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5329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docx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

主讲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乃基

  坛主小传 吕乃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哲学史和科学史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科技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史、技术哲学、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等。

  核心提示

  西方认为性本恶,中国认为性本善。

  中西方对人性的判断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理性很不一样,

  跟彼此的文化有何关系?

  科学在古代中国为何发展不起来?

  中国人很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基因是什么?

  人性判断的中西差异

  人之初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的人的本质和内心世界。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生而具有一切发展的可能,或作恶,或行善。

故而说人之初,性不定。

  人之初,西方认为性本恶,中国认为性本善。

  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影响着文化的根本构造,所以中西国家的制度有很大不同。

第一,西方是底线设计,由一套法律、制度规定所不允许做的,而中国则是顶端设计,修身养性,发展高尚的伦理道德,讲政治。

第二,西方要设计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法律。

在中国,每个人对伦理道德的认识都各不相同。

第三,“性本恶”向上开放,鼓励行善,只要遵循底线,可以自由发展,多样性开放导致了分权。

“性本善”则是向下兼容,不问来历,来自五湖四海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和而不同,强调的是顶端,导致集权。

  差异背后的地域文化因素

  为何中西方对人性的判断有这么大的差异?

  第一,西方生活在地中海沿岸,中国生活在长江黄河之滨。

在希腊做出成就的并非希腊本土人,而是迁徙而来的多民族。

多民族的聚合就要摆脱各个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理性。

而中国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中国人的遗产是土地、房产,这意味着必须从事农耕,土地代代相传,农耕的手艺代代相传,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强化。

  第二,他们居住在地中海沿岸,不利于农业生产,适合于航海。

航海意味着要面对喜怒无常的狂暴大海,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天人分离。

中国人从事农业生产,讲究天人合一,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以理性认识规律,这就是西方理性的源泉。

中国既然天人合一,没有必要去了解自然,所以讲究情感而非理性。

  第三,西方通商,是商品经济,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就需要规律,规律的制定就需要理性,个人之间通过辩论达到一致,个人理性变成了社会理性。

理性的两个来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

中国是自然经济,缺乏人际交往,闭门造车,古时的科学就变成了神秘主义,没有达成人与人之间可以通约、可以互相理解的知识。

陈方正的《继承与叛逆》谈到,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没有上升到一般普遍、抽象的高度。

  国人为何重视人际关系

  从人的三大关系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解性不定、性已定。

  梁漱溟谈论到每一个人在世都面临着三大关系。

第一,人与自然(物)的关系;第二,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第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最低的是生理,最高的是心理。

解决生理的是科学,解决心理的是文化。

你是注重生理还是心理?

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有的人追求的是精神。

所以说,性未定。

  源于地中海的希腊文化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的;中国一开始面临的就是友善的天人合一的黄河之滨,自然问题并不迫切,重要的是人际关系。

印度重视人与自身,喜马拉雅山的皑皑白雪震撼他们,促使他们围绕内心。

希腊人发展科技、经济,为人类提供非嵌入编码知识;中国提供的伦理道德、政治是嵌入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印度提供的宗教,则是隐性知识。

三大文化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轨迹,这就是性已定。

  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科学知识。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知识:

第一,揭示规律,理解必然性。

扫除愚昧,达到自觉的生存方式,揭示宇宙的奥秘、环境和生态,揭示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生的向导和对人生意义的求索。

第二,反省。

不仅洞见结果是有价值的,而且洞见本身就有意义。

第三,永无止境的解释。

一切的解释还要再经过解释。

  传统文化。

一个概念包括外延与内涵两部分,传统文化没有外延,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陈述体系。

传统文化建立于传说、神话、祖宗的规矩等,较少理性的质疑,也缺乏经验基础,位于可经验的时间之轴之外。

第二,传统文化的表达体系。

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大多是非逻辑的、模糊的以及形象和具体的。

第三,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厚古薄今。

第四,存在与进化方式。

有很强的凝聚力,但缺乏活力,进化缓慢,停滞不前。

第五,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它的经济基础都是农业或畜牧业。

  科学冲击传统文化

  科学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图景。

东西方传统文化有三种时间图景:

第一,厚古薄今,典型的死人压活人。

第二,千福年,基督复活,重新临世,我们每一个人将重返伊甸园。

第三,轮回,现在受苦受难,是祖宗造孽,现在继续受苦受难,下辈子将过的好些。

传统文化三种时间图景都在可经验的时间轴之外,本质都是否定现在。

  现代科学给出的时间图景。

比如系统工程根据以往定出目标,这个目标是可以经验的,可以实施的。

同时根据目标可以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主观的隐性知识。

在过去、现在、将来之中,毫无疑问,现在是最重要的。

过去经过现在来确定目标,目标经过现在照亮过去,反思过去,改变过去。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口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系统工程所给出的时间图景。

  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和现代科学的陈述体系是冲突的。

比如日心说,西方文化当时对日心说抱有敌视态度,因为传统的西方文化已经把地心说整合到文化中。

科学所提供的陈述体系颠覆了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

文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文化的陈述体系之上,地基动摇了,上层建筑也就动摇了。

人不是上帝造的,是由猿变过来的,人如果不是上帝造的,还有没有原罪呢?

如果没有原罪还要不要赎罪呢?

如果不要赎罪还要不要教会呢?

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的基础。

而地心说、进化论传到中国,有什么影响吗?

没有。

为什么同样的科学面对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际遇呢?

为什么西方文化对科学一次又一次狂热,而中国岿然不动呢?

因为西方文化的源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的发展不断地给它的地基以冲击,使西方文化得以持续不断地更新。

中国文化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和科学的发展并无冲突和矛盾。

西方文化是一个严谨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文化是柔性的,兼容并蓄,对外来文化有包容的态度。

  文化影响科学技术

  理科强调的是科学理性,科学面对的是自然界的未知世界,要求客观,尊重事实,发现普遍性和规律,由现象揭示本质。

工科,强调技术理性,在科学所提供的规律的基础上,发明、设计、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器具、过程和设施等。

文科,价值理性,统揽全局,终极关怀。

但是这种关怀如果没有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支撑,将一事无成,或者堕入乌托邦,甚至陷入类似于中世纪的狂热之中。

  文化影响科学。

将科学用到具体的场合时,价值观就参与进来了。

工程如何进行呢?

要不要考虑经济问题呢?

社会效益问题呢?

当我们考虑这一系列问题时,社会就参与进来了,科学是处理一件事情前要考虑的,而道德文化是事后考虑的事情,即事前的科学性和事后的人文。

  技术和文化的关系。

技术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器物,比如大炮。

第二,体制,大炮如何进行,如同政治。

第三,技术是一种特别的活动,这里面就涉及到意识形态。

技术比科学更加深刻全面地与文化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中的人和社会。

科学包括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成果的过程以及拿出来的成果。

技术把科学的特定原理用于特定的场合,采用的过程中注入人和社会的影响。

科学的过程中是要排除人和社会的影响,离开特定的区域,所以科学无禁区,科学无国界。

而技术是具体的应用,所以技术有禁区,技术有国界。

相比较而言,科学更接近自然,技术更接近社会。

  管理是理工文科在微观层面的某种结合。

不能违背规律,这与理科相近,有效控制、效益和可持续,这是工科思维。

需要洞悉人性,了解需求,由此涉及文科。

  从存在的角度来看,先有自然界,再有科学,在科学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技术之上有了文化。

但从包含关系上,文化包含一切。

科学与文化属于不同层次,科学是要素,作为基础作用于文化;文化是系统,作为整体对科学进行制约和选择。

科学的发展推进文化的生成,生成中的文化引导科学发展。

  西方文化大概就沿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方向发展。

科学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都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两次工业革命基础上,开始构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如契约、合同、工会、科学管理、管理科学等。

到了20世纪中期之后,有了对科学是工具、人是机器的批评。

然后,后现代建立在对现代批评的基础之上,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由海克尔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可知,三大关系的发展历程对应于一个健康儿童由青年、成年到老年的成长过程。

西方文化的发展就是对性已定的提升。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处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中间。

中国文化是生而成熟老练。

我的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返老还童,多少年被压抑的人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一下子释放了。

现在出现的种种堕落,本来传统文化有伦理道德来束缚,现在伦理道德的作用在弱化,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所以说现代中国是一种非典型的返老还童,也算是对性已定的改造。

  《历史研究》的作者汤因比总结了世界几十个民族的盛衰之后发现:

“民族的盛衰在于应对挑战,一个缺乏挑战的民族将走向衰亡。

”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乏挑战,从外族入侵到佛教传入,为何没有崛起?

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过大的包容、柔性,缺乏深层的自我更新。

  中国人非理性?

  西方人理性,中国人非理性,这已经成为“共识”。

然而,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远的如秦始皇、汉武大帝、康熙,玩弄大臣于股掌之间,这些人没理性吗?

元老大臣,周旋于朝廷各种势力之间,他们没理性吗?

历史和经验都表明,中国人包括最普通的民众,从来都不缺乏对自己利益作出判断和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方式的理性。

那么中国的理性和西方的理性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中国的理性仅仅是工具理性,前没有科学理性,后没有价值理性,没有对规律一致性的把握,没有共同的出发点,没有人之为人的根本理念。

  “社会提供了一个河床,什么样的河床流动什么样的河水”。

每一个人都理性,每一个人都在社会提供的这样一个特定的河床中做着自己理性的反应。

但中国人抓住的仅仅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

中国这么多扭曲的事情,反过来使扭曲的河床冲刷的更深。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现在的状况是过程中短暂的现象,而非永久。

中国终将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秩序,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引导价值理性。

  未来,科学与文化融合

  我个人认为未来将会是科学与文化的融合,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情感智能,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感情,有效运用社会关系网络。

  体格智能,理解并发现自己身体的讯号,保持精力充沛。

  精神智能,能够认清事物变迁、驾驭复杂形势并长时间承受压力。

  媒体智能,对现实、知识信息与数据能够进行准确鉴别。

  技术智能,轻松并兴致盎然地掌握种种新技术。

  享乐智能,节制并有“限度”地面对众多诱惑。

  经济智能,理智地认识并提高个人的市场价值。

  批判智能,敢于“挪开”惯常视角、从其他角度重新看待问题。

  (根据吕乃基教授在河海大学博雅大讲堂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世博,跨文化的交流

  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文化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因素。

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商学院都开设了文化冲突管理课程,因为国际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数不胜数。

我国已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不说外贸和吸引外资,我们自己的对外投资已高达1800亿美元,80万工人在海外打工。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在海外的经营活动同样遇到严峻的跨文化管理问题。

  为什么要搞世博会?

原因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千差万别,各国的文化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要学会换位思考,要通过交流了解真相。

要了解文化差异、接受文化差异,甚至欣赏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使得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五彩斑斓。

世界是复杂的,多元的。

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也要辩证、多元,不能老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更不能感情用事。

跨文化对话,可以消除相关各方的误解。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东方人喜欢形象思维,西方人喜欢逻辑思维;西方人习惯定量分析,东方人喜欢定性分析。

有一个故事说,外国某工厂一台机器出现故障,请了一个厂外专家来修理。

专家打量了一下机器,用粉笔在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圈,让工人在此打个洞,把里边的线圈弄好就成了。

厂方问专家要多少报酬,只管开价,凭你干的这点活,即便狮子大开口,谅你也高不到哪儿去。

没想到专家一开口却使厂方倒吸了一口凉气——10000,而且还是美元。

举手之劳却要这么多钱,也未免忒狠了点吧?

专家答曰:

画圈只值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圈值9999美元。

如果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画圈,何必请我来呢?

厂方心服口服。

  有一篇短文这样说东西方人理念的不同:

如果有一根小针掉在地上,中国人是低下头,弯着腰,身子转过来转过去地找,而德国人在地上用粉笔画圈,把找过的地方画一个圈,直到找到为止。

中国人上公共汽车是挤着上,而美国人是排成队,这样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不至于出现先来后到的结果。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

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解。

他们认为你们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

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科技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

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均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四大发明都是中国人的,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都是西方人的成果。

  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

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尽管中国一度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有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但终究未能形成科学的风气和氛围,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所有的发明创造带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