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631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7单元教案

24古诗两首

主备人:

陆劲松审核人:

孙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4.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板块一

教学内容:

课前谈话

完成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猜个谜语,答案是人名。

传说“东坡肉”与此人有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弟弟被称为“三苏”;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出自他之手。

2.这个人是谁呢?

【板书:

苏轼】

3.是啊,我们学过很多关于他的诗,我先来背一首《题西林壁。

接下来,谁挑战?

教学意图:

这样的课前谈话,巧妙地运用猜谜语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苏轼的了解当中去,再由背古诗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课伊始,学习古诗的氛围已然形成。

板块二

教学内容:

解读诗题

完成目标:

了解诗人写诗的时间、地点、状态。

教学过程:

1.看看同学们摇头晃脑的劲儿,真像小诗人呢!

现在,就让时光倒流九百多个年头,跟随着诗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去感受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吧!

2.谁来读下题目?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相机板书:

醉】

教学意图:

解题这一环节的设置,源于本诗的题目较长。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不难从诗题中找到相应的信息——诗人写诗的时间、地点、状态。

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初步认识。

板块三

教学内容:

理解古诗

完成目标:

1.2.3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1.师:

那一天,诗人在望湖楼醉书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诗吗?

请大家放开声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师:

谁能读读这首诗?

3.师:

刚刚是第一遍读古诗,读通顺。

现在请同学们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4.师:

苏轼来到西湖边,登上望湖楼,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欣赏西湖景色。

酒过三巡,不由得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诗,一起读——

二、想象画面

1.师:

苏轼不仅是北宋文坛巨匠,也是一位画家,他常常把绘画技巧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去,所以他的诗歌,常常为我们展现一幅幅灵动的画面。

【板书:

景】

2.师: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出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充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在你研究的这行诗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特别巧妙?

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点?

(3)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将阅读体会融入朗读当中。

(4)组员明确分工,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3.交流反馈。

炎炎夏日,苏轼正坐在临窗雅座前,悠闲地端起酒杯,咪一口美酒,回味无穷!

此时,“轰隆隆”一声雷响划破天际。

诗人一惊,眺望远方。

(1)夏日炎炎,西子湖畔,把酒临风,兴之所至,推窗而望,一碧万顷!

转瞬间,天昏地暗,哪一组来汇报第一行诗?

【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云翻】

预设学生的回答:

A.黑乎乎的云团,上下翻滚着,像被打翻的墨汁一样,一大片一大片地涌过来;又像千军万马一样,气势汹汹地向我们逼近。

整个天空霎时间,昏暗一片。

【板书:

云】

B.“黑云翻墨”四个字,就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

师:

你看,仅“黑云翻墨”四个字,就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C.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黑云翻滚时的壮观景象,生动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师:

说得真好!

谁能读出这样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2)奔涌而来的乌云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刹那间,白色雨点已经迫不及待地落在了船上。

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出示:

白雨跳珠乱入船——雨急】

预设学生的回答:

A.远远望去,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近处,无数的雨点落在了水上,溅起了水花;无数的雨点落在了船上,溅起了水珠,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溅。

【板书:

雨】

B.跳——雨大、雨急、雨猛

的确,这个“跳”字用得极为传神,连苏轼自己也十分欣赏,他50岁时又来到杭州,又写下了这样的诗“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C.乱——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溅起水花,纷纷溅入船舱里。

风卷,雨密,雨大,与“跳”呼应!

可谓一字千金!

这一跳一乱,将这一场又急又大的雨,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师:

你从这“跳珠”体会到了什么?

真不简单,请读出它的调皮与可爱吧!

师:

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

  

(3)云海翻腾,骤雨如注,风雷激荡。

转眼之间,云飞雨散。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继续汇报。

【出示: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

东坡先生惊叹于这场雨之来势凶猛,可是不免又担忧起来:

如此大雨,难不成让我困于此望湖楼不成?

这时——

预设学生的回答:

A.卷地风来忽吹散——风骤

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板书:

风】

B.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净

雨过天晴,风平浪息,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

云呢?

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板书:

水】

师:

你能想象一下,“水如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4)填空练习。

例句:

水如天一样的。

4.诵读全诗,读出一幅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指板书)有“云翻”,有“雨疾”,还有“风骤”、“水明”。

【把四幅画面合起来】其实整首诗就是一幅流动的画。

你看到了怎样灵动的画面?

现在,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

(“西湖骤雨图”)

5.领悟诗情

▲你知道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

出示补充资料:

来到杭州后的苏轼心情怎样?

(与诗相联系,并引导学生得出苏轼还醉在豁达开朗的情怀里。

▲背诵古诗以及苏轼的另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意图:

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通顺、读出节奏,符合古诗教学特点,循序渐进,也为后面的朗读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

而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用两个字概括出诗句描写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品味每行诗用得最精妙的字眼,然后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中,通过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反复诵读,再抓住诗眼“醉”,品读感悟,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步形成一幅幅灵动的画面,感受到诗人的独特情感,领悟诗歌语言之优美,还学习到写景的方法。

板块四

教学内容:

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完成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

这天,东坡先生真是文思泉涌,乘着酒兴,又连续写下了另外四首!

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读一读,品一品。

相信你一定能学到更多的写作方法。

教学意图:

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在课后的反复诵读过程中,读出理解,读出韵味,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板块一

教学内容:

导入

完成目标: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

1.杨万里这位诗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吗?

你能来背一背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诗,是关于荷花的,你们看过荷花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荷花荷叶图。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

荷花、荷叶、最后定格。

3.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吗?

能具体些吗?

(指导:

你可以说它的形状、颜色,或者你的感受)

教学意图:

古诗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部分,而这首诗的作者杨万里,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刚学过他另一首清新活泼的诗作《宿新市徐公店》,学生对于他是熟悉的,所以从诗人直接入手,自然导入课堂。

接下来再次让学生欣赏定格的荷花莲叶图,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美景,必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荷花,初步感受荷花之美,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板块二

教学内容: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完成目标:

1.2.3

教学过程:

一、解题,读通诗句

1.杨万里看到这样的美景,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传诵至今,它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强调“晓”、“慈”的写法。

)解诗题: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指导:

从诗题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

带着这样的理解你再读一读诗题。

2.我们来看这首诗。

出示全诗。

初读全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如果有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指读,正音。

3.诗,我们已经会读了,你还读懂了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作更多的评价。

(你怎么知道的?

课前查阅工具书可是一个好习惯。

语言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二、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同学们,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

可诗中着重写的是荷花和荷叶,(板书)诗中描绘了怎样迷人的风光呢?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一组荷花莲叶图。

2.学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

()的荷叶()的荷花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

(3)板书:

无穷碧别样红

指导朗读:

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

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是别样红的呢?

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

(出示全诗。

☆荷叶之多---“接天”:

(1)接天,你的感觉是?

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

你来读一读,读出荷叶之多。

(2)教师语言描述:

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

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3)指导朗读:

读出莲叶之多,之绿、之美。

☆阳光映照---“映日”:

(1)早晨什么样的太阳?

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2)指导朗读:

读出灿烂阳光普照下荷花之红艳。

☆作者心情---体会赞美、喜爱、愉快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

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

(赞美、喜爱,愉快)

(2)指导朗读:

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写作背景--为友人升迁而高兴

(1)这是送别诗,送别应该是伤感的、依依不舍的,为什么诗人那么的喜悦?

这是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杨万里和林子方是多年的好友,他们情投意合,交情甚佳。

就是六月中的一天,林子方连升两级,将离开杭州去上任,林子方高升了,作为好朋友杨万里能不高兴吗?

(2)同学们,如果若干年后,你的好朋友考上大学,你去送他,这时,你的心情如何?

你的好朋友考上了博士,你的心情又如何?

现在我们更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了吧。

正是在这种愉快的心情下,他看到的莲叶,他看到的荷花。

▲探究:

这首诗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