有观音”。

其实不仅在西藏,其他四省藏区也一样。

虽然说“家家户户”有些夸张,但佛堂带给大家的宗教氛围,却每时每刻地存在着。

佛堂已经成为藏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请僧人为即将完婚的年轻人诵经祈福,还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在自家佛堂里进行简单的宗教仪式都必不可少。

在藏区,即便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无论把家迁到哪里都要把佛像摆放在帐篷里的小桌子上,供奉酥油灯。

虽然简单,却不失虔诚之意。

  在为本期的专题周刊搜集素材时,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篇名为《佛堂的酥油灯》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叫做次吉的藏族同胞。

在这篇文章中,次吉以平实真切的笔触,描绘了阿妈在佛堂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阿妈的怀念之情。

我们也深为感动。

于是,我们以这篇文章为素材,加入一些关于佛堂的小知识。

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次吉感念人心的延续,和对所有像阿妈一样虔诚的同胞们的致敬……

  阿妈的每一天都在黎明后的晨曦里溢满檀香味的佛堂中开始。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淡黄色窗纱后的玻璃窗射进阿妈的佛堂时,阿妈早已在佛前供奉当天第一道清水,点上散发出檀香木味道的藏香,续上新的酥油灯。

然后她站立着面向佛龛双手合十,按着举过头顶、下至额头、再到心口的位置,依次停留片刻的固定方式深深地磕拜下去。

一次又一次,直到达到阿妈心里定下的那个数字为止。

  阿妈年纪大了,磕头只能按照跪拜的姿势,如果按照阿妈自己的心愿当然是想能够五体投地地匍匐在佛前一遍遍地拜下去。

可是阿妈真的年纪大了,身子重得已经不能随心地采用这样的姿势来表示自己的虔诚。

  像这样在清晨起床后或晚间临睡前面向佛祖磕头敬拜,在阿妈的心里是清清楚楚地记着数的。

阿妈常说,磕头数积攒到上亿后是可以到自己的上师处启禀存续的,这样存续功德便会成倍地增长,可以带去自己的往生世界。

阿妈也常说,财物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是功德却是可以带去的。

我时常觉得阿妈像个孩子一样,却也不忍说些什么。

  阿妈手中的佛珠承载着阿妈百分之一百的虔诚,每天都在食指和拇指的触摸间热辣辣地翻动着身躯,有时还会发出互相碰撞的脆亮的声音,合着阿妈口中的六字真言时常在我的耳边混响,在佛堂的空气中弥漫……

  【安置佛堂】

  

  佛堂一般按照密宗的规矩,布置成三层(包括格鲁派、萨迦派、觉囊派、噶举派、宁玛派)。

第一层是本尊、佛塔和经文,代表佛菩萨的身语意;第二层是曼扎、财神、宝瓶等福报资粮;第三层是七支供(七个供水的水碗)、八供(水、水、花、香、灯、涂香、食子、音乐《海螺》)、吉祥八宝、香炉等。

  安置佛堂的意义在于让自已及家人的修行有所依处。

佛像代表佛之身,佛在人心中。

  修行五次第中,以资粮道为先,所以聚福慧资粮是每一位佛教徒的日常功课。

积聚方法有七种:

供养三宝、抄经、听闻佛法、行六度、读诵经典、持真言、修等持。

其中以供养三宝最方便。

  行供养是为了方便积聚福慧资粮,供养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

以佛像代表佛陀之[身密];以显经或密续法本代表佛所说之[语密];以舍利塔代表佛之[意密]。

如此佛之身语意三密,象征佛法僧三宝,圆满矣。

  佛堂中央安奉释迦牟尼佛佛像,佛像左方可安奉母续本尊,如绿度母及[法本经典],右边安奉父续本尊如文殊观音、金刚手等以及舍利塔。

佛像供养处宜略高。

佛像前可供曼达盘,最外缘供八供。

一切佛像、舍利塔皆须请上师装藏并开光加持。

佛堂的布置宜简单庄重,但仍可沿饰伞盖法幢。

  【佛像摆设】

  

  有人说西方接引佛和地藏菩萨不能放在家中供养,因为那是接引亡者的。

其实,佛在心中,只要诚心,佛、菩萨像都可供奉在家中。

供奉的佛像或菩萨像,可以与自己本身修持相应的为主。

佛像供奉于中央,并与佛堂或佛桌的大小相和谐。

佛堂一般有释迦牟尼佛、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等。

依空间的大小以及佛桌到天花板的高度来衡量(以不顶到天花板为原则)。

供奉佛菩萨圣像宜简单庄严,不论是坐像、立像、卧像皆可,可依各人的喜好相契来选择。

纷然杂供,有失庄严。

  正信的佛教徒在设立佛堂时,应以供奉佛菩萨像为原则,佛堂不宜作扶乩问卜之用。

佛像的左边或右边均可供奉祖先牌位,可另设一小桌,亦可一同摆设在佛桌上。

  【八供】

  

  依藏密传统,在坛城前必备八供即水、水、花、香、灯、涂香、食子、乐(即音乐,以海螺或[丁夏]代表)。

八供是最简易的一种供养,在寺里有用一千个八供作供养,供养愈多,积聚功德愈多,但发心须正确,心应不执功德。

  【转经筒】

  

  阿妈手里不停摇动着的东西叫作“喇果”。

“喇果”是一种小巧而又轻便的转经筒。

它的高度约有10公分,直径8公分左右,圆形筒身里藏有一卷微缩的藏经。

喇叭形的小型“擦杂”用一根8公分左右的细链连在了筒身上,配上一尺来长,直径大约2公分左右的细长木头把子。

当转经筒的人在顺时针方向摇动经筒时,随之甩出去的“擦杂”形成惯力便会带动经筒轻轻地转动。

转经筒的下面还有一个高1公分左右,口径约有一个大衣扣儿般大的小竹管。

小小的竹管下面还有一物叫作“筒”(也就是贝壳)。

“喇果”转得多了,竹子磨透贝壳,取下的那个扣儿般大的小贝壳就是转经筒人的一种功德。

有的老人会将小贝壳用绳穿了挂在孩子的脖子上,祈求佛祖将自己的功德分与孩子,保佑着孩子。

阿妈给我的是一串小贝壳,挂在手上像个小念珠。

我总感觉小贝壳就像护身符一样,因为那是阿妈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啊!

  阿妈的转经筒是纯银做的,巧妙的设计透射着精湛,极尽精雕细琢的工艺着实让人爱不释手。

随着流行的趋势,阿佳给阿妈的转经筒织了一个套子,紫色与黄色的搭配是阿妈最喜欢的颜色。

阿妈每天都会摇着“喇果”去转经。

  【酥油灯】

  

  酥油灯是藏族人最熟悉且又最常用的贡佛明灯,已经在人们心中燃兴了上千年。

  百盏酥油灯在佛堂的矮柜上长明,火苗熊熊、猎猎、悠悠……凝聚着阿妈无尽善良的祈祷。

  我就是在阿妈这样的虔诚和善良中一点点长大的吧!

此刻只让我觉得这宁宁静静间,幽幽清清处,每日每日快乐闪动的酥油灯火,只一盏就足以承载阿妈所有的虔诚与执着。

  如今阿妈不在了,酥油灯依然闪耀在佛堂中,阿妈的本尊像在佛光中慈目视我,我怎么就觉得是阿妈的眼睛在宠爱加怜惜地看着我呢!

  我学着阿妈的样子在佛堂的矮柜上点上百盏酥油灯,想象着阿妈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禁不住眼泪簌簌淌流。

泪眼模糊中,我看着旺旺的酥油灯火,那灯蕊红芯仿佛此刻内心滚淌的祷文,一句接一句,随着扑朔的火苗,夹在流动的空气中,升腾起,与内心热切的盼望相伴而去,兴许就传到了阿妈那里吧!

  【早晚供养】

  

  供养有两种:

一、实物供养、二、普贤供养。

其中,实物供养分两种,一种是自已所拥有的财富及一切最好的东西。

另一是人我所共有的,例如天上、地下、水里的宝藏。

何谓普贤供养,亦称观想供养,是依心所作。

何以名为普贤,普贤菩萨是一切菩萨中供养最胜者。

观想世间一切宝物,譬如四大部洲,日请山川及自的福报功德等作供养,称为普贤供养。

  【煨桑】

  

  屋顶的桑烟在晨风中飘摇着溢满家的上空,松柏和爬地杜鹃的清馨味便丝丝缕缕地潜入我似醒非醒的梦境。

  煨桑也是一种供奉,是阿妈清晨的一次祷告。

绣着藏家传统花案的“桑古”,很像汉地乡土人肩上的褡裢。

“桑古”也是两头各一个小袋,一个袋里装青稞,一个袋里装糌粑,糌粑袋里还要放一个小匙。

当桑烟飘起时,从中取三匙糌粑、三匙青稞撒在上面,嘴里要高喊“桑索罗”,而后在燃烧的桑枝上洒上青稞酒或者“恰古”(砖茶熬制的浓茶)。

这就是煨桑了。

  阿妈每天都会在屋顶煨桑。

桑烟随着风的动向袅袅升起时,阿妈又会走进佛堂忙活起来。

  在阿妈的心里,礼佛必须付出百分之一百的诚实和恭敬,这样的虔诚丝毫不能有任何的瑕疵,若不然就会功德减半,甚至会带来因果怨报。

这是阿妈始终坚持的她自己的无以复加的真理。

  【转经】

  

  拉萨的阳光就是喜欢这样热烈地拥抱着天空万里的湛蓝,漫天漫地地铺洒下来。

阿妈每天会迎着高原初升的太阳或是沿着布达拉宫、或是去八廓街、或是走上林廓路去转经。

  除了围绕布达拉宫一转的“泽国尔”和沿着老城区八廓街一转的“巴国尔”以外,阿妈说拉萨传统的转经路还有三条,沿着大昭寺大殿一周是小转,沿着八廓街一圈是中转,沿着林廓路绕一圈是大转,这样的大转约有十公里路程。

这三条转经路,都是以佛祖释迦牟尼像为中心。

沿着林廓路的大转是指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近乎要绕行拉萨城大半。

像这样的大转藏语叫做“林郭尔”。

  阿妈最常去的还是“泽国尔”。

那红山之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世间闻名遐迩的宫堡式古建筑——布达拉宫,每天都深情地鸟瞰着雪域众生。

那般宏伟浩大的气势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她依山而筑,宫宇叠砌,巍峨耸峙,气势磅礴。

围绕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宫殿四周,每日嘎吱嘎吱不停转动着几千个金黄色的转经筒,虔诚的信徒用脚步、用身体一次次地丈量着这条洁净的青石板路。

阿妈也是这虔诚信徒中的一员。

  转过一个早上,晌午时分阿妈会走进那个白塔边的甜茶馆。

二磅甜茶,一碗藏面,一个馅儿饼便是阿妈简单的午餐。

阿妈不介意这样的简便,阿妈喜欢甚至迷恋这里信徒们手摇转经筒,口念心咒而融合的特殊氛围。

  阿妈的背包里总有掏不尽的毛子钱,转经的一路上或是吃饭的当口,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碰上乞讨的人,阿妈从来都是投去怜悯目光的同时递去一毛钱或是更多,这样的布施在阿妈那儿已经是家常便饭。

每逢藏历初八、十、十五、二十九等这样的吉日,阿妈便会去寺庙朝佛。

朝佛的时候,阿妈也会供奉布施。

孩子们孝敬的钱一大半让阿妈这样布施了出去。

阿妈总是说这样心安身体也好。

哪个孩儿又能忍心违逆阿妈的心愿呢?

只要是善举,按照怎样的方式去做又有何定式呢!

  阿妈常说自己过得很幸福,多余的钱与其存着不如帮助别人更有价值。

汶川地震的时候,阿妈就曾叫我按照报上捐款的地址寄去了一千元。

当我从银行拿回红色的感谢信和收据给阿妈时,阿妈会心地笑了。

阿妈的笑容里我品读出了什么叫作善良。

  【您知道吗】

  “佛堂”还是一个“镇名”!

它位于义乌。

1931年杭江铁路通车前,佛堂镇凭借义乌江水运优势成为本地经济、交通中心,有“小兰溪”的美誉。

  佛堂镇的来历,有着神奇的传说。

据《傅大士文集之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在南北朝时,天竺国有位嵩头陀,名字叫达摩,在南朝梁代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到了乌伤,居住在香山的岩谷丛林中。

后来,达摩云游到松峭山,与梁朝侍郎乌伤人楼偃相遇,两人志趣相近,谈得很投机,达摩就邀请楼偃次年回乌伤募建香山寺,楼偃欣然应允。

寺建成后,达摩就成了寺中的方丈。

  梁代普通二年(公元521年)3月14日,达摩到附近村庄参加斋会,斋会结束后,达摩不肯回寺,众人苦苦相留,达摩说:

“贫僧缘会而来,缘尽而去。

”众人见达摩去意已决,只得挥泪送别。

达摩向南而去,到了金山。

当时,由于连日暴雨,江水猛涨,有的堤岸已冲开缺口,洪水无情地淹没了田野,地势低洼的村庄也浸在水中,村民有的爬在屋顶,有的爬在树上,有的已被洪水冲走,在水中挣扎,情况十分危急。

江上虽有几只木船,面对惊涛骇浪,都泊在堤岸边,畏缩不前。

达摩是一位高僧,神通广大,面对此情此景,口念咒语,把随身携带的铁鱼磬(一种用铁制成,形如鱼的法器)抛入空中,只见铁鱼磬放出万道光芒,变成一只木船飘入江中。

达摩又伸手一指,木船就向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快速驶去,船在汹涌的波涛中,迂回曲折,直至把所有受难的百姓全部救起送到堤岸上,达摩才收回铁鱼磬,并把一把雨伞放在水上,自己坐在伞上飘流过江,到稽亭塘点化傅翕(即后来的傅大士)去了。

  为了感谢达摩救人的大恩大德,老百姓建了一座渡磬寺,供人们顶礼膜拜。

寺中有一楹联:

“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

”人们就以上下联的第一字,取地名为“佛堂”,而渡磬寺又称古佛堂。

  佛堂人民十分珍惜这座古寺,几经修缮,几经重建,渡磬寺至今仍完好保留在镇西。

  (特别感谢唐民皓的图片:

《膜拜》)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