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340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9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docx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模板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

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

姓名:

邹辉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民族学

指导教师:

尹绍亭2003.5.1

【摘要】植物与人类的袭层联系最早源于人类对植物资源的依赖,人们依靠植物提供的原料解决食物、燃料、住所以及衣着、交通等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伴随着植物在人类社会的资源流动和物质联系的发生,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就表现为双向式的互动关系,即人类不光利用了植物资源,植物也对人类的信仰和行为构成和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部分。

棕榈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常见的一种常绿植物,而在红河流域的哈尼族村寨,棕榈不仅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林木,还是一种有着多样化利用方式和多重象征含义的文化植物。

本文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的红河县哈尼族村寨开展定点研究,通过对哈尼族民问的棕榈种植管理模式和命名、分类方法,以及哈尼族民间有关棕榈的文化信仰和对棕榈的各种价值利用的调查,对棕榈在哈尼族民间的文化象征及其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和揭示棕榈与哈尼族社会、文化的联系。

关键词:

哈尼族民间棕榈种植管理价值利用民间命名和分类文化象征

致谢(Acknowledgments)

因为一个梦,工作后又重返校园,所幸一路捡拾到的不尽是劳碌和艰辛,更多的还是光荣与梦想。

回想风雨兼程的日子.便有许许多多的感动浸满心田。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的成长故事背后,都有无数双手热情的扶持,我愿意和所有教导过我、关心过我、帮助过我的师长和友人们分享今天的喜悦.在此要特别感谢导师尹绍亭教授,尹老师不止一次地敦促我对田野调查和论文撰写要认真细致、严谨,还对论文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

舍空洞之理论,究切实之学问,得遇严师指点,实乃一大幸事。

此外,还有许多师长和友人是不能忘记的: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的张佩芝老师在给日本筑波大学留学生教授哈尼文时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这对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录母语奠定了基础。

谭乐水编导和范志平导演的教学和实践训练不仅教会我以第三只眼观察生活,还教会我重新认识大家和匠人。

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JoI】IlMick/nnon和JeanMiclcinnon夫妇的友谊和激励鞭策着我不懈地按自己的方式努力成长。

在李正丽女士的热心引见下,昆明植物研究所棕榈藤研究专家陈三阳教授在我确定选题之初就给了我很好的建议。

杨羊就、街顺宝不嫌烦扰还以书相赠,张义龙、钱发德等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方便。

人类学系琶明安、沈海梅、林鸿程以及研究生处学位办的张志敏等老师在繁琐的事务办理过程中始终饱含热忱,令我感动。

也要感谢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李期博所长和全体同仁,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也不可能同时兼顾进修班和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生班的课程。

BarbaraKeifenheim教授和瞿开森博士也为我能够坚持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生班的课程提供了帮助,安莉女士则让我用她办公室的电脑输入了论文国际音标部分,于此~表谢意。

最后,要感谢我的双亲和知心爱人,他们台g关爱是我永远的幸福。

特别是我的母亲t即便在与癌症牵手的日子里,她还一如既往的关心着我的生活,并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许多哈尼语词汇。

母亲对人生乐观而坚强的态度始终是对我的安慰与激励。

祝愿我的母亲和所有的母亲都平安幸福!

1.引言

1.1选题主旨和研究点概况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国外一般称作“阿卡”(Ahka),主要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的北部山区,据1996年5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讨会的有关资料统计,东南亚一带阿卡人口总数约为50万人。

在国内,啥尼族为云南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煳、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玉溪市,人口总数为131万人(1999年统计数据)。

其中,居住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足族人口总数约占国内哈尼族人口总数的5076.2000年红河州哈尼族人口数达65万人。

红河州境内的哈尼族以善耕梯田而闻名,而其以村寨为中心,梯田和山林上下围绕构成的三点~线式构建格局(参见图例2虾昆村削面图)也从生态适应的角度体现了哈尼族处理人地关系的根本特点。

在哈尼族与山区自然环境的人地关系中,入与植物界的联系不仅仅是“植物为我所用”的纯粹物化观念在起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种对植物的文化信仰在物化的表象背后支撑着种种看似独立存在的行为模式。

棕榈是哈尼族地区撮常见的植物树种之~,同时由于哈尼族建寨时都要在寨头栽种棕榈,棕榈成为哈尼族村寨的一种象征性标志,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无棕无竹不成哈尼寨”。

哈尼族传承至今的种棕、用棕系列民俗事象充分说明,棕榈曾经是哈尼族民间为自用种植的消费作物和一种为特定文化和信仰赋予象征含义的文化植物。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当地政府部门采取推广种植措施,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棕榈种植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由传统的在村寨周围、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零星、分散种植发展为在荒山荒地成片成林地集中种植,种植量也逐年上升.棕片生产成为当地~大优势产业,以红河县为首的哈尼族地区成为全国较大的棕片生产基地。

棕榈在哈尼族地区有着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林木的特征,一方面,哈尼族民间对棕榈有着特殊的文化信仰,棕榈不光和竹子一样是哈尼族村寨的绿色植物象征,它在哈尼族民间还有着多重的文化象征含义和文化价值利用。

另一方面,哈尼族对棕榈的传统物性利用也具有利用频度高、利用范畴极为广泛的特点。

棕榈从单一的消费作物兼而有之商品、经济作物(cashcrop)的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它又成为增加当地哈尼族农村人口经济收入的一项主要经济作物和刺激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经济作物资源。

但同时,市场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和价格不稳定等特点也打破了长期以来哈尼族与棕榈之间那种顺乎自然的供求关系和平衡原则,进而也影响到了哈尼族传统的棕榈管理利用模式和哈尼族民间历史传承下来的棕榈民俗事象。

认为树木是一种话物化的生命存在而相信树木具有促使天空下雨、阳光闪耀、飞禽和牲畜增殖、妇女容易生育等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归因于树木被想象成人格化的存在或以入的形象来表达树精灵。

首先.树木或树精灵被认为可以带来雨水和阳光。

其次.树精灵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再次,树精灵可以使牲畜增殖t也可以护佑妇女的生育。

……在印度北部,椰子受到敬重,被认为是最神圣的水果之一。

在当地.椰子被称作Sriphala或Sri之果,Sriphala(Sri)意为“兴旺繁荣之神”。

椰子是生育的象征,印度北部的整个地区都把椰子保存在神殿里井由祭司把他们送给想要孩子的妇女。

弗雷泽在《金枝》中列举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崇拜树木和树精灵的丰富的资料。

不论国内国外,许多文化人类学的调查资料中也有对民族植物的记录,但很多人似乎只对有关植物的图腾信仰和巫术感兴趣,在相关的调查资料中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大量的有关植物的迷信和膜拜,宗教的外衣总给民族植物蒙上一层神秘而阴森的色彩。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对一定的自然环境适应和改造的过程中创造、形成和发展的,相异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各个民族各不相同的环境适应方式和环境改造方式,所以各个民族也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

20世纪60年代,生态人类学在人类学领域内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机制,探讨人类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人类学在应用研究上也积极拓展领域,参与社会决策并探讨与杜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各种因素。

1895年,美国学者哈什伯杰(J.w.Harshberger)第一次提出“民族植物学一Ethnobotany)这一学科术语,至今。

从属于生态人类学范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己OJaEesP?

118G‘Frazer,TheGoldenBouch.ChinaSocialSciences119PublishingHouse1999②参见麻国庆著‘走进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杜2001年版,第175页,第177页。

2.2从早期单纯地对土著民族植物利用进行调查、鉴定和编目发展到人类对植物认知、利用及相互作用的研究,既包含人类对植物的传统利用与管理的系统知识,又包含人类对植物环境认知与管理的文化技术特征。

换句话说,作为生态人类学中与植物相关的一部分,民族植物学不再仅仅与编制植物名录相联系,而且强调人与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其实践知识积累的过程及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人类学和生态人类学的发展都显明了学科知识交叉越来越重要的趋向以及向应用研究方向拓展领域的现状和特点。

对棕榈在哈尼族民间的培植利用和象征层面展开调查和进行微观研究,是力图弄清在当今经济目的掩盖下的哈尼族棕榈产业背后留存的民族文化信仰,并对哈尼族民间的棕榈种植管理和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哈尼族社会、文化与棕榈的联系,以增进对哈尼族民间有关棕榈的文化知识体系的了解,并从这一层面探知哈尼族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机制。

同时,对哈尼族地区在传统地方种基础上开发经济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此研究的调查点主要集中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

1949年秋,五星红旗即将插遍滇南边疆,中共滇南地委取“红色”之意,改元江为红河,红河县以北缘红河命名。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

东接元阳县,南连绿春县,西和西北分别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毗邻,北与石屏县、建水县隔红河相望。

红河县境内居住的民族有哈尼、彝、汉、瑶、傣等,全县总人口为270,910入,其中哈尼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据2001年统计数据),是我国境内红河流域哈尼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县份之一。

也是明朝洪武时期以来至1950年解放之前哈尼族土司政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江外十八土司中的哈尼族土司政权如思陀土司、瓦渣土司、左能土司、溪处土司、落恐土司等皆在今红河县境内。

红河县境内的哈尼族主要分为哈尼、白宏、奕车、糯美、糯比、阿松、碧约等支系,不同支系的哈尼族分别操哈尼语哈雅方言和豪白方言。

哈尼语词汇中.反应①参见盏利?

J?

马丁原著,裴盛基、贺善安编译《民族植物学手册》.云南科技出版杜1998年版译序第6页。

②红河县志编撰委员会编‘红河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3.3山区农业生产、生活的词较为丰富,对粮食作物以及梯田农耕、山地作物的区分也比较细致。

相对而言,操哈雅方言的哈尼族跟汉族接触的时间和频度多于操豪白方言的哈尼族,所以哈雅方言区的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现象较豪白方言要多一些,早期的汉语借词多属生活方面的,现代借词则多为政治、科技、经济领域的专用名词和术语。

红河县是个边疆山区农业县,种植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主要种植水稻、包谷、黄豆、旱稻、小麦、茶叶、棕榈等农作物和经济林木。

红河县境内棕榈种植历史悠久,数量颇多,素有“棕榈之乡”的称誉。

作为当今红河县一大优势经济林木的棕榈并不是外来物种。

而哈尼族民间种植棕榈的初衷却可溯源到哈尼族传统文化赋予棕榈的象征意义以及哈尼族日常生产生活对棕榈的物质需求。

红河县自80年代中期以来就是全国产棕大户,其棕片和棕制品产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除迤萨镇、勐龙傣族乡没有种植棕榈外,全县其余12个乡都种植有不同数量的棕榈,其中要数阿扎河、宝华、甲寅3个乡的棕榈种植量最大,这3个乡的棕榈种植量占红河全县棕榈种植量的88%以上。

作为重要的进行定点调查的研究点,红河县的阿扎河、宝华、甲寅3个乡符合此项研究的选点要求——-哈尼族聚居区?

民间棕榈种植、利用历史悠远?

棕榈种植量、棕榈产品生产量大?

哈尼族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与棕榈民俗事象联系紧密?

棕榈种植对当地哈尼族的经济生活有重要影响阿扎河、宝华、甲寅3个乡皆属哈尼语同一方言区(哈雅方言哈尼次方言),各乡境内哈尼族人13均占全乡总人口80%以上,其中甲寅哈尼族人口占乡总人口的87%,宝华哈尼族人口占乡总人口的84%,阿扎河哈尼族人口占乡总人口的83%(据2001年统计数据)。

甲寅乡位于红河县境中东部,南邻阿扎河乡,西接宝华乡,3个乡的种植业皆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主要为粮豆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植被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等,土壤主要为黄壤、黑色土、红壤、黄棕壤和赤红壤。

3个乡之间有乡村土石公路相通,也有民间小路相连,各乡

4.4人口逢农村集市贸易往来,宝华街、甲寅街、阿扎河街及阿扎河过者虎街等都有3个乡的农村人口上市交易,3个乡的哈尼族尽管有少量次方言下的不同土语,但都能沟通。

红河县宝华、甲寅、阿扎河3个乡在1950年以前曾经是落孔土司、左能土司、瓦渣土司的辖区,所以这一带的哈尼语受建水、石屏一带汉语的影响比较突出,至今从亲属称谓和生活用语中仍然可以看到汉语的遗存和对汉语的借用,熟悉这一带语言特点的人喜欢用“juldalkuaizi”的典型例子戏言这一带哈尼语借用汉语而形成的一些半哈半汉语言现象(特别指部分汉语借词被吸收进哈尼语后,加上意义相同相近的哈尼本语词使用)。

为了探究棕榈与哈尼族的联系,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更能通过比较而弄清哈尼族传统语言与现代哈尼语的异同。

通过语言的变化,可以弄清哈尼语中相关的棕榈词汇的特点,这对从语言角度探析棕榈与哈尼族 的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如《语言的变化:

进步还是退化?

》一书所言:

“语言跟潮汐一样涨涨落落,就我们所知,它既不进步,也不退化。

破坏性的倾向和修补性的倾向相互竞争,没有一种会完全胜利或失败。

于是形成一种不断对峙的状态……平衡的精神以及与之同时存在的走向分裂的倾向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语言。

”。

既然自然的法则是变动,那么语言的变动也就不可避免。

通过语言中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我们才知道哪些是不变的、保持了语言的“纯洁性”的部分。

1.2研究基础及方法

到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工作以后,随着对哈尼族及其文化习俗的逐步认识了解和田野调查经历的增多,笔者对哈尼族民间的棕榈种植萌发了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兴趣。

红河流域的哈尼族村寨都有棕榈、竹篷掩映的绿色自然景观;而在红河县,大面积种植棕榈成为政府力倡的一项支柱性的绿色产业。

在当地,棕榈作为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林木资源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广种植,而在政府干预下的这种现代经济林木种植行为的背后,是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但势头凶猛的经济利益需求几①(荚)简’爱切生著‘语言的变化:

进步还是退化?

》,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283页。

乎掩盖了哈尼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种棕传统和相关的文化信仰及习俗。

2000年笔者到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系进修影视人类学研究生课程,2001年12月为准备硕士学位论文而求教于导师尹绍亭先生.得以启迪心智,遂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并以红河县作为定点研究的调查点,并三次到红河县开展了进一步的实地田野调查和拍摄相关的影视资料。

鉴于有关仪式和习俗活动受季节时令的影响,尽管2002年2月、7月和2003年1月,笔者都到田野点作业,仍旧遗漏了部分仪式活动的影视资料。

这部分遗漏的影视资料将在以后的补充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拍摄和补充。

由于具备以下工作基础,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完成:

?

懂哈尼语,能够与当地人直接交流。

?

能够使用哈尼文和国际音标对照记录当地人对棕榈民俗事象的称呼。

?

有过在哈尼族村寨的田野调查经历。

?

对调查选题和研究点感兴趣,能够运用视听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并作出信息反馈和信息纠错。

本项调查研究采用多学科的技术与知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并强调参与实践。

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1)点面结合:

为解决区域性研究中共性与个案的关系,选择红河县的虾昆、咪龙、罗么3个村寨作为定点研究的主要调查点,同时又选择甲寅、嘎他、俄比东、俄垤、娘普、德科、伍作、美垤等村寨进行跑点研究,以求找到共性.探求普遍存在于哈尼族社会和文化体系中的棕榈认知系统和管理模式。

2)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哈尼族棕榈民俗事象与文化象征的调查研究,在哈尼族研究领域尚属空白.而对单一植物和民族文化关系的调查也不多见,所以只有作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

同时对有关民族植物学的文献加以收集、阅读,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3)以生态人类学为主,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民族植物学、民间文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尽量避免单一学科的狭隘性与片面性。

4)利用视听技术手段辅助调查研究。

哈尼语中有关棕榈及棕榈制品民俗活动的专用名称,使用哈尼文和国际音标对照记录注音。

这就需要用磁带录音。

同时利用影像技术手段在调查过程中进行拍摄,增强调查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视性。

6而且利于调查研究向调查点的信息反馈和信息纠错。

Z哈尼族的棕榈种植管理知识体系2.1棕榈的自然习性与哈尼族生境棕榈科有200多个属2500种,是世界上最具多样性的生物科之~。

棕榈为常绿乔木,棕榈科棕榈属,其拉丁名为“11'achycarpusfortunei(Hookf)HWeadl”。

棕榈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较为常见.多为栽培。

汉族称其为“棕树”或“大棕”,哈尼族称之为“sseil”或者“sseflbol”。

棕榈无主根。

须根爪状密集延伸;茎直立,呈圆柱形,不分枝,可高达15米;无树皮.茎无环状形成层;掌状叶簇生茎项,叶片扇形,掌状深裂,具30--60枚狭长裂片,裂片摺叠,呈折扇状,叶柄长尺许,边缘具齿刺,基部扩展包茎,干枯后即成棕皮;棕榈花形,肉穗花序成牛耳状,花小.肉质,生长于叶柄基部内侧夹缝,幼时黄白色、味甜、脆嫩,长出棕叶外后味变涩,里黄色,雌雄异株;果实成结团状,籽粒众多,成球状或肾形。

棕榈是棕榈科中最耐寒的植物,但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养分充足的土壤,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1900m左右的地区。

野生棕榈往往生长在林下和林缘,有较强的耐荫能力。

但是,现在已经很少再发现野生棕榈(据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棕榈藤研究专家陈三阳教授介绍)。

棕榈种植8—10年后方可开花结果,一般在生长10年后进入繁盛期。

可连续剥棕20年左右,生长周期可长达70年或80年。

生长30年左右便逐渐衰老,椽片质量降低,纤维稀疏、短两纤细。

棕捆林的植物群落特征表现为垂直结构,大致可分为二层:

最上层为棕榈,下一层多为低矮植物,主要为草本植物。

 哈尼族居住的山区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棕榈的生长习性。

据《红河县地名志》9统计,红河全县可分为低山河谷区、半山区、山区三种地形类型。

海拔259--1000m的低山河谷区,面积为314km2,占全县面积的15.3%;海拔1001--2000m的半山区,①参见红河州卫生局1971年编‘红河中草药》第一册.第510页。

②参见红河县人民政府编‘红河县地名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舨,第3页。

面积有1426km2.占69.3%;2000米以上的山区,面积317km2,占15.4%。

全县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思茅松等,按不同的生长环境,植物群落分布亦显出差异性。

如海拔在1000一1900m的温和湿润山区,优势树种有:

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杉松、水冬瓜、椒木、核桃、樱桃、桦木、木荷、青岗等:

灌木有:

野火绳、野山茶、小树杜鹃等:

草本有:

黄背草、斑茅草、白茅草、紫茎泽兰、蕨类等。

经济林木以棕榈最为重要,全县除逝萨、勐龙等位于低山河谷地带的乡镇无棕榈外,其余12个乡镇都分布有棕榈。

而海拔1900m以上的寒凉山区,植被以灌木丛、草禾为主。

笔者对《红河县地名志》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红河县哈尼族村寨最低海拔为1041m,为三村乡的切佐村:

最高海拔为2010m,为浪堤乡的娘龙村。

大多数哈尼族村寨位于海拔1500一1800m的半山区,且哈尼族的田地多分布在海拔800—1800m的山坡上。

哈尼族居住的山区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每年年末11月至次年年初的2、3月多为漫山遍野的云雾环绕,空气温润而潮湿。

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尤其适合棕榈生长。

另一方面,哈尼族地区的土壤条件也为棕榈种植、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土壤是地球表面一切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

土壤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肥力,即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红河县境内的哈尼族山区土壤多为红壤、黄壤、黄棕壤、赤红壤和黑色土。

此类土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全剖面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一般不太高,土层深厚,生物积累快,质地黏重,而棕榈也喜欢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微酸性的粘质土壤。

传统上,哈尼族习惯于把棕榈种植在村寨周围和村寨附近的田地里,而这些种植环境都十分符合棕榈的生长习性,所以哈尼族地区的棕榈大多都长势良好,树姿高直优美而叶片繁茂,棕片质量也较高。

2.2哈尼族棕榈种植与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文化植物和为自用种植的消费作物,棕榈最初在哈尼族民间的种植量并不很大,除村寨周围种植有棕榈外,一般都是零星分布在田间地头,成林成片成8

规模地种植的较少。

据《红河县志》。

载,20世纪20年代时今阿扎河乡草果洞村一般人家有棕榈50一60株,多的也不过500-600株。

丽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到,近两年来草果洞村棕榈种植量居阿扎河乡前十名,一般人家都至少有几千棵棕榈,多的则达万数以上(由于涉及农特税问题,农民都不愿意说出较为确切的具体数目)。

棕榈种植量趋势线种植量。

-。

‘。

一I——红河县棘榈种植量堕垫塑兰堡塑壁堕茎I时间之所以哈尼族地区棕榈种植规模扩大,主要是因为棕榈种植在本地有较好的种植基础,而作为一种本土化的物种.棕榈却是最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一类植物,当地政府看到了这一优势,便把棕榈种植和加工生产作为发展本土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在前期,当地政府部门推广棕榈种植多半是受国家政策引导,为的是以棕榈制品如蓑衣、棕绳等支援其他地区的公路建设、打井、渔业、船泊和农业生产。

自1955年至1978年以来,当地政府就开始不断地号召发展棕片生产,商业部门以无偿或低价提供棕榈籽的形式,鼓励群众育苗种植,并大量收购棕片,从而推广棕榈种植。

这期间虽然受政治运动和棕片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影响而出现过短期的停滞状况,但是棕榈具有生长慢、生长周期长、利用年限也较长等生长特点,而且在哈尼族民间又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消费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所以棕榈种植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逐年增长的发展势头。

而在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部门又以经济效益第一为目标,力图把棕榈种植加工发展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所以棕榈种植量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趋势。

①红河县志编撰委员会编《红河县志》.云南人民出版杜1991年版,第177页。

棕榈主要是靠播种繁殖。

哈尼族种植棕榈传统上主要是直接播种育苗种植和种苗种植,以前主要是在自家房屋旁边的菜园里播种育苗,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殖而土地有限,很多哈尼族村寨在房前屋后开辟的菜园已被新民居代替,棕榈苗的培育多选择在村寨附近的菜地里进行,那些不想占用菜地的人家则直接购买种苗栽种或从亲朋好友处移植种苗栽种。

民间的棕榈苗售价一般为每株0.05元,偶尔也涨到每株0.10元。

 哈尼族棕榈种植主要分为选种育种、育苗、挖坑和定植等过程。

每年9月至11月,棕榈的籽实即已饱满老熟并在树上自然风干,哈尼族传统上选择生长期较长且长势良好的棕榈树采收棕榈籽,一般选lo一15年生、树茎粗直、叶片宽大、棕片长、棕片丝粗、棕片间距短、密且无病虫害的壮年期棕榈树采种,阴干保存。

冬月间12—1月即可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