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069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6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

《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docx

鲁教版必修三精华说课稿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节认识区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区域》一节的内容。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三大环节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第一大板块,即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从宏观上来看,必修三在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学生在前面系统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后,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必修三则主要是借助之前学习的相关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处理现实中的问题。

从微观上来说,本节对本书起着一个开头的作用,主要从区域的含义,区域的类型以及区域的特征让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几节甚至是整本书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必修三都是以区域为话题进行扩展,因此学好第一节为以后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鉴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和理解,又结合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与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与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旅游和交通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的对本地区进行开发利用的观点。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1)教学重点:

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2)教学难点:

辨析均质区与功能区。

4说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重要地方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初步了解了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当时知识储备的不足及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区域地理知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许多问题没有展开和深入。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

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托夫勒有句名言: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

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构成。

俗话说的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也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进行感知分析,通过大家熟知的地理区域,引出本节课相关内容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的含义、区域的类型及区域的特征。

在讲授“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向学生展示教材图1-1-2和图1-1-3,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进而引出区域的含义。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当地的区域资料图,加深学生对区域这一含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区域的地理空间性和内部一致性。

通过教材的知识窗,向学生讲解区域划分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针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列举相关区域实例,然后由我归纳总结,进一步说明学习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

本部分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区域进行分类。

在初中所学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上,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所列区域进行归纳概括。

第三步,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

借助教材知识窗和图1-1-4,让学生了解区域的空间尺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可以选取比较有典型性且好理解的中国经济区域为例,向学生进一步明确区域空间尺度的划分。

“区域的三个特征"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这部分知识,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区域的三个特征一一对应的相关图文资料,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割裂开另外,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该不仅让学生把握三个基本的特征,而且还要明确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节新课讲解结束后,通过课后活动“海南岛的一组地图”,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区域特征,做到学以致用。

经过课堂练习的演练和知识反馈情况,由我归纳升华这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后让学生以我国南北方差异为例从气候特点,房屋建筑,农业生产,交通工具,居民食物,运动项目来比较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拓展思维,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理性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给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第2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号考生。

我所说的课题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等几个环节进行说课。

1、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区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另外,必修三都是以区域为话题进行扩展,因此学好这一节为以后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鉴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和理解,又结合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进行两个或多个区域差异的对比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3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4课时安排:

2课时

2、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不是很好,特别对初中知识遗忘较多,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温故知新,为学生分析问题做好铺垫,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

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托夫勒有句名言: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

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构成。

俗话说的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也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我采用模拟旅游激趣导课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

(课前准备:

各学习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模拟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

展示沿途的所见所闻。

师: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作一次有趣的旅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在沿途中,你将看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准备成果。

(让学生亲身体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从气温差异,自然景观,建筑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区域差异”这一目的内容相对简单,课本篇幅比较小,只有一个段落的内容,但是却是本节课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理清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后面的日本和英国的案例分析乃至以后的做题打好基础。

但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所以采取了一个美丽的威海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让学生看视频去总结,既是学习过程又是评价过程。

“区域差异比较”这部分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及相关的资料,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比较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借助课本案例进行应用,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