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8027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

《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小说论述题.docx

明清小说论述题

明清小说论述题

1、试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答:

《三国演义》是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为主要内容的,而且它所概括的历史生活又超出了特定的三国时期,因而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种种特征,其中作为反面人物的曹操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首先,在曹操的身上集中概括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一些典型特征:

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己主义,是一个反面人物。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这句名言,道出了他的人生信条,也是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本质的生动概括。

书中写曹操杀吕伯  、杖杀  皇后、梦中杀人等情节,都突出地刻画了曹操阴险、奸诈、残暴和不仁、不义,突出地表现了曹操作为一个反面人物的基本特征。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他奸诈的同时,由生动地展现了他思想性格的另一面,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

在作者的笔下,他既是一个反面人物,又是一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英雄,以实现天下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不少问题上以此作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在政治上他善察安危之机,能从收四海之望、统一天下的长远目标着眼来考虑和处理问题。

官渡之战更是表现了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他既能正确地分析形势,又能虚心地听取下属意见,集思广益,及时地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显得既果断又问中。

他在战争中能注意发扬军事民主,在采取大的行动之前,会听取各种意见;在战争中能亲临前线;它广泛招贤纳士,因而造成“文有谋臣,武有勇将,威镇山东”的局面。

另外,作者大胆地描写曹操身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特色,不但没有妨碍作者将他写成一个令人憎恶的反面人物,而是恰恰相反,使这个形象不但令人可恨,而且令人可怕。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有才能的、了不起的枭雄。

最后,曹操复杂的思想性格来自于生活,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有智勇和奸诈两面,罗贯中在突出其奸诈时并未完全消解其智勇,相反既写其短亦写其长,而又不影响爱憎褒贬的总的思想倾向的表现,这样的艺术处理是相当高明的。

2、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是如何战争中突出地表现谋略的?

答: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只是军力的对抗,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这一特点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得极为鲜明。

这次战役中双方的斗智,战略运用的正确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整个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这次战役是以至弱对至强,结果是以弱胜强,其基本矛盾是来自北方的曹军不习

水战的问题。

双方的斗智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

曹操任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任水军都督,就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弱点。

以曹操多疑的性格,此举说明了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及在军事斗争中的眼光和智慧。

周瑜则利用曹操的多疑采用反间计,使曹操杀了蔡、张二人,使曹操在军事力量上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诸葛亮草船借箭,原本是用来对付周瑜的,却又使曹操损失了十几万支箭。

周瑜与诸葛亮不约而同地用火攻曹军,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致使曹操最终失败。

为了实施火攻计划,又引出了苦肉计等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情节。

最后曹操接受庞统的连环计,将战船连接在一起。

在这一过程中,一反面写出来曹操的机智,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的一系列的失误。

赤壁之战的描写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孙子兵法中所总结过的一些战争规律都有鲜明的体现。

 

3.《水浒》在思想上取得的独特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直接描写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农民阶段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描写了一次农民起义从产生、发展、胜利到彻底失败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一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民革的兴亡史。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和统治阶段的罪恶,写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热情地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

小说在揭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乃是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时,还特别写出是“乱田上作”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小说是写农民起义的,却从被压迫者的对立面高俅写起。

他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作为梁山起义英雄的对立面出现的。

这样的开头,在小说的整体构思上,就鲜明地体现了“乱田上作”、“官逼民反”的中心思想。

2、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概、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来都被统治阶级污蔑为“盗贼”。

但作者却把他们作为下面的英雄人物来描写,将他们的形象写得光彩照人,甚至比统治阶级代表人物高出许多倍。

仅这一点,就表明了产生于封建时代的《水浒传》具有非常进步的历史观和民主思想。

3、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而聚合、由盲目盲目行动而变为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和严明纪律,以及受招安,导致最后失败的全过程。

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一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整的农民革命的兴亡史,也就使得这部长篇小说具有极为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

4、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一些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尤其是农民战争战略和斗争策略的经验。

毛泽东在《矛盾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都曾引和过《水浒传》中的例子,以说明唯物辩证法和战略退却与进攻之间辩证关系的道理,这反映了《水浒传》在描写农民革命战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不少经验值得后来的农民革命斗争吸取。

4.谈谈你对《水浒传》中招安的认识。

答:

从作者对宋江的歌颂态度来看;从小说里将招安的实现写成梁山泊的盛大节日来看,作者虽然写了反对招安的斗争,却并没有在思想上否定招安派,而仍然写反招安派支持和拥戴宋将来看,可以说《水浒传》的作者是有意描写招安,而且是肯定招安道路的。

但是作者肯定招安,并不认为这是一条最好的路,他同时有清醒地看到,并以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写出

了招安导致的悲剧结局。

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和革命事业的正义性,却又让他们接受招安;写招安,又不以领袖们的荣华富贵作结,而是写出一个人催人泪下的惨局。

这反映了这部思想倾向十分鲜明的小说本身存在着深刻的思想矛盾。

形成这种深刻矛盾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主要

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民阶级本身的认识局限。

在书中反映的很清楚,他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从这支队伍的整体来看,他们并没有提出反对皇帝的明确纲领,历史的发展也还没有为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提供成熟的时代条件,让他们能从根本上反对皇权;二、忠君思想的影响。

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忠”是维护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最高道德规范,不仅在统治阶级内部是一种牢固的观念,就是在被统治的老百姓中,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三、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

水浒故事从口头流传到文人作家写定成书的整个宋元时期,都处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背景之下。

招安的描写显然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

四、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实行招抚政策的影响。

《水浒传》中关于义军被招安的描写,部分原因是封建统治对农民起义招降政策和历史上无数次的招降事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总体看来,《水浒传》的思想倾向是很想名的,它热情地歌颂农民起义,把封建统治者所称的“盗贼”描写成高大的英雄人物,而且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败,肯定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这都是非常进步的思想,是民主性的精华

 

5.以武松的形象为例,分析《水浒传》人物塑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结合。

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作者总是将美好高尚的思想品德、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他们,使得一个个光彩照人。

但作者却没有将他们神化,总是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他们的性格与心理,因而充满生活气息。

武松在作者笔下是有力有勇的化身。

他有超人的大力、大勇,是为了寄托反抗封建压迫的美好理想。

景阳岗打虎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集中渲染的就是武松的力和勇。

对于武松赤手打死白额虎,作者显然作了艺术夸张,但细读整个描写,却又未脱离生活现实。

首先,作者先写他饮酒,这本身就包含了现实和理想两个成分。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通过夸张的手法显露出武松的英雄本色。

使读者不禁想:

有如此酒量和食量的汉子是有可能把老虎打死的,这是为写打虎作准备,这种描写是理想化的。

但另一方面,喝酒可以壮胆、添力,又具有他的现实根据。

其次,写他既胆大又胆怯。

店家劝他明天再过岗,他不信,读了榜文,才相信。

但武松争强好胜,具有极强的虚荣心,他把丢面子年得比丢性命还重,明知很危险,却还要上岗。

于是他一面心里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又硬挺着走向虎山。

当老虎跳将出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他害怕了,这样描写,不但不损英雄形象,反而更真实地表现了英雄。

不怕、不惊、就不是人,而成了神,就不会感动人了。

再次,打虎的过程,也是写得非常真实合理。

先写老虎进攻,武松防御,他虽然害怕,却表现得机敏、雄健,那干净利索的一躲、两闪,就已显出是一个真英雄来。

“老虎”三般踢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这也是符合生活常情的。

这时,武松才能转入进攻,直到把老虎赤手打死。

武松那超人的、神威和武艺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夸张的、理想的,同时又是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的。

最后,再看打死老虎后的描写。

武松打死老虎后,筋疲力尽,再见到假老虎时也怕得要命,这写得很真实。

后来他被猎户们当作英雄抬了下去,庆贺时,作者没有再渲染他的酒量和食量,只说他“困乏了,要睡。

”这时的他已没有一点力气,正是写他打虎时用了大力气,这进一步反映了武松打虎时的神威和勇武。

可以断定,作者并没有打过虎,也未必亲见过别人打虎,但他写打虎却如此生动、真实,入情入理、有声有色,这是因为作者是从生活出发,对类似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艺术和集中和概括。

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夸张,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6、从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分析《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答:

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作者不仅能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环境遭遇、不同生活条件,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而且还能在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中,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在这方面,林冲被逼上梁山,经过曲折的过程最后完成思想的转变,是写得最为出色,也是写得最具有典型意义的。

林冲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物。

他原是禁军教头,身上有着鲜明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

最主要的就是:

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敢反抗。

林冲上梁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道坚强,从屈辱道反抗的思想性格转变的过程。

林冲虽然社会地位较高,属于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但从一出场,他就是一个被压迫者,他同其他的广大被压迫的下层人民有相通之处。

他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这是他后来一步步走向梁山的起点,是他能转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小说通过一系列情节,写他曲折漫长的转变过程。

林冲所感受到并且非常不满的黑暗社会势力,逼得他忍无可忍,终于被逼上梁山,走向了反抗的道路。

当陆谦帮助高衙内欺侮林冲妻子时,他开始反抗了。

但是其反抗的范围和程度都是有限的。

他所维护的地位和家庭在黑暗势力的迫害之下,最终化为乌有。

作者通过林冲妻子被“花花太岁”企图调戏这一情节,既写出了林冲的性格,又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同时也揭示了梁山起义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兴旺发达的社会根源,表现了深刻和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最后当他知道高俅一伙人还在继续迫害他时,终于忍无可忍了,毅然决然地造反上山了。

上山以后,林冲的性格有了质的变化。

林冲性格的特点及其转变,写的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真实自然,是因为这种思想性格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的。

人物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有在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

这是《水浒传》人物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它突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7.举例谈谈《西游记》的现实性。

《西游记》的现实性表现在两方面,即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

《西游记》虽然是一步充满奇思异想的以浪漫主义为特色的神魔小说,但它虚中见实,在奇异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表现出作者对世俗生活关注的情怀,表现出现实世界鲜活的血肉联系。

《西游记》里的人物,有无穷的本事,即猪八戒虽是天蓬元帅出身,有他的不凡之处。

但作者在写他们超凡入圣时,又处处注意点示他身上的社会品性和世俗思想,富于人情味。

如第四十一回,写大战红孩儿,孙悟空被三昧真火烧着,跳入涧水中救火,却可“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

”八戒和沙僧听说师兄遇险,不顾泥泞,急忙奔出林来。

发现孙悟空从激流中漂下来时,“沙僧见了,连衣跳下水中,抱上岸来”,见他四肢僵硬,全身冰冷,便“满眼垂泪道:

‘师兄!

可怜了你,亿万年不老长生客,如今化作个中途短命人!

’”八戒开始还说是孙悟空装死;一听说“浑身都冷了”,只剩下“一点儿热气”时,也赶快替他按摩。

孙悟空苏醒后张口就喊了一声“师傅啊!

”这段情节揭示了取经途中四人相依为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战斗的亲切关系。

这种关系完全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写照,读来十分感人。

四人在取经途中,在遇到妖魔斗争十分艰苦时,虽不免时有矛盾和摩擦发生,但这种团结互助的关系才是他们之间本质关系。

充满人情味的关系来自世俗生活。

如写孙悟空调侃猪八戒攒私房钱,充满世俗化的描写。

猪八戒在命危时,将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不惜以钱换命,完全是现实世界胆小鬼和吝啬鬼心理。

他好辛苦,零零碎碎攒了五钱银子,但取经途中不好收拾,便“到城中,央了银匠煎成一处,他又没天理,偷了我几分,只得四钱六分一块。

”这不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俗之又俗的景象么?

书中所写的皇帝,无论是天上的玉皇,还是地上的国王,大多是一些荒淫享乐、贪恋女色、信奉道教的昏君。

曲折地影射和揭露现实世界中的黑暗和腐朽,也是《西游记》现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在孙悟空斩妖除怪的斗争中,形象化地概括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斗争智慧和斗争经验。

如孙悟空在斗争中重视事先的调查研究。

如:

写在狮驼岭斗三魔,他先变成一个小苍蝇,飞到一个巡山的小妖精的帽子上,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又变成一个小妖,谎称自己是新派遣的巡山总领,拿出巡山金牌,用极其巧妙的办法了解到三个妖精的特点。

然后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取得斗争的最后胜利。

另外,他还能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最终战胜敌人。

孙悟空向牛魔王借芭蕉扇就是用的这种策略。

8.举例谈谈《西游记》充满谐趣的艺术风格。

P111

猪八戒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充满谐趣的.他有农民式的憨厚朴实,却又自私懒惰、贪色好吃,取经没有坚定性,动不动就嚷着要分了行李再回高老庄去当女婿。

常常好耍点小聪明,却又常常弄巧成拙。

作者以一种善意调侃的态度描写这个人物,时时让他出一点洋相来博取读者的笑乐。

猪八戒的那种猪似的本分老实以及猪似的笨拙和聪明十分讨人喜欢。

第四十一回,写大战红孩儿时,他受骗被捉,被装到口袋吊起来,准备蒸熟赏给小妖下酒。

八戒听说,在里面骂道:

“泼怪物!

十分无礼!

若论你百计千方,骗了我吃,管教你一个个遭肿头天瘟!

”这报复的心思和骂语,都是猪八戒特有的,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在第三十二回,写孙悟空要猪八戒巡山,目的是让他试探一下妖怪的本领,另外在师父面前揭露这呆子偷懒和爱说谎的毛病。

果然不出孙悟空所料,他不但不去巡山,还编造了一大篇谎言。

孙悟空变成啄木鸟、小虫子来捉弄他。

在孙悟空的调侃和教训里,便活现出猪八戒的性格,因为充满谐趣而使读者获得了一种欣赏喜剧般的审美愉悦。

小说的谐趣还表现在生动的对话上,形象地反映出人物性格。

孙悟空的语言总是简洁、明朗、痛快,充满豪爽而又乐观的情绪。

比如在他大闹冥府,勾了生死簿后,把簿子一扔,说:

“了帐!

了帐!

今番不伏你管了!

”一句话就将他追求自由、不受任何束缚的性格,生动地表现出来。

9.谈谈你对《西游记》的童话性质的认识。

P117

首先,《西游记》的童话性质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动物特征上。

猪八戒是个猪身,具有现实生活中猪的一些属性,比如好吃、偷懒、愚笨等,这又跟猪八戒的呆子性格和小私有者的落后意识完全一致。

许多魔怪的形象也具有这种鲜明的动物属性的特征。

如蜘蛛精的肚脐里冒出丝绳编织成大丝蓬罩人;金翅雕一扇九万里,会飞起来拍人;玉兔精跑得特别快;白老鼠精住三百多里深的地洞里,性格刁钻狡猾,等等。

人物形象的动物特征,使得《西游记》具有童话的性质。

《西游记》的童话性质远不止于艺术形象的动物特征,它的童真童趣还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孙悟空的形象和《西游记》全书所传达的乐观情调,正是童真——童话精神的生动表现。

童话的思维方式,又反映了儿童的心理、兴趣、眼光,通过艺术的想象力和拟人化的方法,展现一个天真活泼的充满生机的世界。

《西游记》所创造的世界,正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10.蒲松龄南游的生活对他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见小本第25页)

11.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说?

(见小本第25~26页)

13.举例说明《聊斋志异》是如何在神鬼怪异的故事中反映现实的社会人生的?

在《聊斋志异》奇异世界中,充满了人间气息,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血肉;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重大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广泛的社会人生。

概括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抨击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梅女》中写一个典史,因为收受了小偷三百钱的贿赂,就颠倒黑白,包庇小偷,诬陷被害者,逼得无辜的梅女含冤自缢。

小说借人物之口怒斥典史道:

“汝本浙江一无赖贼,买得乌条带(小官的服饰),鼻骨倒竖矣!

汝居官有何黑白?

袖有三百钱,便而翁也!

”暴露了封建官吏的贪和虐。

除了官府的黑暗腐败,豪绅恶霸的罪行,也是《聊斋志异》揭露和鞭挞的对象。

《窦氏》写恶霸南三复诱奸了一个纯朴的农家少女,在她怀孕以后又将她抛弃,生产后母子被逼,僵死在南三复的门前。

二.歌颂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

作者通过一系列花妖狐魅同人的恋爱故事,热情的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寄托了他的爱情理想,即:

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并且有真挚的爱情作基础。

《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情痴”形象。

《香玉》中的黄生,爱上了牡丹花精香玉,当牡丹花枯死时,他精心浇灌陪护,最后自己也变成了牡丹花,与香玉美满结合。

《婴宁》中的安幼舆,《青凤》中的耿去病等都是一些情痴的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描写,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模式,而强调一种心灵契合的知己之爱。

作者还继承了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思想传统,肯定和赞美超越生死的爱情力量。

《莲香》写鬼女李氏和狐女莲香都真挚地与桑生相爱,为了实现美好爱情,鬼女借尸还魂,由鬼变成人,同桑生结为夫妇;狐女莲香则为桑生生一子后死去,转世投胎为人,十四年后也同桑生实现了结合。

鬼女和狐女是一对情痴,为了爱情,可以生,可以死,可以由生而死,也可以死而复生。

三.揭露讽刺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

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的失败,最痛切的感受就是社会不懂得爱惜人才。

《贾奉雉》写一个秀才冠一时的贾生屡试不中,后来他把落卷中写得最不好的文句拼凑到一起再去应试,却意外的考中了。

考后再读旧稿,不禁遍身出汗,重衣尽湿。

他因此而羞愧得无地自容。

考官的昏庸无能,造成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和“黜佳士而进凡庸”的不公平的现实。

四.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德和情操。

蒲松龄虽然生活在黑暗腐朽的社会中,他不仅看到生活中的污浊和罪恶,还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在作品中,他热情地赞美和歌颂现实生活中人的种种美德,诸如反压迫的斗争精神、热情无私、助人为乐、诚实纯朴、勇敢机智、为官清廉等等。

《席方平》是一篇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代表作。

席方平的灵魂到阴间去代父伸冤,从城隍到冥王,都因官府贪贿,不但不为他伸冤,反而对他施以种种酷刑。

他勇敢反抗,毫不畏惧,当面对冥王进行一针见血的揭露和抗议。

在后在二郎神的帮助下,终于使贪暴的冥王、郡司、城隍都治了罪,为父亲申了冤宝了仇。

席方平这一光辉的复仇者形象,显然是长期封建社会中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艺术概括。

五.带讽刺意义的训诫故事。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还总结出了社会人生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勤劳、乐于助人、知过能改、清正廉洁;同时又劝戒人要戒贪、戒淫、戒狂、戒酒、戒赌等等。

如《劳山道士》就描写了一个想学道而不能吃苦耐劳,半途而废,并最后碰壁的书生的可爱的故事,揭示出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

他告诫人们:

对任何一种学问或事业,都必须有真诚执著的追求,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作者世界观的影响,在《聊斋志异》中也表现了一些落后的思想和封建糟粕,但这些只是这部小说中极次要的方面。

14、为什么说《儒林外史》“隐括全文”的第一回是体现全书主题思想的一个纲?

开篇第一回通过王冕的故事,概括了全书的主题思想,是我们理解和认识这部小说的一个纲。

开篇一首诗就道出了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明确道出功名富贵乃是身外之物,毫无意义,不值得追求。

王冕就是一个看破功名富贵,辞却功名富贵的典型,是作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并加以热情歌颂的正面人物。

篇中借王冕的母亲临死前所说的话明确地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读书做官的思想,王冕不见时仁还表现了他对欺压百性的封建统治者的憎恶,他说:

“时知县依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

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相与他?

”这些就是作者肯定和自赞扬的王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品质。

另外,这一回里也已经触及到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以同情的笔调写到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等等。

所有这些内容,在以后的几十回书里都是突出地描写和反复描写的。

除总的思想倾向外,第一回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作品里的另外一些思想特点:

一、从王冕身上体现出来的政治思想是儒家的“德治、仁政”,这和书中所写的其他正面人物如杜少卿、迟衡山、萧六仙等提倡以德化人,以及要实现礼、乐、兵、农的理想是一致的。

二、王冕是一个孝子,是真正恪守儒家的孝悌信条的。

全书中盛赞孝道,并创造了几个孝子的形象。

王冕的形象在第回里就有了提挈的作用。

三、作者对学问的理解也还是经史、天文、地理一类,基本上还是传统所提倡的学问范围。

总之,这“隐括全文”的第一回,不但揭示了全书的主题,而且全书的一些主要内容,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也都同时体现出来。

15、以周进、范进的故事为例,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

结合科举考试制度所造成的恶浊的社会风气,小说揭露了科举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

周进和范进故事,最有典型意义、周进从小参加科举考试,考到六十多岁,还不曾考中一个秀才,只是一个童生。

因为没有功名,生活十分穷困,旧帽破衣,黑瘦面皮,同时受到年轻秀才的奚落嘲笑,因几十年不曾进学到贡院参观时,不觉悲从中来,一头撞天号板上,口吐鲜血差点送命。

周进的伤心是因为苦读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大半辈子追求功名富贵而不可得。

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科举考试制度下封建知识分子可悲的命运和空虚的灵魂。

后来他意外“巍然中了”情况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范进中举前后的遭遇,更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他二十岁应考,考了二十多次,弄得头须花白也不曾考中,最后一次遇到有相同经历的周进主持考试,因为同情竟胡涂地被当场填了第一名,当范进参加完乡试回家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那情景是何等的凄苦可怜,等他得知考中举人的消息时竟欢喜得发了疯,狂跑起来,范进发疯回应着他几十年的悲酸,揭示了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范进、周进中举后,周围对他们的态度的巨大变化,揭示了一批像范进这样可怜的知识分子,热衷科举考试几十年而不气馁的社会原因。

同时从范进中举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的考官是昏庸无能的,反映了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腐朽和不合理。

总之,周进和范进的故事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

16、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鲁迅先生将《儒林外史》视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伟大作品。

他说:

“这《儒林外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