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950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

《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docx

政治高一上册知识内容

高一经济常识(上册)知识内容

前言

1.经济活动有哪些环节?

各环节在经济活动中居何地位?

(3-4)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

其中,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中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么?

(10)

第一要义:

发展。

核心: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3.什么是“以人为本”?

(9)

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什么是全面发展?

(9)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0)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第一课

1.什么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21)

社会生产是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21)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生产力?

什么是生产关系?

两者关系如何?

(23)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就是生产力;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4.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4-27)

劳动、土地、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

5.在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中哪些属于实体性要素,联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

(28)

劳动、土地、资本属于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属于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属于渗透性要素。

6.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是什么?

有什么重要作用?

(24)

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是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7.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7)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

1)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3)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的进行。

8.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应选择怎样的道路?

(30)

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9.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什么?

(30)

(1)科技含量高。

(2)经济效益好。

(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0.什么是信息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怎样的关系?

(30-31)

信息化就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

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1.GDP与GNP区别何在?

(32)

GDP采用的是“国土法”,GNP采用的是“国籍法”

12.GDP总量和人均GDP各反映什么?

(34)

一国(或地区)GDP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

13.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6)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14.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

(36-38)

(1)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15.怎样才能使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37)

必须依靠一套有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

内部因素主要指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外部条件主要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

16.什么是积累?

什么是积累率?

(39)

所谓积累,就是指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

当积累用一定的价值量表示出来时,称积累基金,而它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称积累率。

17.社会积累有什么重要作用?

(39)

社会积累用于未来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18.积累基金主要有哪些用途?

(40)

主要用于:

(1)扩大生产;

(2)国家行政、科教文卫、国防等部门的基本建设;(3)应付意外事变、自然灾害的物质贮备

19.社会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哪些渠道?

(40)

(1)政府的财政渠道。

(2)企业的利润留成。

(3)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第二课

1.个人收入都可以用于消费吗?

(42)

不可。

因为: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金)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2.决定和影响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有哪些?

(43-44)

(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3)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

3.什么是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有什么重大的作用?

(45)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适度消费的社会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2)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怎样的?

(45)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5.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46-47)

(1)消费水平的高低,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2)与精神消费状况相关。

(3)与闲暇时间的多少相关。

(4)与生活环境相关

6.什么是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50、53)

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

消费结构不断地从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

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非耐用消费品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消费结构的进步还表现在是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7.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表示(反映)什么?

(52)

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8.什么是合理消费?

(53)

合理消费就是在一定消费水平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的效益。

9.消费的弹性和刚性是怎么回事?

(53)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属于刚性消费,而非必需品的消费属于弹性消费。

10.消费弹性归根到底是什么决定的?

(54)

消费弹性归根到底是由不同消费项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同决定的。

11.为什么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1)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12.消费者维权,为什么对守法的经营者也是有利的?

(61)

对尊重消费者利益的经营者也是有利的,这是因为,这种维权行为使得违反诚信、甚至违法经营的企业无法获利,直接淘汰出局;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行为无法存在;而尊重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则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不断发展壮大

13.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

(62-64)

(1)安全权。

(2)知情权。

(3)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受尊重权。

(6)获得赔偿权。

(7)有权举报经营者的侵权行为和其他权

14.消费者维权有哪些途径?

(66-67)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课

1.社会生产有哪些三大产业?

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

(73-78)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

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

1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原材料。

2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3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意义:

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2.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

(79-80)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新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3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3.我国怎样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1)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4.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就业有何影响?

(82)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1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

3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主导力量

5.我国政府实施怎样的就业方针?

(85)

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6.劳动者就业途径有哪些?

(86)

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都应视为就业

7.劳动者择业应考虑哪些方面?

(87)

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8.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88)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9.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

(89-90)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2)取得劳动报酬。

(3)休息休假。

(4)获得劳动保护。

(5)接受职业培训。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10.劳动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