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入面第二期观后感.docx
《见字入面第二期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见字入面第二期观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见字入面第二期观后感
见字入面第二期观后感
导语:
见字入面第二期观后感
(一)
《见字入面》这档节目由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创意制作并联合出品。
节目组从全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文学馆、博物馆、文史研究机构、名人故居、民间及私人信件收藏家手中,初选出千余封信件,而最终入选的只有百封。
选信过程极尽艰难,但也惊喜不断。
比如第一期,归亚蕾老师读了蔡琴在前夫杨德昌死后的一封公开信《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这封信也被誉为“史上最佳放手信”,是蔡琴对这十几年感情的尘埃落定。
第一期里,王耀庆和张国立念的黄永玉和曹禺间的往来书信,这两封信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段赤诚相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的交流。
第二期里,由蒋勤勤朗读,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诀别信。
这些书信的作者,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中,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在朗读中,观众触摸听觉带来的感性和联想力。
听王小波给李银河写:
李银河,你好哇。
见到你很高兴。
听胡兰成第一次去见张爱玲的时候,向她告白:
世界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儿,是关于张小姐的,便皆成为好。
我们整夜整夜的说话,才握着手,天就快亮了。
梁实秋在七十岁的时候,与韩菁青一见钟情:
亲亲,我的心已经乱了,离愁已经开始威胁我了。
一句一句的情话经过车马的颠簸、日月的摩挲,变得光洁透亮、温润如玉。
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的通信,兼具个人情感和时代印记,而这两者的结合,恰使书信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更打开了人们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窗。
从前慢,那些写信的日子
从前,写信、寄信、等信、拆信、读信,互诉衷肠一个来回,经常耗时十天半个月。
而现在,改用语音或视频聊天,两封信的内容,也许不到半小时就能讲完。
讲完了,留不下来,一切都来得快去得更快。
海量数据能轻松拷进硬盘,却难存入记忆。
聊天的工具五花八门,可是知心话却越来越难讲。
《查令十字街84号》里曾写道: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
”
互联网时代,交流极其便捷,距离不再是问题。
然而,写、寄、等、拆、读……这些美好浪漫的事,连同书信中蕴含的情感和温度,一同远去。
网友纷纷变“面粉”
网友评价《见字如面》是一档独一无二、有质感的节目,纷纷自称“面粉”。
网友@知行合一:
一封封承载着各种心意感情充沛的信件,在台词功底深厚的实力派演员,仿佛再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一个个对你毫无保留敞开心扉,谈心里话,给你带来温暖生活的一个个部分!
网友@拙而不勤:
太多人喋喋不休唯恐天下不知,总有人惜字如金却得万世芳名。
重要的不是说话多少,不是声调高低,而是你的语言你的文字能否涤荡我的思想,能否燃烧他的真情,能否撑起你的灵魂。
还有很多观众被节目打动,很多人把自己珍藏的过去的手写书信找出来,重新品读,也有不少人大方地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这些过往的纸质书信图片。
过去写过和没写过信的人,看完节目后,萌发出手写一封信念头的,屡见不鲜。
节目中,这些被公开的信件,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都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
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师情怀。
只要用心,就不难从书信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共鸣。
不管你是几零后,书信的魅力,就在那里,等你去发现。
你好,见字如面!
见字入面第二期观后感
(二)
《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
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今日分享第二期。
1、《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时间:
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
写信人:
黑夫/惊;收信人:
衷;读信人:
林更新。
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
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秦国将士,从战场上写回家给大哥衷,问候母亲,索要冬装和钱,请求看好新娶的媳妇儿,提醒新封的爵位会有人送到家。
问问冬装的布料卖的贵不贵,要是不贵就寄衣服,要是太贵了就只寄钱——钱要多多的寄,不然在前线就要活不下去了。
信以两份简牍的形式留在了衷的墓里,同墓葬的并没有黑夫和惊。
2、《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日期:
1941年9月20日)
写信人:
萧红;收信人:
张秀珂;读信人:
归亚蕾。
萧红死于1942年1月22日,写下这封给弟弟的信时正是身患重病的最后时光。
她与弟弟多年不见,离家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后来时局动乱,相互的通信时断时续,没能再见到面。
萧红总觉得他还小,回想起自己回信时口吻总还像和孩子说话,可后来才知道他也成了位战士。
她说,见到了别的战士,忽然就不再想见你了。
因为我知道,你们都是一样的。
“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
在当年的左翼青年里,萧红算是比较不合主流的异类,她的小说题材和思想围绕个体与家庭情感命运,在时局下显得“格局小”“眼界不高”,以至于在萧军及其文化朋友圈内被认为是个“只会写两笔散文”、才华不高的作者——这也成了“二萧”最终分道扬镳的主要理由。
直到她去世多年的八十年代后,重新受人关注。
对人类个体情感的关怀,历经时代变迁后,反倒拥有不变的动人力量。
大约是固化了这样的印象,在她的家书里,听到一句“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尤为感怀。
个体的命运,终究是与其生活的环境休戚相关的。
拆信人说,信里没有死亡的绝望,我却觉得,那恰是一个若有所感的人娓娓道来的诀别。
3、《鳄鱼,你不可以和我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原名:
《祭鳄鱼文》)(时间: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写信人:
韩愈;收信人:
鳄鱼;读信人:
张国立。
韩愈进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路上还夭折了一个小女儿,满怀愤懑,在潮州治理鳄鱼时怒写檄文,读来简直指桑骂槐,辛辣已极。
翻译很有现代风格,甚至带有一点网络戏说的味道,个人不算特别喜欢。
但张国立演绎得真心好,要没有配着原文字幕,简直真就像那么一回事。
4、《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时间:
2007年7月2日)
写信人:
蔡琴;收信人:
媒体;读信人:
归亚蕾。
结合背景,是一封锤在心头沉沉闷痛的信。
很少人会在意,蔡琴其实是杨德昌不顾自己已婚身份苦追回来的。
友邦惊诧的是,杨德昌提出要与她柏拉图式地维持无性婚姻,她也就答应了。
直到他恋上了别的女人,还养育了共同的孩子。
更为人熟知的是,到头来杨德昌评价道:
“十年婚姻,一片空白。
”而蔡琴回应:
“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
这时候再来听这封信,字句令人惊叹。
杨德昌去世了,各路媒体第一时间疯狂把蔡琴的名字和他的死讯捆在一起。
人们急不可待地期望从她那里得知她的反应,而她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婚姻十年,离婚十二年,她说过,该离的婚我离了,该开的刀我开了,该减的肥我减了,我不会再嫁人了。
可得知他的死讯,她仍肯向整个世界承认,心里有“强烈而尖锐的刺痛”。
感恩他死的时候,最爱的人在身边。
后悔没有早一点离婚,让他早一点得到幸福。
这里拆信人的反应其实很有意思。
许子东,男性,更多关注蔡琴简直是一场单方面的痴恋;而杨雨,女性,更多感叹的是一般女人,心里怀不下这样的宽恕。
其实又怎会有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单方面付出没有回报呢,蔡琴倾其所有信任和热爱着杨德昌的人与才华,杨德昌也将自己才华的成果几乎奉献了一半给她。
也谈不上什么宽恕,因为爱从未消失,也从未转化成怨恨。
她说,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的爱过。
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全场最喜欢归亚蕾的朗读,不温不火的,却绝不是平淡无味。
处理萧红的信几乎没有起伏,蔡琴的信却在要紧处微微抬高加快过。
她知道写信人在说什么。
萧红全身心陷入梦呓一般的回忆里,可蔡琴在清醒地品尝着现世的痛苦,又以如她歌声般宽厚沉稳的温柔包裹。
5、《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时间:
1983年3月20日)
写信人:
黄永玉;收信人:
曹禺;读信人:
王耀庆。
《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时间:
1983年4月2日)
写信人:
曹禺;收信人:
黄永玉;读信人:
张国立。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
一个也不喜欢。
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
谁也不说不好。
总是‘高!
'’好!
‘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
’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
有这段话,几乎也不必说什么了。
得友如此,对彼此都是可传世的珍宝。
还记得不久前那一连串此起彼伏的“我喜欢”“我也喜欢”吗?
网上的喧嚣吐槽可以假装没看见,可是王姓导演和秒回转发的知名演员们,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虚过吗?
脸上感觉到火辣过吗?
6、《甜蜜蜜》;这首歌,是我录唱最快的》(时间:
1979年)
写信人:
邓丽君;收信人:
庄奴;读信人:
蒋勤勤。
大陆乔羽,香港黄沾,台湾庄奴。
邓丽君泰半歌曲出自庄老,二人据说却只见过一次面。
查了下,1979年邓丽君已经颇有名气了。
写给庄老的信,固然如拆信人所说的,小心翼翼像个小学生,可不知是不是因为蒋勤勤甜蜜蜜的笑容,我觉得呀,字里行间,别有一番受宠的爱徒才有的满心喜悦。
见字入面第二期观后感(三)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
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近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
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
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
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
他继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
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
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
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
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
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
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
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公开信,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
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
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
”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
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
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
“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
”“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
”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
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
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
近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
朴素的语言,平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
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
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
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
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