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357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

《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docx

杜嵩独针高级班教材精编版

独针高级课程

-----杜嵩-----

第一章经络学说指导独针是辩证论治的主体

(一)经气的意义

(二)经脉元气和脏腑俞穴的关系

1.经脉元气的功能作用,皆自肢端及于躯干,头面

2.四肢肘膝以下俞穴的主治规律

3.五俞穴排列方向与经脉循行走向的关系

(三)十二经脉之间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交会关系

1.”六经”的来由奇经八脉的功能

(四)十二经脉病候的病理解析

(五)善用切诊,注重肾气和胃气对人体的影响

(1)求本源

(2)察上下—颌厌脉候清空,太冲脉候肝气

(3)辨左右—诊寸口详查左右偏胜

(4)重整体—以经络为纲,有目的地遍察全身

第二章高级班独针穴位

17号灵穴驱寒针法

18号灵穴阴阳开关针法

19号灵穴治便秘针法

20号灵穴除痛点针法

21号灵穴除痛经针法

22号灵穴降压针法

23号灵穴除湿针法

24号灵穴鼻炎针法

25号灵穴醒脑针法

26号灵穴开四关针法

27号灵穴祛瘤针法

28号灵穴小周天开穴法

29号灵穴大周天开穴法

30号灵穴清障针法

31号灵穴治股骨头针法

32号灵穴透针针法

33号灵穴泄热针法

34号灵穴除燥针法

35号灵穴治泄泻针法

36号灵穴升阳针法

第三章诊断治疗绝技

第四章103个特殊穴位,治病立竿见影

第五章人体8个部位越丑越健康

第六章腰椎疾病快速检测

第七章用中医理论谈当代医误

第八章学会看医院拍的片子

 

第一章以经络学说指导独针,是辨证论治的主体

学习了独针初级班以后,大家都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针法上敢于针刺,也治好了很多疾病.但是目前看来,大家中医理论差,需要学习.经络学说的起源和针灸的关系十分密切.经络学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以针灸为最早,其后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才广泛地被应用到各科中去.所以经络学说从孕育,诞生到发展,皆于针灸息息相关.如失去经络学说的指导,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依据,在千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因此,深入整理研究经络理论,在临床上从诊断到治疗,无不贯穿了这一思想.

(一)经气的意义

经气即经络之气,针刺调气即是疏调经气.经气应包括两个方面:

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气而产生的元气和流行于经脉内外的荣卫之气(即后天之谷气).前者是维持经络通行血气.营运阴阳调理虚实.处治百病的功能力量,也是腧穴所以能通过经络的传导发生治疗作用的动力,后者则是营养脏腑.充实身形.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虽然先天元气和后天水谷之气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为根的,元气必须依靠胃腑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充实,假如元气没有营卫之气的不断充实,必致耗损而枯竭,而脾胃也必须依靠元气的作用,才能不断化生精微,假如没有元气的作用就会壅滞而不行,从而纠正了当时文献对经络功能仅认为”通行营卫”的狭义理解,并为诠释在针灸教学和临床长期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

十二经脉”标本”.”根结”的理论,结合经气的含义及大量的临床得出:

1,经脉元气的功能作用,皆自肢端及于躯干,头面

十二经脉的本部及足六经的根部在四肢肘膝以下,而标部及结部都在头面和躯干,其中六阳经脉的标部在头面,六阴经脉的标部大多在各该经脉所属的胸腹部蓦穴或背腰部腧穴处.说明了手足山阴经脉之元气自肢端直接作用于本脏,然后注输于背部五脏的腧穴,结聚于腹部五脏的蓦穴.足三阳经脉的元气除了作用于头面躯干部经脉循行所过处外,一部分脉气由合穴别入内腑,于六腑相通,然后注输于背部六腑的腧穴,结聚于腹部六腑的蓦穴

2·四肢肘膝以下腧穴的主治规律.

由于手足三阴之本在四肢,标在背俞与腹蓦,经脉元气直接作用于本脏,所以六阴经脉肘膝以下的穴位,一般均能治疗本脏病手三阳之本在四肢,标在头面,经脉元气不入内腑,所以其腧穴不治本腑病而只能治疗头面病.足三阳本部的经

-1-

脉元气,经六腑之合别入内腑,所以足三阳经在膝以下的穴位,除一般都治疗头面病外,部分穴位,特别是”六腑之合穴”还能治疗六腑病.<灵枢·经脉>篇中记载的十二经病候,阴经均有本脏病的症状记载,六阳经中,手三阳经的病候仅反映了外经循行所过处的疾病,没有涉及大肠、小肠、三焦病。

足三阳经虽然没有讨论到膀胱病症,但在《灵枢·本输》中则补充有“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与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相一致。

3·五腧穴排列方向与经脉循行走向的关系

五腧穴的排列方向于经脉循行走向不完全一致,五腧穴自四肢末端向心排列,是体现了经脉元气自四肢末端作用于躯干,渐入渐深的现象,而经脉的循行走向,则是说明了营气循环的通路,所以顺逆相接,与五腧穴的排列不完全一致。

(三)十二经脉之间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交会关系

1·六经的由来

十二经脉是气血循环的主要通路,按其顺逆方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通的整体,在整理十二经脉的交会关系中发现除了顺逆相接以外,手足同名的三阴经、三阳经也是相互衔接的。

因此,十二经脉若将其压缩来看,实际就是“六经”。

古代文献中所称的“六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缩影,这种关系在人体生理、病理上均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心肾之气必须相交,就是手足少阴相连的关系。

脾气散精,上归与肺,即是因为手足太阴相接的特点。

包络相火之所以寄附于肝胆,也是因为手足阴通连的缘故。

在病理上,伤寒六经的辨证论治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对奇经八脉,历代较少重视,在研究奇经八脉所过腧穴及所会经脉的同时,对奇经八脉的功能作了全面的阐述。

足三阴经皆交会于任脉的中极、关元。

阴维脉交会于任脉的天突、廉泉,冲脉交会于任脉的阴交,手三阴经虽不直接和任脉相交,但是由于手足三阴同名经相接,脉气相通。

因此,任脉能容忍诸阴之气而为“阴脉之海”。

督脉的大椎穴为手足六阳经的交会穴,阳维脉又交会于哑门、风府。

故手足诸阳子脉气可以集聚于督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发于气街,并足少阴直冲而上,气街属胃,是五脏六腑和水谷之海,足少阴属肾,为藏精之处和先天之本,冲脉蓄受二经脉气,故为“十二经之海”。

带脉束腰如带,有统束一身上下纵行诸经的作用。

维脉能维络一身表里之阴阳,阳维脉维络诸阳,阴维脉维络诸阴,这也是由二脉所经过的腧穴和交会的经脉决定的。

又因阴主里,阳主表,所以阴维脉主一身在里之阴,阳维脉主一身在表之阳。

阳跷脉经过手足太阳手足阳明和足少阳五脉,却不与督脉交会,各自分布在身体的脉左右阳部,故分主一身左右之阳气,阴跷脉也不与任脉相交会循行于阴部而分居左右,故分主

-2-

一身左右的阴气。

八脉之中,冲、任、督三脉皆起胞中,同出会阴,任脉行于腹,督脉行于背,二脉上行至头面而相接于龈交穴,合之为一,分之则二,以象征阴阳一气、子午南北的关系。

而冲脉出会阴,过气街,并足少阴而上,此三脉一源而三岐,加上带脉统束诸经,在生理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十二经脉病候的病理解析

十二经脉病候的病因病机逐条作了详细的分析,每条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归纳为五类:

本外经病、本脏腑病、他脏腑病、有关器官病及其他病。

指出经络的实症,多因经脉为某种致病因素所激惹或壅阻,导致气血运行不通畅,即经气壅滞“血伤为肿”“气伤为痛”则在经脉所过之处出现肿或痛的症状。

如果邪壅华热,还兼有灼热红肿的现象。

经络的虚症,多为经气虚焰,气血不足而成。

可以由某一脏腑和经脉本身的元气不足,阳气虚焰而致,也可因全身性的气血不足,阳气虚弱而引起,往往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甚至枯萎的症状。

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故经络的病候,实际上离不开脏腑器官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功能变异的症状。

同时,由于经络的分布错综复杂,加之脏腑经络之间阴阳表里、生克制化等方面的生理病理影响,故十二经脉的病候,实际上是多个脏腑器官病变的症候群,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此外,有些症状另然相同,但由于隶属的经脉不同,病理转变的结果也不相同。

在辩证时必须作具体的分析。

例如膀胱经病变可有腰痛,肝经病变也见有腰痛,但膀胱经的腰痛由于脉气厥逆,气血不通,脉道壅塞而致,所以疼痛如折断腰背,不能转侧属实症,而肝经的腰痛,则为肝病不能淫气于筋,腰部的筋肉缺少阳气温养,故而拘急板滞,不能俯仰,属虚症。

同样是腰痛,治疗法则就完全不同。

(五)善用切诊,注重肾气和胃气对人体的影响

切诊在针灸临床上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选穴位、轮补泻、别深浅、辨忌宜的主要依据,运用正确与否,对提高针灸疗效有直接关系。

故提出除切寸口脉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太溪”、“颔厌”、“太冲”等脉,同时应仔细切按经脉的皮部及有关的腧穴。

“肾间动气”位于丹田,是人体生命的源泉,不可不候,元气应潜而不越,其动徐缓而不现躁急,一息四、五至,于寸口

脉相应。

如果元阴不足,阳气躁越,则动必应手而弦,治当补其元阴之气,取太

-3-

溪,复溜,肾俞、关元等穴。

如果元阳之气已衰,则动而结代,疾病往往会发生变化,当用大炷急灸关元、气海等穴温固元阳,以防暴脱。

切“虚里之脉”以诊胃、宗二气虚里脉位于左乳之中,第4、5肋之间,应该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如果按之动微而不应于手,是宗气内虚、脉无胃气之候,如果望见其动,外应于衣,是宗气泄越的表现,多见于阴虚气怯的患者,须急补肺俞、脾俞、胃俞等穴以培补中土,兼理肺气,补肾俞、复溜、太溪,以滋阴壮水而制阳光,泻列缺清肺热,泻行间泄肝火,兼补膻中一穴以调节一身之气机。

重“太溪”、“冲阳”之脉,辨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肾气和胃气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太溪”“冲阳”两脉分属肾经和胃经,与寸口右关及两尺相应,故常诊此两脉,以帮助判断疾病的吉凶。

若冲阳脉不衰,说明胃气犹存,病虽重而生机未绝,若冲阳脉绝而不至,则胃气衰竭,乃为险候。

但若冲阳偶绝而太溪脉仍旺,则肾气未绝,先天根未断,纵然危候,尚有转机之望,若太溪脉绝,则说明病已垂危。

察上下---颔厌脉候清空,太冲脉候肝气

“颔厌”脉属足少阳胆经,在上,可以候清空,“太冲”脉属足厥阴肝经,在下,可以候肝气。

凡肝阳上逆者,其颔厌脉搏动往往较甚,而寸口及太冲脉常较弦细,如脾肾两亏,中气下焰,其颔厌脉的搏动则微弱而不易触及,而寸口三部及太冲脉亦常相应地细小微弱。

对前者,陆氏主张补(或温灸)涌泉以引导气血下行,同时泻行间以平肝熄风,补太溪从滋水涵木,对后者,则灸百会以引导清阳之气上升,取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补益脾肾,以治其本。

辨左右—诊寸口详查左右偏胜

对寸口脉的切诊,虽然古人认为男子主气左大为顺,女子主血右大为顺,但脉象左右偏胜,究非善象,说明左右气血偏胜,常为中风发作之前兆,故不能忽视,应适当处理,防病于未然。

重整体—以经络为纲,有目的地遍察全身

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强调辨证论治。

要做到整体治疗,首先必须有整体的诊查。

就切诊而言,寸口脉诊固然重要,但作为针灸医师,还应以经络为纲,有目的地遍察全身,参合上下左右作比较。

对慢性、虚弱性疾病,要考虑到脐下肾间动气和冲阳、太溪脉的具体变化,对脏腑病症,应切按背俞穴、蓦穴(蓦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蓦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

蓦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4-

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症),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症),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蓦穴。

原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

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补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及下合穴(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灵枢·本输》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