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标准讲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9949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SO14000标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ISO14000标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ISO14000标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ISO14000标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ISO14000标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SO14000标准讲解.docx

《ISO14000标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SO14000标准讲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SO14000标准讲解.docx

ISO14000标准讲解

ISO14000标准讲解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绩效。

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相继制定,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绩效。

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绩效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

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纳入组织整体的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

如同其他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重要环境因素信息来制定和实施方针与目标。

本标准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

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体系

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中各个层次与职能的承诺,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制定其环境方针,规定一系列目标和过程,以实现方针的承诺,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环境绩效,并证实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关系。

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标准第二版的修订重点是更加明确地表述第一版的内容:

痛失对GB/T*****的内容予以必要的考虑,以加强两标准的兼容性,从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附录A和正文第4章的相关条目采用了对应的序号,如A3.3对应4.4.3,其内容都是关于目标、指标和方案的论述,A5.5和4.5.5的内容都是关于内部审核等。

另外,还在附录B中给出了GB/T*****―2004和GB/T*****之间相近技术内容的对应关系。

本标准规定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它能够用于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和用来为组织建立、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区别。

环境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与竞争意义。

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对本标准成功实施的证实,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适当的环境管理体系。

其他一些标准,特别是ISO/TC207制定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各种技术文件,提供了环境管理支持技术的指南。

对其他标准的参阅仅用于获取信息。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

须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2004。

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承诺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以及进行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绩效的组织,可能都是符合本标准要求的。

注:

本标准基于被称为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运行模式。

关于PDCA的含意简要说明如下:

P――策划:

建立所需的目标和过程,以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所期望的结果;

D――实施:

对过程予以实施;

C――检查:

根据环境方针、目标、指标以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过程进行监测和测量,并报告其结果;

A――处置:

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表现。

图1本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EMS)模式

许多组织通过由过程组成的体系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对运行进行管理,这种方法称为“过程方法”。

GB/T*****―2000提倡使用过程方法。

由于PDCA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过程,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以看作是兼容的。

系统地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环境管理技术,有助于得到对所有相关方都是最优化的结果。

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取得最优化环境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能够促使组织为实现环境目标,在适宜和经济条件许可时,同时充分考虑采用这些技术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职业健康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

但可以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素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组织可通过对现有管理体系做出修改,以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

这里还要指出,对各种管理体系要素的应用,可能因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相关方而异。

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体系文件的多少、所投入的资源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等。

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004

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s/ISO*****:

2004

Requirementwithguidanceforuse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

它适用于那些组织确定为能够控制,或有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展示对本标准的符合;

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2)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予以确认;

3)寻求外部对它的自我声明予以确认;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都能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

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的环境方针、它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以及它的运行场所及条件等因素。

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标准提供了资料性的指南。

2引用标准

无引用标准。

保留本章是为使本版中的章节号和上一版(GB/T*****―1996)保持一致。

3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审核员auditor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

[GB/T*****―2000,3.9.9]

3.2持续改进continualimprovement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3.8)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3.10)的总体改进。

注:

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3.3纠正措施correctiveaction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3.15)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4文件document

信息及其承载媒介。

注1:

媒介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

注2:

根据GB/T*****―2000中3.7.2条改写。

3.5环境environment

组织(3.16)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

在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3.6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aspect

一个组织(3.16)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3.5)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7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3.16)的环境因素(3.6)给环境(3.5)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8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

组织(3.16)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3.11),并管理其环境因素(3.6)。

注1:

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系的要素的集合。

注2:

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3.19)、过程和资源。

3.9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objective

与组织(3.16)所要实现的环境方针(3.11)相一致的总体环境目的。

3.10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performance

组织(3.16)对其环境因素(3.6)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注:

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环境目标(3.9)、环境指标(3.12)及其他环境表现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

3.11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policy

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所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注:

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3.9)和环境指标(3.12)提供了一个框架。

3.12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3.9),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3.16)或其局部。

3.13相关方interestedparty

关注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3.14内部审核internalaudit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满足组织(3.16)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程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

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小型组织,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体现。

3.15不符合non-conformity

未满足要求。

[GB/T*****―2000,3.6.2]

注:

此术语在GB/T*****―2000中为“不合格(不符合)”。

3.16组织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注:

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3.17预防措施

消除潜在不符合(3.15)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18污染预防preventionof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3.7)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注:

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恢复和处理。

3.19程序procedure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注1:

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2:

根据GB/T*****―2000中3.4.5条改写。

3.20记录record

阐明已取得的结果或提供已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注:

根据GB/T*****―2000中3.7.6条改写。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确定它将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4.2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内: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和其它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

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策划

4.3.1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4.3.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它的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组织应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

目标和指标应与环境方针相一致,并包括对预防污染、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

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4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表现(绩效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4.4.2能力、意识和培训

篇二:

ISO*****标准介绍

ISO*****标准介绍

ISO*****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总结全世界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制定并正式发布的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涉及到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

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

ISO该*****系列标准共预留100个标准号。

该系列标准共分七个系列,其标准号从*****至*****,共100个标准号,统称为ISO*****系列标准。

ISO*****标准由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部分的17个要素构成。

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DCA循环的管理体系,并确保组织的环境行为持续改进。

ISO*****系列标准在世界各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认证推广过程。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余家公司或企业获得了ISO*****标准认证证书,我国也有100余家企业获得了证书。

随着环境保护立法的日益严峻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的逐渐兴起,为了获得更好的经营环境,任何企业的管理者都会试图避免企业发生由于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而支付罚款和更多排污费的情况,企业也必须去适应市场的绿色潮流。

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会仅仅满足于"事后管理"的旧有模式,而会选择积极主动的措施来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ISO*****环境管理认证被称为国际市场认可的"绿色护照",准通过认证,无疑就获得了"国际通行证"。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宣布,没有环境管理认证的商品,将在进口时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

如,欧洲国家宣布,电脑产品必须具有"绿色护照"方可入境,美国能源部规定,政府采购只有取得认证厂家才有资格投标

篇三:

ISO*****系列标准

[链接]

ISO*****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ISO*****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ISO/TC207)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到*****,共100个标准号,统称为ISO*****系列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机构。

它成立于1947年2月,该组织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制订有关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

1993年6月,为配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ISO*****系列标准的产生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戈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

大会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首次引入了“持续发展”的概念,敦促工业界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呼吁召开世界性会议专题讨论和制定行动纲领。

从80年代起,美国和西欧一些公司为了响应持续发展的号召,开始建立各自的环境管理方式,这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雏形。

1985年荷兰率先提出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

英国也在质量体系标准(BS5750)基础上,制定BS7750

环境管理体系。

这些实践活动奠定了ISO*****系列标准产生的基础。

1992年,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文件。

标志着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各国政府领导、科学家和公众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改变工业污染控制的战略,从加强环境管理入手,建立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的新观念。

通过企业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管理之中。

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6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以规划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支持全球的环境保护工作。

1996年9月,ISO*****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正式颁布。

目前广泛应用的为ISO*****:

2004版本,由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在2021年5月10日发布。

ISO*****系列标准的构成

ISO*****系列标准是一个庞大的标准系统。

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ISO中央秘书处给ISO*****系列预留了100个标准号,足以说明这个系列标准未来的发展规模。

ISO*****则是这个系列标准的总代号。

其中ISO*****(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主干标准,它是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依据。

共包含环境方针、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五大部分。

用于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环境行为,以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ISO*****体系认证在我国的发展

自1996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首批ISO*****系列标准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就十分重视ISO*****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

为有效地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积极探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方法、认证程序及技术规范,从1996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试点企业涉及机械、轻工、石化、冶金、建材、煤炭、电子等多种行业及各种经济类型。

同时,国家环保总局还在全国13个试点城市开展了

ISO*****标准的试点工作,探索了在城市和区域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及推进实施ISO*****系列标准的政策和管理制度。

199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并统一管理ISO*****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工作。

指导委员会下设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和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分别负责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和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人员及培训课程的注册工作。

并于1997年底全面启动了环境审核员注册、审核员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认可工作。

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已经步入正轨。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意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ISO*****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的推动着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