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8641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9、春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

(同学背诵:

“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同学背诵: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

(同学背诵: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

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

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

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

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

明朗,润泽。

“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

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

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再写什么?

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

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

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

“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

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

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逼”什么意思呢?

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

“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

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

寥寥几笔。

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

“计”,计划。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

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

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

写小草的青,用“逼”。

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

细致的观察。

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

表达出来。

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

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

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

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

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

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分写风:

抚摸、酝酿

雨:

细、密

人:

赶趟儿

颂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

10、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2、讲练结合;

3、错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朗读分析;学生小结。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

(初冬)

2、提问:

初冬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提示:

太阳、风、草色、树木、雾、人的活动……)

明确:

冬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与“衰草”、“枯叶”、“寒风”、“严霜”等联系在一起的,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写冬天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他的眼里,冬天是萧条的、冷清的、孤寂的;但同样是写北中国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冬天却显得那么温情脉脉,风情万种,他写的是济南的冬天。

(板书课题)

小结:

写景要抓住季节特征、地域特征,并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

(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自然,“济南的冬天”不是北京的冬天,也不是伦敦的冬天,它有它的特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济南的冬天。

(二)本文作者简介:

1、本文的作者是谁?

(老舍)

2、能不能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

(阅读注解一,指导学生“圈点勾画”。

3、教师补充:

老师还要补充一点,1930年,作者从英国经新加坡回国,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都是那么美,都是那么温情。

作为游子,他真切的感觉到了祖国的亲切与温暖,这种感受,在文中流露的很充分。

(三)读课文

问题:

1.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能不能概括一下济南的冬天的特征?

(温晴)

2.写了那些景物?

(板书:

山、水)

(四)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

好,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

先请同学们合上书,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并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

(提要求:

合上书本专注的听)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个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奇迹),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好地方(宝地)。

明确:

1)两个“像我”,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强。

2)“没有风”说得绝对了,只是听不见风声罢了。

3)还用“奇迹”与上文重复。

4)“北”字,突出济南的地域特征,以区别于南方城市的冬天,如昆明、广州等。

5)“宝地”更突出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

6)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五)、小结

启发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明确: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2)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六)、布置作业。

(小作文)

写一篇“初冬的早晨”的写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写景的层次;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寓情于景。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温习旧课,导入新课(略)。

(二)整体感知:

1、老舍是一位名家,但对于名家,我们也要有怀疑的精神。

对文章的思路安排,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学生速读课文)(提要求:

1.速读。

2.限时2分钟)

明确:

1、“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以另起一段。

因为它的作用是结束全篇课文。

2、教师引导:

上一节课我们感知作者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主要是抓住了山、水。

那么,在文章中,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既然是总体的概括描写,那么有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节,独立成段呢?

(教师明确: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人们由天上看到了什么?

阳光,如此晴朗,如此温暖,感到虽然身在冬季,却宛如生活在春光明媚之中,这一部分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而”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明媚的阳光,因而适合与第二节合并为一段。

接着,从两个角度极力渲染小山的秀美,分析2—4节。

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温柔的母亲。

薄雪覆盖下的山:

娇羞的少女←城里欣赏→雅致的小水墨画←城外感受。

山上:

矮松;

山尖:

薄雪;

山坡:

雪草相间;

山腰:

薄雪。

(看护妇,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害羞的少女……)

小结:

的确,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小山宛如一个年轻的母亲,娇羞的少女,作者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深深喜爱之情。

描写时,层次很分明。

3、说济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笔,绘山景,描水色,并把小城和小城的山水人格化了,山温柔慈爱的母亲,娇柔秀美的少女,那水呢?

阅读理解第五小节,找出济南的水与众不同的地方。

明确:

1)不结冰,冒热气。

(注意:

“不但……倒反”的作用)

2)绿→水藻

3)澄清

4、感受结尾的妙文上。

教师提问:

1)作者如何从济南的水自然而然结束全文的?

明确:

“看吧,由澄清……蓝水晶”。

视角由下至上,又由上至下,从而由水过渡到整个济南的全景“这块水晶里,包着……小灰色树影”,描绘了一幅冬天济南城色彩斑斓的图画。

5、“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明确:

(1)首尾呼应

(2)简洁明了;

(3)余音袅袅,让人回味。

6、品味全篇课文(放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请学生体味全篇课文)

7、小结全文:

(1)、写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2)、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

手法多样,表达传神。

(比喻,拟人)

(3)、寓情于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检查第一课时作业。

评析学生第一课时作业---小作文,请同学们评评议议,从而体会写景作文的注意点,对写作起指导作用。

(四)、布置作业:

1、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写下你的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2、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11、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

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

(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

屏风(píng)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

2.理解词语

(1)气势:

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2)名副其实:

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

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

同时要求学生:

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课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分几部分?

各段的段意是什么?

(2)作者是臬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说一说:

(1)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

为什么

(3)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由朗读,交流发言,相互评判(出示课件了)

按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分五个部分,简单如下:

江南竹乡——走入竹海——来到竹坞——来到竹海山村—>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 (感受独特) (所见所闻)(百姓生活)并形成板书:

竹林深处人家——远看:

多、广淳朴、恬静、和谐深入竹林:

密、美

画家:

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

作者情感:

喜爱、赞美

(本步着眼于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发言,相互评判的形式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

内容、情感、谋篇布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游踪作线索,移步换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处人家安适生活的散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对它的内容和主题都比较熟悉了。

今天,我们来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景艺术和语言艺术。

通读课文,合作探究

(方法:

全班分为6组,每组7-10人,进行研读、讨论,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全班交流。

投影显示问题:

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精彩?

画出来作些批注并交流。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能找出来并归结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吗?

学生圈点、批注、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体会、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等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语句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判能力,评议时要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有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增加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质疑探究

师:

在读了本文后,也许你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现在把这些不明了的地方向大家提出来,看看大家能否帮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竹林深处进行描写的?

描写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质疑问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问题意识。

学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课文所示背景,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读深化

请大家自由朗读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朗读出来。

拓展延伸,多思多说多写

请大家考虑,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12、树林和草原

屠格涅夫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 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 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重点:

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

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1. 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

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 基础知识训练。

4. 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

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

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

”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三、作业

思考练习

社 会 用 字 情 况 调 查 活 动 设 计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社会用字的规定,正确使用汉字。

3.培养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归纳的能力。

4.掌握有关错别字,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明确错别字的危害。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确定调查人员。

将学生以6至7人分为小组,选出小组长,明确组员和小组长职责。

2.明确调查范围与对象。

将要调查的街道或乡村分片,每小组负责一片或几片。

调查对象为招牌、广告、商标、店名、路标、标语、板报、报刊、学生作业等。

3.时间安排。

10月10日—10月13日      材料的调查,搜集阶段。

10月14日—10月17日      材料的分析,归纳阶段。

10月18日                              小组口头总结,老师指导分析,总结。

10月19日—10月21日      小组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和总结阶段。

4.设计调查表(见附件1)

(二)材料的搜集阶段

1.小组搜集了解国家有关社会用字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社会用字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等,明确国家有关社会用字的规定要求,明确哪些情形下,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哪些情况下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2.学生自查作业中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小组成员之间互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将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记录到调查表中。

3. 小组合作在报刊杂志上找错别字、不规范用字,把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记录到调查表。

4.小组合作,带上字典在街道、乡村找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并记录到调查表。

5.每个小组搜集一个有关错别字的笑话或故事。

6.小组合作,了解有关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

(三)材料的整理,分析,归纳阶段

1.小组对搜集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进行整理分析,归纳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形成的原因,完成调查表最后一项(此项工作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及错别字形成原因、纠正错别字的方法等资料)。

2.总结预防,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可以编成顺口溜,歌谣等。

(四)在老师的指导下口头交流,总结(以课堂形式,一课时)。

1.导入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

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有悠久的历史,它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为了规范汉字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10月3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施行至今,情况怎么样呢?

我们班于10月10日至13日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同学们对社会用字情况进行了调查。

这节课我们就对调查情况进行口头总结和交流。

先请同学们讲讲搜集到的有关用字不规范的笑话或故事,然后总结一下用字不规范带来的后果与危害。

2.学生讲笑话或故事,总结不规范用字的后果与危害(教师归纳板书)。

3.各小组组长总结这次调查活动。

主要从以下方面总结:

(1)小组成员分工。

(2)调查活动过程。

(3)成果:

调查到多少错别字,找出了哪些形成错别字的原因,归纳出多少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或经验。

对错别字的危害有什么认识。

(4)有什么体会或经验。

4.小组成员补充发言。

5.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教师归纳板书)。

6.师生归纳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教师归纳板书)。

7.学生自由发言谈体会或收获。

8.教师补充归纳。

(五)书面总结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写出书面调查报告。

如有必要,向报刊或当地有关部门书面反映错别字的情况,以引起重视。

(六)推广应用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好自己的研究成果,尽量避免写常见的错别字;班级学生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成帮助同学认真检查作业,找出错别字的习惯。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服务。

在报刊上发现错别字要向国编辑反映,在街上发现错别字要向有关单位反映,设法使其纠正,使我们的周围都能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

(完)

附错别字调查表

错别字、不规范字调查表

学校:

                   班级:

                   调查人:

错别字、不规范字正确书字原词或原句出处时间错误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