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831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

《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

潮安教师上岗考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

一、内容:

1教育学学科性质:

既是理论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教育学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区别于教育科学: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它的特定研究对象是教育,它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是从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

3教育学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的产生(一种有意识的经验传递活动)

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的两种职能:

传授生产知识和社会意识

5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看,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永恒性、历史性、生产性、阶级性

6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四个方面构成

7中学生的素质: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关系:

五个方面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科学素质是中心,劳动技能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具体体现和运用,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心理素质是保证。

在教育工作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8中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

9推行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二、定义: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

(其对象是多层次的,既包括新生一代,也包括成人;其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既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学校教育等,又有无固定形式的自学、家庭教育等);

狭义的教育是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艺,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它既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也包括半日制、业余的、函授的、卫星电视等有组织机构的教育形式),

这种意义上的教育特征为:

1教育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教师2教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预先有计划地选定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3教育过程是有组织地促使受教育者往预期目标发展4教育手段是经过选择的

3教师的概念:

就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4素质的涵义: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的一系列的基本的品质、素养的总和。

素质的基本特征:

1素质是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的辩证统一,是自然生物性与社会文化性的辩证统一2素质是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3素质是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4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5素质具有整体性6素质具有基础性

5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6素质教育的定义和本质内涵

(1)定义:

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

具体来说,它是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完整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A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B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C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D是一种教育主体间的合作性教育

7德育的定义:

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亦称为思想品德教育。

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活动。

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8

(一)德育过程:

是思想品质教育的实施过程。

也就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

主要有知、情、意、行诸心理因素统一发展规律;学校教育与其他影响相互作用规律;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思想品德形成循环往复逐步提高规律

9智育的定义: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智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本领

10体育的含义:

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教育。

包括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学校卫生(是以保健和治病来保护学生的健康)两个方面

11美育的涵义:

1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2美育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3美育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自身

美育特征:

1美育的愉悦性2美育的自由性:

A表现在美育活动的超功利性上B表现在美育拒绝强制3美育的交流性(以情感教育为核心)4美育的个体性

12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态度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

1实践性(从事实践操作是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这是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育的明显区别) 2技术性(又一显著特点) 3教育性

13什么是学习:

(一)学习的起源:

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到了奴隶社会才有文字记载,最早把学与习联系起来的是孔子;

(二)学习的实质:

学习活动应包括学习的主体、客体和学习活动的结果三个基本要素,即学习就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的活动,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14班级本质:

A班级教学成为学校基本形态的开端,欧美国家是在此18C末19C初,我国采用班级组织的最早雏形是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B定义:

班级是由一位教师(或几位学科教师)和一群学生共同组成,经由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实现某种功能,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社会体系。

C实质:

班级是开展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同时也是生活集体单位,还有把班级看作教育管理的单位

15班级功能:

发展个人的“责任感”和培养个人的“能力”

1、社会化功能: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年轻一代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培养社会角色。

2、选择的功能:

选择升学与就业

3、个性化功能:

班级必须努力发展每个学生个性的潜在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条件,进而根据潜在差异确定可能塑造的方向。

4、保护功能:

重点在于生理的照顾及生活的服务方面

16班级编制1、所谓班级编制就是班级规模,即是班级中学生的数量。

2、班级编制原理:

①个性化原理 ②社会化原理 ③安全化原理

17教育评价:

(一)概念:

就是根据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1、教育评价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评价的标尺,评价是价值的体现;

2与评比关系:

评价是评比的基础,评价的高低又在评比中得到实现。

但评价的目的是衡量教育目的的达到程度,评比的目的是决定优劣高低,评出名次;

3与测量关系:

教育测量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给教育形象赋值,来获取评价对象数量的方法。

测量是评价的依据,评价是测量的价值体现。

但测量关心的是数量的多少,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而评价关心的是价值的高低,是主观估计与客观测量的统一;

4与督导关系:

教育督导是上级对下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用以指导和督促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政策,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评价是教育督导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教育督导也对教育评价产生积极作用。

督导工作及其相应的机构是教育评价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可靠的保证

18A教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证明功能 3诊断功能 4激励功能

B教育评价的类型:

1、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方案评价、机构评价和人员评价;

2、根据评价时间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根据解释评价结论的标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4、根据评价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需要性评价、可行性评价和配置性评价;

5、根据评价主客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三、简答: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仅仅有某些教育思想存在,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

我国的《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和古罗马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是最早的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始于西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基础;19C末20C初教育革新思潮有:

德国凯兴斯坦的“劳作学校”理论,意大利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思想等,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三)科学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凯洛夫的《教育学》是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我国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蔡元培、陶行知)

2学习中学教育学的意义(为什么要学?

):

a学习中学教育学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需要b学习中学教育学是指导我国教育实践的需要

3学习和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怎么样学?

):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基本原则和方法)

c、坚持教育学与心理学和各种教学法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2教育实践的贫乏性3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2教育具有阶级性3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三)封建社会的教育:

1学校教育趋于多样化 2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具有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脱离社会实际 4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知识发展缓慢;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1教育制度日趋完善,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智力开发受到重视2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趋于结合3教育仍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1社会主义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教育2社会主义教育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趋于完善

5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为什么?

):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重要手段 4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首要手段

二、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的能动作用:

1培养专门的人才以巩固,完善经济、政治制度2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影响经济、政治制度

三、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1继承、传播作用2选择、净化作用3创造、更新作用4吸收、融合作用

四、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用:

(一)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1、提高社会成员素质,形成合理智能结构

2、协调现行教育体系,形成合理人才结构

3、大力提倡科教兴国,形成合理转化结构

4、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加强团体意识教育。

(二)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的重要条件:

1、既要向学生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又要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我国学校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3、我国学校是生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品的重要基地;

(三)教育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6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导作用(根据条件)

一、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根据:

1学校是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施教机构2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培养的专职施教人员3学校具备培养人的专门设施;

二、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1正确把握办学方向2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影响因素3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5精心组织、设计各种教育活动

7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