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676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

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可见宇宙:

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

半径约140亿光年。

3、光年:

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

注意:

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天体:

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天体的判别:

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局部不是天体。

6、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例如:

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地月系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太阳系:

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

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

〔1〕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

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地月系:

由地球与月球组成。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有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断地提供太阳能

运行轨道平安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

有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能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局部,约占总能量的5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

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3、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

由于光球层的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显示。

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黑子与年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2〕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4〕带电粒子轰击高纬大气,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特点

1、地球的运动特点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绕转中心

假想的地轴

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昼夜长短〕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角速度

除两极外,各店均为15°/时

近一远七,近快远慢

线速度

由赤道到两极逐渐递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意义

产生地方时;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

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五带

2、赤道上的线速度是60°纬线的2倍

3、地球自转方向

4、黄赤交角及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β〕: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为°。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移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

纬度数互余。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地方时、区时与时区

1、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引起的时间不同称为地方时。

〔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东早西晚:

东边的地区比西边的地区较早看到日出,东边的地区时刻比西边早。

〔3〕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所求地方时=一地的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2、时区和区时

为方便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地球上以经度每150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求所在时区的区号:

区号=某地经度÷°°舍去〕

求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

中央经线度数=所在时区序号×15°

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

区时=区时±相隔的时区数

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3、日界线

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

1自然界线:

即零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

2人为界线:

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3新的一天的范围:

零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

 

〔二〕、昼夜交替

1、昼夜交替的原因

 

2、晨昏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3、判别晨线和昏线

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

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入夜

4、晨昏线的特点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平分赤道

晨昏线只有在春分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

晨昏线在二至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的速度为15°每小时

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

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时;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24时。

〔三〕地转偏向力

1、偏转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

2、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3、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

4、判断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总结】

1、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3、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4、昼夜长短的判断和计算方法

(1)昼夜长短的判断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

②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④同一天,北(南)半球某纬度的昼(夜)长,等于南(北)半球同纬度的夜(昼)长。

(2)昼夜长短的计算

①昼长时数=;②夜长时数=;

③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2时)×2=(12时-日出时间)×2;

④夜长时数=24小时-昼长时数。

5、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一年中,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两次,但是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拟: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4、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计算公式:

H=90°-纬度间隔

说明:

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物候四季: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天文四季:

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四、光照图判读

 

分析:

1、俯视图:

只有一个极点

2、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从45°E到90°E延顺时针。

即:

延顺时针方向,东经不断增加,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因此可以判断这是南半球

3、南极圈内全为极昼,那么此图为冬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全图被平均分成八份,相邻两条经线相差45°

4、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弧AB为晨线A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弧BC为昏线C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分析:

1、侧视图:

有南北两极

2、夏至日〔6月22日〕光照图:

太阳直射°N北极圈以内全为极昼现象

3、赤道被等分成六份,因此两条相邻经线相隔30°,时间上相差两个小时。

4、图中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因此可以确定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A〕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B〕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1.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测定地球内部圈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物质组成

矿物:

岩石构成的的最根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等。

岩浆岩:

有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两种类型。

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如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第二节地球外表形态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内外力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外来使地表趋于平坦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和重力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拟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拟活泼,多火山、地震。

 

边界类型

类型

地表形态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海洋

海岭、海洋

陆地内部

裂谷,如:

东非大裂谷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海沟、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或岛弧〔日本群岛〕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构造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现象

与人类生产关系

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