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5662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

《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docx

高考化学大一轮学考复习考点突破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检测新人教版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考点一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建立

1.可逆反应

(1)定义

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

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

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

在方程式中用“”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平衡特点

深度思考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H2O

2H2↑+O2↑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不等同于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可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3)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指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若用不同物质表示时,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

(4)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

2.向含有2mol的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2SO2(g)+O2(g)

2SO3(g) ΔH=-QkJ·mol-1(Q>0),充分反应后生成SO3的物质的量2mol(填“<”、“>”或“=”,下同),SO2的物质的量0mol,转化率100%,反应放出的热量QkJ。

答案 < > < <

题组一 极端假设,界定范围,突破判断

1.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08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c1<0.14mol·L-1

答案 D

解析 平衡浓度之比为1∶3,转化浓度亦为1∶3,故c1∶c2=1∶3,A、C不正确;平衡时Y生成表示逆反应速率,Z生成表示正反应速率且v生成(Y)∶v生成(Z)应为3∶2,B不正确;由可逆反应的特点可知0<c1<0.14mol·L-1。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2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A.Z为0.3mol·L-1

B.Y2为0.4mol·L-1

C.X2为0.2mol·L-1

D.Z为0.4mol·L-1

答案 A

极端假设法确定各物质浓度范围

上述题目2可根据极端假设法判断,假设反应正向或逆向进行到底,求出各物质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而确定它们的浓度范围。

假设反应正向进行到底:

X2(g)+Y2(g)2Z(g)

起始浓度(mol·L-1)0.10.30.2

改变浓度(mol·L-1)0.10.10.2

终态浓度(mol·L-1)00.20.4

假设反应逆向进行到底:

X2(g)+Y2(g)2Z(g)

起始浓度(mol·L-1)0.10.30.2

改变浓度(mol·L-1)0.10.10.2

终态浓度(mol·L-1)0.20.40

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范围为X2∈(0,0.2),Y2∈(0.2,0.4),Z∈(0,0.4)。

题组二 审准题干,关注特点,判断标志

3.对于CO2+3H2CH3OH+H2O,下列说法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v(CO2)=

v(H2)

B.3v逆(H2)=v正(H2O)

C.v正(H2)=3v逆(CO2)

D.断裂3molH—H键的同时,形成2molO—H键

答案 C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

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1)能说明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2)能说明I2(g)+H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3)能说明2NO2(g)N2O4(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4)能说明C(s)+CO2(g)2CO(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5)能说明NH2COONH4(s)2NH3(g)+CO2(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6)能说明5CO(g)+I2O5(s)5CO2(g)+I2(s)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答案 

(1)①③④⑦ 

(2)⑤⑦ (3)①③④⑤⑦

(4)①②③④⑦ (5)①②③ (6)②④⑦

5.若上述题目中的

(1)~(4)改成一定温度下的恒压密闭容器,结果又如何?

答案 

(1)②③④⑦ 

(2)⑤⑦ (3)②③④⑤⑦

(4)②③④⑦

规避“2”个易失分点

(1)化学平衡状态判断“三关注”

关注反应条件,是恒温恒容,恒温恒压,还是绝热恒容容器;关注反应特点,是等体积反应,还是非等体积反应;关注特殊情况,是否有固体参加或生成,或固体的分解反应。

(2)不能作为“标志”的四种情况

①反应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②恒温恒容下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压强或总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如2HI(g)H2(g)+I2(g)。

③全是气体参加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如2HI(g)H2(g)+I2(g)。

④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恒容条件下体系的密度保持不变。

考点二 化学平衡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

改变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

(对有

气体参加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

增大压强

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

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改变压强

平衡不移动

温度

升高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同等程度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

(2)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

深度思考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也一定发生移动(×)

(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此时v放减小,v吸增大(×)

(3)合成氨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说明催化剂可以促进该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所以也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使用催化剂的原因(×)

(4)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固体生成物,v正减慢(×)

(5)C(s)+CO2(g)2CO(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CO2)和CO2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2.化学平衡向正反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吗?

(举列说明)

答案 不一定。

当反应物总量不变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若有多种反应物的反应,当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只会使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但该物质的转化率反而减小。

化学平衡移动的目的是“减弱”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外界条件的改变,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新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于改变的方向。

如①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平衡右移,A的浓度在增大的基础上减小,但达到新平衡时,A的浓度一定比原平衡大;②若将体系温度从50℃升高到80℃,则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50℃<T<80℃;

③若对体系N2(g)+3H2(g)2NH3(g)加压,例如从30MPa加压到60MPa,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时30MPa<p<60MPa。

题组一 选取措施使化学平衡定向移动

1.COCl2(g)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

①升温 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③增加CO浓度 ④减压 ⑤加催化剂 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

A.①②④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⑤⑥

答案 B

解析 该反应为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所以升温和减压均可以促使反应正向移动。

恒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

恒容通入惰性气体与加催化剂均对平衡无影响。

增加CO的浓度,将导致平衡逆向移动。

2.(2016·长春质检)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

新型RuO2催化剂对上述HCl转化为Cl2的总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1)实验测得在一定压强下,总反应的HCl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αHCl~T曲线如下图:

则总反应的ΔH0(填“>”、“=”或“<”);A、B两点的平衡常数K(A)与K(B)中较大的是。

(2)在上述实验中若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请在上图画出相应αHCl~T曲线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

(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αHCl的有。

A.增大n(HCl)B.增大n(O2)

C.使用更好的催化剂D.移去H2O

答案 

(1)< K(A) 

(2)见下图

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增大压强,平衡右移,αHCl增大,因此曲线应在原曲线上方 (3)BD

解析 

(1)结合题中αHCl~T图像可知,随着温度升高,αHCl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得出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即ΔH<0;A、B两点A点温度低,平衡常数K(A)大。

(2)结合可逆反应2HCl(g)+

O2(g)H2O(g)+Cl2(g)的特点,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αHCl增大,则相同温度下,HCl的平衡转化率比增压前的大,曲线如答案中图示所示。

(3)有利于提高αHCl,则采取措施应使平衡2HCl(g)+

O2(g)H2O(g)+Cl2(g)正向移动。

A项,增大n(HCl),则c(HCl)增大,虽平衡正向移动,但αHCl减小,错误;B项,增大n(O2)即增大反应物的浓度,D项,移去H2O即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均能使平衡正向移动,两项都正确;C项,使用更好的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能使平衡移动,错误。

题组二 条件改变时对化学平衡移动结果的判断

3.将等物质的量的N2、H2气体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

N2(g)+3H2(g)2NH3(g) ΔH<0。

当改变某个条件并维持新条件直至新的平衡时,下表中关于新平衡与原平衡的比较正确的是(  )

选项

改变条件

新平衡与原平衡比较

A

增大压强

N2的浓度一定变小

B

升高温度

N2的转化率变小

C

充入一定量H2

H2的转化率不变,N2的转化率变大

D

使用适当催化剂

NH3的体积分数增大

答案 B

解析 A项,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氮气的浓度仍然比原平衡大,A不正确;B项,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氮气的转化率降低,B正确;C项,充入一定量的氢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氮气的转化率增大,而氢气的转化率降低,C不正确;D项,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平衡状态,D不正确,答案选B。

4.乙苯催化脱氢制苯乙烯反应:

工业上,通常在乙苯蒸气中掺混水蒸气(原料气中乙苯和水蒸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9),控制反应温度600℃,并保持体系总压为常压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在不同反应温度下,乙苯的平衡转化率和某催化剂作用下苯乙烯的选择性(指除了H2以外的产物中苯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示意图如下:

(1)掺入水蒸气能提高乙苯的平衡转化率,解释说明该事实:

(2)控制反应温度为600℃的理由是。

答案 

(1)正反应方向气体分子数增加,加入水蒸气稀释,相当于起减压的效果

(2)600℃,乙苯的转化率和苯乙烯的选择性均较高。

温度过低,反应速率慢,转化率低;温度过高,选择性下降。

高温还可能使催化剂失活,且能耗大

5.在压强为0.1MPa、温度为300℃条件下,amolCO与3amolH2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甲醇:

CO(g)+2H2(g)===CH3OH(g) ΔH<0。

(1)平衡后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对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是(填字母)。

A.c(H2)减小

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C.反应物转化率增大

D.重新平衡

减小

(2)若容器容积不变,下列措施可增大甲醇产率的是(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将CH3OH从体系中分离

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答案 

(1)CD 

(2)B

解析 

(1)该反应为正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可逆反应,缩小体积,平衡正向移动,c(H2)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因而A、B均不正确。

(2)由于该反应正向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H3OH的产率降低,体积不变,充入He,平衡不移动。

平衡转化率的分析与判断方法

(1)反应aA(g)+bB(g)cC(g)+dD(g)的转化率分析

①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达到平衡后,它们的转化率相等。

②若只增加A的量,平衡正向移动,B的转化率提高,A的转化率降低。

③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地增加(或降低)A、B的浓度,等效于压缩(或扩大)容器体积,气体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化学计量数有关。

同倍增大c(A)和c(B)

(2)反应mA(g)nB(g)+qC(g)的转化率分析

在T、V不变时,增加A的量,等效于压缩容器体积,A的转化率与化学计量数有关。

增大c(A)

考点三 应用“等效平衡”判断平衡移动的结果

1.等效平衡的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还是正、逆反应同时投料,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等)均相同。

2.等效平衡的判断方法

(1)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前后体积改变的反应

判断方法:

极值等量即等效。

例如:

2SO2(g)+O2(g)2SO3(g)

①2mol1mol0

②002mol

③0.5mol0.25mol1.5mol

④amolbmolcmol

上述①②③三种配比,按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均转化为反应物,则SO2均为2mol,O2均为1mol,三者建立的平衡状态完全相同。

④中a、b、c三者的关系满足:

c+a=2,

+b=1,即与上述平衡等效。

(2)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前后体积改变的反应

判断方法:

极值等比即等效。

例如:

2SO2(g)+O2(g)2SO3(g)

①2mol3mol0

②1mol3.5mol2mol

③amolbmolcmol

按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均转化为反应物,则①②中

,故互为等效平衡。

③中a、b、c三者关系满足:

,即与①②平衡等效。

(3)恒温条件下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

判断方法:

无论是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只要极值等比即等效,因为压强改变对该类反应的化学平衡无影响。

例如:

H2(g)+I2(g)2HI(g)

①1mol1mol0

②2mol2mol1mol

③amolbmolcmol

①②两种情况下,n(H2)∶n(I2)=1∶1,故互为等效平衡。

③中a、b、c三者关系满足

=1∶1或a∶b=1∶1,c≥0,即与①②平衡等效。

3.虚拟“中间态”法构建等效平衡

(1)构建恒温恒容平衡思维模式

新平衡状态可认为是两个原平衡状态简单的叠加并压缩而成,相当于增大压强。

(2)构建恒温恒压平衡思维模式(以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为例,见图示)

新平衡状态可以认为是两个原平衡状态简单的叠加,压强不变,平衡不移动。

深度思考

对于以下三个反应,从反开始进行到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体积不变,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PCl5(g)PCl3(g)+Cl2(g)

再充入PCl5(g)平衡向方向移动,达到平衡后,PCl5(g)的转化率,PCl5(g)的百分含量。

答案 正反应 减小 增大

(2)2HI(g)I2(g)+H2(g)

再充入HI(g)平衡向方向移动,达到平衡后,HI的分解率,HI的百分含量。

答案 正反应 不变 不变

(3)2NO2(g)N2O4(g)

再充入NO2(g),平衡向方向移动,达到平衡后,NO2(g)的转化率,NO2(g)的百分含量。

答案 正反应 增大 减小

1.已知N2(g)+3H2(g)2NH3(g) ΔH=-92.3kJ·mol-1,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N2和3molH2,达到平衡状态Ⅰ;相同条件下,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0.9molN2、2.7molH2和0.2molNH3,达到平衡状态Ⅱ,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平衡状态的平衡常数的关系:

KⅠ<KⅡ

B.H2的百分含量相同

C.N2的转化率:

平衡Ⅰ<平衡Ⅱ

D.反应放出的热量:

QⅠ=QⅡ<92.3kJ

答案 B

解析 两平衡的温度相同,故平衡常数KⅠ=KⅡ,两容器中的反应物都可以转化为1molN2和3molH2,故两个平衡是等效平衡,且两平衡中H2的百分含量相同,但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平衡Ⅱ反应物中已经有一部分NH3,反应放出的热量:

QⅠ>QⅡ,且都小于92.3kJ,N2的转化率:

平衡Ⅰ>平衡Ⅱ。

2.一定温度下,在3个容积均为1.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2H2(g)+CO(g)CH3OH(g)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

温度/K

物质的起始浓度/mol·L-1

物质的平衡浓度/mol·L-1

c(H2)

c(CO)

c(CH3OH)

c(CH3OH)

400

0.20

0.10

0

0.080

400

0.40

0.20

0

500

0

0

0.10

0.025

A.该反应的正反应吸热

B.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大

C.达到平衡时,容器Ⅱ中c(H2)大于容器Ⅲ中c(H2)的两倍

D.达到平衡时,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大

答案 D

解析 对比容器Ⅰ和Ⅲ可知两者投料量相当,若温度相同,最终建立等效平衡,但Ⅲ温度高,平衡时c(CH3OH)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Ⅱ相对于Ⅰ成比例增加投料量,相当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提高,所以Ⅱ中转化率高,B错误;不考虑温度,Ⅱ中投料量是Ⅲ的两倍,相当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所以Ⅱ中c(H2)小于Ⅲ中c(H2)的两倍,且Ⅲ的温度比Ⅱ高,相对于Ⅱ,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H2)增大,C错误;对比Ⅰ和Ⅲ,若温度相同,两者建立等效平衡,两容器中速率相等,但Ⅲ温度高,速率更快,D正确。

3.有甲、乙两容器,甲容器容积固定,乙容器容积可变。

一定温度下,在甲中加入2molN2、3molH2,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mmol。

(1)相同温度下,在乙中加入4molN2、6molH2,若乙的压强始终与甲的压强相等,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mol(从下列各项中选择,只填字母,下同);若乙的容积与甲的容积始终相等,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mol。

A.小于mB.等于m

C.在m~2m之间D.等于2m

E.大于2m

(2)相同温度下,保持乙的容积为甲的一半,并加入1molNH3,要使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与上述甲容器中达到平衡时相同,则起始时应加入molN2和

molH2。

答案 

(1)D E 

(2)0.5 0

解析 

(1)由于甲容器恒容,而乙容器恒压,它们的压强相等,达到平衡时,乙的容积应该为甲的两倍,生成的NH3的物质的量应该等于2mmol。

当甲、乙两容器的容积相等时,相当于将建立等效平衡后的乙容器压缩,故乙中NH3的物质的量大于2mmol。

(2)乙的容积为甲的一半时,要建立与甲一样的平衡,只有乙中的投入量是甲的一半才行,故乙中应该投入N2为(1-0.5)mol=0.5mol,H2为(1.5-1.5)mol=0mol。

分析等效平衡问题的关系有:

①看清楚条件是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②分析要形成等效平衡,是必须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完全相同还是只要成比例即可;③分析对于不能构成等效平衡的情况,平衡是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还是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在分析中,将生成物(或反应物)按“一边倒”的原则全部转化为反应物(或生成物)是非常必要、有效的。

1.(2016·海南,11改编)由反应物X转化为Y和Z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X→Y反应的ΔH=E5-E2

B.由X→Z反应的ΔH>0

C.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Y的产率

D.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Z的产率

答案 C

解析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由图可知,X→Y反应的ΔH=E3-E2,X→Z反应的ΔH=E1-E2<0,反应放热,A、B项错误;由X生成Y的反应,即2X(g)3Y(g),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降低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Y的产率,C正确;X→Z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提高Z的产率,D错误。

2.[2016·天津理综,10(3)]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某储氢反应:

MHx(s)+yH2(g)MHx+2y(s) ΔH<0达到化学平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b.吸收ymolH2只需1molMHx

c.若降温,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d.若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则v(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